第27章 煙雨杭州

陽春三月,鶯飛草長。杭州城內外也到處充滿了春天的氣息。而淅瀝瀝的春雨滋潤着度過了嚴冬的大地,提醒着人們,現在已經到了春耕之時了。

在杭州的一座酒樓的一間雅閣裡,兩個身穿長杉的文士男子,正憑窗而望,看着窗外瀝瀝不停的春雨。

細細的雨絲彷彿織成了一張碩大無比的網,霧似的雨,雨似的霧,絲絲縷縷纏綿不斷。而杭州城也在雨水沖洗下,也顯得格外的清新。雖然地上到處都是溼的,但街道上依然還是有不少行人來往穿行,而且所有的大小店鋪照舊開門迎業,一滴滴的水珠砸打着在一頂頂雨中穿行青竹傘上,發出清脆的響聲,又滴落到地面上。

其中稍年長的一人嘆道:“而農,如果不是我親眼看見,怎麼也不會想到,在清虜大軍壓境之下,但杭州城裡卻還能夠如此太平安閒。雖然我沒有去到揚蘇之地,但以此而見,想來也應該相差不遠吧。”

年輕一點文士笑道:“太沖兄,說實話當初督師決議將所有的戰事消息全都向外公開的時候,我也嚇了一跳,生怕引起民間動盪不安,而現在看來,既使是南京失陷了,但我浙江的軍民依舊可以泰然處之,絲毫不亂,也由此可見,督師所言,政令言語公開,使謠言止於智者,誠不假也。”

年齡稍年的人苦笑了一聲,道:“而農,我也實話實說,商毅其人,確實是救時濟世之材,而且也有力挽狂瀾之力,但爲人似忠非奸,行事似正非邪,所行之法,亦匪夷所思,不僅我確實看不透他,就是縱觀二十二史,竟也找不出這樣一個人來,在如今之際,出現這樣一個人,於我大明而言,實在不知是福還是禍。”

年輕的文士微一皺眉,顯然對同伴剛纔的那番話頗有些不以爲然,但還是隱忍了下來,道:“有亡國,有亡天下,易姓改號,謂之亡國;仁義充塞,而至於率獸食人,人將相食,謂之亡天下。保國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謀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昔日蒙人入主中原,趙氏崖山蒙難,太祖舉義師而復漢統,始有天下至今己近三百年。而如今滿清入關,佔我京畿,正是天下將亡之時,太沖兄又何苦一定要拘泥於一朝一姓之得失?假使讓滿清統一天下,而再議論大明之福禍,又有何益。”

年齡稍長的人又苦笑了一聲,看着窗外的春雨,默然不語。

這兩人正是王夫之和黃宗羲。原來黃宗羲奉潞王朱常淓所差,來向商毅求救,但他剛到杭州,還沒等見到商毅,就從[杭州時報]上得知徽州己經被清軍攻破,朱常淓也被清軍所抓,關押在南京。黃宗羲也不禁萬念俱灰,當時就街上大哭了起來,也惹得路人都住足觀看。

後來還是商毅聞迅之後,纔派人把黃宗羲接進了館驛安頓下來。因爲戰事緊張,商毅也沒空多理黃宗羲,不過黃宗羲只在館驛住了一天,就要離開,而王夫之上一次和黃宗羲結交之後,到是十分敬佩黃宗羲的學術文章,因此也力勸黃宗羲暫時住在杭州,靜觀南方的事態變化再做決定。

而黃宗羲也確實是無處可去,因此也就應王夫之所求,繼續留在杭州,每天就是在杭州城內遊走,然後看報讀書,瞭解時事。而王夫之又幫他弄到一個杭州圖書館的借書證,每天都可以從圖書館裡去借書來看。

黃宗羲在政治上雖然頑固而保守,但在學術上確實在非凡的造詣,雖然不能說是讀書萬卷,但說有幾千書卻一點也不誇張。傳統的經書當然是都翻遍了,不過在杭州圖書館裡卻有大量翻譯的歐州書籍,因此也讓黃宗羲十分感興趣,因此毎天有大部份時間都是在圖書館裡渡過的。而王夫之在處理完每天的公務之後,也會和他一起討論學術問題。

當然兩人在一起的時候,自然也避免不了談論政治時事,兩人的政治觀點相異很大,不過到是都能剋制自己,因爲黃宗羲清楚,自己現在是寄人籬下,不能太不知輕重,而王夫之也不想過於刺激黃宗羲。因此也都互相非常本默契的點到即止。

這時雅閣的門打開,兩個夥計進來,笑道:“王先生,您要的酒菜來了,還有今天的[杭州時報]也己經給您買來了。”

王夫之回頭笑道:“好,放在桌上吧。”

夥計將酒菜和報紙都放在桌上,然後退了出去。王夫之又道:“太沖兄,請就座吧。”

黃宗羲坐下之後,又繼續剛纔的話題,道:“而安,現在南京雖然失守,潞王也己亡滅,但在南方還有數王並起,魯王己監國且不說,還有唐王朱聿鍵,稱帝福建;桂王朱由榔稱帝於肇慶,益王朱由本據建昌,永寧王朱慈炎據撫州,怎麼說明皇將之呢?“王夫之搖了搖頭,道:“太沖兄,稱王者雖然不少,然能大器者,又有幾何?別人不說,就說魯王吧,本來是在溫州監國,督師也願意奉立,然而卻不敢來杭州坐鎮。而且徽州失守以後,竟然逃到福建,如此無擔當之人,又豈能成大事。還有唐王,雖然已在福建建元隆武,但論根本也是自立爲帝,魯王逃入福建之後,不但不念同宗之誼予以接納,相反還依仗鄭氏之力,出兵緝拿,治其越暨之罪,太沖兄不以十分可笑嗎?”

因爲這些消息都是[杭州時報]報導過的,黃宗羲當然也知道,因此面對王夫之的詰問,也無聞以對。

雖然商毅創辦[杭州時報]的目地是爲自己製造一個引導操控輿論的工具,但商毅也知道,報紙的權威性是依靠其真實性的,報紙新聞報導,必須以事實爲主,才能取信於民,如果謊言說得多了,也就沒有人會相信。那麼一份報紙也就扯底完了,因此一直堅持報導的內容基本真實、公開、透明。在清軍第二次南侵開始之後,也照樣如實報導戰況的進展。

正是因爲如此,[杭州時報]才贏得了浙江地區百姓們的相信,商毅在報紙上所作的宣傳、動員、安撫百姓的報導,也同樣得到了浙江百姓們的信任,才能發揮出最大的效果,而且各種消息都公開透明,使廣大百姓都清楚戰事進程,避免了讓人胡亂猜疑,也就消除了流言非語傳播的空間,因此儘管百姓們都知道,清軍在向浙江發動進攻,但卻偏偏就沒有引起恐慌和不安的情緒。

這也讓黃宗羲當然不知道這是後世新聞媒體的報導原則,因此只覺得百思不得其解,只好說商毅的行事匪夷所思,似正非邪。而聽了王夫之對商毅的辯解之後,也非常不以爲然,但不好在說下去,只好閉口無言。

因爲黃宗羲這時己是年近四旬的人,而且又是東林出身,在學術和政治上的觀點基本己經形成,明王朝的正統思想也己經根深蒂固,儘管軒起了無數的鬥爭,但忠於朱明王朝這一點來說,卻是始終不變。

而王夫之卻不同,他在和商毅相識時,才二十四歲,人生觀和世界觀正在形成中,而且他對明王朝的認同感,遠沒有黃宗羲那麼深刻。嚴格來說,現在的王夫之其實是商毅的幕僚,還沒有正式受過明朝的策封,因此他反而對商毅有很強的知遇之恩感,受商毅的影響也佷多,後來又閱讀了大量的歐州人文主義著作,因此和另一時空相比,思想也發生了效大的變化。也認可於亡國與亡天下是不同說法。

而見黃宗羲停止了這個話題的討論,王夫之也就不在說下去,又道:“不知太沖兄下一步有什麼打算呢?”

黃宗羲嘆了一口氣,雖然他很想再找一個明室的藩王投奔,效力,然後扶佐他成就大業。但黃宗羲也知道,王夫之所說一點也沒有錯,現在的幾個藩王,恐怕都難以成大器。而且南京失守以後,東林的名聲好內斗的名聲己經傳遍了南方,不少勢力都對東林黨敬而遠之,黃宗羲等人在潞王那裡,就碰了一個軟釘子,因此現黃宗羲對投奔何處去也拿不定主意。但又不好在杭州久居,因此也十分爲難。

見黃宗羲沉默不語,王夫之又道:“太沖兄如何現在無處可去,那麼不訪就留在杭州,在下可以幫你在杭州師範大學謀一個教師的職務,在這裡教學育人、傳道授業。一但太沖兄有投奔之所,則聽憑太沖兄自便,不知太沖兄以爲如何?

黃宗羲聽了,到也確實有些動心,因爲現在王夫之兼任杭州師範大學的校長,也帶黃宗羲去參觀了二次,黃宗羲對這種全新的學校模式也頗感興趣,如果能在這裡教學,到也不失爲一個暫時容身之地。不過黃宗羲可也不笨,立刻想通了其中的關建,雙眼看着王夫之,道:“而農,商督師知道這件事嗎?“王夫之到是十分坦然道:“太沖兄,這正是督師的意思。”

第40章 海軍出擊第187章 永曆朝廷滅亡第368章 英國想參戰(下)第79章 救急第80章 放棄青州第11章 撤離北京(二)第88章 喜得千金第85章 連寨戰術(上)第254章 巡視北京(上)第33章 再徵湖北(三)第286章 帝國體制(一)第10章 清軍進剿(上)第251章 調兵第113章 守關之戰(三)第15章 廬州聚兵(下)第215章 參政院(上)第208章 進京(上)第195章 整編軍隊(下)第82章 道州之戰(三)第31章 山東大捷第158章 繼續合作第240章 南京的新格局(上)第207章 北伐計劃(下)第200章 登基建國(二)第158章 繼續合作第172章 勸進(上)第236章 訪歐船隊歸來(四)第25章 攻取兗州(一)第217章 朱由崧升朝第13章 出兵第14章 反擊(二)第132章 湖北反擊(上)第175章 滿載而歸(三)第122章 偵察隊出戰第75章 架臨宿州第387章 中荷決戰(五)第55章 搶渡漢水(二)第181章 出兵(下)第22章 玄皇妖女(上)第二章 小姨子的那點事第229章 清廷滅亡(一)第26章 夜襲(上)第11章 清軍進剿(下)第207章 哭諫(上)第224章 查抄紫明樓第35章 南歸(上)第49章 南京的決策(上)第171章 遷移南京(下)第213章 崇禎十七年三月十八日(三)第265章 變數(上)第169章 攻城激戰(二)第144章 內線作戰(二)第29章 計劃(下)第375章 文萊歸降(下)第208章 哭諫(下)第24章 靈活作戰(二)第35章 南歸(上)第81章 總結作戰第80章 佈置(一)第39章 多爾袞的煩惱第202章 發行貨幣(上)第二章 小姨子的那點事第206章 北伐計劃(上)第84章 四徵湖北第164章 教育和科舉(上)第181章 進攻臺灣第124章 懷遠阻擊戰(二)第100章 清軍的援軍(二)第109章 誘敵深入第323章 進攻大阪(下)第217章 嚴肅軍紀第119章 投效(上)第32章 劉澤清出擊(上)第98章 荷蘭人的抗議(上)第243章 身陷囹圄第112章 守關之戰(二)第156章 奪船(上)第56章 山東之變(四)第183章 臺灣佈防(上)第42章 龜山島海戰(二)第258章 進攻修道院(下)第273章 杭州時報案第49章 清軍整頓(二)第356章 到達呂宋第72章 清廷進京第114章 優勢第142章 日本使臣(上)第240章 南京的新格局(上)第36章 編制民團第284章 後宮的政治(下)第146章 亂攤子第204章 登基建國(六)第243章 血與火之夜(二)第278章 長城填詞第111章 清軍南撤第91章 遇刺(下)第168章 多尓袞復出(二)第135章 開業(二)第248章 中國西印度公司總督(一)第38章 清水村的生活
第40章 海軍出擊第187章 永曆朝廷滅亡第368章 英國想參戰(下)第79章 救急第80章 放棄青州第11章 撤離北京(二)第88章 喜得千金第85章 連寨戰術(上)第254章 巡視北京(上)第33章 再徵湖北(三)第286章 帝國體制(一)第10章 清軍進剿(上)第251章 調兵第113章 守關之戰(三)第15章 廬州聚兵(下)第215章 參政院(上)第208章 進京(上)第195章 整編軍隊(下)第82章 道州之戰(三)第31章 山東大捷第158章 繼續合作第240章 南京的新格局(上)第207章 北伐計劃(下)第200章 登基建國(二)第158章 繼續合作第172章 勸進(上)第236章 訪歐船隊歸來(四)第25章 攻取兗州(一)第217章 朱由崧升朝第13章 出兵第14章 反擊(二)第132章 湖北反擊(上)第175章 滿載而歸(三)第122章 偵察隊出戰第75章 架臨宿州第387章 中荷決戰(五)第55章 搶渡漢水(二)第181章 出兵(下)第22章 玄皇妖女(上)第二章 小姨子的那點事第229章 清廷滅亡(一)第26章 夜襲(上)第11章 清軍進剿(下)第207章 哭諫(上)第224章 查抄紫明樓第35章 南歸(上)第49章 南京的決策(上)第171章 遷移南京(下)第213章 崇禎十七年三月十八日(三)第265章 變數(上)第169章 攻城激戰(二)第144章 內線作戰(二)第29章 計劃(下)第375章 文萊歸降(下)第208章 哭諫(下)第24章 靈活作戰(二)第35章 南歸(上)第81章 總結作戰第80章 佈置(一)第39章 多爾袞的煩惱第202章 發行貨幣(上)第二章 小姨子的那點事第206章 北伐計劃(上)第84章 四徵湖北第164章 教育和科舉(上)第181章 進攻臺灣第124章 懷遠阻擊戰(二)第100章 清軍的援軍(二)第109章 誘敵深入第323章 進攻大阪(下)第217章 嚴肅軍紀第119章 投效(上)第32章 劉澤清出擊(上)第98章 荷蘭人的抗議(上)第243章 身陷囹圄第112章 守關之戰(二)第156章 奪船(上)第56章 山東之變(四)第183章 臺灣佈防(上)第42章 龜山島海戰(二)第258章 進攻修道院(下)第273章 杭州時報案第49章 清軍整頓(二)第356章 到達呂宋第72章 清廷進京第114章 優勢第142章 日本使臣(上)第240章 南京的新格局(上)第36章 編制民團第284章 後宮的政治(下)第146章 亂攤子第204章 登基建國(六)第243章 血與火之夜(二)第278章 長城填詞第111章 清軍南撤第91章 遇刺(下)第168章 多尓袞復出(二)第135章 開業(二)第248章 中國西印度公司總督(一)第38章 清水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