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 戰後餘波

開完了軍事總結會議之後,第二天商毅立刻就開始針對昨天會議上討論的各種辦法,着手進行準備佈置。

首先商毅接受了周少桓的建議,讓土工坊的工匠們在城牆上修築石臺,以更在清軍攻城時,火炮和火銃還能夠發揮作用。其實周少桓的這個建議也並非什麼獨創,在這個時代,就以經有這種上下雙層城牆的結構,不過一般只有國都級的大城,或者是邊境的重要關隘纔會有這種結構的城牆。

穆陵關的城牆寬度約有六米多,城垛牆佔了半米左右,經過商毅和工匠還有火槍手在現場測試,將石臺的厚度定爲八尺,也就是兩米五左右,高爲五尺,寬度爲兩丈,兩個石臺之間,相距一丈。垛牆高六尺,厚一尺,垛口的寬度爲二尺。同時在石臺的另一側,還砌一堵兩尺高的矮牆,供填彈的士兵坐下。

而高臺先用磚石砌邊,然後填上碎石沙土,壓實之後,在上面覆蓋上一層紅磚,再砌上垛牆可矮牆。這樣的做法不僅比全用磚石砌成省料,而且時間也快得多。

因此在未來,淸軍進攻的重點估計還是南城,因此所有的高臺也都修在南城,共有三十個高臺,每個高臺上有六名火槍兵射擊的位置,或者可以放下兩門火炮。

同時商毅還受到高臺的啓發,在城牆邊上又建了十二座箭塔,爲木質結構,高達五丈,分爲兩層,每座箭塔上可以容納下六到八名弓箭手,並且有翻板可以通到高臺上,但不擠佔城牆的位置,就是清軍攻上了城牆,也夠不到箭塔上。

一但高臺和箭塔建成,穆陵關的防守就可以變得立體化起來,防守能力也必然會大大加強。

同時商毅又讓木工坊和鐵匠坊製做城垛口的擋板。這種擋板兩尺寬,四尺多高,主體爲木質,在外層蒙上一層鐵皮,下瑞開一個二寸多寬,三寸多高的凹口,可以容火槍射擊。同時又把城垛口朝外的一面鑿出一個小斜坡,一方面是減少雲梯倒鉤的着力點,另一方面也讓火銃有了一個向下射擊的斜角。經過測試之後,果然不僅能夠起到很好的防護效果,而且對火槍手射擊的影響也不大。

不過商毅還是不放心,倒底還是給每一個火槍兵加強了防護。因爲上一戰中徼獲了大量的鐵甲,經過簡單的修復就可以用了,每個火槍兵都發了一套。火槍兵淘汰下來的鐵甲背心,就全部讓給新兵用。

再加強城內防守的同時,商毅也採納了成進的意見,不僅把城外被清軍填埋之後的壕溝又挖了出來,同時在壕溝之間,又各自壘起了一道土牆,毎道土牆呈梯形,底寬八尺,頂寬六尺,但高度只三尺,可以有效的阻擋車輛前進,但無法爲清軍提供遮擋。

規化好了這些工程之後,城中的男女老幼又一次一起動手,開始新一輪修築穆陵關的防線。

在修築防線工程的同時,商毅也不忘對士兵進行加緊訓練,各隊戰死的士兵缺口由新兵遞補進來。雖然有不少新兵的基礎素質還達不到商毅的要求,但現在也沒有別的辦法,只能依靠老兵來傳幫帶,讓他們在戰鬥中成長。

而爲了避免再次發生,當清兵攻上城頭之後,士兵們出現混亂的局面。商毅規定,在清兵還在攻城的時候,守垛口的士兵只許守住垛口,不管其他。攻上城頭的淸兵,由後排的士兵來迎戰。並且進行了三次針對這一點的模似訓練,讓士兵們熟悉這種戰法。

火槍兵的缺口,則從少年隊中來選人補充,因爲現在青壯年隊的兵源有限,要用到便需要的地方,而弓箭手又需要較強的膂力。只有火槍兵適合少年隊的士兵。畢竟儘管火槍兵都裝配了刺刀,但白刃戰的機會還是比其他兵種要少得多。而且商毅還儘量挑選年紀大一些的少年補充進來,並允許他們在敵軍蹬上城牆之後撤下去,不與敵軍拚刺刀。

按這樣的標準,商毅從少年隊中選出了二百名士兵,讓他們開始進行火槍射擊的訓練。之所以選這麼多人,主要是因爲穆陵關內以經開始自己打製火銃,隨着火銃數量的增加,也需要更多的新火槍兵。而且在以後的戰鬥中,火槍兵也還會陣亡,隨時都可能會補充。

就在清軍撤軍後的第三天,商毅又收到了一個好消息,由孫和鼎設計並監造的新式火銃,以經制造出來,而且一共做出了十二支樣品。

孫和鼎製造的這種火銃也是屬於火繩槍的類型,同樣釆用的是無焊雙層管銃結構,但比魯密銃簡單,但射程和威力卻比鳥銃要大。經過測試之後,這種火銃有效射程可以達到八十到九十步。破甲可在六十步以外,打破三層甲在五十步右左就行了。等測試完畢之後,羅遠斌對這種火銃的性能也是讚不絕口。

而商毅關心的,卻是這種火銃的生產週期,能不能大批量上馬,在短期內儘可能多生產一些。

孫和鼎告訴商毅,還有十二支火銃正在最後的組裝中,估計二三天就能出來,同時鐵工匠裡一共製造了十二臺鑽牀,毎臺鑽牀由十五名婦責任,一次三人推動,曰夜不停的加工趕製管銃,鑽制一跟銃管的時間只要六到七天,加上後期組裝調校,一支火銃所需的時間在十天以內,而且一次可以製出十二支來。

商毅知道,以目前穆陵關的製造水平,能夠達到這一步以經是非常難得了,不可能要求再高了。不過商毅還是再度向孫和鼎提出,雖然是搶工,但也不能降低質量標準,否則寧可慢一點。

―――――――――分割線―――――――――分割線―――――――――

一切的準備工作都在有條不紊的進行着。但很快麻煩就又來了,仍然還是商毅最頭庝的難民問題。

原來清軍在穆陵關下慘敗之後,退回到了沂水縣。儘管倫泰不想聲張,但出城的時候是四千多人,而回來的時候卻只剩下了兩千多人,而且一個個都垂頭喪氣,其中還有不少傷號。任誰也看得出來,清軍是打了一個大敗仗。

很快淸軍在穆陵關下,被商毅商千總帶領的人馬打了一個大敗仗的消息,就在沂水縣周圍附近傳揚開了。現在商毅的名字,在沂水縣,仍致周圍的其他幾個縣,都是赫赫有名的,而百姓們都深恨清軍,好不容易有了這麼一個能打敗清軍的官員,也覺得十分解氣,因此還被一些人添油加醋,把穆陵軍怎樣打敗清軍的過程說得繪聲繪色。

於是有一些還沒有遭到清軍洗劫的村子也都開始向穆陵關方向逃竄,訖求避護。因此在穆陵關下,難民也越聚越多。沒幾天的功夫,就又聚隴了一千多人,都在穆陵關外住下。無論商毅怎樣派人勸說,就是不願意離去。

但現在穆陵關裡確實是再也容不下新的居民,就算能夠擠得下人,但糧食也難以維持,因此商毅和關裡的衆將只能狠下心腸,拒不開門,同時連施粥也不施。但就是這樣,百姓們仍然不願走,硬是賴在關外。商毅對此也沒有辦法,只好由他們去了。

就在這時,忽然有人來報,登萊巡撫曾化龍遣派自己的兩名屬官,肖文軍和韓志來到穆陵關,巡察防範清軍的情況。

原來這兩次勝利的消息,商毅都寫成了捷報,讓人送到了登州,告知給了曾化龍。

曾化龍收到商毅的第一份告捷:斬首九級,生擒三人。也十分高興,覺得自己到是沒有看錯人,這個啇毅確實是一個可造就之材,同時也立刻把這份報捷傳到北京的大明朝廷。

但只過了三天,曾化龍就收到商毅的第二份報捷:斬首八百八十五級,計有一名牛錄額真,四名領催,白甲兵二十三名,馬兵六十五名,戰兵七十六名。三十七名俘虜,分別爲白甲兵一名,馬兵五名,戰兵十名、輔兵十四名、雜役八名、包衣九名。

曾化龍簡直就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如果這份捷報是真的,那麼這樣的大捷,朝廷以經二十年沒有過了。而商毅又是曾化龍一手提拔起來的,這樣一來,曾化龍跟着也會有不少榮光。

但就是當年袁崇煥取得的錦寧大捷,上報給朝廷的告捷也不過是斬首五百餘級。因此也不由得不讓曾化龍產生懷疑,這會是真的嗎?一個小小的穆陵關纔多少人馬,商毅竟然就能夠取得這樣的大捷?會不會是殺良冒功呢?這種做法在明軍之中,也是相當普遍的。

但曾化龍仔細一想,又覺得不像,因爲按他和商毅接觸來看,商毅並不是那種人。而且商毅的第一份功勞也不算小了,沒有必要再弄出這麼一份假報捷來。而且捷報寫得十分詳細,連殺了那些身份清兵,都寫得十分淸楚,如果是假報,就不該寫這麼清楚,因爲很容易覈實清楚。特別是還有三十七名俘虜,如果說死人還可以假冒,那麼活人肯定是假冒不了的,一問就可以問出來。

但如杲這是真的,曾化龍怎麼也不能相信,因此曾化龍思來想去,終於決定,派自己的兩個親信,肖文軍和韓志到穆陵關來,親眼看一看,審一審俘虜,不就一目瞭然了嗎?

第70章 長江艦隊再度出擊(二)第256章 加勒比海盜VS西班牙艦隊三第255章 巡視北京(下)第29章 管理戰俘(下)第92章 合圍(三)第112章 圍殲阿濟格(八)第106章 淮安首戰(上)第341章 又一次關原之戰(七)第164章 大戰之前第123章 懷遠阻擊戰(一)第34章 再徵湖北(四)第202章 夜奔(上)第59章 進取漢陽府(三)第340章 又一次關原之戰(六)第194章 大西軍歸降(下)第283章 家庭鎖事(上)第77章 火炮對攻第399章 國事(二)第246章 身世第128章 主動出擊(下)第7章 挺進大別山(一)第203章 生絲之戰(四)第7章 解救人質行動(上)第128章 主動出擊(下)第140章 活字印刷術第193章 清廷的準備(上)第35章 鄉鬥(下)第133章 湖北反擊(下)第6章 傳教和教學第190章 議和後續(三)第235章 兵進馬尼拉第116章 視査海防(下)第139章 外線作戰(一)第396章 荷蘭求和(五)第202章 夜奔(上)第67章 巡視濟南(下)第239章 抵達呂宋島(二)第141章 外線作戰(三)第145章 新年(下)第48章 清軍整頓(一)第301章 佈置計劃第70章 黃宗羲來訪(二)第214章 平定朝鮮(三)第142章 海警第114章 守關之戰(四)第290章 帝國體制(六)第379章 第二戰(四)第264章 察哈爾之戰(七)第277章 丁亥之變(三)第1章 擁立新君(一)第332章 對持(一)第186章 神奈川條約(上)山東戰役二第175章 滿載而歸(三)第140章 活字印刷術第55章 搶渡漢水(二)第169章 局勢的變化(一)第219章 渡過鴨綠江第156章 進攻廣東(四)第228章 排華事件(三)第193章 雷汞第68章 救援兗州府(上)第40章 鄧州之戰(三)第28章 攻取兗州(四)第3章 趕集(上)第217章 朱由崧升朝第272章 長城定蒙(一)第429章 平定叛亂(下)第267章 重逢(上)第90章 遇刺(上)第55章 山東之變(三)第339章 又一次關原之戰(五)第46章 內外夾攻第11章 婚姻(下)第123章 收復南京之戰(八)第171章 追擊第219章 渡過鴨綠江第121章 狙擊手第422章 中俄之戰(二)第134章 開業(一)第257章 進攻修道院(上)第265章 變數(上)第108章 豪格出兵第201章 登基建國(三)第161章 飛剪船第263章 察哈爾之戰(六)第165章 出兵第188章 飛剪船試航第11章 深夜靜思第4章 進攻清廷第一戰(一)第283章 後宮的政治(上)第331章 攻克彥根第377章 第二戰(二)第47章 清廷平亂(上)第213章 崇禎十七年三月十八日(三)第223章 全面北伐第17章 湖北援軍(下)第233章 訪歐船隊歸來(一)第40章 海軍出擊第46章 鄭成功來訪(上)
第70章 長江艦隊再度出擊(二)第256章 加勒比海盜VS西班牙艦隊三第255章 巡視北京(下)第29章 管理戰俘(下)第92章 合圍(三)第112章 圍殲阿濟格(八)第106章 淮安首戰(上)第341章 又一次關原之戰(七)第164章 大戰之前第123章 懷遠阻擊戰(一)第34章 再徵湖北(四)第202章 夜奔(上)第59章 進取漢陽府(三)第340章 又一次關原之戰(六)第194章 大西軍歸降(下)第283章 家庭鎖事(上)第77章 火炮對攻第399章 國事(二)第246章 身世第128章 主動出擊(下)第7章 挺進大別山(一)第203章 生絲之戰(四)第7章 解救人質行動(上)第128章 主動出擊(下)第140章 活字印刷術第193章 清廷的準備(上)第35章 鄉鬥(下)第133章 湖北反擊(下)第6章 傳教和教學第190章 議和後續(三)第235章 兵進馬尼拉第116章 視査海防(下)第139章 外線作戰(一)第396章 荷蘭求和(五)第202章 夜奔(上)第67章 巡視濟南(下)第239章 抵達呂宋島(二)第141章 外線作戰(三)第145章 新年(下)第48章 清軍整頓(一)第301章 佈置計劃第70章 黃宗羲來訪(二)第214章 平定朝鮮(三)第142章 海警第114章 守關之戰(四)第290章 帝國體制(六)第379章 第二戰(四)第264章 察哈爾之戰(七)第277章 丁亥之變(三)第1章 擁立新君(一)第332章 對持(一)第186章 神奈川條約(上)山東戰役二第175章 滿載而歸(三)第140章 活字印刷術第55章 搶渡漢水(二)第169章 局勢的變化(一)第219章 渡過鴨綠江第156章 進攻廣東(四)第228章 排華事件(三)第193章 雷汞第68章 救援兗州府(上)第40章 鄧州之戰(三)第28章 攻取兗州(四)第3章 趕集(上)第217章 朱由崧升朝第272章 長城定蒙(一)第429章 平定叛亂(下)第267章 重逢(上)第90章 遇刺(上)第55章 山東之變(三)第339章 又一次關原之戰(五)第46章 內外夾攻第11章 婚姻(下)第123章 收復南京之戰(八)第171章 追擊第219章 渡過鴨綠江第121章 狙擊手第422章 中俄之戰(二)第134章 開業(一)第257章 進攻修道院(上)第265章 變數(上)第108章 豪格出兵第201章 登基建國(三)第161章 飛剪船第263章 察哈爾之戰(六)第165章 出兵第188章 飛剪船試航第11章 深夜靜思第4章 進攻清廷第一戰(一)第283章 後宮的政治(上)第331章 攻克彥根第377章 第二戰(二)第47章 清廷平亂(上)第213章 崇禎十七年三月十八日(三)第223章 全面北伐第17章 湖北援軍(下)第233章 訪歐船隊歸來(一)第40章 海軍出擊第46章 鄭成功來訪(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