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5章 整編軍隊(下)

軍隊的整編就這樣決定下來。(_)而爲了加強軍隊的獨立性和榮譽感,商毅決定將軍隊的官職體系從傳統的九品分級中剝離出來,參照後世的軍銜,建立一個全新在軍銜制度。

軍銜的名稱,主要還是以後世的軍銜,但商毅也作了一些修改,軍銜分爲“兵士尉校將” 四個大級,各級之中又分三到五個小等級,兵分初等兵、中等兵、上等兵;士分下士、中士、上士;尉分准尉、少尉、中尉、上尉;校分準校、少校、中校、上校;將分准將、少將、中將、上將、大將;最後是元帥。共計是二十級。所有軍隊系統的戰鬥人員、非戰鬥人員、軍事文職人員全部都納入這個體系。

而在目前階段,各軍區部隊的定銜是:各軍區司令部、司令、副司令、參謀長、副參謀長定爲中將。軍長級定爲少將;師長級定爲準將;旅長級定爲上校;團長級定爲中校;營長級定爲少校或準校;連長級定爲上尉;排長級定爲中尉或少尉;班長定爲準尉或上士。

士兵入伍之後,即爲列兵,然後依據戰功,成績,可獲得逐級軍銜;其他非戰鬥人員、文職人員則按各自的入伍的時間、資勵、功勞、官職,也都被授於相應的軍銜。

當然總體來看,軍銜定得都不算高,最高的也就是中將;這是因爲商毅考慮到,以後還有大戰要打,各人的晉級機會都還很大,因此也要留出一定的餘地來。

軍銜是隻有軍隊人員纔會被授於的級別制度,與品級並沒有直接的對應的品級,另外每一級的軍銜都有相應的標誌,主要還是表現在肩章和胸章上。在任何時候,任何地點都可以佩帶。同時除少數重大儀式之外,軍人可以以行軍禮來取代其他的禮節,包括跪拜的大禮。這也是商毅爲了提高軍人的社會地位,而做出的明確規定。

而軍人還有另外一向榮譽,就是佩戴鄖章。商毅很早在軍隊中頒發鄖章,不過那時的鄖章比較隨意,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現在也正式確定下來,鄖章分爲三等,甴低到高,依次爲青龍勳章、赤龍勳章、黃龍勳章、每一種又分單龍、雙龍、雙龍寶星三種。一共是九種勳章,按功勞大小,可獲得相應的獎勵。

當然勳章並不僅僅只是獎勵給軍人,其他官員,甚致是普通百姓,也都可被授於勳章。但只有軍人才能被授於黃龍勳章。

不過在軍隊編制,以及軍銜的方案確定下來之後,就有人向商毅進言,現在南京政府的軍隊分爲五個軍區,其中有四個軍區都分駐各地,各自擁兵少則七八萬,多則十餘萬,而南京軍區卻只有五萬人馬,正是強枝弱杆,要防備各地軍區割據一方,不聽調令,因此建議商毅向各地軍區派遣親信,出任監軍,以監視各個軍區的動靜。

其實在軍隊裡派遣監軍,是歷代以來皇帝控制軍隊的必用手段之一,而且監軍基本上都是由宦官太監出任,因爲以皇帝的心態來說,正常的人都是不可靠,唯有不是正常人的宦官,對皇權才沒有實質性的威脅,這也就是爲什麼歷代都對太監干政深惡痛絕,但皇帝卻偏偏使用太監的原因。

但現在商毅身邊沒有太監,而且在將來商毅也不打算用太監,另外商毅也不準備使用監軍制度,因爲監軍制度雖然可以幫助皇帝更好的控制軍隊,但卻是以犧牲軍隊的戰鬥力爲代價的。在主將和監軍之間,代表着各自不同的利益,而且雙方的責權難以分清,因此往往是很難相處得得好。上層不和的軍隊,當然無法全心打仗了。

不過商毅到也並不太但心,在自己內部會出現軍閥割據的情況。這到不是說商毅完全相信部下各將對自己的忠誠度,當然到目前而言,各軍區對商毅的忠誠度都很高,還沒有出現過或明或暗違返商毅的命令的情況,但這僅僅也只是遐免軍閥割據的一個條件,重要的是因爲中華軍的組建情況和歷代都不相同。

在中國古代,一直都存在兩種組軍方式,一是以由朝廷出面,進行組軍,但這一般都是在一個王朝的前期,國力較爲雄厚,而且政治上也比較清明,能夠充份發軍全國的力量,建立一支強大的軍隊,如漢、唐、宋、明的前期都是如此。

而到了王朝的中後期,由於國力下降,政治腐敗,朝廷原有的軍隊己經腐化,而且朝廷的執行力也大大下降,無力再重新組軍,就出現了個人能力比較強的將才自已組軍的行爲。其中又是以戚家軍組軍方式最好,也爲後世的經代所推崇,不過在戚家軍之間,南宋的岳家軍其實也是這種模式,還包括明末的遼東軍、清末的湘軍、淮軍都是釆用這種方式組軍。

但這種組軍的方式,是以同鄉親情爲紐帶,以對主將的個人忠誠爲保障,並且帶有很強的個人色彩,軍隊的實力大半取決於主將的個人能力,在短期內確定可以形成相當的戰鬥力,但不能維持長久,另外也容易成爲某一人的私軍。像清末的湘軍、淮軍,剛成軍時確實戰鬥力不錯,但十幾年後就跨得十分歷害。包括岳家軍、戚家軍也是一樣,在岳飛、戚繼光死後,軍隊的戰鬥力也在下降。

商毅從山東起事時,其實也是釆用的這種模式,包括在很長一段時間,軍隊的名字都被叫做商家軍。但他畢竟是來自未來的人,當然知道這種組軍模式的優劣,因此在佔領浙江之後,就立刻開辦軍校,系統的培養軍隊骨幹,實際是採用近代國家建軍方式。當然在軍校中也會重點強調對商毅的忠心。

儘管不是每一名士兵都是從軍校畢業出來,但絕大多數的軍官都經歷過了中短期的軍校培訓,因此士兵軍官的自身素質不僅可以得保障,加強了他們對商毅的忠誠度,也減少了對各軍主將的心理依附力。

另外除了山東戰區之外,士兵的錢糧軍餉全部都是由統戰部直接供應,並派人下發到各軍中,這樣不僅降低了吃空餉,苛扣軍餉的事情發生,而且也斷絕了各軍的主將插手軍餉發放的事務,沒有財政權,自然也就無法派脫受統戰部控制。當然在戰事緊息的時候可以由各軍主將暫時代理,一但戰事結束,這項權利就會被統戰部馬上收回。軍區不插有地方財政.

還有一點,中華軍是一支以火器爲主的部隊,槍炮火藥的生產也都被牢牢控制在統戰部的手裡,這樣一來,各地的軍隊也就無法擺脫對統戰部的控制,也就無從獨立。

當然只有山東軍區是一個例外,在商毅佔領浙江之後,山東地區實際是由周少桓在管理,周少桓不僅是商毅十分看重培養的年輕將領,同時也是周氏一系的重要人物,山東地區的其他將領,如唐鎮、童大勇、蔣義渠、鮑銅鋼等人,也都是山東系的主要人物。由於商毅鞭長莫及,因此山東地區一直都享有很大的自治權。

經過近四年的發展,現在的山東地區管轄的地方約十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擁有三百萬左右的人口。已經在山東地區建立了軍校、兵工廠、服裝廠、車輛廠等一糸列相關工廠,基本能做到自給自足。周少桓等人也是功不可沒。當然這也和商毅的充份信任和放權分不開。

不過商毅也從來就沒有放鬆過對山東軍區的控制,當然這種控制並非是安插什麼督軍,而是靠完善制度和長期堅持嚴格管理。

首先是商毅在山東安排孟宏恭處理民政、行政事務;孟宏恭並不屬於周家的派糸,儘管他仍然要聽命于山東軍區,但至少可以讓軍區不能直接插手民政工作。其次是加強對山東的財政管理,每月、毎季、毎年的財政報表都必須準時送到統戰部來,好讓商毅清楚,山東軍區的財政狀況和毎一筆開支的用途,也讓山東軍區的各級官員們不能輕易藏私舞弊。

而在山東軍校也被商毅定位於鳳凰軍事學院山東分院,教官師資主要都是由浙江這邊派遣過去,由於山東戰區的戰事並不多,因此山東分院還定期派遣學員到杭州來學習,從軍事教育這一環就開始加強對山東軍隊的控制。

另外山東兵工廠只能生產一般的火槍火炮,手榴彈等武器,重點的雷汞技術、線膛槍、重型火炮等高尖武器,依然控制在杭州兵工廠裡。

最後還有一點,周少桓的父親周世奇和兄長周少卿這時全部都在江南任職,雖然都是位高權重,也很受商毅的信任,但從另一角度看,說他們是商毅留在南方的人質,也不算錯。

因此綜合這麼多因素來看,在南京政府內部,最後可能發展成爲獨立勢力的山東軍區,實際獨立的可能性也並不大。

第80章 道州之戰(一)第118章 戰後餘波第32章 擂臺比武(下)第181章 大西軍出戰(一)第109章 誘敵深入第161章 飛剪船第40章 海軍出擊第5章 進攻清廷第一戰(二)第223章 南京見聞第9章 催促出兵第11章 婚姻(下)第212章 崇禎十七年三月十八日(二)第17章 山東戰役(五)第95章 遷移(二)第127章 收復南京的後續戰鬥(上)第212章 龜甲船(上)第155章 進攻廣東(三)第283章 後宮的政治(上)第236章 訪歐船隊歸來(四)第232章 暗流涌動(四)第215章 參政院(上)第259章 溧水之戰(一)第297章 發展計劃(下)第231章 清廷滅亡(三)第271章 挽留紫玲瓏(下)第17章 保衛家園(一)第152章 談判第239章 秦淮河之戰(下)第20章 北方大變(上)第59章 局中之局(二)第121章 開封戰役(一)第107章 淮安首戰(下)第45章 戰後總結第231章 暗流涌動(三)第47章 援救王家大屯(上)第105章 圍殲阿濟格(一)第125章 伏擊清軍(三)第44章 守衛新野(下)第63章 爭奪山東(七)第55章 搶渡漢水(二)第113章 南京暗流第261章 察哈爾之戰(四)第320章 登陸下關(下)第142章 偵察兵第163章 與曰本的衝突第128章 收復南京的後續戰鬥(下)第61章 奇襲仙霞嶺第167章 財政危機(下)第295章 軍隊糸統第172章 勸進(上)第一六十章 調整計劃第48章 援救王家大屯(下)第101章 備戰(三)第61章 奇襲仙霞嶺第59章 清軍南進(上)第20章 浙江巡撫第256章 加勒比海盜VS西班牙艦隊三第33章 再徵湖北(三)第243章 身陷囹圄第369章 交易第166章 言論自由(上)第60章 莊妃第62章 爭奪山東(六)第426章 中俄之戰(六)第225章 除夕—主動出擊(一)第410章 南洋戰役結束(四)第199章 廷議(下)第236章 隱密第173章 勸進(下)第2章 清廷(下)第100章 蘇州暗戰(下)第83章 夜襲(一)第303章 曰本內戰爆發(上)第9章 質問鄭芝龍第150章 陰魂不散(下)第169章 多尓袞復出(三)第40章 皇太后的煩惱第426章 中俄之戰(六)第368章 英國想參戰(下)第409章 南洋戰役結束(三)第188章 整軍備戰(上)第146章 內外結合第49章 大獲全勝第35章 超級戰艦第127章 收復南京的後續戰鬥(上)第115章 視査海防(上)第124章 懷遠阻擊戰(二)第8章 蒐羅人材第120章 登州的來使第274章 長城定蒙(三)第11章 婚姻(下)第148章 進攻揚州——火炮對戰(上)第222章 商家軍首次出擊(上)第48章 皇太極(上)第222章 新武器(三)第107章 收復杭州第143章 提案(下)第96章 機密泄漏(上)第154章 火力廷伸(下)第268章 馬尼拉的後續工作(二)
第80章 道州之戰(一)第118章 戰後餘波第32章 擂臺比武(下)第181章 大西軍出戰(一)第109章 誘敵深入第161章 飛剪船第40章 海軍出擊第5章 進攻清廷第一戰(二)第223章 南京見聞第9章 催促出兵第11章 婚姻(下)第212章 崇禎十七年三月十八日(二)第17章 山東戰役(五)第95章 遷移(二)第127章 收復南京的後續戰鬥(上)第212章 龜甲船(上)第155章 進攻廣東(三)第283章 後宮的政治(上)第236章 訪歐船隊歸來(四)第232章 暗流涌動(四)第215章 參政院(上)第259章 溧水之戰(一)第297章 發展計劃(下)第231章 清廷滅亡(三)第271章 挽留紫玲瓏(下)第17章 保衛家園(一)第152章 談判第239章 秦淮河之戰(下)第20章 北方大變(上)第59章 局中之局(二)第121章 開封戰役(一)第107章 淮安首戰(下)第45章 戰後總結第231章 暗流涌動(三)第47章 援救王家大屯(上)第105章 圍殲阿濟格(一)第125章 伏擊清軍(三)第44章 守衛新野(下)第63章 爭奪山東(七)第55章 搶渡漢水(二)第113章 南京暗流第261章 察哈爾之戰(四)第320章 登陸下關(下)第142章 偵察兵第163章 與曰本的衝突第128章 收復南京的後續戰鬥(下)第61章 奇襲仙霞嶺第167章 財政危機(下)第295章 軍隊糸統第172章 勸進(上)第一六十章 調整計劃第48章 援救王家大屯(下)第101章 備戰(三)第61章 奇襲仙霞嶺第59章 清軍南進(上)第20章 浙江巡撫第256章 加勒比海盜VS西班牙艦隊三第33章 再徵湖北(三)第243章 身陷囹圄第369章 交易第166章 言論自由(上)第60章 莊妃第62章 爭奪山東(六)第426章 中俄之戰(六)第225章 除夕—主動出擊(一)第410章 南洋戰役結束(四)第199章 廷議(下)第236章 隱密第173章 勸進(下)第2章 清廷(下)第100章 蘇州暗戰(下)第83章 夜襲(一)第303章 曰本內戰爆發(上)第9章 質問鄭芝龍第150章 陰魂不散(下)第169章 多尓袞復出(三)第40章 皇太后的煩惱第426章 中俄之戰(六)第368章 英國想參戰(下)第409章 南洋戰役結束(三)第188章 整軍備戰(上)第146章 內外結合第49章 大獲全勝第35章 超級戰艦第127章 收復南京的後續戰鬥(上)第115章 視査海防(上)第124章 懷遠阻擊戰(二)第8章 蒐羅人材第120章 登州的來使第274章 長城定蒙(三)第11章 婚姻(下)第148章 進攻揚州——火炮對戰(上)第222章 商家軍首次出擊(上)第48章 皇太極(上)第222章 新武器(三)第107章 收復杭州第143章 提案(下)第96章 機密泄漏(上)第154章 火力廷伸(下)第268章 馬尼拉的後續工作(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