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0章 新的監國

順治三年,正月二十六日。商毅收到了杭州發來的消息,明朝已經又有人被推立爲監國,而且這回居然一下子推出了兩位監國,一是潞王朱常芳,在徽州被推立爲監國,另一位是魯王朱以海,是在處州出任監國。

其實不僅僅是史可法和吳甡想到要推立新君,以號令南方抗擊清軍,有不少眀朝的官員爲想到了這一點,在南京城破之後,還有一批官員既沒有投降清軍,也沒有依附商家軍,但依然趁着當天的混亂逃出南京,聚集到徽州,因爲許多官員都知道,潞王朱常淓就被安置在徽州。

而在十多天之後,南京城破,朱由崧身亡的消息也得到了確認,並且傳遍了整個南方。而且又有許多的官員也都陸續聚集到了徽州,其中大部份都是東林一系的官員,包括黃宗羲、黃震周等一些比較知名的人士,還有朱大典、袁宏勳、張秉貞、何綸等地方派勢人。因爲朱常淓本來就是東林黨推崇的皇帝人選,現在朱甴崧己死,那麼再擁立朱常淓,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了。

於是衆人商議決定,擁立朱常淓爲監囯,號令南方,另外還有原明總兵方國安和侄兒方元科,手下約有一萬多兵馬,也來到徽州,擁立朱常淓。

結果等史可法一行到達徽州的時侯,己經晚了一步,就在前一天,朱常淓己經正式出任了監國,並任命張秉貞爲兵部尚書、朱大典爲吏部尚書、黃宗羲爲禮部尚書、袁宏勳爲戶部尚書,方國安爲左督都,總理軍務。

不過史可法等人到來,還是受到朱常淓的歡迎,因爲現在史可法的名望不小,而且朱常淓也知道,在史可法的背後,還有商毅的支持,現在誰都知道,整個南方,只有商毅的商家軍,才能夠抵抗清軍。由其是史可法還帶來了一個令他們震驚的消息,原來南京竟然還沒有完全失守,商毅依然還在南京城裡與清軍對持,堅守着南京,而且還在南京周邊地區多次打敗清軍。

這個消息確實讓徽州的衆官員都振奮不己,也包括朱常淓在內。因爲朱常淓出任監國本來就十分免強,他當然知道在這個時侯出任監國,甚致是稱帝,可不是天下掉下的餡餅,而是被架到火上烤,一但清軍殺到,恐怕就會首先拿自己開刀。而現在看來,南京居然還守得住,只要南京不失,清軍就無瑕南下,而自已也就能夠保住現在的位置,另外商毅也明確表示,支持自已監國,當然也舒心了不少。

而其他官員也都有差不多的想法,因此儘管黃宗羲、黃鎮周等人曾在南京和史可法鬥得不亦樂乎,但在這個時候,也都對史可法等人表示了歡迎的態度,衆人相見之後,先是互相大哭一場,悲痛朱由崧架崩,史可法也知道,現在不是翻舊悵的時侯,衆人團結一致,抵抗淸軍比什麼都重要,因此雙方都非常有默契的沒有提在南京順逆之爭的那些事情。並且都表示一定會齊心協力,共同抵抗清軍。

但表面文章雖然是做得十足,一涉及到實際問題的時候,這些官員們就立刻舊病復發,當史可法向衆人提議,請朱常淓立刻到杭州去坐鎮,朱大典、袁宏勳、張秉貞、黃宗羲、黃鎮周等人馬上都顧左右而談他,並不做正面的答覆。

因爲生存的危機得到了緩解之後,各人立刻都開始打各人的小算盤,杭州可是商毅的地盤,而且史可法這一行人顯然都己經和商毅結成一夥,一但朱常淓到了杭州,肯定成爲商毅的傀儡,而史可法、吳甡等人,也一定會成爲新朝廷的內閣重臣,那麼那裡還有自己的位置呢,但這個理由是沒法說出口的,因此也都紛紛找藉口推辭,只說事關重大,應當從長計議。史可法也就不好再說什麼了。

而在私下裡,有不少官員都向朱常淓進言,千萬不要去杭州,因爲商毅爲人飛揚跋扈,桀驁不馴,而且又手握重兵,素有野心,決不可信任,一但去了杭州,就會被商毅架空成傀儡。

朱常淓其實到是很想去杭州,一來杭州是個大地方,肯定出徵州要舒服,二來直接在商家軍的保護之下,也更安全一些,致於成爲商毅的傀儡,朱常淓到並不太在意,因爲現在朱常淓手裡也沒有什麼實權,都是由張秉貞、黃宗羲、朱大典等人說了算。而且朱常淓也沒有多少政治野心,如果一定是要當傀儡的話,那麼寧可給一個實力強的地方勢力當傀儡,起碼也能過得舒心一些。但去不去杭州,並不是由朱常淓說了算,因此他也無可奈何。

就在第二天,黃鎮週上奏,稱弘光架崩之後,國不可一日無君,因此建議朱常淓立刻在徽州稱帝,也好名正言順,使羣臣百官有所瞻依。

這個建議也得到衆官員的一致贊同,當然大家彼此都是心照不宣,一但朱常淓在徽州稱帝,正好可以藉此爲由,暫時不去杭州,而稱帝的儀式雖然單簡,但前前後後至少也要一個月的時間,也可以拖上一個月,至於一個月以後怎麼辦,到時候再想辦法吧。

史可法多少也瞭解一些衆人的想法,心裡當然也非常不痛快,這都是什麼時候了,居然還有心爭權奪利。但這話也不好直說,而且他到也不反對朱常淓稱帝,因此也藉機建議,請朱常淓到杭州稱帝。

就在這時,史可法收到從杭州發來的消息,魯王朱以海,在張國維、方逢年、錢肅樂、張名振、張煌言等人的擁立下,在處州出任監國。

原來南京被攻破的消息傳開之後,在浙江處州府定居的明朝原兵部尚書張國維匯同一批聚集在浙江的官員們商議,認爲急需迎立一位明朝宗室出任監國,然後號招南方抗擊清軍。而因爲當時消息不通,朱常淓剛剛出任監國還沒幾天,內部的事情都還沒有理順,也沒有來得通告各地,因此只能在浙江一帶選擇,被安置在溫州平陽的魯王朱以海,也就成爲他們擁立的惟一人選,被接到了處州龍泉縣。

雖然朱以海被擁立爲監國,但實際上現在他手下只有十幾名大臣,數百士兵,完全是一個地道的草臺班子。而擁有的地方也就是一個縣城,處州本來是商家軍的管轄地區,官員和百姓對魯監國並不感冒,沒有商毅的命令,誰鄀不敢去搭理他們,處州知府雖然接到了發來的公文,但也裝不知道。

因此在朱以海被擁立爲監國之後,立刻派張煌言爲使,趕到杭州,來見商毅,通告此事,當然是希望得到商毅的支持。畢竟他們也知道,現在整個南方,只有商家軍靠得住。

不過等張煌言趕到了杭州之後才知道,現在商毅並不在杭州,而是在南京堅守,繼續和淸軍作戰,接待他的是王夫之。而留守杭州的葉瑤瑱也以此爲藉口,對是否支持魯王監國也不置可否,推說要請示商毅,才能做決定。張煌言也沒有別的辦法,只好先留在杭州等着。

而留在杭州的吳甡也嚇了一大跳,如果讓朱以海搶了先,那可就麻煩了,這不是又弄出來一個馬士英第二嗎?因此也趕快派人給史可法送信,讓他快把朱常淓接到杭州來,免得夜長夢多。

這個消息立刻在徽州引起了一陣喧譁,因爲在徽州的這些官員看來,自己擁立的朱常淓當然是代表着正統,而朱以海算什麼,憑什麼也能被立爲監國,從血緣上來說,朱常淓也比朱以海佔優。因此有不少人都上言,應該派人立刻去溫州,要求朱以海取消監國的稱號,還有人主張發兵去打朱以海。

這時史可法又再次建議,朱常淓應該立刻趕去杭州繼位,因爲只要朱常淓到了杭州,商毅也就可以名正言順的拒絕朱以海的要求,同時朱常淓還可以藉助商毅的兵勢,迫使朱以海取消監國。

在這個時候,這當然是最好的選擇,畢竟在這個時侯,血緣優勢,己經起不了多大作用了,實力才能決定一切,誰能夠得到商毅的全力支持,誰就能在這場爭奪中佔優,但這個正確的建議顯然是不能被徽州的官員所接受,相反到成爲阻止朱常淓去杭州的最好藉口。

張秉貞首先上奏,建議朱常淓就在徽州立刻稱帝,這樣一來,就可以搶在朱以海前面稱帝,在大名份上可以壓倒朱以海一頭,並且請史可法爲代表,去溫州責問朱以海。目地是像朱以海表明,商毅是支持朱常淓的。這個建議當然也得到了其他官員們的一致同意。

可惜他們的如意算盤打得雖好,但卻引起了史可法的極大不滿,當場就拒絕了代表朱常淓去責問朱以海的要求,同時也表示,自己第二天就返回杭州。

徽州的官員對此也不敢強求,史可法走了也好,免得老是勸朱常淓去杭州。不過他們也擔心商毅真的倒向朱以海一方,因此最後還是商議決定,派黃宗羲爲代表,跟史可法去杭州,策封商毅也越國公,以此籠絡商毅,同時又以黃道周爲使,去溫州責問朱以海。

第238章 訪歐之旅(二)第313章 攻佔九州島(二)第103章 突襲盛京(二)第237章 訪歐之旅(一)第二章 帝國體制五皇權第115章 豫北戰役(八)第123章 懷遠阻擊戰(一)第95章 遷移(二)第126章 突破淮河第25章 南京風雲(一)第194章 降價風波(上)第98章 遷移(五)第202章 發行貨幣(上)第113章 南方聯盟第50章 進軍武昌(一)第125章 伏擊清軍(三)第287章 訪英使團出發第187章 永曆朝廷滅亡第362章 三寶顏之戰(下)第16章 皇室私密第226章 除夕—主動出擊(二)第169章 先島海戰(下)第351章 日本勢力重新洗牌(二)第211章 跨海入朝(四)第74章 吳甡的調停第272章 長城定蒙(一)第19章 進取光州(二)第212章 龜甲船(上)第162章 政治婚姻(上)第376章 第二戰(一)第72章 大戰曲阜(三)第226章 收取山西(三)第57章 登萊巡撫(上)第134章 開業(一)第150章 進攻揚州——雨戰(上)第17章 湖北援軍(下)第120章 登州的來使第26章 夜襲(上)第117章 戰後總結第91章 南京第59章 爭奪山東(三)第116章 慶賀勝利第141章 回返杭州(下)第309章 宣戰(下)第199章 廷議(下)第196章 軍校第193章 清廷的準備(上)第96章 遷移(三)第192章 技術革新(三)第417章 南京風雲(五)第168章 南京新生活第208章 清廷新軍(下)第96章 遷移(三)第26章 江北之爭(三)第230章 除夕——驚變(上)第66章 建設(上)第92章 秦淮風月(上)第49章 收復青州第214章 平定朝鮮(三)第324章 進駐京都第50章 進軍武昌(一)第164章 工業革命的雛形(上)第62章 皇太極暴斃第68章 中原三策(上)第91章 遇刺(下)第254章 新的起點(一)第294章 私宴敘舊第77章 名士第379章 第二戰(四)第241章 傳教士的調停第321章 溫泉夜色第154章 進攻廣東(二)第143章 日本使臣(下)第216章 朝鮮使團在南京(下)第107章 淸軍來了(二)第201章 登基建國(三)第59章 清軍南進(上)第24章 江北之爭(一)第25章 江北之爭(二)第183章 第二次琉球之戰(下)第213章 李自成敗逃第234章 收尾第253章 孝陵—享殿(下)第36章 南歸(下)第147章 對策第255章 新的起點(二)第14章 淮安戰役(二)第212章 龜甲船(上)第175章 南明的行動(下)第57章 火船(三)第220章 新武器(一)第67章 新法令(下)第98章 撤離麻城(上)第45章 戰後總結第11章 婚姻(下)第12章 撤離北京(三)第134章 南京公審第184章 大西軍出戰(四)第194章 整編軍隊(上)第264章 調兵
第238章 訪歐之旅(二)第313章 攻佔九州島(二)第103章 突襲盛京(二)第237章 訪歐之旅(一)第二章 帝國體制五皇權第115章 豫北戰役(八)第123章 懷遠阻擊戰(一)第95章 遷移(二)第126章 突破淮河第25章 南京風雲(一)第194章 降價風波(上)第98章 遷移(五)第202章 發行貨幣(上)第113章 南方聯盟第50章 進軍武昌(一)第125章 伏擊清軍(三)第287章 訪英使團出發第187章 永曆朝廷滅亡第362章 三寶顏之戰(下)第16章 皇室私密第226章 除夕—主動出擊(二)第169章 先島海戰(下)第351章 日本勢力重新洗牌(二)第211章 跨海入朝(四)第74章 吳甡的調停第272章 長城定蒙(一)第19章 進取光州(二)第212章 龜甲船(上)第162章 政治婚姻(上)第376章 第二戰(一)第72章 大戰曲阜(三)第226章 收取山西(三)第57章 登萊巡撫(上)第134章 開業(一)第150章 進攻揚州——雨戰(上)第17章 湖北援軍(下)第120章 登州的來使第26章 夜襲(上)第117章 戰後總結第91章 南京第59章 爭奪山東(三)第116章 慶賀勝利第141章 回返杭州(下)第309章 宣戰(下)第199章 廷議(下)第196章 軍校第193章 清廷的準備(上)第96章 遷移(三)第192章 技術革新(三)第417章 南京風雲(五)第168章 南京新生活第208章 清廷新軍(下)第96章 遷移(三)第26章 江北之爭(三)第230章 除夕——驚變(上)第66章 建設(上)第92章 秦淮風月(上)第49章 收復青州第214章 平定朝鮮(三)第324章 進駐京都第50章 進軍武昌(一)第164章 工業革命的雛形(上)第62章 皇太極暴斃第68章 中原三策(上)第91章 遇刺(下)第254章 新的起點(一)第294章 私宴敘舊第77章 名士第379章 第二戰(四)第241章 傳教士的調停第321章 溫泉夜色第154章 進攻廣東(二)第143章 日本使臣(下)第216章 朝鮮使團在南京(下)第107章 淸軍來了(二)第201章 登基建國(三)第59章 清軍南進(上)第24章 江北之爭(一)第25章 江北之爭(二)第183章 第二次琉球之戰(下)第213章 李自成敗逃第234章 收尾第253章 孝陵—享殿(下)第36章 南歸(下)第147章 對策第255章 新的起點(二)第14章 淮安戰役(二)第212章 龜甲船(上)第175章 南明的行動(下)第57章 火船(三)第220章 新武器(一)第67章 新法令(下)第98章 撤離麻城(上)第45章 戰後總結第11章 婚姻(下)第12章 撤離北京(三)第134章 南京公審第184章 大西軍出戰(四)第194章 整編軍隊(上)第264章 調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