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進取光州(一)

楊武衛的衛治所在信陽州,全部守軍約有兩萬多人,但要分守承天府、黃州府、信陽府、光州等各地,因此兵馬分得很散。

自從吳甡到廬州督師之後,李自成也派了不少探子,打探明軍的動向。吳甡分兵三路進攻的消息,也很快就被李自成知道了。他立刻也派遣權將軍田見秀,率領左右兩營,共約三萬人馬,趕來救援楊武衛。不過田見秀把救援的重點放在黃州府,因爲田見秀以經打聽清楚了,進攻黃州府的明軍有兩路,共計約有四萬餘衆,而進攻光州的明軍只有一路,約一萬五幹人馬,韓華美應該能夠抵擋得住,等自已擊敗了進攻黃州府的明軍,進攻光州的明軍自然也就會撤軍了。

而韓華美這時也聚集了近七千人馬,駐紮在光州,準備在這裡與明軍決戰。等商毅的人馬接近光州時,探子回報韓華美,本來有一萬五千左右的明軍,只剩下了七八千人,韓華美聽了,也忍不住笑出了聲了。這才幾天的功夫,明軍就差不多少了一半。

在另一個時空裡,雖然李自成是明末農民軍中最著名的人物。但實際上他是從崇禎十三年(1640年)纔開始發達起來,攻克洛陽、三打開封、激戰朱仙鎮、擒殺傅宗龍,大敗左良玉,重創孫傳庭等這些戰果,都是在崇禎十三年之後取得的。

正是這三年多的時間,李自成的闖軍屢敗官軍,除去在攻打開封時遇到了一些挫折之外,其他的戰鬥都是攻無不取,戰無不克。因此闖軍現在的自信心極度膨脹,對明軍也都十分輕視。韓華美聽說進攻光州的明軍只有七八千人時,立刻下令,聚集人馬,出城去迎戰明軍。

韓華美率領出城迎戰明軍的兵力爲六千五百多人,其中有一千騎軍,因此韓華美十分自信,以自己的兵力,就是對付一萬明軍,也是綽綽有餘的。

出城之後,按照探子所指的明軍方向,走了十餘里路,立刻又有探子來報,前方不到二里的地方,發現了明軍,以經列好陣式,正等着自己的人馬殺到。

韓華美聽了,到是有些意外,看來這支明軍的動作到是很快,一下子就把陣式給列好了。不過明軍是什麼貨色, 韓華美也見過不少了,就是讓他們列好了陣列又能怎樣,還不是被自己一衝就挎,這種情況,以前見得太多了。因此韓華美回頭看了看自已的人馬,然後立刻下令,全軍嚮明軍方向前進。

二里的路程,幾乎是擡擡腳就到了。但等韓華美看清了明軍的陣列之後,差一點就捧腹大笑起來,因爲他和明軍打了好幾年的仗,還是第一次看到這樣的列陣方式,只見明軍用無數支裝滿了泥土的布袋列成了一條高度在二尺左右的矮牆,有一排明軍的士兵全都躲在矮牆以後,不知是蹲還是臥,都只露出了腦袋和肩頭。而矮牆橫向展開拉得很長,約有近三百餘步。不過在矮牆的後面,還站立一部份明軍的士兵,約有二三千人吧?也是一排橫向展開,同時明軍基本都是步軍,少有馬匹。而在全部明軍的身後,還豎立着一架高臺,上面有幾個人,大概是明軍主將的指揮車。

韓華美心裡十分好笑,明軍的陣列拉得實在太開了,陣形又太過單薄,這樣的陣形幾乎就是一攻就破。難道說明軍以爲只靠這區區兩尺多高的土牆能夠擋得住自己的進攻嗎?而且明軍爲什麼不站在矮牆上抵抗而是要躲在矮牆後面,是蹲着還是趴着呢?那有這麼打仗的,看來這次自己出擊真是對了,這一仗可是贏定了。

實際上韓華美不知道,明軍既沒有蹲着也沒有趴着,而是站着,站在剛剛挖好的戰壕裡。

商家軍的主戰士兵毎人都會配一把短柄鐵鍬,就是用來臨時挖戰壕用。戰壕戰術是進入火器時代的一種新式戰法,不僅能夠減小士兵的受打擊面,而且還可以將火炮放置在全軍的後部使用,而在作戰時,戰壕裡的士兵還能爲火炮提供保護,雙方並不發生衝突。

因爲是在短時間裡挖出的戰壕,因此只能從地面上挖下去兩尺多,而挖出來的土用布袋裝好,在壘向一道兩尺多高的矮牆,這樣實際有四尺多亮,正好可以遮住士兵們的大半個身孑,只露出頭部和肩膀,因爲前裝槍是不能釆用臥倒射擊的姿式,因此只能這樣,既讓士兵保持着站立的姿式。又保證前排的士兵不會阻擋住火炮的發射。同時商毅在全軍以後的高臺指揮車上,府視全局,指揮作戰。

而這一切對於韓華美來說,自然是一個未知的領域,因此也只能想當然的認爲,眀軍的主將根本就不懂兵法,不會打仗,完全是在亂指揮,這一戰以是勝卷在握了,於是韓華美立刻下令,命一千騎兵首先向眀軍發動進攻,一舉衝挎明軍的陣式。

闖軍陣中立刻響起了一陣紛亂的馬蹄聲,一千騎兵以經從己方的陣式中衝出,排列成一個錐形陣,向商家軍構築好的陣地推進辻來。騎兵衝擊是不會一開始就全速衝刺,而是有一個逐漸加速的過程,能到了距離敵軍五十步左右的區域時,纔是戰馬達到最高速度的時候。這樣在雙方接觸的時候,騎士們就可以藉助戰馬的衝力,給自己的對手致命的一擊。

這時闖軍的騎軍離商家軍還有兩百多步的距離,這時戰馬只是小跑,而且衝擊的陣形也十分整齊。而就在這時,只見在土地後面,站着在地面上的明軍忽然整體向後撤去。韓華美起初還以爲明軍這是害怕了,要臨陣脫逃,但快會他就發現自已想錯了,只見明軍後撤之後,立刻露出了大小不一,黑洞洞的幾十個炮口。

“火炮!”韓華美只覺得自己的腦子“嗡”了一聲,“想不到這支明軍有火炮,居然還有這麼多的火炮。”

但現在想收軍是收不回來了,只聽“轟——轟——轟——” 的一連串巨響的聲音傳來,雖然是三百多步的距離以外,但韓華美還是覺得大地彷彿都以經顫抖了起來。

商家軍的兩個團,一共有四十門火炮,除了八尊遠射程的紅夷大炮沒有開火之外,其他三十二門火炮都發出了巨大向轟鳴,噴吐出大量的黑煙,轉眼就將整個陣地給籠罩了起來。也使戰場上的熱度立刻急聚的上升。

商家軍的火炮,發射的全是實心彈,而且都是事先燒得滾燙的炮彈。三十二顆炮彈以肉眼難以捕捉到的軌跡,狠狠的砸向了闖軍的騎兵陣列中。因爲闖軍的騎兵採用的是密集衝鋒的陣形,因此炮彈幾乎是彈無虛發,各自都有命中的目標。

而闖軍陣中,立時也傳來了一連串慘叫哀號的聲音。凡被炮彈擊中的人馬,無不被砸得頭破血流,筋斷骨拆,有的戰馬的身體會被砸穿,有的人會炮彈擊得倒飛出去,有的炮彈甚致會連繼擊中好幾個人,飛過的軌跡上,留下了一片血肉模糊、殘肢斷臂的景像。

第一輪火炮發射之後,闖軍的騎兵至少損失了一百人以上。而商家軍的炮手們顧不得去檢查炮擊的戌果,而是立刻淸洗炮膛,然後重新填充彈藥,準備下一輪的發射。闖軍的騎軍卻趁着這個機會,也顧不得節看馬力,紛紛打馬飛奔,以最快的速度向商家軍的陣地猛衝而去,希望能在第二次炮擊之前,先殺到商家軍的陣前來。

但這時埋伏在戰壕裡的是第二團的全部火槍兵,他們早就以經做好了四段射擊的準備,第一批四百六十多名火槍手也都架好了自己的火槍,對準了衝上來的騎兵,扣動了扳機。

密集而震耳的槍聲幾乎是同時響起,聲勢之大,絲毫也不遜色於剛纔的火炮發射。就在槍聲響起的同時,闖軍的騎軍立刻遭到了第二輪打擊。

雖然子彈的威力沒有炮彈那麼恐怖亥人,但卻勝在數量大,發射密集,如同冰雹雨點一樣,向闖軍的騎軍打擊而去,因此取得的戰果也更大。

中彈的士兵跌下了馬背,戰馬倒地之後,又將背上的騎士狠狠的摜了下來,而無論是人是馬,倒地之後都戍爲後面衝上來的同伴的障礙物,在快速奔馳中的戰馬,跟本不可能繞開或着是停下來,要麼就是從同伴的身上踏了過來,耍麼就是被他們絆倒在地,又成爲自己後面同伴的障礙物。整個陣形也變得大亂了起來。

而商家軍的火槍兵發射完了第一排之後,一刻也不停,馬上從身後的同伴手裡接過了以經填裝好彈藥的火槍,繼續發射。

在第一輪四段連射全都發射完之後,一千名闖軍的騎兵以經拆損了過半。而這時在火炮中,採用後填彈式,而且還是帶孑銑的佛朗機炮,以經率先填充好了彈藥,再度開始向闖軍發起了新一輪的炮轟。

儘管這時有不少騎兵都以經沖到了離商家軍的陣地三十步以內,但遭受了沉重的打擊之後,大多數騎兵沒有勇氣在繼續向前衝擊,紛紛拔轉馬頭,向本陣逃走。

第136章 江南初定(一)第43章 公主釋心(上)第53章 進軍武昌(四)第333章 對持(三)第13章 雙截棍第166章 雨戰(二)第65章 入駐穆陵關第150章 二次進攻(上)第395章 荷蘭求和(四)第90章 武昌擴軍第153章 西班牙方陣和線式戰術(上)第155章 揚州之戰的結局(一)第181章 奉旨進京(下)第125章 俘虜的身份第118章 全面動員第39章 鄧州之戰(二)第247章 南京? 北京?第26章 南京風雲(二)第60章 出任千總(上)第178章 琉球之變(三)第301章 佈置計劃第44章 龜山島海戰(四)第71章 撤離徐州(下)第147章 對策第362章 三寶顏之戰(下)第284章 後宮的政治(下)第214章 商毅的條件第422章 中俄之戰(二)第203章 徵薩艦隊歸來(上)第235章 訪歐船隊歸來(三)第341章 又一次關原之戰(七)第一章 真像第248章 中國西印度公司總督(一)第397章 回到國內第186章 與荷蘭人談判(二)第22章 隆興堂覆滅(下)第229章 除夕——夜宴第132章 蘇州織造(三)第132章 攻城(下)第64章 再戰匪賊(三)第100章 收編海盜(一)第155章 揚州之戰的結局(一)第1章 喜迅(上)第15章 淮安戰役(三)第194章 禁宮之變(三)第一五十章 四川戰事上第159章 經略江淮(下)第144章 收復臨朐縣(三)第233章 訪歐船隊歸來(一)第20章 浙江巡撫第187章 永曆朝廷滅亡第393章 荷蘭求和(二)第273章 長城定蒙(二)第38章 家事第33章 互不相干第114章 兵工廠和印刷作坊(下)第208章 哭諫(下)第111章 商家軍的真實戰力(下)第207章 清廷新軍(上)第9章 挺進大別山(三)第269章 召見第90章 武昌擴軍第216章 全力備戰第117章 豫北戰役(三)第250章 退守修道院第88章 計劃調整(上)第151章 鄭成功的選擇(三)第173章 戰局的變化(五)第245章 東西方的交流(三)第42章 火炮對火炮,火槍對火槍第217章 嚴肅軍紀第125章 攻佔開封(上)第11章 撤離北京(二)第120章 豫北戰役(六)第227章 蒙古出援第152章 忠貞營歸降(上)第58章 局中之局(一)第19章 山東戰役(七)第129章 林府壽宴(四)第79章 徐州戰役第二階段(四)第120章 登州的來使第2章 擁立新君(二)第159章 經略江淮(下)第261章 溧水之戰(三)第95章 遷移(二)第266章 變數(二)第286章 年度總結(下)第172章 清軍北迴第134章 開業(一)第64章 再戰匪賊(三)第164章 新式武器(上)第137章 清軍長驅直入第268章 重逢(下)第242章 勸降第104章 突襲盛京(三)第193章 稱王設官第115章 假太子案(二)第239章 訪歐之旅(三)第237章 英國東印度公司代表團(下)第204章 登基建國(六)
第136章 江南初定(一)第43章 公主釋心(上)第53章 進軍武昌(四)第333章 對持(三)第13章 雙截棍第166章 雨戰(二)第65章 入駐穆陵關第150章 二次進攻(上)第395章 荷蘭求和(四)第90章 武昌擴軍第153章 西班牙方陣和線式戰術(上)第155章 揚州之戰的結局(一)第181章 奉旨進京(下)第125章 俘虜的身份第118章 全面動員第39章 鄧州之戰(二)第247章 南京? 北京?第26章 南京風雲(二)第60章 出任千總(上)第178章 琉球之變(三)第301章 佈置計劃第44章 龜山島海戰(四)第71章 撤離徐州(下)第147章 對策第362章 三寶顏之戰(下)第284章 後宮的政治(下)第214章 商毅的條件第422章 中俄之戰(二)第203章 徵薩艦隊歸來(上)第235章 訪歐船隊歸來(三)第341章 又一次關原之戰(七)第一章 真像第248章 中國西印度公司總督(一)第397章 回到國內第186章 與荷蘭人談判(二)第22章 隆興堂覆滅(下)第229章 除夕——夜宴第132章 蘇州織造(三)第132章 攻城(下)第64章 再戰匪賊(三)第100章 收編海盜(一)第155章 揚州之戰的結局(一)第1章 喜迅(上)第15章 淮安戰役(三)第194章 禁宮之變(三)第一五十章 四川戰事上第159章 經略江淮(下)第144章 收復臨朐縣(三)第233章 訪歐船隊歸來(一)第20章 浙江巡撫第187章 永曆朝廷滅亡第393章 荷蘭求和(二)第273章 長城定蒙(二)第38章 家事第33章 互不相干第114章 兵工廠和印刷作坊(下)第208章 哭諫(下)第111章 商家軍的真實戰力(下)第207章 清廷新軍(上)第9章 挺進大別山(三)第269章 召見第90章 武昌擴軍第216章 全力備戰第117章 豫北戰役(三)第250章 退守修道院第88章 計劃調整(上)第151章 鄭成功的選擇(三)第173章 戰局的變化(五)第245章 東西方的交流(三)第42章 火炮對火炮,火槍對火槍第217章 嚴肅軍紀第125章 攻佔開封(上)第11章 撤離北京(二)第120章 豫北戰役(六)第227章 蒙古出援第152章 忠貞營歸降(上)第58章 局中之局(一)第19章 山東戰役(七)第129章 林府壽宴(四)第79章 徐州戰役第二階段(四)第120章 登州的來使第2章 擁立新君(二)第159章 經略江淮(下)第261章 溧水之戰(三)第95章 遷移(二)第266章 變數(二)第286章 年度總結(下)第172章 清軍北迴第134章 開業(一)第64章 再戰匪賊(三)第164章 新式武器(上)第137章 清軍長驅直入第268章 重逢(下)第242章 勸降第104章 突襲盛京(三)第193章 稱王設官第115章 假太子案(二)第239章 訪歐之旅(三)第237章 英國東印度公司代表團(下)第204章 登基建國(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