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6章 全力備戰

“集合, 集合。”

“立——正!”

“向右看——齊!”

“向前——看!”

“稍息。”

隨着一陣雜亂的口令聲音,在軍校的大操場上,不一會兒就按照各自的班級,站好了十幾方陣。而陳永華和夏完淳兩人和其他的同學一起,站好了隊伍。他們現在己經在軍隊學習了四個月,而且渡過了最初三個月的預備階段,也成爲鳳凰軍事學院的正式學生。被編入鳳凰軍事學院到第三期第十二班,全班一共有一百二十名學生,班級的教官叫劉青山。

和剛入校時相比,這批新生的素質已經有了極大的提高,由其經過了四個多月的隊列、步伐儀態訓練之後,學生們在舉手投足之間,也有了幾分軍人的風範,就像這次從起牀到吃早餐再到列隊,總共只花了不到四十分鐘的時間。雖然和正規的部隊相比,還有一段距離,但也初見成效了。

而陳永華和夏完淳在四個多月的時間裡也是經歷了一場全新的觀念衝擊。不僅僅是因爲軍校的教學方式,嚴格訓練和教授的一些所謂格物致知、經世濟用之學,而且在軍校的大圖書館裡,他們還接觸到大量海外的世界。

在以前他們只是知道在海外確實還有國家,但對出於天朝上國的一慣自大心態,對海外的國家基本抱以輕視和漠不關心的態度,對他們的概念僅僅只停留在傳教士和商人的印像,甚致是[山海經]一類的奇志小說。但通過大圖書館裡的藏書,包括大量的圖畫,還有授課的西洋傳教士們,使他們對海外的世界也有了一層理性的瞭解。

因爲陳永華和夏完淳的年齡都不大,儘管己經形成了一定的事非觀念,但思想並不頑固,對於世界還充滿了好奇心,因此也比較容易接受這些觀念。中國並不是這個世界唯一的文明古國,而海外的國家並非都是蠻夷之國,他們的歷史並不比中國短多少,而且同樣也是豐富多彩,精彩分呈。雖難不能說海外的這些國家比中國更先進,包括一些傳教士也承認,中國在絕大多數地方,中國都要強於歐州,但也不可否認,這是一種完全不同於中國的歷史和文明,依然值得尊重。

等全班整好了隊伍之後,劉教官站到全班面前,宣佈今天的任務,是在杭州城北部去貼標語、大字報,號招杭州市民齊心協力,全力支持商家軍,抵抗清軍的入侵。

第三期的學生都是新生,本來是輪不到他們有外派任務的,但現在隨着清軍南侵消息的確認,商毅也下令整個浙江地區再次進入緊急態度,開始全面動員準備,迎戰清軍的第二次南侵。

因爲得到了商家軍在北京的情報網絡的消息,清軍有可能在年內或開年再度發動南侵,因此在淸軍第一次南侵結束之後,浙江地區的全面管制狀態並沒有完全解除,再加上從南京的順逆之爭一開始,[杭州時報]就提到了清軍有可能會發動南侵,在漸江地區到也沒有引起太多的動盪,畢境浙江的百姓對商家軍還是有充分的信心的。

在全面動員進入戰爭狀態之後,軍校的學生也再次被髮動起來,將配合統戰部和行政部,進行戰前的準備宣傳,同時由於正式軍隊大都將開拔上戰場,因此軍校還有和預備兵一起,維持治安的工作,將由第一、二期的學生付責在城內站崗、值班、守衛、巡邏等工作,而第三期的學生是新學員,還勝任不了這些工作,主要就是在城裡貼標語,寫大字報,宣傳抗清、安定人心。

南京的順逆之爭當然也傳到了軍校裡,並且在軍校裡也引發了一場討論。商毅一直秉承着開明冶學的態度,因此並沒有對學生們進行刻意隱瞞,將順逆之爭後進展情況通過[杭州時報]傳遞給學生,也沒有要求軍校對支持倒順的學生進行壓制,只是用道理和事實進行說服,當然前提是支持倒順的學生不許違反校規。

一開始倒順派還有一定的市場,但在清軍趁着李自成撤軍之後,發動了第二次南侵,支持倒順的學生也在日益減少,因爲軍校畢竟不是道學,而且在爲先帝報仇和南明滅亡中間選擇,除了極少數死腦筋之外,絕大多數人都會作出理智的選擇來。其實就是在南京發動倒順的東林黨,也是因爲對南北局勢判斷錯誤,要是他們知道清軍會這麼快就發動第二場南征,也決不會傻得發動這場鬥爭。

陳永華和夏完淳兩人,由於各自的出身不同,在這場順逆之爭中所處的立場也不同。陳永華的父親陳鼎雖然是崇禎十七年1644年的進士,但並不是官宦世家,而且因爲明朝的滅亡,陳鼎並沒有出仕爲官,因此陳永華也比較容易接受從現實出發,招安李自成,共同抵抗清軍。

而夏完淳的出身,與和東林黨有着千絲萬縷的關係,他的父親夏允彝是江南名士,與東林黨十分交厚,而且還是東林的另一個分舵——幾社的創建者之一。老師陳子龍更是東林糸統的干將之一,因此在各種鬥爭中,夏完淳都是十分堅定的站在東林黨的一邊。但這次順逆之爭,卻是東林黨內部的鬥爭,而且鬥爭的雙方:史可法、吳甡、錢謙益、黃宗羲都是很受夏完淳尊重的人,因此夏完淳也十分迷茳,不知道自己該支持誰。

但在清軍南侵開始之後,夏完淳才意識到,倒順派從一開始就是錯誤的,由其是這個時候,吳甡被罷官之後來到了杭州,因爲暫時無事,也被商毅拉到幾所學校裡去幫忙教學,當然也讓他現身說法,把這次順逆之爭的來龍去脈交待清楚。他是當事人之一,也是東林黨的老成員,自然也有相當大的說服力,這才使夏完淳徹底倒向了挺順一派,同時也對錢謙益、黃宗羲、四公孑等人不顧大局的行爲十分不滿。

不過這個時候李自成的敗亡己經成爲了定局,而且清軍的兵鋒也直逼南方,再爭論誰對誰錯已經沒有多大意義了,因此商毅也在軍校中進行了全面的動員,要求學生停止爭論,少些虛談闊論,多做實幹事情,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抵抗清軍的準備工作中來,雖然他們還不能親自上戰場殺敵,但如果盡力保衛杭州的治安,加強抗州的宣傳,也是爲抵禦清軍做出貢獻。因此陳永華和夏完淳也都決定響應商毅的號招,儘自己的力量,爲抵抗淸軍的入侵,做出自己的貢獻。

軍校第三期的學生基本都能識字,但像他們兩個這樣飽讀詩書,下筆成文的人畢竟不算多,而且學問高的人一般也都受人尊重一些,教官也有意讓他們付責一些教導其他同學基礎知識的工作,有時寫個什麼通知、宣傳也都叫他們代筆,所以平時兩人在同期的同學中也形成了一定的威望,有了幾分領頭者的架式。

而這次宣傳工作,絕大部份標語,宣傳文章也都是出自他們兩人之手,因爲兩人都還寫得一手好字,因此十二班付責的宣傳工作也得到軍校的不少表揚,也使兩人的名字開始在學校中逐漸傳開了。

其實不僅僅是陳永華和夏完淳,就連吳甡來到杭州之後,也對杭州的興旺繁榮景像大爲震驚,他在南京的時候,也知道商毅在杭州進行了一系列的變革措施,清丈土地、扶值工商業,大力發展海邊貿易,當然也逐驅了不少地方的豪強勢力,其中相當一倍份都是有東林背景的人。

有一些浙江的地方豪強勢力惹不起商毅,只好遷移到南京來,當然就拼命詆譭商毅的這些做爲,並且還有人上下活動,要求南京朝廷罷免商毅,這也是商毅不受大多數東林黨成員待見的一個重要原因。不過一些到浙江經商的商人卻都對商毅交口誇讚,雖然他們的意見不能直接反應到朝廷中來,但也能通過各種途徑表達出來。因此商毅在南京朝廷中也是譭譽參半的兩種評價。

吳甡是一個久歷宦海的老官僚,當然分得清楚其中的道理,但親自到了杭州之後,才發現杭州的面貌確實是渙然一新,遠不南京那種充滿了腐朽之氣的紙醉金迷可比。從這一點來看,商毅或許真的是一個靠得住的人。

這次吳甡來到杭州,一方面是因爲商毅邀請,一方面也是意識到南京靠不住了,因此儘早從南京抽身,在變通方面,他確實比史可法靈活得多。不過等吳甡到了杭州之後,卻發現浙江地區或許可以真的在南京失守以後,繼續抵抗清軍,因此吳甡也開始動腦筋考慮以後的事情了。

靠錢謙益、黃宗羲這一批人是肯定守不住南京的,如果能夠在南京失守之前,把朱由崧接到杭州來,藉助商毅的軍事力量,就可以繼續以正統的名議號招南方,而自已和商毅的關係,自然可以在新朝中站穩腳跟,也不用再怕別人來和自己爭權了,如果朱由崧不幸也失陷於南京立中,則可以考慮另選一個藩王擁立。現在浙江附近的藩王還有在徽州府安置的潞王,和在衢州安置的魯王,都是可以考慮的人迭。

就在這時,卻從南京發來詔書,招商毅出兵,拱衛南京。

第35章 追擊第406章 國策(下)第192章 勸進(下)第29章 計劃(下)第139章 外線作戰(一)第112章 守關之戰(二)第264章 察哈爾之戰(七)第104章 突襲盛京(三)第275章 丁亥之變(上)第331章 攻克彥根第403章 新年第104章 海商(下)第80章 進攻黃州(一)第176章 鹽場(下)第84章 四徵湖北第118章 豫北戰役(四)第47章 金殿廷議第57章 山東之變(五)第67章 三徵湖北(四)第6章 進攻清廷第一戰(三)第33章 劉澤清出擊(下)第118章 全面動員第64章 追擊張獻忠第172章 琉球之戰(三)第120章 登州的來使第125章 伏擊清軍(三)第307章 民意第162章 政治婚姻(上)第368章 英國想參戰(下)第229章 暗流涌動(一)第136章 各有打算第310章 御駕親征第187章 朝見皇帝第422章 中俄之戰(二)第418章 殖民法案第296章 發展計劃(上)第167章 多尓袞復出(一)第236章 隱密第51章 正面強攻(一)第184章 臺灣佈防(下)第383章 中荷決戰(一)第150章 二次進攻(上)第85章 夜襲(三)第84章 開戰第159章 進駐濟南(下)第259章 抵達呂宋第20章 浙江巡撫第111章 圍殲阿濟格(七)第170章 攻城激戰(三)第33章 再徵湖北(三)第196章 南方的最後一戰(二)第161章 又有好事來了(下)第269章 馬尼拉的後續工作(三)第32章 碧華軒(下)第55章 戰利之後的問題第113章 目標——南京(下)第152章 潛入濟南城內第69章 黃宗羲來訪(一)第20章 進取光州(三)第93章 遷移(一)第192章 玻璃器皿(下)第207章 哭諫(上)第29章 計劃(下)第124章 南方決裂第384章 中荷決戰(二)第99章 備戰(一)第366章 南洋首戰(三)第195章 整編軍隊(下)第84章 四徵湖北第27章 民團教師(三)第30章 攻取兗州(六)第113章 守關之戰(三)第103章 完婚(一)第135章 天命第3章 各懷鬼胎第155章 西班牙敗陣第265章 察哈爾之戰(八)第235章 南京巷戰(一)第78章 衡州府第349章 母女相逢第124章 組建海軍第36章 機構調整第169章 局勢的變化(一)第163章 通商第130章 北京的寒冬(一)第200章 田府盛宴(上)第157章 農民的力量第16章 三路出擊第166章 江淮大撤退第152章 驅民充先第104章 突襲盛京(三)第412章 南洋戰役結束(六)第290章 帝國體制(六)第159章 進駐濟南(下)第38章 清水村的生活第307章 民意第133章 夫妻團聚第122章 造船(上)第223章 全面北伐第212章 各懷心計
第35章 追擊第406章 國策(下)第192章 勸進(下)第29章 計劃(下)第139章 外線作戰(一)第112章 守關之戰(二)第264章 察哈爾之戰(七)第104章 突襲盛京(三)第275章 丁亥之變(上)第331章 攻克彥根第403章 新年第104章 海商(下)第80章 進攻黃州(一)第176章 鹽場(下)第84章 四徵湖北第118章 豫北戰役(四)第47章 金殿廷議第57章 山東之變(五)第67章 三徵湖北(四)第6章 進攻清廷第一戰(三)第33章 劉澤清出擊(下)第118章 全面動員第64章 追擊張獻忠第172章 琉球之戰(三)第120章 登州的來使第125章 伏擊清軍(三)第307章 民意第162章 政治婚姻(上)第368章 英國想參戰(下)第229章 暗流涌動(一)第136章 各有打算第310章 御駕親征第187章 朝見皇帝第422章 中俄之戰(二)第418章 殖民法案第296章 發展計劃(上)第167章 多尓袞復出(一)第236章 隱密第51章 正面強攻(一)第184章 臺灣佈防(下)第383章 中荷決戰(一)第150章 二次進攻(上)第85章 夜襲(三)第84章 開戰第159章 進駐濟南(下)第259章 抵達呂宋第20章 浙江巡撫第111章 圍殲阿濟格(七)第170章 攻城激戰(三)第33章 再徵湖北(三)第196章 南方的最後一戰(二)第161章 又有好事來了(下)第269章 馬尼拉的後續工作(三)第32章 碧華軒(下)第55章 戰利之後的問題第113章 目標——南京(下)第152章 潛入濟南城內第69章 黃宗羲來訪(一)第20章 進取光州(三)第93章 遷移(一)第192章 玻璃器皿(下)第207章 哭諫(上)第29章 計劃(下)第124章 南方決裂第384章 中荷決戰(二)第99章 備戰(一)第366章 南洋首戰(三)第195章 整編軍隊(下)第84章 四徵湖北第27章 民團教師(三)第30章 攻取兗州(六)第113章 守關之戰(三)第103章 完婚(一)第135章 天命第3章 各懷鬼胎第155章 西班牙敗陣第265章 察哈爾之戰(八)第235章 南京巷戰(一)第78章 衡州府第349章 母女相逢第124章 組建海軍第36章 機構調整第169章 局勢的變化(一)第163章 通商第130章 北京的寒冬(一)第200章 田府盛宴(上)第157章 農民的力量第16章 三路出擊第166章 江淮大撤退第152章 驅民充先第104章 突襲盛京(三)第412章 南洋戰役結束(六)第290章 帝國體制(六)第159章 進駐濟南(下)第38章 清水村的生活第307章 民意第133章 夫妻團聚第122章 造船(上)第223章 全面北伐第212章 各懷心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