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規則(上)

按照南京政府的規定,新年放假六天,從臘月三十到徵月初五,初六開始全面恢復各部門的工作。.當然在毎天各部門都會留下值班的人員,由其是統戰部,幾名重要人員都要輪流值班,以防不測之變。

因爲中華軍開始像南線增加兵力之後,在各條戰線上對南明軍隊都發動了反擊,將南明軍隊都驅逐出了南京政府的領地,在開戰前期被南明軍隊攻佔的地方,也基本都收復回來。不過中華軍並沒有向南明的領地發動進攻,只是在邊境駐守,一方面是等後勤供應跟上,另一方面也是統戰部決定,在新年之後,再向南明各朝發動進攻,讓士兵們過一個好年。

在放假的最後一天,商毅邀請王夫之、李巖、黃宗羲、顧炎武四人到王府來做客,述談。幾個人當然也知道,這絕不會簡單的談天,聯絡感情,很有可能還是爲了那條提案的事情。

王夫之、李巖都是內閣大臣,對參政院的模式也頗感興趣,因爲他們都是讀書人,知道讀書人都歡喜議論國政,參政院正好提供了這個機會,另一方面,參政院也爲內閣、官府提供了一個瞭解民意民情的地方,在有些時候,甚致可以爲內閣決意,提供參考意見,當然要比以前靠御使、巡按去體察民情要強得多。因此也希望能把這個機構保留下去。而黃宗羲是現任議長,顧炎武也被邀請,擔任議員,更是希望把這個組織進一步的完善起來,成爲一個常設的機構。

果然幾個人相見寒喧了幾句之後,商毅就問道:“黃先生,參政院己經成立了兩年多的時間,你以爲這個機構運行如何?”

黃宗羲道:“下可體察民情民意,上可與朝廷相通,上下通達,爲前朝歷代所未有,大王設立參政院,可謂是開前所未有之先河。”

王夫之和李巖也都頻頻點頭,表示贊同黃宗羲的說法。

這時商毅雖然還沒有把英國革命的情況向國內介紹,因爲英國革命勝利是1648年,現纔剛進入1650年,也未免太快了一點,但也介紹也古羅馬共和國、英國早期的議會制度和現在荷蘭的共和制度。因此這幾個人對議會制度也並不陌生了,儘管現在參政院不像歐州的議會制度那樣有決定國家施政的權力,但和中國過去相比,確實是進了一大步。而且從一些跡像來看,商毅似乎也有將參政院弄成新朝議會的意圖。因此幾個人對此也都頗有期望。

顧炎武道:“太沖所言極是,不過我觀參政院,雖是開前所未有之舉,但跡有許多不足之處,辦事拖沓,效率甚慢,議員之中好空言大話,往往爭論不休,有些發言荒誕不經,有些發言興篇大論,卻又不知所云,有些甚致惡語相加,空自消磨功夫,這些問題若是不加以改進,參政院恐怕難有大用。”

黃宗羲聽了,也苦笑不己,他對參政院的這些弊端也確實是深有體會,雖然也想出一些辦法,但也是治標不治本,比如這一次,又是連拖了好幾天,都沒有結果。

商毅笑道:“顧先生所言,極有道理。不過參政院之所以出現這樣弊端,在於沒有規則,或規則不夠完善,因此我在平日也仔細想過,並且制定出了一套詳細規則,幾位可以看一看,然後大家一起參詳。”說着從身邊抽出一本冊孑,遞給黃宗羲。

黃宗羲趕忙接過來,打開觀看,心裡還想着,商毅果然是早有準備。等看了幾頁之後,黃宗羲頓時忍不住叫了起來:“好,實在是太好了,就應該是這個樣子。”

其實參政院裡出現這些弊端,商毅一點都不奇怪,因爲在歷史上議會制度形成的早期階段,包括在更早的古羅馬共和國時代,這樣的問題歐美各國中都是普遍存在,並不是只有一家這裡獨有。實際上大多數的場面比現在的參政院還要亂得多,在議會討論跑題、詞不達義、雖然討論很熱烈,但始終沒結果,拖沓時間,一個提案議了幾天都議不完。再不就人身攻擊,破口大罵,甚致拳腳相加,連耗子動刀窩裡反都不少見。

因此在英國議會的早期,在議員進場時,都必須接受檢查,以防止有議員會攜帶武器進入會場,然後因爲政見不同拔刀相見。事實上一直到三百多年之後,在議會上爭吵打鬥的事情,依然在許多國家依然層出不窮。

當然這些問題並不是議會本身造成,也不是不可克服,只要制定出一套相應的會議規則制度,大家都在這些制度允許的範圍行事,就能保證議事正常進行了,否則老是這麼亂的話,議會制度也不可能一直存在下去,成爲各國的主流政治形式,當然會議規則制度的完善,也不是一蹶而就,而是世界各國在長期不斷的實踐中,才逐步完成的。

在1689年,英國議會就出現了一本叫做《議會》的手冊,其中羅列了三十五部當時的會議學著,這就已經開始呈現很多會議規則制度的原則和規則的端倪。

1876年,美國人亨利?馬丁?羅伯特出版了自己的著作《議事規則袖珍手冊》,也就是在後來被稱爲《羅伯特議事規則》,並且很很成爲歐美國家的標準會議規則制度,得到了非常廣泛的應用。一直到商毅穿越之前的那個時代,所有的會議規則,也基本都是以《羅伯特議事規則》爲基礎制定,萬變不離其宗。

羅伯特議事規則的內容非常詳細,包羅萬象,有專門講主持會議的主席的規則,有針對會議秘書的規則,當然最多的還是有關普通與會者的規則,有針對不同意見的提出和表達的規則,有關辯論的規則,還有非常重要的、不同情況下的表決規則。但宗旨是保障會議在公平、公正的環境中進行,並儘量照顧到每一個與會者的利益和權利。能夠有條不紊地讓各種意見得以表達,用規則來壓制各自內心私利的膨脹衝動,求同存異,然後按照規則表決。這種規則及所設計的操作程序,既保障了民主,也保障了效率。

而且有一些細節規則後面的邏輯原則,也是十分有意思的。比如,有關動議、附議、反對和表決的一些規則,就是爲了避免爭執。例如說是辯論,但持不同意見的議員在規定的時間裡,名義上都是在向主持的議長或委員會主席說話,而不能和自己的對手";叫板";。因爲兩位議員一但對上話了, 就是必吵無疑,議會也就變成了吵架的場所。而且發言的時候拖堂延時,或者強行要求發言,或者在別人發言的時候插嘴打斷等等,也都是不允許的。

《議會》和《羅伯特議事規則》的中譯本商毅手頭上都有, 但這兩本書都是大部頭書, 內容廣泛又複雜,不可能一下子全部拿出來,因此商毅對此也進行了相當的簡化,是從中抽取了最主要的原則,大體形成了這樣幾條規則:

一、會議設有主持人,一般情況下主持人由議長擔任,如果議長不能出席會議,則在十六名執委中選擇一個人來主持會議。主持人專門負責宣佈會議制度、維持會場秩序、執行會議流程,併發配發言權,而其他執委的責任是協助主持人的工作,監督與會者,並提醒主持人有違規行爲。會議的主持人和持委必須保持公正中立立場,在主持期間不得發表自己的意見,也不總結髮言,不無故制止議員發言,以免其態度影響其他與會者。但可以參與投票,如果是舉手表決,主持人和持委必須是最後表決。

二、一個提案被提出來以後,它就是當前唯一可以討論的議題,必須先把它解決了,或者經表決同意把它先擱置了,然後才能提下一個提案;但必須等無人發言時,才能進行投票表決,並甴主持人決定;而必須進行正、反兩方分別的表決,缺一不可。不可以正方表決後,發現已經達到表決額度的要求,就認爲沒有必要再請反對方表決。

三、所有與會者發言之前必須舉手,而且必須在得到會議主持人的允許之後才能發言。發言者必須起立,每次發言時間不得超過三分鐘,超出時間,主持人可以制止其繼續發言,對一次提案的發言,一人不超過二次。未經允許而發言,超過間時強行發言,都將記違規一次。

四、意見相左的雙方,應輪流得到發言權:辯論的時候有人請求發言,主席應該先問他持的是哪一方的觀點,發言人必須以“贊同”或“反對”來回答,以明確表示自己的觀點,如果其觀點與上一位發言人相反,那麼他有優先權。發言內容必須圍繞當前待決提案,並且不得與以前的發言人類同,如果發言人的言論顯得與提案無關,或內容重複,主持人應該制止其發言。違者將被給予警告;

五、發言人只許對會議主持人說話,發言過程中絕對禁止對提案人、以前的發言人進行人身攻擊;也不許對他人發言中的邏輯漏洞和語言錯誤進行性攻擊,發言是能圍繞提案本身進行,只許就事論事,不能懷疑提案人、以前的發言人的動機,違者將被給予警告;

六、在一次會議其間,三次警告算一次違規;二次違規,將被逐出場一天,在同一期限內,被三次逐出場,則除消其本屆議員的資格。

第102章 收編海盜(三)第405章 國策(一)第一六十章 調整計劃第163章 與曰本的衝突第405章 國策(一)第102章 大島海戰(上)第36章 編制民團第36章 投靠第334章 突襲第214章 商毅的條件第130章 驅民作戰(下)第62章 剃髮令(上)第91章 逼宮第41章 龜山島海戰(一)第247章 營救第190章 技術革新(一)第42章 洪承疇復職(下)第105章 進軍江北(三)第83章 進山追擊(一)第114章 守關之戰(四)第126章 突破淮河第233章 林家的決斷第97章 機密泄漏(下)第81章 進攻黃州(二)第28章 計劃(上)第115章 守關之戰(五)第96章 遷移(三)第91章 清軍撤軍(下)第39章 吳甡督戰第39章 多爾袞的煩惱第198章 英國東印度公司(上)第72章 龍困淺灘(上)第176章 入川之戰(一)第131章 攻城(上)第326章 戰前佈置(上)第212章 崇禎十七年三月十八日(二)第288章 計劃第151章 鄭成功的選擇(三)第36章 林家會議第79章 桂王第113章 南方聯盟第142章 日本使臣(上)第218章 商毅出兵(上)第213章 李自成敗逃第260章 溧水之戰(二)第177章 鹽場(下)第151章 二次進攻(下)第109章 初戰淸軍(上)第252章 對持第99章 蘇州暗戰(上)第170章 遷移南京(上)第292章 出航印度(下)第131章 攻城(上)第58章 海軍聽證會第145章 迴歸第3章 趕集(上)第365章 南洋首戰(二)第161章 飛剪船第8章 挺進大別山(二)第302章 造勢第183章 薩摩之戰(四)第166章 雨戰(二)第107章 淸軍來了(二)第264章 進攻馬尼拉城(三)第56章 山東之變(四)第36章 海軍計劃第145章 新年(下)第203章 發行貨幣(下)第172章 勸進(上)第36章 林家會議第90章 遇刺(上)第154章 激戰(下)第97章 豫北戰場(三)第45章 貨幣第173章 批鬥大會(下)第204章 年終總結第7章 進攻北京(四)第137章 針鋒相對(上)第62章 破局(二)第186章 神奈川條約(上)第411章 南洋戰役結束(五)第160章 豐臣公主(上)第280章 辭職(上)第370章 戰術第178章 工匠第157章 農民的力量第248章 進攻商館(上)第266章 變數(二)第167章 雨戰(三)第138章 驅逐荷蘭(一)第44章 龜山島海戰(四)第267章 變數(三)第20章 浙江巡撫第158章 進攻廣東(六)第176章 鹽場(下)第17章 山東戰役(五)第132章 北京的寒冬(三)第305章 中華慈善總會(下)第44章 救援部隊第57章 火船(三)
第102章 收編海盜(三)第405章 國策(一)第一六十章 調整計劃第163章 與曰本的衝突第405章 國策(一)第102章 大島海戰(上)第36章 編制民團第36章 投靠第334章 突襲第214章 商毅的條件第130章 驅民作戰(下)第62章 剃髮令(上)第91章 逼宮第41章 龜山島海戰(一)第247章 營救第190章 技術革新(一)第42章 洪承疇復職(下)第105章 進軍江北(三)第83章 進山追擊(一)第114章 守關之戰(四)第126章 突破淮河第233章 林家的決斷第97章 機密泄漏(下)第81章 進攻黃州(二)第28章 計劃(上)第115章 守關之戰(五)第96章 遷移(三)第91章 清軍撤軍(下)第39章 吳甡督戰第39章 多爾袞的煩惱第198章 英國東印度公司(上)第72章 龍困淺灘(上)第176章 入川之戰(一)第131章 攻城(上)第326章 戰前佈置(上)第212章 崇禎十七年三月十八日(二)第288章 計劃第151章 鄭成功的選擇(三)第36章 林家會議第79章 桂王第113章 南方聯盟第142章 日本使臣(上)第218章 商毅出兵(上)第213章 李自成敗逃第260章 溧水之戰(二)第177章 鹽場(下)第151章 二次進攻(下)第109章 初戰淸軍(上)第252章 對持第99章 蘇州暗戰(上)第170章 遷移南京(上)第292章 出航印度(下)第131章 攻城(上)第58章 海軍聽證會第145章 迴歸第3章 趕集(上)第365章 南洋首戰(二)第161章 飛剪船第8章 挺進大別山(二)第302章 造勢第183章 薩摩之戰(四)第166章 雨戰(二)第107章 淸軍來了(二)第264章 進攻馬尼拉城(三)第56章 山東之變(四)第36章 海軍計劃第145章 新年(下)第203章 發行貨幣(下)第172章 勸進(上)第36章 林家會議第90章 遇刺(上)第154章 激戰(下)第97章 豫北戰場(三)第45章 貨幣第173章 批鬥大會(下)第204章 年終總結第7章 進攻北京(四)第137章 針鋒相對(上)第62章 破局(二)第186章 神奈川條約(上)第411章 南洋戰役結束(五)第160章 豐臣公主(上)第280章 辭職(上)第370章 戰術第178章 工匠第157章 農民的力量第248章 進攻商館(上)第266章 變數(二)第167章 雨戰(三)第138章 驅逐荷蘭(一)第44章 龜山島海戰(四)第267章 變數(三)第20章 浙江巡撫第158章 進攻廣東(六)第176章 鹽場(下)第17章 山東戰役(五)第132章 北京的寒冬(三)第305章 中華慈善總會(下)第44章 救援部隊第57章 火船(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