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二章禁佛

駱知祥本來只是在激動之下才大聲反駁楊渥的,不過此時見楊渥臉色不好看,頓時反應過來自己有些的行爲有些不敬,不禁有些擔心起來,生怕引得楊渥發怒。

好在楊渥雖然在沉思,卻沒有什麼發怒的跡象,他這才鬆了口氣。

楊渥並不是聽不得意見的人,尤其是駱知祥的意見並非沒有道理的情況下。

他知道,這個時代畢竟不是後世金融業發達的時代,在這個生產力極爲落後的年代,保證一定的財政盈餘和府庫積蓄是非常有必要的,這不僅更加穩妥,而且只有這樣纔是長久之計。

當然,雖說楊渥接受了駱知祥的觀點,不再堅持之前的決定,不過他也沒有放棄爲將士們提高待遇的打算。

既然制約他提高將士們待遇的主要問題還是財政收入不足,那麼就想辦法增加財政收入就是。

當初楊渥第一次北伐時,曾經命人找來一些鹽戶,讓他們試驗海水曬鹽的辦法。

後來那些鹽戶中陸續有人找到了有效的辦法,楊渥當即兌現承諾,給了那些人豐厚的獎勵。

有了新的曬鹽之法後,鹽場的產量得到了大幅度的上升,再加上兩浙、江西等地區被納入吳國治理之下,這些地區的百姓也需要吃鹽,這就使得鹽利收入大幅度上升。

此外,隨着捍海堰工程的結束,新的海堤有效的減少了每年因爲海潮帶來的損失,這在間接上也算增加了收入。

而楊渥又趁機整頓鹽業,一面降低官鹽的價格,一面又大力打擊私鹽,這才使得鹽利收入大幅度上升。

不過如今在鹽利這一塊,顯然已經沒有多大的提升空間了,所以必須想其他辦法。

“駱尚書,你說如今要擴大稅收收入,最好的辦法是什麼?”過了半晌後,楊渥突然開口問道,卻是將駱知祥嚇了一跳。

駱知祥連忙穩定心情,皺眉道:“大王,要提高稅收,最好的辦法有兩點,一者設法增加人口,開墾荒地,發展農業,人口多了,耕地面積上去了,稅收自然就上去了。”

“第二個辦法則是發展貿易,尤其是海外貿易!不過這兩者都不是短時間內能夠見效的。”

楊渥聽了不由得連連點頭,這兩點一個專注農業,一個專注商業,都是發展經濟的不二之途。

尤其是發展海外貿易,這一點楊渥其實早就想過了,不過暫時沒有實施而已。

目前這個時代最好的海貿港口,自然是被王審知佔領的泉州。

在這個時代,海上貿易的主要對象自然是南洋,天竺,大食等地,而日本和朝鮮半島如今都很落後,不是海上貿易的主要對象。

所以泉州依靠極好的地理位置,在整個宋朝和元朝時期,都是天下最繁華的港口。

楊渥打算在佔領福建後,便在泉州建立市舶司發展海貿。

只是,這兩點的確如駱知祥所說,在短時期內難以見效,而如今楊渥需要的,是能在短時間內見效的辦法。

“大王若是想在短時間內增加收入,同樣有一個很好的辦法,實行起來也比較簡單,那就是直接打劫那些大戶就是!”駱知祥顯然想到了楊渥的心思,突然說道。

楊渥被他的話嚇了一跳,“打劫大戶?這怎麼能行?孤身爲吳國之主,豈能做出隨意搶掠自己的臣民事來?這件事萬萬不可!”

吳國上下,經過這麼多年的發展後,自然也有不少富裕人家。

若是楊渥直接將他們打劫了,自然能夠在短時間內獲得一筆橫財,不過這麼做卻是以失去民心爲代價的。

這種殺雞取卵的做法,楊渥自然不會去做。

駱知祥笑道:“臣自然不是讓大王去打劫那些普通的百姓。不過在我國境內,可是有不少大戶,他們根本不事生產,整日裡只要吃齋唸經,偏偏他們佔有大量土地,而且還不納稅,最重要的是他們還有不少百姓供奉着他們!這樣的人,大王打劫他們又何妨?”

“你是說那些寺廟裡的僧侶?”楊渥眼睛一亮,頓時醒悟過來。

“正是!大王,如今我吳國境內,各地寺廟浮濫,缺乏管理,不僅弊端叢生,更是僧尼不端,必須嚴加整飭;更重要的是,過多的寺廟使得大量僧尼不事生產,迷信太過,這就造成了賦稅不足、徭役短少之害;此外,如今市面上制錢太少,有礙商貿,而寺廟中塑造佛像的銅耗費太多,若是能用來鑄錢,則可大大緩減市面上制錢不足的情況!”駱知祥連忙勸道。

寺廟中的僧侶,雖然一般都以出家人自居,但實際上他們卻無時無刻不與俗世有往來,真正的出家人是少之又少的。

而到了戰亂年間,當普通百姓很多都無法生存之時,寺廟中的僧侶人數卻往往會急劇擴張。

不僅如此,寺廟的數量和奢華程度,往往也會有極大的增加,尤其是江西那邊,當初鍾傳極爲喜好佛事,他在世時,可是大力修建寺廟,使得江西的寺院數目極多,僧侶遍地。

若是楊渥對這些寺廟動手,可以獲得的好處還真有不少,一來可以獲取大量土地金銀,這是最爲直接的收穫;二來那些銅像也能用來鑄造銅錢,以彌補如今制錢的不足;至於第三嘛,讓大量僧侶還俗,這就能夠在短期內獲得大量勞動力。

此外,因爲寺廟往往享有不納稅的特權,所以很多百姓都會將產業掛靠在寺廟之中,這就間接的使得不少人得以避開稅收。

可以說削減寺院的數量,對於如今的吳國來說,實在是好處多多,怪不得歷代多有滅佛之事發生。

當然,這件事的牽扯同樣極大,不能輕易就付諸行動。

此外,楊渥也沒有傻到將所有寺廟全部毀掉,將來還是會留下一部分的。

至於哪些寺廟可以留下來,哪些應該被拆毀,這些也不是短時間內就能決定的。

所以楊渥最後說道:“好了,此事孤自有主張,你不必過問了。不過,給將士們提高待遇的事不管如何都需要立刻實行,不能拖延。至於稅收不足的問題,孤會迅速想辦法解決的!”

在楊渥的堅決主張下,最終駱知祥只能同意了。

當然,這個決議事關重大,自然不可能就這樣草率做出決定,至少還需要獲得其他一部分內閣學士的支持才行。

幾天後,經過在內閣的商討通過之後,楊渥正式發佈令旨,宣佈將要提高禁軍將士的待遇,普通士兵每個月發放的口糧從目前的一百斤增加到兩百斤;其餘各級軍官的待遇也酌情有所提升。

令旨發佈之後,所有禁軍將士們無不歡聲鼓舞,士氣大漲。

……

當楊渥發佈令旨,增加將士待遇的時候,溫州城中,張可宗卻有些奇怪的問着眼前的傳令使者。

“大王怎麼突然讓我去金陵述職?是隻召我一人前去,還是另外還召了其他人?”

那傳令使者,乃是一個羽林軍的軍官,他只負責來溫州傳令,其他的一切都不知道,自然也就沒辦法回答張可宗的問題。

張可宗雖然沒有得到想要的答案,但他並不爲意。

“既然是大王有令旨,本官自然照辦!只是不知大王可有說過要在什麼時候之前抵達金陵?”

“這個,張使君儘早趕到就是,大王應該是有什麼重要事情,張使君切不可耽擱!”

傳令的使者不知道的是,當他在與張可宗交談時,一旁的傳令副使卻在緊張的聽着他們的談話,尤其是對張可宗的神情,更是極爲關注。

不過,觀察了一會兒後,他卻沒有從張可宗的表情中看出任何異樣來,一切都顯得那麼的自然。

這位副使,自然便是長劍都的密探,負責在張可宗離開溫州後就抓捕趙匡凝等人。

張可宗一副坦蕩表情,卻讓密探心中疑惑詫異,有些懷疑自己之前是不是弄錯了。

一天之後,張可宗安排好了溫州的大小事務,便出發北上,準備返回金陵。

而溫州城中,在駐守溫州的禁軍將領的配合之下,?長劍都的密探迅速出動,一舉將趙匡凝等人,包括那幾個福建密探在內,悉數就擒。

在一番審查之後,當即就確定了那幾個福建人的身份,同時也確認了趙匡凝與王延均勾結的事實。

不過對於張可宗是不是與他們有勾結,審查的結果卻長劍都的幾個密探鬆了口氣。

據那幾個王延均的密探所說,他們這幾人都是受到王審知次子王延鈞的派遣,以普通海商的名義來溫州的,主要本來只是想要打探情報,後來無意中發現趙匡凝有異心,於是和他接上了頭。

不過在此期間張可宗不知道從何處得知了他們的海商身份,因此主動通過趙匡凝來和他們接觸,希望能從海外購買一些物品。

至於趙匡凝,此人在被抓獲之後,就一直拒不開口,任憑審訊之人如何審問,最終卻是一點有用的東西都沒能問出來。

這個結果雖然還不能徹底洗脫張可宗的嫌疑,但卻使得他背叛的可能性大爲減少。

第一百八十九章 駱知祥第三百四十三章沖天怒火第五百六十七章封賞第五百七十章謀劃徐州第一百九十一章 初步設想第六十八章 蘇州之圍(一)第七百零四章財政崩潰第六百七十九章鼓動士氣第二百三十一章 幕後之人第四百四十三章戰前第六百二十七章朱友貞的決斷第十七章 升州之叛第一百九十五章 討論第五百六十章馮道的悲劇第二百一十七章 各處戰局第五十章 悠閒第一百四十九章 直接進攻第一百七十四章 廣德第四百三十四章高季昌的擔憂第九十三章 李儼第二十四章 任家莊之戰(中)第一百五十二章 混戰(下)第五百九十一章入城第一百三十二章 撤退第三百八十三章確立制度第九十四章 冊封世子第四百七十二章提醒第一百二十三章 發動第五百三十九章取勝的關鍵第四百六十章原因第一百八十二章 商議第三百三十七章彈劾第六百一十四章風起(續)第四十三章 功成第五百二十三章三個消息第四百九十章同意第一百四十五章 騎兵突擊(下)第一百七十六章 戰(上)第一百一十九章 定計第一百一十八章 商議第五百零九章各方備戰第三十六章 行刺(上)第九十章 夜戰(上)第二章 人選第三百零一章後路已斷第一百零二章 嘉興之戰(五)第二百七十四章 震驚第七十九章 蘇州之圍(十二)第三十四章 驚喜(下)第七十三章 蘇州之圍(六)第四百四十六章黎求第八十七章 投石機的威力第五百六十八章密謀第七百一十章兵圍興唐府第五百五十六章議和?第六百四十二章生擒第一百五十四章 率軍西進第七百一十三章突入城中第二百一十章 軍隊整編第六百零三章張文禮第一百一十四章 杭州第四百三十六章會面第四百六十四章步步爲營第五百九十九章籌謀第五百零四章鑄幣之論第四百一十七章福州之變第六百八十五章援軍到來第一百九十九章 楊渥的憤怒第二百七十五章軍議第一百八十七章 宣州平定第三百七十四章決戰象牙潭第七十四章 蘇州之圍(七)第三十六章 行刺(上)第七百一十六章傳位(大結局)第二百零四章 後續反應第三百七十二章遲疑不決第二百五十八章 王令謀第八十七章 投石機的威力第三百六十八章大舉調兵第一百二十七章 安排第十一章 背誦軍紀第二百四十七章 鍾傳的提議第六百六十三章攻打楊劉第一百九十六章 討論(續)第二百六十七章 杭州攻略第二百四十章 伏擊與被伏擊第二百零八章 應對第二百二十二章 戰事再起第三百三十二章 接位與篡位第六百三十三章宋州投降第一百六十六章 伏擊(上)第二百九十六章嚴陣以待第六百九十三章突圍第一百六十章 全軍進攻(下)第八十六章 攻城第四百八十八章繼續出兵第四百五十七章得逞第二百九十三章 榴彈第二百一十四章 劉仁規第三百五十二章洪州
第一百八十九章 駱知祥第三百四十三章沖天怒火第五百六十七章封賞第五百七十章謀劃徐州第一百九十一章 初步設想第六十八章 蘇州之圍(一)第七百零四章財政崩潰第六百七十九章鼓動士氣第二百三十一章 幕後之人第四百四十三章戰前第六百二十七章朱友貞的決斷第十七章 升州之叛第一百九十五章 討論第五百六十章馮道的悲劇第二百一十七章 各處戰局第五十章 悠閒第一百四十九章 直接進攻第一百七十四章 廣德第四百三十四章高季昌的擔憂第九十三章 李儼第二十四章 任家莊之戰(中)第一百五十二章 混戰(下)第五百九十一章入城第一百三十二章 撤退第三百八十三章確立制度第九十四章 冊封世子第四百七十二章提醒第一百二十三章 發動第五百三十九章取勝的關鍵第四百六十章原因第一百八十二章 商議第三百三十七章彈劾第六百一十四章風起(續)第四十三章 功成第五百二十三章三個消息第四百九十章同意第一百四十五章 騎兵突擊(下)第一百七十六章 戰(上)第一百一十九章 定計第一百一十八章 商議第五百零九章各方備戰第三十六章 行刺(上)第九十章 夜戰(上)第二章 人選第三百零一章後路已斷第一百零二章 嘉興之戰(五)第二百七十四章 震驚第七十九章 蘇州之圍(十二)第三十四章 驚喜(下)第七十三章 蘇州之圍(六)第四百四十六章黎求第八十七章 投石機的威力第五百六十八章密謀第七百一十章兵圍興唐府第五百五十六章議和?第六百四十二章生擒第一百五十四章 率軍西進第七百一十三章突入城中第二百一十章 軍隊整編第六百零三章張文禮第一百一十四章 杭州第四百三十六章會面第四百六十四章步步爲營第五百九十九章籌謀第五百零四章鑄幣之論第四百一十七章福州之變第六百八十五章援軍到來第一百九十九章 楊渥的憤怒第二百七十五章軍議第一百八十七章 宣州平定第三百七十四章決戰象牙潭第七十四章 蘇州之圍(七)第三十六章 行刺(上)第七百一十六章傳位(大結局)第二百零四章 後續反應第三百七十二章遲疑不決第二百五十八章 王令謀第八十七章 投石機的威力第三百六十八章大舉調兵第一百二十七章 安排第十一章 背誦軍紀第二百四十七章 鍾傳的提議第六百六十三章攻打楊劉第一百九十六章 討論(續)第二百六十七章 杭州攻略第二百四十章 伏擊與被伏擊第二百零八章 應對第二百二十二章 戰事再起第三百三十二章 接位與篡位第六百三十三章宋州投降第一百六十六章 伏擊(上)第二百九十六章嚴陣以待第六百九十三章突圍第一百六十章 全軍進攻(下)第八十六章 攻城第四百八十八章繼續出兵第四百五十七章得逞第二百九十三章 榴彈第二百一十四章 劉仁規第三百五十二章洪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