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0章 秦以白起對趙括,我漢爲何不能替換掉敵國的廉頗?

晨霧初散,長江水面泛起粼粼金光。

陳登立於樓船之上,遠眺南岸。

不計其數的漢軍戰船橫亙江面,旌旗蔽空,聲勢浩大。

“報——吳軍戰船已出濡須口!”

陳登眯起眼睛,只見遠處江面上,黑壓壓的吳軍船隊如烏雲壓境。

爲首一艘艨艟鉅艦上,一員虎將單足踏在船頭,聲如洪鐘:

“吳將丁奉在此!齊賊誰敢來戰?”

青徐軍陣中,臧霸眉頭一皺,對身旁侄兒臧壎道:

“此賊猖狂,你去會他一會。”

臧壎抱拳領命,率十餘艘戰船迎上。

兩船相距百步時,丁奉忽然張弓搭箭。

弓弦響處,利箭破空而來,正中臧壎咽喉! “壎兒!”

臧霸目眥欲裂,卻見丁奉已揮動令旗,吳軍戰船萬箭齊發。

青徐軍不善水戰,頓時陣腳大亂。

“右翼陳表,左翼韓當,給我衝!”

丁奉大喝。

霎時間,兩支吳軍船隊如利劍出鞘,直插漢軍腹地。

“傳令蔣欽、周泰,速速迎敵!”

陳登急令。

樓船上令旗翻飛,漢軍戰船匆忙變陣。

江面頓時殺聲震天。

蔣欽率淮南水師與陳表纏鬥,周泰則迎戰韓當。

戰船相撞,箭矢如雨。

不時有士卒落水,鮮血染紅江面。

“放砲石!”

陳登厲喝。

漢軍樓船上投石機轟鳴,巨石砸向吳軍船陣,激起數丈水柱。

陸遜立於吳軍旗艦,見狀冷笑:

“雕蟲小技。”

他揮動令旗,吳軍小船靈活穿梭,大船則結陣抵禦。

戰至午時,烈日當空。

江面上浮屍累累,殘櫓斷槳隨波漂流。

陸遜環顧戰場,雖佔上風,卻見漢軍船隊源源不斷,心生憂慮。

吳軍的人數遠不及漢軍多,即便他打出了不錯的戰損比。

可若跟漢軍拼人數消耗,吳軍依然非常吃虧。

這便是數量理念的可怕之處。

“鳴金收兵!”

陸遜當機立斷。

銅鑼聲響,吳軍戰船且戰且退。

陳登見狀,亦下令:

“收兵!”

他心中暗歎,雖擁兵力之優,卻難破陸遜水陣。

更知河北、河南諸軍各懷心思,久戰必生變故。

同時,縱然漢軍有人數優勢,但又沒有到完全碾壓吳軍的地步。

吳國雖小,但也能動員十餘萬軍隊。

這與歷史上的赤壁之戰不同。

歷史上曹操南征,動員了超過二十萬軍馬。

而當時的孫劉聯軍,總共只有四萬八千人。

其中劉備一萬、劉琦一萬、孫權三萬。

而到後來的西晉滅吳時,東吳本土已經能夠動員出二十三萬人了。

由此,你便能看出孫吳在吳地種田也是一把好手。

本位面的東吳由於沒能拓展荊州、交州,所以至多隻能動員出十來萬軍馬。

可饒是如此,面對漢軍發動的滅國之戰。

肯定還是有不少吳人,打算爲國捐軀,同仇敵愾的。

濡須口一戰,本就是陳登對吳軍的一次試探性攻擊。

根本沒打算和吳軍全面決戰。

歸營途中,蔣欽駕小船靠近樓船,高聲道:

“將軍,何不乘勝追擊?”

陳登搖頭:

“陸遜退而不亂,恐有埋伏。”

“且……”

他望向遠處隱約可見的幾支友軍船隊,“我軍心未齊啊。”

夕陽西下,江水如血。

這一戰,漢軍折損八千,吳軍傷亡五千,雙方皆未得大便宜。

但陳登知道,真正的較量,纔剛剛開始。

接下幾日,漢軍連續對吳軍發動攻勢。

雙方各有勝負,但漢軍始終突破不了吳軍的長江防線。

陳登立於高臺之上,遠眺長江方向,眉頭緊鎖。

“報——”

一名斥候飛奔而至,單膝跪地。

“將軍,吳軍仍堅守濡須口,我軍今日攻勢再次被阻。”

陳登長嘆一聲,揮手示意斥候退下。

他轉身對身旁的謀士們道: “陸遜此人,春秋方壯,調度有方,實乃我軍大患。”

“若不能除此人,恐難突破長江天險。”

衆謀士面面相覷,一時無言。

正值此時,一人排衆而出,拱手道:

“將軍,幹有一計,或可除陸遜。”

衆人視之,乃九江名士蔣幹也。

字子翼,現任淮南軍隨軍主簿。

蔣幹此人雖在演義裡被寫成了小丑,但人實際上卻是淮南名士。

時任評價其爲,“以才辯見稱,獨步江、淮之間,莫與爲對。”

歷史上的蔣幹的確去勸降周瑜了,但沒有盜書的小丑情節。

只是單純回覆曹操,“瑜雅量高致,非言辭所間。”

蔣幹是個有膽量的人。

在兩軍對壘,周瑜殺了曹魏使臣的刀光劍影之中主動請纓,駕一葉扁舟去說降統兵數萬的東吳大都督。

他置生死於度外,據理力爭。

足見其是一個有才辯,有膽識的人。

陳登聞得此言,眼中精光一閃,忙問道: “子翼有何妙計?速速道來。”

蔣幹捻鬚微笑:

“將軍可知當年秦趙長平之戰?”

“秦懼廉頗之能,遂使反間計。”

“使趙王以趙括代之,終致趙軍大敗。”

“哦?”陳登若有所思,“子翼之意,莫非是想……?”

“正是。”

蔣幹點頭,“今孫權寵信中書呂壹。”

“此人險狠陰毒,操弄權柄,誣陷忠良無數。”

“若能從此人身上入手,使孫權疑陸遜而換將,則大事可成矣。”

陳登聞言大喜,擊掌道:

“妙計!妙計啊!”

“然此事需周密安排,子翼可有具體方略?”

蔣幹一拱手,從容說道: “幹在吳地尚有故舊,願親往施爲。”

“只需兩童子掌舵,再備足金銀財物,用以打點關節即可。”

陳登沉思片刻,決然道: “好!此事便託付給子翼了。”

隨即命人取來黃金百鎰,明珠十斛,錦緞百匹,交予蔣幹。

翌日清晨,江霧瀰漫。

陳登率文武官員親至江邊送行。

臨別之際,陳登執蔣幹之手,鄭重道:

“子翼此行,關係重大。”

“若事成,當爲我大漢滅吳第一功!”

蔣幹肅然拱手:

“幹必竭盡全力,不負將軍所託。”

小船悄然離岸,消失在茫茫江霧之中。

……

建業,吳宮。

卻說孫權用呂壹爲中書,主管審覈各官府及州郡上報的文書。

他性格苛刻殘忍,執法嚴酷。

仗着孫權的寵信,逐漸在朝中作威作福。

甚至開始建置機構賣酒、再利用關隘徵稅牟取暴利。

檢舉他人罪過時,細微的小事也要上報朝廷。

然後再加重案情進行誣陷,毀謗大臣,排斥陷害無辜之人。

一日,呂壹府中。

“呂中書,這是本月酒稅收入。”

一名屬官呈上賬簿,諂媚道: “自中書建置酒坊以來,利潤已翻了三番。”

呂壹翻閱賬簿,冷笑道:

“……還不夠。”

“傳令下去,民間私釀者,一律以違禁論處。”

“這……”屬官遲疑道,“斷人財路,如殺人父母。”

“一醇醪之暴利,今禁止私釀,恐民間會有怨言吶。”

“怨言?”

呂壹猛地合上賬簿,“本官執法如山,何懼小民怨言?”

“況如今國家正在打仗,糧食有多寶貴,難道這些小民會不知?”

“本官這也是爲國家大計着想,不能讓前線將士餓肚子不是?”

“就照此令辦理,再有遲疑者,與違禁者同罪!“

屬官嚇得跪伏於地:

“下官知錯,這就去辦!這就去辦!”

不久,呂壹又增設關隘徵稅,凡商旅過往,皆需繳納重稅。

商賈苦不堪言,卻敢怒不敢言。

朝堂之上,呂壹更是變本加厲。

他專事檢舉他人罪過,細微小事也誇大其詞上報朝廷,再加重案情進行誣陷。

不少忠良大臣因此被貶黜流放。

“丞相,呂壹那廝又彈劾了張長史!”

是儀匆匆走入顧雍府邸,面色凝重。

顧雍放下手中竹簡,長嘆一聲: “張公乃先主公舊臣,德高望重,呂壹竟敢如此!”

是儀憤然道: “呂壹那廝,毀謗大臣,排斥陷害無辜,朝中已無人敢言!”

“如今正奉國難,本就是人心不寧之時。”

“呂壹這般弄權,必生禍患。”

顧雍搖了搖頭,沉聲道:

“大王信任於他,我等唯有謹慎行事,靜待時機。”

就在此時,鄱陽郡發生一事,徹底激化了朝中矛盾。

呂壹的一名賓客在鄱陽犯法,被太守鄭胄依法逮捕下獄。

消息傳至建業,呂壹勃然大怒。

“好個鄭胄,竟敢動我的人!”

呂壹在府中摔碎茶盞,面目猙獰。

“來人,備馬,我要進宮面見吳王!”

宮中,孫權正在批閱奏章。

“吳王,呂中書有要事求見。”內侍稟報。

孫權擡頭:

“宣。”

呂壹入內,跪伏於地,聲淚俱下:

“大王,鄱陽太守鄭胄目無王法,擅自逮捕國家官員,臣請大王明鑑!”

孫權皺眉:

“竟有此事?鄭胄所捕何人?”

“乃是臣府中一名賓客,爲人忠厚,絕無違法之事。”

呂壹信誓旦旦,“鄭胄此舉,分明是衝着臣來的!”

孫權沉吟片刻:

“鄭胄素來剛正,此事恐有待調查。”

“大王!”

呂壹打斷道,“鄭胄仗着先主公舊恩,目中無人。”

“此番舉動,恐有不臣之心啊!”

孫權面色一沉: “既如此,即刻召回鄭胄,孤要親自問罪!”

數日後,鄭胄被押解至建業,朝野震動。

大殿之上,鄭胄被五花大綁跪於階下。

孫權冷眼相視:

“鄭胄,你可知罪?”

鄭胄昂首道: “臣不知何罪之有!”

“大膽!”

呂壹厲聲喝道,“你擅自逮捕國家官員,還敢狡辯?”

鄭胄冷笑:

“呂中書所謂‘官員’,不過是一介犯法之徒耳。”

“臣依法處置,何錯之有?”

“放肆!”

孫權拍案而起,“來人,將鄭胄下獄,交由廷尉審理。”

“大王且慢!”

顧雍突然出列,躬身道,“老臣以爲,此事尚有蹊蹺,請大王明察。”

是儀也上前一步: “……臣附議。”

“鄭太守爲官清廉,斷不會無故抓人。”

孫權眯起眼睛,沉聲道:

“二位愛卿這是要爲鄭胄求情?”

顧雍正色道: “非是爲誰求情,只爲公正二字。”

“若鄭胄真有錯,自當嚴懲。”

“若有人誣陷忠良,也請大王明鑑。”

呂壹見狀,急忙道: “大王,顧丞相與是侍中此言,恐有包庇之嫌!”

“呂壹!”是儀怒目而視,“你休得血口噴人!”

朝堂之上,氣氛劍拔弩張。

孫權看着爭執不下的羣臣,眉頭緊鎖。

良久,孫權揮手道:

“……罷了。”

“鄭胄,念在顧卿與是卿爲你求情,孤今日饒你一命。”

“但鄱陽太守之職,你就不必再擔任了。”

鄭胄重重叩首:

“臣謝大王不殺之恩。”

退朝後,呂壹追上顧雍與是儀,冷笑道:

“二位今日好大的威風,連吳王都要給幾分面子。”

顧雍淡然道: “呂中書言重了,老朽不過是爲國盡忠而已。”

“爲國盡忠?”

呂壹陰森一笑,“顧丞相最好記住今日之言。”

看着呂壹揚長而去的背影,是儀憂心忡忡:

“丞相,呂壹此人心胸狹窄,今日之事,他必不會善罷甘休。”

顧雍仰望蒼穹,長嘆一聲: “亂世之中,忠奸難辨。”

“值此國難之計,只願吳王能早日醒悟,否則……唉!”

自此之後,呂壹在朝中更加肆無忌憚。

他廣佈眼線,監視百官,稍有不滿便羅織罪名。

時值五月初,

建業城內,梅雨初歇,空氣中瀰漫着潮溼的氣息。

呂壹從吳王宮中歸來,寬大的官袍已被汗水浸透,黏膩地貼在背上。

他剛踏入府門,便察覺府中氣氛有異——

僕人們神色慌張,眼神躲閃,似有大事發生。

“府中可有事?”

呂壹皺眉問道,隨手將官帽遞給身旁的侍從。

老管家快步上前,躬身道: “回稟家主,江北來了一位貴客。”

“自稱是九江蔣幹,已在偏廳等候多時了。”

呂壹腳步一頓,眼中閃過一絲訝異: “九江名士蔣子翼?他怎會來我府上?”

略一沉吟,又道,“可曾查驗過身份?”

“已查驗過。”

管家低聲道,“來人手持漢……齊國文書,確係蔣幹無疑。”

“他還……還帶了許多貴重禮品,其中不少是江東罕見的珍品。”

呂壹眉頭微挑,心中疑竇叢生。

他與蔣幹素不相識,如今兩國交戰正酣,此人突然造訪,必有蹊蹺。

思索片刻,他整了整衣冠,到底還是決定見上一見。

“備茶,我親自去見。”

偏廳內,蔣幹正負手而立,欣賞壁上懸掛的吳地山水圖。

他身着素色長衫,面容清癯,眉宇間透着一股儒雅之氣。

若非腰間佩劍,倒更像一位遊歷四方的文人雅士。

聽聞腳步聲,蔣幹轉身,見呂壹入門,當即拱手作揖: “九江蔣幹,冒昧造訪,還望呂公海涵。”

呂壹還禮,目光卻在蔣幹身上細細打量: “子翼先生遠道而來,有失遠迎。只是……”

他頓了頓,示意侍婢上茶。

“如今吳齊兩國兵戈相見,先生此時來訪,恐有不便。”

蔣幹接過茶盞,淡然一笑: “……呂公多慮了。”

“幹此來,非爲國事,實爲私誼。”

“哦?”

呂壹輕啜一口茶,眼中警惕不減。

“我與先生素昧平生,何來私誼之說?”

侍婢悄然退下,廳內只剩二人。

蔣幹放下茶盞,直視呂壹: “呂公在吳國位高權重,幹雖在江北,亦久聞大名。”

“今日一見,果然名不虛傳。”

呂壹不動聲色,沉聲道:

“……先生過譽了。”

“呂某不過吳王麾下一介臣子,安敢當‘位高權重’四字?”

蔣幹輕聲一笑: “……呂公過謙了。”

“吳國上下誰人不知,呂公乃吳王心腹,掌機密要務。”

“連陸伯言、顧元嘆等重臣,亦需看呂公臉色行事。”

聽到陸遜之名,呂壹眼中閃過一絲陰霾,但很快恢復如常。

“先生此來,究竟所爲何事?”

“莫不是……”

他聲音漸冷,“來做說客的?”

蔣幹搖了搖頭,笑道: “非也。”

“幹此來,實爲呂公前程計。”

“前程?”

呂壹眉梢一揚,“呂某前程自有吳王定奪,何勞先生費心?”

蔣幹不疾不徐道: “呂公可知,如今吳國能動員多少兵馬?”

呂壹面色微變,厲聲道:

“此乃軍國機密,先生問此作甚?”

“即便舉國動員,至多不過十五六萬衆。”

蔣幹自問自答,“而漢軍在長江沿線,已有二十萬之衆。”

“以十萬當二十萬,吳軍如何抵擋?”

呂壹冷哼一聲: “……先生此言差矣。”

“陸伯言在濡須口屢破漢軍,漢軍主帥陳元龍束手無策,此事天下皆知。”

“吳國雖小,將士用命,豈是數量可論勝負?”

蔣幹聞言大笑,笑聲中卻無半點歡愉:

“一時小勝,何足以論成敗?”

“呂公豈不聞‘小敵之堅,大敵之擒’?”

“今我主劉玄德三興漢室,承繼大統。”

“據中國之地以臨萬邦,乃天命所歸。”

“而吳主不識時務,不知天命,僭越稱王,豈不是逆天而爲?”

“豈不聞順天者昌,逆天者亡乎?”

一席話說得呂壹默然。

他雖爲吳臣,心中卻明白蔣幹所言非虛。

漢國地大物博,兵多將廣,長久相持,吳國確實難以支撐。

見呂壹神色動搖,蔣幹趁熱打鐵:

“……容幹爲呂公分析一二。”

“即便吳軍僥倖勝了漢軍,也不過是擊退而已。”

“漢軍只要再休養個三五年,又可再起二十萬大軍南下。”

“而吳國舉國之力,能支撐幾年?”

“更遑論吳軍要徹底戰勝漢軍,難如登天。”

呂壹眉頭緊鎖,手中茶盞不知不覺已傾斜,茶水濺在袍袖上亦渾然不覺。

蔣幹壓低聲音:

“再者,若吳軍真能取勝,陸伯言必以爲貴。”

“幹聞陸遜對呂公頗有不滿,曾多次在吳王面前進言,言呂公專權誤國。”

“倘使他得勢,試問明公當如何自處?”

此言一出,呂壹如遭雷擊,面色霎時慘白。

他與陸遜素有嫌隙,若陸遜因戰功而更得孫權信任,自己處境確實危險。

思及此,他額上冷汗涔涔,官袍後背已然溼透。

蔣幹察言觀色,知已擊中要害,便緩聲道:

“……呂公勿憂。”

“幹此來,正是爲解呂公之憂。”

呂壹強自鎮定,聲音卻微微發顫:

“先生此言何意?”

蔣幹從袖中取出一封密函,推到呂壹面前:

“陳徵南有言,若呂公願爲內應,助漢軍破吳。”

“不僅既往不咎,更將封呂公爲列侯,食邑千戶,保呂公世代富貴。”

呂壹盯着那封密函,手指不自覺地顫抖。

他深知這是叛國之舉,但蔣幹所言又句句屬實——

吳國難敵漢軍,陸遜得勢自己必遭殃。

“呂公。”

蔣幹聲音如蠱,“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事。”

“吳國氣數將盡,呂公何必與之同歸於盡?”

窗外,暮色漸沉。

一隻烏鴉落在院中老樹上,發出刺耳的鳴叫。

呂壹擡頭望向窗外,又低頭看看那封密函。

終於,緩緩伸出了手。

書房內燭火搖曳。

呂壹命人緊閉門窗,只留下心腹侍從在外把守。

他親自爲蔣幹斟上一杯江東春釀,琥珀色的酒液在燭光下泛着誘人的光澤。

“子翼先生。”

呂壹壓低聲音,眼中閃爍着複雜的光芒。

“既言合作,不知漢軍欲使呂某如何配合?”

蔣幹舉杯輕抿,酒液沾溼脣須卻不急着擦拭,只是意味深長地笑道:

“呂公快人快語,幹亦不繞彎子。”

“如今陸伯言把持長江沿線防務,深溝高壘,令我徵南將軍陳元龍寢食難安。”

呂壹眉頭微蹙:

“陸遜確爲吳國柱石,自呂蒙死後,吳王以託國之重,將全國兵馬盡付其手。”

“若要吳王替換掉陸遜……”

“唉,難吶。”他搖了搖頭,“難如登天。”

“非也非也。”

蔣幹放下酒杯,身體微微前傾。

“吳王孫權,外示寬宏,內實多疑。”

“陸遜手握重兵,豈能不令其忌憚?”

“幹觀孫權近日所爲,雖表面信任陸遜,實則已暗遣心腹監視軍中動向。”

呂壹眼中精光一閃。

方想起近日孫權確實多次私下詢問陸遜軍務細節,不由對蔣幹的洞察力暗自佩服。

蔣幹見呂壹神色變化,知他已入彀中,便繼續道:

“依幹之見,此事可分三步而行。”

“其一,先在民間散佈流言,言陸遜擁兵自重,意圖不軌。”

“流言?”

呂壹捻鬚沉思,“建業城內耳目衆多,流言一起,必會傳入宮中。”

“正是此理。”

蔣幹撫掌輕笑,“待風聲漸起,呂公便可向吳王進言,言民間有此議論。”

“孫權必不信,但爲安朝野之心,定會命呂公調查此事。”

呂壹眼中閃過一絲明悟: “明白了,屆時陳徵南那邊也會……”

“不錯,徵南將軍自會配合。”

蔣幹有條不紊地說道: “我軍已在江北捕獲幾名吳軍細作,屆時他們會‘招供’陸遜與我軍暗通款曲。”

“呂公只需在調查時稍加……潤色,回報吳王,何愁孫權不生疑?”

燭火噼啪作響,映得兩人面龐忽明忽暗。

呂壹盯着那封密信,喉結上下滾動。

他深知此計若成,陸遜必倒,而自己將立下不世之功。

但若是敗露,必招來殺身滅族之禍。

蔣幹似看穿他心思,緩聲道: “……呂公勿憂。”

“陸遜一去,吳軍餘衆皆土雞瓦犬,不足爲慮。”

“我漢軍便可長驅直入,渡過長江,橫掃吳地。”

“到那時候……”

他聲音壓低,卻字字如錘,“呂公便是滅吳第一功臣,封侯拜相,指日可待。”

呂壹呼吸急促起來,眼前彷彿已看到自己身着漢室朝服,位列九卿的輝煌景象。

“當今聖上待功臣如何,陳徵南便是明證。”

蔣幹繼續加碼,“陳元龍坐擁淮南,兵精糧足。”

“朝中多有彈劾之人,可陛下非但不疑,反委以徵南重任,都督諸軍事。”

“此等胸襟,豈是孫權小兒可比?”

這番話徹底擊中了呂壹的軟肋。

他在吳國雖居高位,卻日日如履薄冰。

既要討好孫權,又要提防陸遜等宿將排擠。

若能轉投漢室,那也是不妄祖上世食漢祿,對得起列祖列宗了。

思及此,呂壹忽地起身,執蔣幹之手,激動道:

“明公之言,使壹如撥雲見日,茅塞頓開!”

“漢室正統,天命所歸,壹願效犬馬之勞!”

蔣幹大笑,聲震屋瓦: “好!好!!”

“得呂公相助,何愁大事不成?”

他從懷中取出一塊玉佩,一分爲二。

“此玉爲信,他日呂公遣心腹持此玉至江北,我軍必全力配合。”

呂壹鄭重接過半塊玉佩,只覺入手溫潤,卻重若千鈞。

他忽然想起一事: “流言之事,當從何處着手?”

蔣幹早有準備:

“城南有家‘醉仙樓’,掌櫃乃我軍細作。”

“三日後,那裡會有人談論陸遜在軍中安插親信、排除異己之事。”

“呂公只需命人暗中推波助瀾即可。”

“善!”

呂壹撫掌讚歎,“壹在御史臺有親信數人,最善捕風捉影。”

“待流言一起,便讓他們上奏彈劾陸遜專權,必能引起吳王重視。”

兩人又密議良久,直至更深夜靜。

蔣幹起身告辭時,窗外已現曉星。

“幹便在江北靜候佳音了。”

蔣幹拱手作別,眼中精光閃爍, “望呂公勿負今日之約。”

呂壹肅然還禮:

“壹既已決意歸漢,必竭心盡力。”

“請轉告徵南將軍與陛下,靜待呂某的好消息罷。”

蔣幹披上斗篷,悄然隱入夜色。

呂壹獨立庭中,仰望漸白的天際,心中既興奮又忐忑。

他知道,自己今日之舉,要麼名垂青史,要麼……萬劫不復。

……

建業城南的醉仙樓,歷來是吳地商旅雲集、消息靈通之地。

這日晌午,樓內觥籌交錯,熱鬧非凡。

靠窗一桌坐着幾個衣着華貴的商賈,正高聲談論江北戰事。

“諸位可曾聽聞?”

一個蓄着短鬚的中年商人壓低聲音,卻故意讓周圍人都能聽見。

“陸伯言在濡須口大營,已私自更換了三十餘名將領,全換上自家親信。”

鄰桌几個年輕士子聞言變色。

其中一人拍案而起:

“荒謬!陸將軍忠心爲國,豈會行此不義之事?”

短鬚商人冷笑:

“小郎君久居建業,怎知前線實情?”

“我等剛從蕪湖而來,親眼所見豈能有假?”

他身旁幾個同伴紛紛附和,言之鑿鑿地描述陸遜如何排除異己。

酒樓角落,一個頭戴斗笠的漁夫悄悄豎起耳朵。

他是呂壹派來監視的眼線,見計劃順利展開,嘴角露出一絲不易察覺的笑意。

“陸將軍用兵如神,若無絕對信任的部將,如何能屢破漢軍?”

士子中有人反駁。

“正是!”

另一人接口,“若無陸將軍,漢軍早已渡江!”

“爾等在此詆譭功臣,是何居心?”

商賈中一個滿臉橫肉的胖子突然拍桌:

“爾等書生懂得什麼!”

“我表兄在軍中任校尉,親口告知陸遜截留糧餉,私養死士。”

“前線將士敢怒而不敢言!”

“胡說八道!”

士子們怒目而視。

雙方爭執愈烈,引得全酒樓客人都側目而視。

那短鬚商人見火候已到,故作嘆息:

“諸位不信也罷。只是……”

他環顧四周,壓低聲音道: “聽聞陸遜已與漢軍密使暗通款曲,欲以長江天險爲籌碼,換取漢室封侯之賞。”

此言一出,滿座譁然。

原本堅定支持陸遜的人也開始動搖——畢竟三人成虎,衆口鑠金。

不出三日,這則謠言如同瘟疫般在建業城蔓延開來。

清晨的魚市上,兩個魚販一邊剖魚一邊閒聊。

“聽說了嗎?陸將軍在軍中自稱’神君’,連吳王的詔令都敢違抗。”

“何止呀!我隔壁王婆的女婿在軍中當差。”

“說陸遜帳前立着九旒旗,比吳王的還多兩旒呢!”

午後的綢緞莊裡,幾個富商妻妾挑選布料時也在竊竊私語。

“我家老爺說,陸遜夫人上月偷偷去了江北,帶回一車漢錦。”

“喲,真有此事吶?陸伯言此人看着人挺老實,不想也是個貪官兒。”

“嘿!難怪前線總打勝仗,怕不是和漢軍商量好的吧?”

這些添油加醋的流言,最終連街頭玩耍的孩童都能唱上幾句。

謠言很快傳入宮中。

這日朝會,御史中丞張韜突然出列,手持玉笏高聲奏道:

“臣聞陸遜在外專權跋扈,民間議論紛紛。”

“爲社稷計,請大王明察此事!”

朝堂上一片譁然。

老臣張昭厲聲呵斥:

“荒謬!伯言忠心耿耿,豈容污衊!”

張韜不慌不忙:

“下官有商旅十七人聯名作證,皆言陸遜擅自更易將校,截留糧餉。”

“若張公不信,可遣人至市井查訪。”

孫權端坐王位,面色陰晴不定。

他揮手製止爭論: “此事容後再議。”

退朝後,孫權獨留呂壹入偏殿議事。

“呂卿,近日市井流言,卿可有所耳聞?”

呂壹躬身道: “……臣確有所聞。”

“不僅市井小民,就連朝中不少官員都在私下議論。”

孫權眉頭緊鎖:

“卿以爲,伯言當真會……擁兵自重?”

呂壹不直接回答,反而問道: “大王可知建業現有多少兵馬?”

“禁軍兩萬,加上城防,約三萬之數。”

“陸遜手中呢?”

孫權沉默片刻:

“十五萬有餘。”

呂壹向前一步,聲音壓低:

“大王試想,若陸遜真有異心,率軍回師建業……”

他故意留白,觀察孫權反應。

孫權額頭滲出細密汗珠,但仍強作鎮定: “伯言隨孤多年,忠心可鑑。”

“斷不會做那賣主求榮之輩!”

呂壹長長一嘆: “臣非疑陸遜。”

“只是……”

他話鋒一轉,擡眼直視孫權,“如今天下大勢,明眼人都看得出齊強吳弱。”

“朝中不少人心懷二志,想着在齊軍渡江後換個主子繼續做官。”

“可大王您若敗了……唉。”

“如何?”孫權聲音微顫。

“將何以自處?”

呂壹一字一頓,“陸遜手握重兵,正是齊軍要極力拉攏之人。”

“若他以大王爲籌碼,向劉備討個高價,劉備焉能不以之爲厚。”

呂壹說的是事實。

一般來講,敵國將領如果是手握重兵投降的話,都能得到優待。

比如章邯投降時,就直接封了雍王。

張魯投降時,也因爲表現的不錯,留了財物給曹操。

直接擔任了鎮南將軍,甚至封了縣侯。

還跟曹家聯姻了。

並且,曹操還允許張魯隨意在自己的領地範圍內傳教。

這便是政治。

不過之前你們廝殺的有多麼慘烈。

只要你是“帶資來投”,國家肯定優待你。

因爲你必須給天下人做表率,

凡是手握兵權的投靠我,我肯定對你好。

爲的就是防止將來遭到別人的頑劣抵抗,儘量減少己方損失。

聽完呂壹的分析,孫權猛地站起。

案上茶盞被衣袖帶翻,茶水在竹簡上洇開一片暗色。

他背對呂壹,望向窗外良久,終於開口: “卿可密查此事。”

“但切記……”

他轉身時眼中寒光閃爍,”勿令伯言知曉。”

呂壹深深拜伏:

“臣領命。”

低頭瞬間,呂壹嘴角勾起一抹得逞的冷笑。

走出宮門,呂壹望向江北方向,心中暗道:

“子翼兄,第一步已成。”

……

第4章 李先生果然是一位經綸濟世的高人(求追讀!)第369章 朕既不殺功臣,更不要功臣行蕭何自第286章 呂布:少見太久,終於輪到我粉墨登第254章 一勞永逸的解決遊牧問題,並不能只第164章 那就各自粉墨亮相,看誰的演技驚豔全場第34章 劉備的心腹重臣(求追讀!)第280章 曹操挾民渡江第5章 我有一計,可破曹軍(求追讀!)第180章 何謂袁神?第1章 穿越第一天就被劉備救了(新書,求收藏!)第71章 三路兵馬共伐徐州第365章 朕敬慕高祖,但並不想成爲高祖第337章 開兩漢之先河,最高權力的合法漢相第63章 老劉發小牽招來也!(求追讀!)第206章 蓋用韓 白之奇策,破袁軍於烏巢,不亦奇士乎?第117章 曹操兵鋒甚急,快去找玄德公求救!第101章 單刀赴會?李翊也幹了!第202章 劉備一則先生,二則先生,昔桓公呼管仲亦未必至此也第375章 進則亢龍有悔,退則蒺藜生庭第106章 你四世三公,當然不如我帝室貴胄了第129章 天下諸侯齊發兵,保駕勤王第20章 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求追讀!)第202章 劉備一則先生,二則先生,昔桓公呼管仲亦未必至此也第264章 李翊出使宣大國國威,曹魏賠款籤喪第218章 袁尚歎服,上一個這麼打仗的還是白起第299章 李文侯罵昏司馬懿,王朗再現名場面第83章 袁譚敢來,定叫他有來無回!(爆更,求訂閱!)第138章 那種勃勃生機,萬物競發的境界,猶在眼前第340章 設立內閣,羣相併治第376章 天下英雄如過江之鯽,何其多也!第372章 關家有女初長成,力拔山兮氣蓋世第3章 人活一世不能白來一趟(求追讀!)第20章 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求追讀!)第22章 我料二人此去必回!(求追讀!)第106章 你四世三公,當然不如我帝室貴胄了第106章 你四世三公,當然不如我帝室貴胄了第25章 現在起,李先生就是我們的軍師了!(求追讀!)第373章 起二十萬大軍,五軍伐吳第5章 我有一計,可破曹軍(求追讀!)第341章 李翊出任內閣首相第274章 孔明子玉皆不在,劉備獨治齊第219章 李翊使妖法,呼神兵鬼卒?第65章 袁術:他劉大耳也配與我同列?第208章 聯匈奴,袁本初全力一搏;見長子,李子玉榮歸故里第158章 此為陽謀,兩杯毒酒,任君擇一第380章 秦以白起對趙括,我漢爲何不能替換掉敵國的廉頗?第29章 麋家的決定(求追讀!)第24章 老劉的千層套路(求追讀!)第318章 天下誰人不投齊?第59章 五指成拳,開始屯田(求追讀!)第287章 雪遼東溫侯建功,慕齊王蜀人來投第87章 壯士快意無經緯,丈夫當流英雄淚第243章 劉表僭位楚公,李翊發明餃子,使昭第354章 歷史證明,惹誰都別惹漢使第187章 不是隻有你曹劉會叫外援第352章 合肥有我,便無敵!第324章 我既輔劉三興炎漢,當第三任丞相也第114章 李先生是張良韓信蕭何三合一聖體啊!第65章 袁術:他劉大耳也配與我同列?第180章 何謂袁神?第86章 天不絕炎漢,劉郎再逢張良(求訂閱!)第128章 劉備感動垂淚,寧使子玉負我,毋使我有負子玉!第113章 劉備:我就離開幾天,先生便乾出這麼大的事來?(求追訂!)第336章 高祖盟誓,非劉不王,臣不敢爲此破第212章 龐統:馬超竟是先生的迷弟?第116章 一飯之恩,魚水相顧第157章 強中更有強中手,一士可擋百萬兵第382章 司馬懿出師北伐,諸葛亮總制雍涼第19章 趙雲 田豫要走啊(求追讀!)第307章 相父!相父!相父!第349章 加稅!加稅!制裁!制裁!第368章 劉備:朕不想當高祖,也不想讓阿斗第89章 袁譚感動,我與子玉親如兄弟(求訂閱!)第199章 見着李翊,方知天下庸才甚多,不如翊者多,勝似翊者少第209章 劉備 李翊俱得一子,本初用兵再圖南下第123章 六馬十二兵,高順陷陣營第39章 惟賢惟德,能服於人(求追讀!)第342章 有大漢朝廷當靠山,就是不一樣第109章 一天是劉營人,一輩子是劉營人第80章 我有郭圖,何懼劉備?(求首訂!35)第321章 中原大戰正式打響,開闢第一戰場陳第389章 比吳軍更可怕的前線漢軍?李翊:不允許以此謗言挑撥內部團結!第187章 不是隻有你曹劉會叫外援第37章 搶人才的時候到了(求追讀!)第194章 關公封侯震三輔,文丑大兵圍曹劉第215章 用兵如神,打仗的最高境界,是指揮敵人第253章 總制北疆,令出則山海可移。第294章 天下女子不少,大丈夫何患無妻?第111章 許劭相面,李翊乃超世之傑,非本時代人物第170章 神醫來徐州,外贈一神將?第350章 你不收,相爺怎麼收?相爺不收,陛第306章 李翊:我又當爹了?還是個七歲的兒第167章 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方為李翊行事之風第148章 鼓角轟轟,看誰一念之差蠢蠢欲動(說一下之後的更新計劃)第327章 劉備:我本將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第111章 許劭相面,李翊乃超世之傑,非本時代人物第364章 真正高明的國家博弈,是花錢流別人第299章 李文侯罵昏司馬懿,王朗再現名場面第243章 劉表僭位楚公,李翊發明餃子,使昭第113章 劉備:我就離開幾天,先生便乾出這麼大的事來?(求追訂!)
第4章 李先生果然是一位經綸濟世的高人(求追讀!)第369章 朕既不殺功臣,更不要功臣行蕭何自第286章 呂布:少見太久,終於輪到我粉墨登第254章 一勞永逸的解決遊牧問題,並不能只第164章 那就各自粉墨亮相,看誰的演技驚豔全場第34章 劉備的心腹重臣(求追讀!)第280章 曹操挾民渡江第5章 我有一計,可破曹軍(求追讀!)第180章 何謂袁神?第1章 穿越第一天就被劉備救了(新書,求收藏!)第71章 三路兵馬共伐徐州第365章 朕敬慕高祖,但並不想成爲高祖第337章 開兩漢之先河,最高權力的合法漢相第63章 老劉發小牽招來也!(求追讀!)第206章 蓋用韓 白之奇策,破袁軍於烏巢,不亦奇士乎?第117章 曹操兵鋒甚急,快去找玄德公求救!第101章 單刀赴會?李翊也幹了!第202章 劉備一則先生,二則先生,昔桓公呼管仲亦未必至此也第375章 進則亢龍有悔,退則蒺藜生庭第106章 你四世三公,當然不如我帝室貴胄了第129章 天下諸侯齊發兵,保駕勤王第20章 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求追讀!)第202章 劉備一則先生,二則先生,昔桓公呼管仲亦未必至此也第264章 李翊出使宣大國國威,曹魏賠款籤喪第218章 袁尚歎服,上一個這麼打仗的還是白起第299章 李文侯罵昏司馬懿,王朗再現名場面第83章 袁譚敢來,定叫他有來無回!(爆更,求訂閱!)第138章 那種勃勃生機,萬物競發的境界,猶在眼前第340章 設立內閣,羣相併治第376章 天下英雄如過江之鯽,何其多也!第372章 關家有女初長成,力拔山兮氣蓋世第3章 人活一世不能白來一趟(求追讀!)第20章 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求追讀!)第22章 我料二人此去必回!(求追讀!)第106章 你四世三公,當然不如我帝室貴胄了第106章 你四世三公,當然不如我帝室貴胄了第25章 現在起,李先生就是我們的軍師了!(求追讀!)第373章 起二十萬大軍,五軍伐吳第5章 我有一計,可破曹軍(求追讀!)第341章 李翊出任內閣首相第274章 孔明子玉皆不在,劉備獨治齊第219章 李翊使妖法,呼神兵鬼卒?第65章 袁術:他劉大耳也配與我同列?第208章 聯匈奴,袁本初全力一搏;見長子,李子玉榮歸故里第158章 此為陽謀,兩杯毒酒,任君擇一第380章 秦以白起對趙括,我漢爲何不能替換掉敵國的廉頗?第29章 麋家的決定(求追讀!)第24章 老劉的千層套路(求追讀!)第318章 天下誰人不投齊?第59章 五指成拳,開始屯田(求追讀!)第287章 雪遼東溫侯建功,慕齊王蜀人來投第87章 壯士快意無經緯,丈夫當流英雄淚第243章 劉表僭位楚公,李翊發明餃子,使昭第354章 歷史證明,惹誰都別惹漢使第187章 不是隻有你曹劉會叫外援第352章 合肥有我,便無敵!第324章 我既輔劉三興炎漢,當第三任丞相也第114章 李先生是張良韓信蕭何三合一聖體啊!第65章 袁術:他劉大耳也配與我同列?第180章 何謂袁神?第86章 天不絕炎漢,劉郎再逢張良(求訂閱!)第128章 劉備感動垂淚,寧使子玉負我,毋使我有負子玉!第113章 劉備:我就離開幾天,先生便乾出這麼大的事來?(求追訂!)第336章 高祖盟誓,非劉不王,臣不敢爲此破第212章 龐統:馬超竟是先生的迷弟?第116章 一飯之恩,魚水相顧第157章 強中更有強中手,一士可擋百萬兵第382章 司馬懿出師北伐,諸葛亮總制雍涼第19章 趙雲 田豫要走啊(求追讀!)第307章 相父!相父!相父!第349章 加稅!加稅!制裁!制裁!第368章 劉備:朕不想當高祖,也不想讓阿斗第89章 袁譚感動,我與子玉親如兄弟(求訂閱!)第199章 見着李翊,方知天下庸才甚多,不如翊者多,勝似翊者少第209章 劉備 李翊俱得一子,本初用兵再圖南下第123章 六馬十二兵,高順陷陣營第39章 惟賢惟德,能服於人(求追讀!)第342章 有大漢朝廷當靠山,就是不一樣第109章 一天是劉營人,一輩子是劉營人第80章 我有郭圖,何懼劉備?(求首訂!35)第321章 中原大戰正式打響,開闢第一戰場陳第389章 比吳軍更可怕的前線漢軍?李翊:不允許以此謗言挑撥內部團結!第187章 不是隻有你曹劉會叫外援第37章 搶人才的時候到了(求追讀!)第194章 關公封侯震三輔,文丑大兵圍曹劉第215章 用兵如神,打仗的最高境界,是指揮敵人第253章 總制北疆,令出則山海可移。第294章 天下女子不少,大丈夫何患無妻?第111章 許劭相面,李翊乃超世之傑,非本時代人物第170章 神醫來徐州,外贈一神將?第350章 你不收,相爺怎麼收?相爺不收,陛第306章 李翊:我又當爹了?還是個七歲的兒第167章 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方為李翊行事之風第148章 鼓角轟轟,看誰一念之差蠢蠢欲動(說一下之後的更新計劃)第327章 劉備:我本將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第111章 許劭相面,李翊乃超世之傑,非本時代人物第364章 真正高明的國家博弈,是花錢流別人第299章 李文侯罵昏司馬懿,王朗再現名場面第243章 劉表僭位楚公,李翊發明餃子,使昭第113章 劉備:我就離開幾天,先生便乾出這麼大的事來?(求追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