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5章 一句久違知是我,卻問當年狂客

章武四年,冬末。

長江北岸朔風怒號。

曹操親率七萬大軍出漢中,過房陵,鐵甲映着寒光向南推進。

大軍行至當陽時,忽有流星探馬飛報:

“稟魏王!荊南蠻亂已平,陳登在枝江口築水寨。”

“什麼!?”

曹操聞言大驚,他大軍方纔準備好,還想着南北夾擊荊州。

結果荊南叛亂居然這麼快便穩住了?

這也是蜀地不便的地方。

雖然蜀道天險阻隔了外敵,可由於交通不便,魏軍打出來也同樣不容易。

更別提七萬大軍的籌備了。

曹操手中馬鞭一滯,長髯在風中微微顫動,喝道:

“陳元龍安得如此神速?”

隨即冷笑:

“縱有準備,豈擋我百戰雄師?”

“孤不信其有李子玉之能!”

於是命令曹洪先帶三萬軍馬,到前頭開路去。

曹洪領兵至江畔,但見:

江霧瀰漫中,千百戰船若隱若現,旌旗獵獵卻不見兵卒聚集何處。

次日黎明,曹操親臨前線。

于山坡上遙望,只見長江如練,戰船星羅棋佈。

青羅傘下,陳登雄姿英發,左右徐盛、蔣欽按劍而立。

五色戰旗在晨光中翻卷,竟排出八門陣勢來。

曹操嘆曰:

“淮南水軍何其雄壯哉!”

於是轉頭顧衆將說道:

“陳元龍有吞吐江南之志,正吾敵手。”

“公等宜小心應付。”

曹操馬鞭所指,江面忽聞鼓角震天。

南船如離弦之箭破浪而來,同時枝江塢中殺出數千勁卒,皆執長戟衝陣。

曹軍前鋒大亂。

曹操急令:

“穩住陣腳!”

卻見自家兵馬如潮水倒退,任他如何喝止,竟不能止。

忽聽西邊馬蹄如雷,一隊騎兵斜刺裡殺來。

“保護魏王!”

曹軍高聲呼叫。

曹操撥馬欲走,卻見兩員淮南驍將截住去路——

“徐文向在此!”

“蔣公奕候教多時!”

二將刀光如雪,曹操長髯竟被削去一縷。

“犯大漢疆土者,盛必擊而破之!”

眼看徐盛便要將曹操生擒。

危急時刻,忽有一黃鬚將軍縱馬而至:

“父王速退!”

正是曹彰舞刀迎戰。

三將廝殺三十回合,江岸沙石飛揚。

至傍晚時,曹軍大敗。

曹操逃回大寨,先賞曹彰金甲一副,讚道:

“幸得孤有黃鬚兒,不似那劉備,征戰只有一個假子。”

言罷,繼而怒斥諸將:

“未戰先怯,要爾等何用?再退者斬!”

正訓誡間,程昱諫言道:

“魏王明鑑,兵貴神速。”

“今我大軍遷延日久,反使陳登得築水塢。”

“聞孫仲謀未能過合肥,荊南又已平定。”

“原本三路軍力優勢,已只剩我大魏這一軍。”

“久戰無益,不如暫退成都。”

曹操眉頭緊皺,荊南的那幫蠻夷靠不住,這在他預料之內。

可孫權那麼快就退兵了,着實令曹操意想不到。

他不是號稱有十萬大軍嗎?

怎麼還沒有等漢軍主力支援合肥,他便撤了。

這不純純拖自己後腿,坑隊友嗎?

“孤若現在撤軍,必被人恥笑。”

“不可退!”

曹操回絕了程昱的退兵建議。

理由就是他要臉,不能像孫權那樣,興師動衆結果打兩下就狼狽逃回江東。

否則他曹操以後還怎麼在益州混?

程昱無奈,只得退出中軍帳。

曹操便伏在案几上昏沉睡去。

忽聞帳外潮聲如雷,似有千軍萬馬奔騰而來。

曹操夢中驚起,按劍出帳,卻見——

大江之中竟涌出一輪赤紅巨日,光華灼目,照得兩岸霜雪盡融。

仰觀蒼穹,更有兩輪白日當空並懸。

正驚駭間,江心紅日忽地飛起。

挾風雷之勢墜於營前山嶺,震得地動山搖!

“魏王?魏王!”

近侍的呼喚將曹操驚醒,方知是南柯一夢。

曹操這才發覺自己額間冷汗涔涔,竟浸透了全身。

帳外軍校稟報:

“午時三刻已至。”

曹操撫胸定神,拍案喝道:

“來人!備馬!孤要親探敵情。”

遂引五十輕騎出寨,徑往夢中紅日墜落之山處行進。

行至山麓,忽見崖上一簇人馬,漢字旌旗獵獵作響。

爲首者,正是陳登。

“陳元龍!”曹操勒馬驚喝。

山上陳登白衣勝雪,竟不慌不忙以鞭遙指:

“曹公坐擁川蜀,富貴已極。”

“何故貪心不足,又犯我漢朝疆界?”

曹操乃揚鞭叱道:

“荊楚百姓苦劉久矣!吾奉天子密詔,特來討賊!”

“哈哈哈!”

陳登長笑打斷,聲震山谷。

“此言豈不羞煞天下人耳?”

“我主乃漢室苗裔,法堯禪舜,承繼大統。”

“四方仰德,萬姓傾心。”

“反觀汝曹操,違逆祖制,僭越稱王。”

“汝纔是真正的國賊!”

山風驟急,卷得曹操徵袍獵獵作響。

這位縱橫天下的梟雄竟一時語塞,不止如何應道。

俄頃,忽暴喝道:

“諸將何在?與我生擒此獠!”

曹軍剛衝至半山,忽聞鼓角震天。

左邊山坳殺出兩員大將——

“南陽霍峻在此!”

“長沙黃漢升來也!”

右邊林間又轉出徐盛、蔣欽,三千弓弩手齊發,箭雨遮天蔽日。

曹軍頓時人仰馬翻,曹操兜鍪上連中三箭,幸得重甲護身。

“護駕!護駕!”

曹彰舞槍作銀輪,護着父王,且戰且退。

山道上屍橫遍野,血染霜林。

逃至官道時,忽見塵頭大起。

曹洪率三千虎豹騎旋風般殺到。

“魏王速退!”

那鐵騎皆着玄甲,馬匹俱披戰鎧,正是曹操最精銳的親軍。

也是魏國的至寶。

陳登在山上見狀,乃下令:

“窮寇莫追。”

漢軍鳴金收兵,凱歌聲震長江兩岸。

是夜曹營燈火通明。

醫官爲曹操拔除臂上箭鏃時,這位魏王忽問程昱:

“仲德,孤昨夜日墜之夢……莫非當真是天意使然?”

程昱正欲答話,忽聞帳外傳來嘈雜之聲。

曹操起身,詢問緣故。

原來是對岸漢軍唱出歌謠來,

江濤聲中,隱約聽其唱道——

“炎漢德運長,僞魏終必亡。”

“齊人安敢如此欺我!”

曹操聽得“僞魏”二字,心尖兒彷彿被針紮了一下。

因爲這戳中了他的痛處。

於是下令將大營後撤,不讓軍士們聽到漢軍的歌謠聲。

然則魏軍大營已經人心惶惶,人心思歸。

曹操心中亦生退兵之意,又恐被漢軍恥笑,進退未決。

兩邊又相拒了月餘,戰了數場,互有勝負。

直至來年正月,春雨連綿,水港皆滿。

軍士多在泥水之中,困苦異常。

曹操對此愁悶不已,忽有人報,漢軍遣使送書至。

曹操展開看時,但見字跡清峻如鬆,其書略曰:

“漢徵南將軍陳登致書魏王——

“登與明公,各守疆界。”

“明公不思報國安民,反興無名之師,使生靈塗炭,豈仁者所爲?”

“今春水方生,公宜速去。”

“若執迷不悟,恐赤壁舊事重演。”

“惟明公三思。”

書背後又批兩行雲:

“足下不死,登不得安。”

帳中諸將屏息,面對這樣一番挑釁的言語,大家都以爲曹操會抓狂。

不想曹操看罷,竟仰天大笑,聲震樑塵:

“陳元龍誠不欺我也!”

於是正式下令撤軍。

原來,陳登這封書信,雖看似咒罵。

實則給足了曹操面子。

讓他有臺階下,可以正常班師退軍。

因爲雙方相持一月多,感覺都有點吃力,不太想打下去了。

陳登是防守方,只能硬頂,沒辦法退軍。

曹操作爲進攻方,卻也進退兩難。

本來這次作戰是爲鞏固魏王在川蜀的統治,積累政治資本。

故曹操不想就這樣無功而返,何況退兵也很敏感。

一旦有點失誤讓對方抓住機會追擊,退兵就變成了潰敗。

爲打破這一僵局,陳登纔給曹操寫了這封信。

算是正告性質的外交辭令,稍微帶點威嚇。

曹操這樣的強勢人物自然不吃這一套。

但那句,“足下不死,登不得安”變相給其臺階下,這對雙方都好。

黎明時分,雨勢稍歇。

陳登獨立枝江水寨箭樓,望着北岸陸續拔營的曹軍。

徐盛按劍不解:

“將軍既下戰書,爲何又放虎歸山?”

陳登羽並未馬上作答,只是淡淡看向江岸上漂浮的斷槳。

“我軍戰船損毀三成,箭矢僅餘半月之數。”

“再打下去,我軍也難以久持了。”

話落,轉頭看向徐盛:

“朝廷不予更多支援。”

“而兩虎相爭,必有一傷。”

“今各退一步,來日方長。”

陳登也想保存淮南軍實力,不想再跟曹操繼續耗下去了。

這才主動讓步,勸兩家一起罷兵。

三日後,陳登回到襄陽,安撫本地軍民。

然後正式開拔,回返壽春去也。

荊州戰事,暫告一段落。

……

洛陽宮中,香菸嫋嫋。

階下文武分列兩側,皆肅然而立。

“諸卿,”劉備輕撫長鬚,聲音沉緩。

“近日荊南失控,蠻夷作亂,雖因魏賊煽動。”

“然亦因上庸三郡爲魏所據,使其出兵便利。”

“朕欲收復此三郡,不知衆卿以爲如何?”

上庸三郡位於漢中的東南方向,據有非常重要的戰略價值。

因爲它可以堵住漢中方向出來的兵馬。

歷史上劉備是直接讓劉封總督此東三郡,足見其重要性。

劉曄出列,拱手道:

“陛下明鑑。”

上庸之地,西接漢中,東連襄陽,實乃咽喉要衝。”

“昔曹操得此三郡,如虎添翼,今若不取,終爲後患。”

之前劉備打輸了漢中之戰,使得曹操名義上據有了東三郡。

因爲東三郡主要掌握在申耽、申儀這兩兄弟手中。

他們是本地豪族,號稱是,“聚衆數千家。”

實力相當強勁,又佔據重要的戰略要衝。

故同時跟張魯、劉表、劉備、曹操有來往。

再參考歷史上佔據上庸的孟達,他作爲魏將,被曹丕寵着的同時。

居然還能同時被諸葛亮、孫權拉攏。

遊離於魏蜀吳三國之間。

也足以證明上庸地理位置重要。

劉備早就想收復這裡了。

只不過此前漢中之戰的戰敗,讓他短時間內不好主動提。

如今合肥與枝江相繼打了場大勝仗,劉備認爲是時候談東三郡的問題了。

“曄公所言極是。”

龐統出列,出言附和:

“然上庸三郡現爲申耽、申儀兄弟所據。”

“此二人乃當地豪強,雖表面臣服,實則首鼠兩端之輩也。”

“今曹操新敗於枝江,士氣低迷,正是招撫申氏之良機。”

申氏兄弟更偏向一種半獨立的勢力。

明面上是向朝廷臣服的,但又在漢魏兩國之間搖擺不定。

現在趁着曹操弱勢,確實是一個加強對東三郡控制的良機。

劉備眼中精光一閃,微微頷首:

“士元之言甚善。”

“然申氏兄弟久據上庸,恐非言辭可動。”

“縱使其表面歸順,若無我軍實控,終難安心。”

李翊踏步出列,諫言道:

“陛下,臣以爲當遣一軍進駐上庸,名爲協防,實則掌控。”

“申氏兄弟若識時務,自當俯首。”

“若懷二心,亦可雷霆擊之。”

“總之,至少不可使其像此役這般,隨意借道給曹魏。”

劉備連連頷首,“子玉之言,甚合朕意。”

“不知衆卿家以爲,當遣何人掛帥?”

殿中一時沉寂。

要知道,劉備手上最不缺的就是良將。

但是,李關張趙等功勳元老,皆已經功成名就。

不到萬不得已,這幫開國老將是不會輕易掛帥的。

像李翊,在先後打完河南之戰與關中之戰後,基本上沒再上過戰場了。

位極人臣的,再立下軍功,劉備也賞不了了。

所以李翊這幫老臣,基本都是在後面看戲,處理國家大事。

且劉備也確實更加傾向於,培養一些年輕人。

李翊再度拱手:

“陛下,臣舉薦張郃將軍。”

“張將軍久經戰陣,威名遠播,足可鎮住申氏兄弟。”

“更可選拔年輕將領隨軍歷練,以張將軍爲帥,實則培養後進。”

此言一出,衆臣議論紛紛。

張郃乃河北宿將,是李翊帶出來的人。

李翊雖不在摻和軍事,卻又大肆舉薦自己的門生。

前腳舉薦張遼,後腳又舉薦張郃。

這不等與其還是在爲自己牟取私利嗎?

但劉備對此卻滿不在乎,

在他看來,何者爲公,何者爲私?

於國有正,便是公。

於國有害,便是私。

張遼是李翊門生故吏不假,但人確實是在逍遙津立下了不世戰功。

如今李翊舉薦的張郃,也是劉備非常欣賞的人物。

出兵上庸的軍事行動,其實更加偏向於武力威懾。

所以更加需要老成持重的將領出馬,張郃顯然是非常合適的。

而且正如李翊所言,此戰主要目的是培養年輕人。

張郃作爲老將,更多是爲了壓陣鎮場子的。

年輕新秀才是主角。

最終,劉備採納了李翊的建議。

遂下詔拜張郃爲主帥,又令陳到爲副將。

兩名老將壓陣,絕對能夠鎮得住場子。

因爲年輕人嘛,年輕氣盛,少不更事。

如果單靠他們,萬一內部起了爭執,該聽誰的?

所以需要有老將坐鎮。

然後,劉備又撥精兵一萬人,令其擇日啓程。因上庸之戰並非生死大戰,而是偏武力威懾的軍事行動。

所有朝中諸多功臣宿將,皆欲藉此機會讓自家子弟歷練一番。

當然,這只是明面上的說法。

真實想法,當然還是希望自家子弟能夠到前線去鍍鍍金。

畢竟去了就是有戰功,回京後就能夠名正言順的做官。

一時間,洛陽城內的權貴紛紛登門拜訪張郃。

或送禮,或請託,只求自家子侄能隨軍出征。

張郃府前車馬絡繹不絕,門庭若市。

張郃本就是標準的職場人,很會來事兒。

如今又掌了兵權,自然成了衆人巴結的對象。

不過此事畢竟比較敏感,張郃只能對送禮之人進行嚴格篩選。

不敢來者不拒。

但隨着時間的推移,張郃發現劉備對此事似乎是持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態度。

並沒有明確反對。

以張郃的情商,立馬明白了劉備的意思。

陛下這是有意要栽培功臣之後啊!

雖然一起創業的老兄弟們很多到了封無可封的地步,面對這個問題。

劉備非但沒有選擇飛鳥盡,良弓藏。

反而想通過另一種方式來補償他們。

即默許他們的後人得到更多的政治資源。

劉備骨子裡還是有股俠義氣質,他的作法其實很有可能爲自己的國家埋下隱患。

影響不到他這一代,也不一定影響得到第二代。

但第三代、第四代就難說了。

畢竟三、四代的君臣關係,可不是戰場上過命的交情。

……唉,陛下對待老兄弟還是太仁厚了。

張郃想明白這其中關節之後,便不再推拒。

於是,

關羽之子關平、關興,張飛之子張苞。

趙雲之子趙統、趙廣,張遼之子張虎。

以及許褚之子許儀等人,皆被塞入了軍中。

他們這些人,有的是自發請願,有的是被父親脅迫。

總之,京城中許多達官貴人,都將自己的族中子弟送到了此次南征的隊伍裡面去。

一時間,這支征伐上庸的部隊,竟成了名副其實的“貴族兵”。

……

話分兩頭,

洛陽相府內,薄霧未散,庭中花木沾露。

侍女們早已忙碌起來,輕手輕腳地穿行於廊下。

袁瑩着一襲淺碧色襦裙,烏髮鬆鬆挽起,正俯身整理一方青竹書篋。

她指尖靈巧,將一卷卷竹簡、筆墨紙硯一一歸置妥當。

又取出一件嶄新的素色學子袍,輕輕撫平褶皺。

“安兒,今日入太學,可要仔細些。”

她嗓音清甜,帶着幾分嬌俏,眉眼彎彎地看向站在一旁的幼子。

“太學乃天下英才薈萃之地,旁人想進都進不得。”

“不要覺得你能進學,便是理所當然。”

“你去了後,當要勤勉向學,莫要辜負了你父親的期望。”

李安年方八歲,生得眉目清秀。

一雙眼睛黑亮如點漆,頗有幾分李翊的神韻。

他乖巧地點頭:

“母親放心,孩兒一定用功讀書。”

袁瑩抿脣一笑,又壓低聲音道:

“還有一事,你父親不喜張揚。”

“到了太學,莫要提自己是首相之子。”

李安眨了眨眼,問道:

“那孩兒該說自己是何人之子?”

袁瑩眼珠一轉,笑意盈盈:

“就說……你是京城富商之子,家中做些綢緞買賣,可記住了?”

李安認真點頭:

“孩兒記住了。”

正說着,院外傳來沉穩的腳步聲。

李翊一身朝服,腰佩玉帶,負手踏入內室。

他面容肅然,目光如炬,只在看向妻兒時,眼底才掠過一絲溫和。

李安連忙端正衣冠,恭恭敬敬地行了一禮:

“父親。”

李翊微微頷首:

“方纔你母親所言,可都記下了?”

李安挺直腰背,朗聲道:

“回父親,孩兒謹記在心。”

“入太學後必當勤學,亦不會妄言家世。”

李翊眼中閃過一絲滿意,擡手輕撫幼子發頂:

“甚好,甚好。”

待李安隨侍從出門登車,李翊這才轉向袁瑩,脣角微揚:

“夫人今日倒是將我的話放在心上了。”

袁瑩輕哼一聲,眸中漾着嬌嗔:

“夫君這話說的,好似妾身平日不將你的話當回事似的。”

李翊低笑:

“非也,只是夫人性情率真。”

“往日總怕安兒在太學受委屈,恨不得讓全天下都知道他是相府公子。”

袁瑩俏臉微紅,纖指捏着袖角,嘟囔道:

“妾身這不是……怕他被人小瞧了嘛。”

李翊搖頭,語氣溫和卻堅定: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

“安兒年紀尚小,過早顯露身份,未必是好事。”

袁瑩眨了眨眼,忽然湊近一步,仰臉笑道:

“那夫君當年出山入仕之時,可曾隱瞞過家世?”

李翊一怔,隨即失笑:

“爲夫當年不過是布衣白身,有何可隱瞞的?”

袁瑩“噗嗤”一笑,眼波流轉:

“難怪夫君如今這般謹慎,原來是吃過虧的。”

李翊無奈,伸手輕點她額頭,“頑皮。”

袁瑩順勢挽住他的手臂,嬌聲道:

“好啦,妾身知錯了。”

“不過……”

她眼珠一轉,“安兒此番入太學,夫君可安排了人暗中看顧?”

李翊眸光微深,頷首道:

“太學祭酒蔡琰與我有舊,自會關照。”

“哦?就是你從匈奴人那裡贖回來的妹妹?”

“正是,此女乃是大儒蔡邕之女,才學過人。”

“只是興平年間,不幸沒於南匈奴左賢王手中。”

“此前在河北時,我託甄堯用金壁將她從匈奴贖回。”

“如今太學既設,委她做個祭酒,也算不辱沒其才華罷。”

袁瑩這才放心,笑吟吟道:

“還是夫君思慮周全。”

袁瑩正倚在李翊懷中,纖指繞着他腰間玉佩的流蘇把玩,忽聽得廊下傳來腳步聲。

“父親、母親,孩兒問安。”

二人擡眼望去,見長子李治立於階下,身姿挺拔如青松。

他今已年方十五,眉目間已頗有李翊的沉穩氣度,只是眼神中仍帶着少年人特有的銳氣。

李翊微微頷首:“治兒來得正好,可曾用過朝食?”

李治恭敬道:“回父親,已用過了。”

他略一遲疑,又道:

“聽聞張郃將軍將徵上庸,未知此事確否?”

李翊眸光微動,“確有此事。”

“怎麼,你有興趣?”

李治眼中閃過一絲堅定,忽而長揖及地:

“孩兒請隨軍出征!”

袁瑩聞言,手中流蘇一緊,連忙坐直身子:

“治兒,你還小……”

李治擡頭,目光灼灼:

“母親,甘羅十二爲卿,霍去病十七封侯。”

“孩兒今已十五,豈能困守府中?”

李翊眉梢微挑,放下茶盞,語氣轉肅。

“軍政大事,非兒戲也。”

“你且留在爲父身邊,多歷練些時日再說。”

李治不退反進:

“父親常言,‘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

“孩兒在相府雖習得經史,卻未嘗實務。”

“此番出征,正是歷練良機。”

言外之意,李治竟是想要從政了。

因爲此番出征,是一個博取功勞的千載良機。

李翊凝視兒子片刻,輕笑:

“政治乃天下至難之學,你小小年紀,當真以爲能駕馭得了?”

“不試安知不能?”

李治目光如炬,“縱有差池,亦有張將軍指點。”

“若終日畏首畏尾,豈是大丈夫所爲?”

庭中一時寂然。

袁瑩悄悄拽了拽丈夫的衣袖,卻見李翊陷入了沉思。

沉吟半晌過後,乃緩聲開口:

“……好罷,既然你想去,我便成全你。”

“夫君!”袁瑩急道,“治兒他……”

李翊擺手止住:

“雛鷹終須振翅。”

說着,轉向李治道:

“爲父會與張將軍打招呼。”

“但你須記住——軍中無父子,只有上下級。”

李治大喜,鄭重行禮:

“孩兒謹記!”

待長子退下,袁瑩蹙眉嗔道:

“戰陣之上,刀劍無眼。”

“治兒年少氣盛,夫君怎就……”

李翊不言,只是揹着手來到庭外的松樹前。

這是當初李治爲了阿若頂撞自己,次日李翊送給他的幼苗。

“……建安十四年,此鬆吾手所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

李翊發出一聲慨嘆。

他也很想知道,李治這顆幼鬆如今成長成何種模樣了。

……

三日後,未央宮中。

劉備執黑子沉吟良久,忽道:

“聽聞愛卿令郎也要隨徵上庸?”

下首的李翊恭敬答道:

“犬子狂妄,讓陛下見笑了。”

“哈哈哈!”

劉備落子大笑,“少年壯志,何笑之有?”

他轉頭對侍從道,“去取那匹錦緞來。”

不多時,侍從捧來一匹流光溢彩的雲紋錦緞。

劉備親手撫過緞面:

“此乃新貢的‘霞天錦’,賜予令郎,以壯行色。”

李翊連忙拜謝:

“陛下厚賜,臣惶恐。”

李翊託人將錦緞送回相府給李治,他則繼續陪着劉備下棋。

很快,錦緞送到。

李治立於廊下,手中捧着那匹流光溢彩的錦緞。

這錦緞乃蜀中上品,金線織就的雲紋在陽光下熠熠生輝。

“公子,乍暖還寒,當心着涼。”

老僕李忠捧着狐裘走來。

這名老僕本是無名之輩,因在李家服侍多年。

忠心耿耿,踏踏實實,故得賜李姓。

李治恍若未聞,指尖輕撫錦緞上細密的紋路,輕聲笑道:

“忠叔,你說這錦緞爲何獨賜我,而不賜軍中其他將領。”

“須知,張將軍、陳將軍都是軍中宿將。”

“關興、張苞亦是二叔、三叔之子。”

“可此上錦,獨我所有。”

李忠聞言一怔,楞柯柯答,“老奴不知。”

卻見李治已轉身入內,只留下一句:

“去備帖,我要宴請張郃、陳到幾位將軍。”

半個時辰後,相府東花廳內炭火熊熊,驅散了初春的寒意。

張郃披着甲冑踏入廳中,見陳到已在席間,便低聲道:

“叔至,大公子獨請我等老將,不邀關興、張苞那些小輩,此事蹊蹺。”

陳到正擦拭佩劍,聞言笑道:

“俊乂多慮了。”

“公子年少知禮,孝敬前輩有何不可?”

他收劍入鞘,“況且相爺與軍中諸將大多故交,他宴請我等也是常理。”

張郃眉頭微蹙,正欲再言,卻聽門外侍從高呼:

“大公子到!”

只見李治身着素色深衣,腰間僅懸一枚白玉佩,步履從容地步入廳中。

“諸位將軍遠來辛苦。”

李治拱手一禮,聲音清朗。

“治年幼識淺,此番隨軍出征上庸,還望諸位前輩不吝指教。”

衆將連忙還禮。

張郃偷眼打量,見李治舉止有度,言辭謙遜,心下稍安。

酒過三巡,李治忽命侍從捧出那匹御賜錦緞。

錦緞在燭光下流光溢彩,引得衆將嘖嘖稱奇。

“此乃陛下恩賜。”

李治輕撫錦緞,面露難色,說道:

“然治資歷淺薄,恐難承此殊榮。”

“思來想去,不如轉贈諸位將軍中德高望重者。”

席間頓時鴉雀無聲。

原來大公子宴請他們到府上來吃酒,是爲了這事兒。

張郃與陳到交換眼色,心中皆是一凜。

這錦緞乃御賜之物,轉贈他人非同小可。

老將曹豹率先打破沉默:

“公子此言差矣。”

“御賜之物當珍而重之,豈可輕易轉贈?”

“曹將軍所言極是。”

張郃接口道,“公子乃相爺嫡子,受此恩賞實至名歸。”

李治面露猶豫:

“既然諸位將軍謙讓……不如這樣。”

“家父曾創制餃子以饗軍士,今日治特命庖廚備下羊肉餃子款待諸位。”

他忽而嘆息,“只是去歲北地大雪,牛羊凍斃無數,府中羊肉所剩無幾。”

陳到放下酒樽:

“公子不必爲難,韭菜餃子亦足矣。”

“陳將軍體恤,治感激不盡。”

李治微微頷首,“故而今日只能備一碗羊肉餃子,其餘皆是韭菜餡。”

“誰人有幸得食羊肉餃子,這錦緞便歸其所有。”

說罷,一拍手。

侍從們魚貫而入,爲每位將軍奉上一碗熱氣騰騰的餃子。

張郃執箸時手指微顫,心中警鈴大作。

他偷眼望向李治,見少年公子面前也擺着一碗餃子,卻遲遲不動筷子。

陳到咬開餃子,鮮美的羊肉香氣頓時溢滿口腔。

他剛要開口,忽覺案邊有人輕踢自己。

轉頭見張郃使了個眼色,又用筷子悄悄撥開自己碗中餃子——赫然也是羊肉餡的。

二人環視四周,見衆將神色各異。

卻都只顧埋頭吃餃,無人出聲。

張郃心下了然,在陳到手心寫下“皆羊”二字。

“諸位可嚐到羊肉餃子?”李治輕聲問道。

張郃放下筷子,恭敬道:

“回公子,末將碗中乃是韭菜餡的。”

“末將也是韭菜。”

陳到立即附和。

其餘將領見狀,紛紛效仿。

李治面露憾色,嘆道:

“如此說來,竟無人得食羊肉餃子?那這錦緞……”

“自當歸公子所有!”衆將異口同聲。

李治推辭再三,最終“勉爲其難”地收下錦緞。

宴席散後,他藉口讀書先行離去,留下衆將在廳中面面相覷。

張郃快步走到主位,用筷子戳開李治那碗未動的餃子——碧綠的韭菜餡赫然在目。

衆人望着那唯一一碗的韭菜餡兒餃子,全都面面相覷。

“公子……這是要我等表態麼?”

衆將默然,唯有寒風拍打窗櫺的聲音格外清晰。

此時此刻,大家全都明白這是一場精心設計的權力展示。

表面上是決定錦緞歸屬,實則是測試老將們對他權威的認可程度。

這是一場政治默契測試。

書房內,李治將錦緞緩緩展開。

燭光下,他年輕的臉上浮現出一絲與其年齡不符的深沉笑意。

“父親,孩兒終於明白你給我留下了什麼。”

他輕聲自語,“這些老將,終究還是認我這個‘公子’的。”

窗外,風聲愈急。

將這個乍暖還寒的初春,拉得格外漫長。

第20章 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求追讀!)第179章 五千鐵騎入徐州,騎戰二寶終見用第267章 李關張陳四大元從,竟都不是劉備下第6章 百折不撓,終不為下(求追讀!)第182章 曹劉共舉河南謀主,李翊獲先斬後奏之權第175章 李翊是大善人吶,怎麼會擺鴻門宴呢?第335章 設凌煙閣,評選開國二十八功臣第53章 老劉啊,半場香檳開不得(求追讀!)第224章 劉備:子玉必不負我,願舉北國之事,盡付先生第282章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第319章 呂布:公若不棄,布願與相爺聯姻第71章 三路兵馬共伐徐州第102章 江東傑瑞,李翊弄之如嬰兒(求訂閱!)第209章 劉備 李翊俱得一子,本初用兵再圖南下第332章 半生起落,換詩中幾許。滿腹風雲何第5章 我有一計,可破曹軍(求追讀!)第139章 李翊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第221章 若有李郎憐花意,洛水宓神也垂眸第216章 李翊佈局,天下諸侯皆爲棋矣第358章 偷彭祖八百壽,孔明延年;開海上絲第294章 天下女子不少,大丈夫何患無妻?第201章 李子玉五路出兵平汝南第49章 走過最長的路,是你的套路(求追讀!)第369章 朕既不殺功臣,更不要功臣行蕭何自第381章 吳人自毀長城,末日將至第72章 淮南劉子揚(求追讀!)第232章 郯侯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第100章 與李翊之才,相差一個邗溝(求訂閱!)第116章 一飯之恩,魚水相顧第347章 夙興夜寐,司馬治蜀第223章 劉備:吾麾下才俊,未有過李翊者,此任非他不可第133章 烽煙起,尋愛似浪淘沙第63章 老劉發小牽招來也!(求追讀!)第176章 只要對方不用核武器,我徐州絕不出動大漢魅魔第193章 袁紹盡起大軍南下,曹劉合兵一處拒強敵第259章 關公水淹七軍第282章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第236章 觀李翊用兵,虛實相生,奇正相合,頗得孫吳之法第20章 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求追讀!)第246章 周郎英姿取廬江,曹操腹背受強敵第159章 虎狼縱暴互奔馳,狐魅紛紜擅肆欺第334章 順天應人,劉協禪位;炎劉不絕,劉第260章 羽,威震華夏第232章 郯侯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第328章 武廟十哲必須有軍事理論貢獻:李翊第204章 賈文和料算人心,李子玉忘履相迎第154章 曹孫劉三家聯合,抗袁紹?第112章 遙想李翊當年,雄姿英發,鶴氅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第4章 李先生果然是一位經綸濟世的高人(求追讀!)第310章 算才華,總是我勝人,今勝昨。於往第191章 李翊妙算謀東城,徐州諸郎施穴攻第188章 曹操初戰袁本初,關公威震白馬津第19章 趙雲 田豫要走啊(求追讀!)第202章 劉備一則先生,二則先生,昔桓公呼管仲亦未必至此也第123章 六馬十二兵,高順陷陣營第148章 鼓角轟轟,看誰一念之差蠢蠢欲動(說一下之後的更新計劃)第12章 天生職場聖體(求追讀!)第169章 老李:終於不用我來演壞人了第348章 關羽 張飛 趙雲 許褚算個什麼東西?第55章 幸虧沒與老劉為敵(求追讀!)第31章 好你個李子玉,在這裡等我呢(求追讀!)第135章 打黃巾能致富,曹劉打了都說好第146章 光陰不解蒼生願,誰來論功過?第82章 徐璆震驚,劉備一年到底幹了多少事?(求首訂!55)第33章 一個穩定的金主爸爸(求追讀!)第257章 老黃忠陣斬夏侯,錦馬超渡河破曹第294章 天下女子不少,大丈夫何患無妻?第361章 神龜壽盡,魏武謝幕第213章 半渡而擊,馬超一戰降幷州;袁神謝幕,兄弟之爭起腥風第342章 有大漢朝廷當靠山,就是不一樣第223章 劉備:吾麾下才俊,未有過李翊者,此任非他不可第202章 劉備一則先生,二則先生,昔桓公呼管仲亦未必至此也第221章 若有李郎憐花意,洛水宓神也垂眸第2章 我料曹操久不將撤兵矣(新書,求收藏!)第57章 鐵蹄降臨,嘎嘎亂殺(求追讀!)第302章 《一剪梅墨染更籌夜未央》第199章 見着李翊,方知天下庸才甚多,不如翊者多,勝似翊者少第232章 郯侯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第374章 二龍競食,潛龍在淵第183章 李翊督四州兵馬,節制司隸,大丈夫當如是第174章 就是條狗,也得託生在徐州第336章 高祖盟誓,非劉不王,臣不敢爲此破第196章 建安三神醫獨佔其二,老劉這福氣能小?第271章 名不虛傳,李相智激周郎第75章 大漢魅魔第171章 原來跟著徐州躺贏的感覺是這樣的第62章 我們需要一個新的軍製!(求追讀!)第204章 賈文和料算人心,李子玉忘履相迎第226章 去了子玉,來了孔明,老劉臥龍鳳雛集齊矣第358章 偷彭祖八百壽,孔明延年;開海上絲第186章 徐州的工作環境更好,俺們申請調離崗位!第281章 王牌對王牌,天樞臥龍對周郎第251章 子龍斬將建首功,興霸百騎劫魏營第214章 蘇秦配六國相印,李翊將六諸侯之兵(附當前勢力圖)第76章 李翊的威風今非昔比了啊(求追讀!)第264章 李翊出使宣大國國威,曹魏賠款籤喪第301章 魏延 陳到:丞相,我們太想進步了!第203章 曹操 劉備兩雄之命運,竟悉數繫於李翊之一言一語第117章 曹操兵鋒甚急,快去找玄德公求救!第182章 曹劉共舉河南謀主,李翊獲先斬後奏之權
第20章 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求追讀!)第179章 五千鐵騎入徐州,騎戰二寶終見用第267章 李關張陳四大元從,竟都不是劉備下第6章 百折不撓,終不為下(求追讀!)第182章 曹劉共舉河南謀主,李翊獲先斬後奏之權第175章 李翊是大善人吶,怎麼會擺鴻門宴呢?第335章 設凌煙閣,評選開國二十八功臣第53章 老劉啊,半場香檳開不得(求追讀!)第224章 劉備:子玉必不負我,願舉北國之事,盡付先生第282章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第319章 呂布:公若不棄,布願與相爺聯姻第71章 三路兵馬共伐徐州第102章 江東傑瑞,李翊弄之如嬰兒(求訂閱!)第209章 劉備 李翊俱得一子,本初用兵再圖南下第332章 半生起落,換詩中幾許。滿腹風雲何第5章 我有一計,可破曹軍(求追讀!)第139章 李翊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第221章 若有李郎憐花意,洛水宓神也垂眸第216章 李翊佈局,天下諸侯皆爲棋矣第358章 偷彭祖八百壽,孔明延年;開海上絲第294章 天下女子不少,大丈夫何患無妻?第201章 李子玉五路出兵平汝南第49章 走過最長的路,是你的套路(求追讀!)第369章 朕既不殺功臣,更不要功臣行蕭何自第381章 吳人自毀長城,末日將至第72章 淮南劉子揚(求追讀!)第232章 郯侯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第100章 與李翊之才,相差一個邗溝(求訂閱!)第116章 一飯之恩,魚水相顧第347章 夙興夜寐,司馬治蜀第223章 劉備:吾麾下才俊,未有過李翊者,此任非他不可第133章 烽煙起,尋愛似浪淘沙第63章 老劉發小牽招來也!(求追讀!)第176章 只要對方不用核武器,我徐州絕不出動大漢魅魔第193章 袁紹盡起大軍南下,曹劉合兵一處拒強敵第259章 關公水淹七軍第282章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第236章 觀李翊用兵,虛實相生,奇正相合,頗得孫吳之法第20章 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求追讀!)第246章 周郎英姿取廬江,曹操腹背受強敵第159章 虎狼縱暴互奔馳,狐魅紛紜擅肆欺第334章 順天應人,劉協禪位;炎劉不絕,劉第260章 羽,威震華夏第232章 郯侯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第328章 武廟十哲必須有軍事理論貢獻:李翊第204章 賈文和料算人心,李子玉忘履相迎第154章 曹孫劉三家聯合,抗袁紹?第112章 遙想李翊當年,雄姿英發,鶴氅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第4章 李先生果然是一位經綸濟世的高人(求追讀!)第310章 算才華,總是我勝人,今勝昨。於往第191章 李翊妙算謀東城,徐州諸郎施穴攻第188章 曹操初戰袁本初,關公威震白馬津第19章 趙雲 田豫要走啊(求追讀!)第202章 劉備一則先生,二則先生,昔桓公呼管仲亦未必至此也第123章 六馬十二兵,高順陷陣營第148章 鼓角轟轟,看誰一念之差蠢蠢欲動(說一下之後的更新計劃)第12章 天生職場聖體(求追讀!)第169章 老李:終於不用我來演壞人了第348章 關羽 張飛 趙雲 許褚算個什麼東西?第55章 幸虧沒與老劉為敵(求追讀!)第31章 好你個李子玉,在這裡等我呢(求追讀!)第135章 打黃巾能致富,曹劉打了都說好第146章 光陰不解蒼生願,誰來論功過?第82章 徐璆震驚,劉備一年到底幹了多少事?(求首訂!55)第33章 一個穩定的金主爸爸(求追讀!)第257章 老黃忠陣斬夏侯,錦馬超渡河破曹第294章 天下女子不少,大丈夫何患無妻?第361章 神龜壽盡,魏武謝幕第213章 半渡而擊,馬超一戰降幷州;袁神謝幕,兄弟之爭起腥風第342章 有大漢朝廷當靠山,就是不一樣第223章 劉備:吾麾下才俊,未有過李翊者,此任非他不可第202章 劉備一則先生,二則先生,昔桓公呼管仲亦未必至此也第221章 若有李郎憐花意,洛水宓神也垂眸第2章 我料曹操久不將撤兵矣(新書,求收藏!)第57章 鐵蹄降臨,嘎嘎亂殺(求追讀!)第302章 《一剪梅墨染更籌夜未央》第199章 見着李翊,方知天下庸才甚多,不如翊者多,勝似翊者少第232章 郯侯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第374章 二龍競食,潛龍在淵第183章 李翊督四州兵馬,節制司隸,大丈夫當如是第174章 就是條狗,也得託生在徐州第336章 高祖盟誓,非劉不王,臣不敢爲此破第196章 建安三神醫獨佔其二,老劉這福氣能小?第271章 名不虛傳,李相智激周郎第75章 大漢魅魔第171章 原來跟著徐州躺贏的感覺是這樣的第62章 我們需要一個新的軍製!(求追讀!)第204章 賈文和料算人心,李子玉忘履相迎第226章 去了子玉,來了孔明,老劉臥龍鳳雛集齊矣第358章 偷彭祖八百壽,孔明延年;開海上絲第186章 徐州的工作環境更好,俺們申請調離崗位!第281章 王牌對王牌,天樞臥龍對周郎第251章 子龍斬將建首功,興霸百騎劫魏營第214章 蘇秦配六國相印,李翊將六諸侯之兵(附當前勢力圖)第76章 李翊的威風今非昔比了啊(求追讀!)第264章 李翊出使宣大國國威,曹魏賠款籤喪第301章 魏延 陳到:丞相,我們太想進步了!第203章 曹操 劉備兩雄之命運,竟悉數繫於李翊之一言一語第117章 曹操兵鋒甚急,快去找玄德公求救!第182章 曹劉共舉河南謀主,李翊獲先斬後奏之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