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1章 李翊出任內閣首相
“愛卿自己拿去看看罷。”
劉備將一封帛書遞給李翊。
李翊展開來看,原來是一封大臣的聯名書信。
姓名已經被糊掉了,但書信內容劉備原封不動的拿給了李翊來看。
其書略曰:
“陛下聖鑑——”
“臣等竊觀古今,權臣之禍,每起於先主之寬仁,而熾於嗣君之幼弱。”
“今丞相李翊,位極人臣,兼領大司馬大將軍。”
“總攝六師,又開府治事,威福自專。”
“朝堂議事,羣僚莫敢異辭。”
“軍國大政,皆出其手。”
“此非漢家舊制,實開禍亂之端。”
“昔霍光輔政,猶分權於張安世。”
“未有如翊之獨攬機衡,使天子之權,幾同虛設。”
“陛下天縱神武,固能制之。”
“然千秋萬歲後,繼體之君,豈皆能如陛下之明斷?”
“夫權柄者,人主之利器也。”
“今假翊以太阿,異日恐成跋扈。”
“縱翊本無二心,然此例一開,後世奸雄,必引爲口實。”
“臣等每念及此,未嘗不痛心疾首。”
“伏願陛下收翊大將軍印綬,使不得總戎政。”
“分設丞相權,復設左右僕射共參機務。”
“此外,臣等以爲朝中重大決策,必集羣臣廷議,不得專決於翊。”
“如此,則上下相安,社稷永固。”
“臣等非敢私議大臣,實爲漢室萬世計也。”
看罷,李翊明白,這是一封羣臣彈劾自己的聯名書信。
大致內容就是指出自己的權力過大。
在朝中幾乎就是自己跟劉備說了算。
每有大事,基本上就是李翊提案,然後申報劉備這個天子通過,最後就這麼敲定了。
羣臣沒什麼參與感。
政事參與的越少,羣臣能分得的利益自然也就越少。
顯然,李翊的大權獨攬,已經擋了許多人進步的道路了。
羣臣們指出了一個關鍵問題所在,
劉備是創業之君,所以可以大膽放權給手下臣子。
就像劉邦,一開始也敢大肆分封異姓王一樣。
但後來劉邦還是把這些異姓王給剷除了,因爲他知道後世的子孫們肯定應付不了這些異姓王。
他們也不會服從自己的子孫領導。
如今,大臣們便指出,現在劉備不對丞相一職加以管控。
難道想看到第二個王莽、霍光嗎?
當然,他們並不是針對李翊,而是針對丞相這個職位。
畢竟丞相一職在漢朝其實相當於是被廢了,或者說被瓜分了。
也就是三公。
現在恢復實權丞相,那底下人的利益也就跟着受到影響。
所有大家紛紛指出,丞相一人獨攬大權,其他人就只能是幹看着。
“愛卿看罷,心中作何感想?”
劉備語氣平靜地問道。
一般來講,當君主給臣子看一封彈劾他權力過大的書信時。
這時候這名臣子正常情況下就該主動請辭了,再嚴重點兒直接就拔劍自刎了。
但劉備此刻,並非是想敲打李翊。
而是想切實的與李翊商議這個問題。
劉備給李翊當丞相,並賦予他這麼大的權力,其實是爲了彌補他的犧牲。
畢竟以李翊的功績,他是完全可以封王的。
不過大臣們指出的問題也不能不慎重。
參考歷史上的蜀漢,
諸葛亮、費禕、董允、蔣琬雖號稱是蜀漢四相。
但只有諸葛亮一人當過丞相,而且是軍政一把抓的丞相。
他後來的繼任者蔣琬、費禕、董允,都是沒有同時掌握過這麼大權力的。
尤其是軍權,被拆得很零碎。
幾乎沒有一個人能夠像諸葛亮那樣,說北伐就北伐的。
比如姜維與費禕就是政敵。
每當姜維想出兵隴西時,費禕就不讓,同時也不允許姜維所部兵馬超過一萬人。
之所以會造成這種情況,主要是後主劉禪不允許國家再出現一個權力那麼大的丞相了。
諸葛亮當時的實力是,“政事無鉅細,鹹決於亮。”
真正意義上的蜀漢第一人。
如果諸葛亮想,他是真的具備取代劉禪的實力。
所以劉禪他可以信任諸葛亮,但絕不會對後繼者也如此信任。
繼任者蔣琬至少勉強還能夠開府,後來的費禕、姜維連開府的資格都被取消了。
足以見,權力極大的丞相是很難長期存在,且被後來的帝王所接受的。
劉禪尚且能夠想明白這個問題,劉備又如何想不到?
但劉備剛剛建立新朝,大臣們都期待着獎賞,期待着公司上市後的股份分紅。
咱兄弟爲劉總你出生入死,劉總不能虧待兄弟不是?
政治是最講臉面的遊戲。
劉備知道,他越是對李翊這個第一功臣好。
就越能夠安撫手下人。
現在,有有心之人彈劾李翊,想拆分李翊的相權與軍權。
該輪到劉備幫助李翊了。
保留李翊的權力,不僅是劉備對李翊的補償,也是希望借他之力,壓制住手下那幫創業的老兄弟。
即便強如高祖劉邦,建立漢朝時也足足封了七個異姓王出來。
但這些異姓王時間長了,他們的後世子孫又如何能夠保證對漢朝的忠心呢?
所以張良選擇了歸隱修仙,蕭何選擇了侵田自污。
而沒有二人聰明,兩度拜相的周勃,最後只能自嘲說:
“吾嘗將百萬軍,然安知獄吏之貴乎?”
如果沒有李翊主動做出的犧牲,劉備大概率也要迫於壓力,封一幫異姓王出來。
到時候這幫諸侯王跨州連郡,手中又握有重兵。
這對於漢朝的穩固統治是很大的障礙,遲早也會成爲心腹之患。
眼下,擺在君臣二人面前的一個新的問題——
如何解決丞相權力過大的問題。
劉備暫時不會收回李翊的權力,至少他這一代不會。
但兩人都已不再年少,必須得替將來考慮。
“陛下,可還記得臣適才提出的內閣制度嗎?”
李翊再次將內閣制搬出來。
他的內閣制不同於歷史上任何時期的內閣制。
是完全根據本時代的生產力、人口基礎,甚至是皇權與相權關係而改良制定的。
“正如臣方纔所言,首相統攝軍政大權,可調動全國軍隊。”
“此正臣之所爲也。”
言外之意,李翊搞出來的內閣首相,跟他現在的權力沒多大區別。
首相擁有的權力,李翊現在就有。
首相沒有的權力,李翊也有。
與其說是李翊建立了內閣,不如說是他主動將自己的權力分給了內閣。
平時的議案提案,都不過是他的一言堂罷了。
但現在,首相還需要跟閣員商議討論。
而皇帝也能直接仲裁內閣提議。
這是李翊主動在削自己的權。
“丞相,內閣制無法長存。”
劉備終於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道理很簡單,只要李翊想,劉備點頭。
內閣的確能建成,並且行政效率絕對遠超原來的三公九卿。
但是,等劉備、李翊這兩個老東西相繼走後。
內閣制度,百分百會出問題。
因爲李翊規劃的內閣制度,其權力來源本質上是劉備與李翊的主動放權。
劉備身爲皇帝,犧牲了自己一部分的權力。
李翊身爲漢朝的二把手,則主動將自己的權力拆成了數份。
後來的皇帝,後來的繼任者。
是否還能做到劉備、李翊這樣的魚水之情?
皇帝是至高無上的,如何能夠沒有絕對權力?
臣子們又該如何在皇帝與首相之間做出取捨?
李翊整肅衣冠,趨前一步,沉聲道:
“陛下容稟。”
“若定首相之制,可先制其權限。”
“其任免之權,任交由陛下。”
“如此一來,內閣首相便仍受制於皇家。”
他忽撩袍跪地,玉帶扣碰在青磚上錚然作響。
“臣敢問陛下,這般首相,可還能夠威脅到皇權?”
“威脅到皇朝後世子孫?”
“而百官又焉能不擁護此制?”
“嘶——”
劉備倒吸一口涼氣,眉頭輕輕蹙起。
按照李翊的說法,如果首相的任免,仍然由皇帝決定。
那等於跟自己現在沒太大兩樣。
只不過丞相的權力被分成了數份,反而使得其權力被削了。
“卿之所見……”
劉備捻鬚沉吟,“可知這是在削己之權?”
“且宰輔之才百年難遇,恐未必能每年從內閣中選出”
李翊額角抵地:“陛下明鑑。”
“以臣之例畢竟少數,愚以爲凡入閣爲相者,當先正其品性,然後施爲之。”
“若其真縱管仲、樂毅之才,足堪以任宰相之任。“
李翊只提出了首相須要從內閣中選。
雖然他暫時無法爭取到首相脫離皇帝的任免,但至少能爭取從內閣中選。
內閣的閣員也關係到他後來對漢朝察舉制的改革,這兩者是環環相扣的。
首相在任時,一定會努力工作。
因爲內閣的其他成員都有機會上位,都有野心,都看到了這個希望。
自然也不容易跟首相一條心,從而很大程度的限制了結黨營私的現象。
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位置沒人不想上去,就是在這樣殘酷的競爭環境下。
最後能夠殺出來的首相,能力肯定也不會差。
這一來一回,皇權得到了鞏固。
而相權也能夠長期穩定的生存下去,爲國家穩定提供“吃雞”勝出的優秀人才。
其實,李翊所做的一切,都是爲了保護相權。
他現在是獨攬大權抓不假,但他之後丞相制度大概率要取消,亦或者是被極大的削權。
而內閣制度的確立,便讓“首相”這種軍政一把抓的人能夠長期存在。
那爲什麼李翊如此維護“相權”呢?
究其原因,還是因爲皇帝加丞相是一種雙首制度。
皇帝有繼承的天生權力,而丞相一般都是拼搏上來的。
所以正常情況下,丞相是能夠保下限的。
因爲上位前,他已經有了豐富的從政經驗。
而皇帝除新朝建立時的一二君外,基本都是養在深宮裡,沒有底層經驗,總體的能力是不如丞相的。
同時,皇帝即便胡作非爲,對他的權力影響也是相對較輕的。
而官員稍微犯點錯,輕則殺頭,重則滅族。
正是這樣的制度,皇帝集權纔是封建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
中央集權有利於國家統治,但皇帝集權就太吃皇帝個人的能力了。
遇着聖主明君對百姓都好,遇上個楊廣、朱祁鎮那樣瞎折騰的就倒黴了。
李翊並不清楚自己死後,齊漢能夠走多遠。
但他清楚,內閣制度的建立,一定會讓齊漢比原來走得更遠。
即便內閣以後也許會腐敗,也許會出別的問題。
甚至不排除出現明朝時期遇着的問題。
但現在來看,他已具有進步意義。
從長遠的角度看,它更是絕對能幫齊漢延長壽命的。
至少李翊,他是真的能證明我來過。
“丞相,你可要想清楚了。”
“若施行此般限制,這反倒削了你自己的權。”
劉備出聲提醒。
畢竟,只要李翊想,他這個丞相就是幹到死的,沒有人能替換他。
但李翊爲了長遠發展,主動給自己上了一道枷鎖,以幫助內閣製得以推廣實施。
對於皇帝而言,一個權力被分化的“首相”是絕對威脅不到皇權的。
甚至能夠維護皇權。
譬如幼主繼位,換作從前,你不得不設託孤大臣。
而託孤大臣,基本上都是開盲盒。
運氣好就是伊尹周公,運氣不好就是司馬懿。
但通過內閣分散了首相的權力,他就很難去欺凌幼主了。
畢竟千萬雙眼睛盯着你,你想賴着不走,大夥兒肯定不同意。
“臣本就想過功成身退,設下內閣羣相制後,正是臣固請之願也。”
李翊語氣堅定地回答道。
在他看來一切以實力爲尊。
你能證明自己,那內閣首相的位置就由你來坐。
“……子玉,適才你似乎提到了閣員。”
“莫非除內閣羣相以外,還有其他成員?”
“是。”
李翊點了點頭,“通過在內閣中設置閣員,如此便可進一步防止內閣權力被一人攫取。”
閣員就是內閣羣相的後備役。
不論是分化首相權力也好,還是閣員制也罷,本質上都是利用人性的弱點。
讓大家產生我有機會,所以我便能上的錯覺。
權力的蛋糕如果只有幾個人分,會讓那幾個人很容易達成一致,去搶新的蛋糕。
但讓更多人蔘與進來分,那衆人就很難達成一致的利益了。
“那內閣成員如何選出呢?”
“暫時不選。”
李翊指出,“如今應當先考慮推行內閣制,之後纔是思考如何將之進一步完善。”
李翊現在的內閣制度,很明顯是有很多問題和弊端的。
這並不是李翊想不到,而是綜合考慮後的一種妥協。
他想的是,應該先把內閣制度推行出來。
之後再慢慢將之完善。
比如閣員制,爲什麼李翊現在不選呢?
閣員本質上是官員後備役。
而官員後備役,都是通過舉孝廉產生。
察舉制本質上是服務於世家大族的,通過它百年來產生了無數的豪族。
甚至是袁紹四世三公這樣的頂級豪門。
而爲了避免出現魏晉時期那種爛到骨子裡的王朝現象發生,李翊早晚是要對世家大族動手的。
要從根上解決世家大族的問題,那必然是對察舉制動手。
但察舉制不是說變就能變的,需要長時間的積累。
李翊已經開始發展紙坊了,之後他會利用內閣,進行他的所有改革。
“看來子玉有很多想做的事。”
劉備一如既往地瞭解李翊,他清楚李翊此刻有很多想法。
劉備與他相互扶持走到現在,經歷了不知多少。
“既然你想做,那就放手大膽的去做罷!朕會予你以支持。”
“儘管朕並不清楚,這樣做是福是禍。”
“但不論如何,朕都會與你共進退!”
李翊大爲感動,俯身下拜。
“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爲君死。”
“臣一定不負陛下的知遇之恩!”
……
洛陽,未央宮。
殿外寒風凜冽,殿內羣臣個個面色凝重。
劉備端坐於龍椅之上,冕旒垂下的玉珠微微晃動,掩不住他眼中的銳利。
李翊立於階下,神色平靜,彷彿這場風暴與他無關。
“陛下!”
王朗鬚髮皆張,率先出列。
“丞相之職,本就是輔佐天子理政,豈能另設內閣,使陛下置身於事外?”
“此乃僭越祖宗之法!”
“內閣之制,萬不可行。”
劉備尚未開口,華歆已緊隨其後,高聲道:
“王景興之言極是!”
“內閣之制聞所未聞,若首相只從內閣當中選,豈非視國事如兒戲乎?”
孔融冷笑一聲,素來清高的他此刻也難掩激動神情。
“李丞相此議,莫不是要學王莽改制,行那‘託古改新’之事?”
話落,殿中頓時一片譁然。
朝中反對內閣的聲音不少。
主要分爲兩派。
一派是孔融這樣的守舊派、保皇派。
他們認爲皇帝是至高無上的,而內閣卻剝奪了皇帝的立法權。
這極大損害了帝王的威信,是絕對不能接受的。
另一派則是既得利益者。 因爲內閣羣相,分走的是九卿與尚書檯的權力。
原本人家管全部,現在只管部分。
他們當然要急眼了。
劉備擡手壓下議論,聲音沉穩。
“諸卿稍安勿躁。”
他目光掃過衆人,“朕何時說過要置身事外?內閣所議之事,朕若不滿,自可一紙駁回。”
“此制不過是爲朕分憂,使政務有其效耳。”
李翊適時上前一步,拱手道:
“陛下明鑑,內閣九相分管九卿之權,各司其職。”
“既可避免權臣獨大,又能集思廣益。”
“至於首相限制——”
他頓了頓,“論功行任,到任致仕,正是爲了防止權柄久握而生變。”
“荒謬!”孔融出聲怒斥。
“自古丞相乃天子輔臣股肱,豈能如商賈般輪換?”
就在守舊派羣情激憤之際,荀攸忽然出列,高聲道:
“臣以爲,李丞相此議甚善!”
衆人愕然望去,只見這位素來謀略過人,奇謀百出的荀令君,此刻正面帶着微笑。
“九卿之權過於集中,易生腐敗。”
“今分權九相,相互制衡,正是治國良策。”
徐庶見此,亦邁步上前:
“陛下日理萬機,若每事親裁,恐損龍體。”
“內閣代勞瑣務,陛下專注大政,實乃兩全其美之策也。”
龐統也持笏出列,跟着附和道:
“正是,當年光武帝設臺閣以削三公之權,今日陛下立內閣而分九卿之勢。”
“此有異曲同工之妙也!”
守舊派臉色鐵青。
他們環顧四周,發現不少官員眼中已閃爍起異樣的光彩。
尤其是那些原本無緣九卿之位的青年才俊,此刻正熱切地望着李翊,彷彿看到了進步的新希望。
是啊,李翊可不止有河北派的支持。
更有大量九卿之下的官員,渴望進來分一杯羹的人的支持。
李翊玩弄人心的手段,實在是太高明瞭……
劉備見支持的聲音漸漸壓倒反對的聲音,乃將眉頭一皺,順勢說道:
“天下之事,豈不決朕?”
“朕今要爲之,公等何有不從?”
“況內閣之事,乃朕與李相共同商議而斷。”
“有誰覺得,朕與李相的決策有誤麼?”
殿內頓時鴉雀無聲。
誰敢當衆指出國家一把手和二把手的錯誤?
同時得罪倆?
見無人再出聲反對,劉備便站起身來,冕旒玉珠碰撞出清脆的聲響。
“朕意已決,即日設立內閣。”
“公等誰有意見?”
階下依舊無聲。
“好,既然諸公都無意見。”
“那麼依朕看,擇日不如撞日。”
“今日咱們便把這首相人選給選出來。”
“公等可有好的人選?”
衆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全都面面相覷。
他們暗想,你們君臣一唱一和,已經把事兒定下來了。
咱們還能選誰?
“陛下,臣舉薦李丞相。”
“李相本就是朝廷丞相,理應擔任內閣首相。”
很快,朝中的擁李派便站出來發聲。
“臣附議!”
“臣附議!”
“……”
支持也好,不支持也好,大夥兒都清楚這是大勢所趨。
朝廷官員的生存法則,就是要學會站隊。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直接認了吧。
劉備緩緩開口,聲音不疾不徐。
“內閣首相人選,當由德才兼備者居之。”
他頓了頓,目光掃過衆人:
“若有反對李翊擔任首相者,可舉手陳情。”
殿內瞬間安靜得連一根針落地都能聽見。
王朗坐在席上,手指微微顫動,似乎想要擡起,卻又僵在半空。
他餘光瞥向華歆,華歆卻低着頭,彷彿突然對袖口的紋飾產生了濃厚興趣。
“怎麼樣,有沒有?”
劉備再次出聲問。
這一次,是直接走下了階,來到了華歆面前。
華歆額頭滲出細汗:
“臣……沒有。”
“很好。”
劉備點頭,目光移向下一位。
王朗也跟着起身,道一聲,“沒有。”
於是,接下來每一名大臣都挨個站起身來,舉手說:
“沒有。”
“沒有。”
“……”
直到所有大臣都說完沒有後,劉備這才語氣一轉,再次發問道:
“既然無人反對……”
“那麼,同意李翊擔任內閣首相的,請舉手。”
本來,大家都說完沒有之後,就是無人反對。
但劉備偏要衆人再一次表明支持。
這其實是一種服從性測試。
羣臣面面相覷,隨即一個個站了起來。
“臣同意。”荀攸第一個高聲表態。
“臣附議。”徐庶緊隨其後。
王朗、華歆、孔融等人也只得再次站起,機械般地重複。
“臣……同意。”
劉備看着這一幕,嘴角微揚:
“看來衆卿家意見一致,甚好。”
他轉向李翊,對他說道:
“子玉,從今日起,你便是大漢首任內閣首相了。”
李翊深深一揖:
“臣必竭盡全力,不負陛下與諸公厚望。”
從名稱也能看出首相與首輔的區別。
首相即“首席宰相”。
一個是“宰”,一個是“輔”,兩者的權力大小自是雲泥之別。
內閣首相已定,接下來便是九相與左右二相的人選。
劉備重新坐回位置上去,手中竹簡展開,目光緩緩掃過殿中衆臣。
“左相一職,需沉穩持重,善理政務。”
劉備沉吟片刻,“魯肅,可堪此任。”
魯肅出列,拱手一禮,“臣必竭誠輔佐。”
“右相總領軍務,需通曉兵略。”
劉備目光移向荀攸,“、公達,朕屬意於你。”
荀攸沉穩拜謝:
“臣定不負陛下所託。”
隨後,劉備一一宣佈:
戶相徐庶,掌錢糧賦稅,主要負責制定稅率。
原來掌財政的大司農,主要負責地方徵稅。
同時如果要錢,需要先找內閣批條子,然後內閣再擬好方案交給皇帝本人仲裁。
以下羣相同上,
刑相陳羣,修訂律法、監察刑獄。
工相麋竺,統管冶鐵、漕運、官營作坊。
禮相簡雍,主外交、祭祀。
農相王修,負責屯田、水利、賑災。
商相甄堯,調控貿易、貨幣。
監相賈詡,監察百官,彈劾不法。
學相龐統,掌管太學、典籍修撰。
以上羣相,原來官職不變,受內閣職位的,仍然可以兼領原來的朝官職位。
這主要還是因爲內閣制剛剛推行,並不完善。
同時,不論是劉備還是李翊,都需要加強對其的掌控力。
所以先暫時選了一些聽話的心腹老臣上去。
衆人紛紛領命,唯有兵相一職,劉備仍在斟酌。
主要很多軍事大臣,都已經有軍銜了。
兵相跟兵部尚書是不一樣的。
兵部尚書是從大將軍與大司馬當中拆分出來的。
而兵相的權力又比之尚書多了一些參謀權。
所以,漢朝歷史上是沒有這種部門單位的。
殿中靜默片刻,李翊忽然出列:
“陛下,臣保舉一人。”
“哦?”劉備擡眼,“何人?”
“太史慈。”
此言一出,殿中微有騷動。
太史慈,這位昔日威震江南的猛將,自豫章染瘴歸養後,已沉寂多年。
劉備眉頭微皺:
“子義病體可痊癒了?”
李翊點頭:
“日前他致信於臣,言已康復,願再效犬馬之勞。”
太史慈自從在豫章感染了瘴疫之後,在打江南之戰打到一半時便回到了徐州養病。
這一養就是四年。
期間,他錯過了最爲重要的中原大戰。
並由於病體遲遲未得好轉,逐漸淡出了公衆視野與政壇。
直到最近,太史慈的身體完全康復,這才寫信給李翊。
表示他想要繼續爲國家效力。
當年是李翊把太史慈派到豫章去的,爲了補償他,李翊便主動向劉備舉薦了太史慈。
劉備沉思片刻,緩緩道:
“當年子義鎮守豫章,染疾而歸,朕一直心有愧疚。”
李翊低聲道:
“正因如此,臣以爲,當予補償。”
劉備目光深遠,最終頷首:
“好,兵相一職,便由太史慈擔任。”
“待朕頒下詔書,徵他入朝。”
接下兩日,洛陽朝廷一直忙着籌備建立內閣的事宜。
這日,劉備的御案上多出了一枚錦盒。
盒中靜靜躺着一枚青玉令牌,通體碧透如秋水。
正面浮雕雲紋,背面篆刻「協理陰陽」四字。
邊緣以金絲嵌出北斗七星之象,正應“天樞”名號。
今日恰好是內閣首相的上任典禮。
劉備親自出席,他將令牌繫於李翊腰間綬帶。
李翊垂首撫過玉令,觸手生溫,隱有金石之韻。
“自今日起,唯內閣首相可佩此青玉令。”
劉備聲音朗朗,迴盪殿中。
青玉令是首相的身份象徵。
於是,羣臣肅立。
李翊身着首相朝服,腰佩青玉令,立於高臺之上,開始了自己的就職演講。
只見他目光如炬,聲震殿宇。
“臣翊,蒙陛下殊遇,委以首相之責,誠惶誠恐,如履薄冰。”
他環視衆臣,緩緩道:
“今漢室中興,然天下未靖。”
“魏寇竊據川蜀,吳逆盤踞江東,此皆國之大患!”
“翊既受此命,必當整飭軍政,厲兵秣馬,誓復舊疆,重整山河。”
“羣臣肅然,皆拱手稱是。
李翊繼續道:
“然治國之道,非獨恃兵戈。”
“上承陛下仁德,下順黎庶之望。”
“翊在此向陛下,向諸位同僚立誓——”
“凡政令之行,必先察民情。”
“州郡官吏,當以民生爲本,若遇災荒,即刻賑濟,不可延誤。”
“法度嚴明,不避權貴。”
“刑獄之事,必依律而行,使民無冤,國無枉法。”
“選賢任能,不看出身。”
“凡有才學,無論寒門士族,皆可擢用。”
當這句話說出口後,衆人面色一僵。
剛剛李翊是不是說了一句選賢任能,不看出身?
但衆人只是稍一愣神,便將之忽略過去了,沒有太放在心上。
因爲君主本來就推崇唯纔是舉。
而漢朝的選官制度,也沒有明確規定平民子弟不能爲官。
只不過施行的察舉制,地方官員會不會推你這個白身就是另一回事兒了。
只要察舉制度還在,即便是李翊,也不可能改變世家大族壟斷知識分子的現狀。 щщщ▲ Tтkǎ n▲ c o
衆人如是想道。
最後,李翊高舉青玉令,朗聲道:
“翊雖不才,願竭股肱之力。”
“上不負陛下之託,下不負萬民之望!”
“若違此誓,天人共戮!”
羣臣皆拜,山呼:
“願隨首相,共襄盛舉!”
……
待一系列的繁瑣禮儀結束後,李翊走出了宮門。
夕陽西沉,餘暉染紅了未央宮的飛檐。
李翊揹着手,靜靜地站在宮門前的石階上。
目光越過城牆,望向遠方起伏的山巒與蜿蜒的江河。
荀攸和龐統並肩走來,見他出神,便駐足而立。
“相爺所思何事?”龐統笑問。
李翊沒有回頭,只是輕聲道:
“我在看這片山河——這是我和陛下一起打下來的江山。”
他頓了頓,“大好的山河啊。”
荀攸捋了捋鬍鬚,沉吟道:
“相爺設立內閣,確是爲國爲民之舉。”
“只是……”
他頓了頓,“陛下雖允內閣之制,卻仍對首相握有任免之權。”
“他日若遇新君,內閣之存亡,豈非只在其一念之間乎?”
“屆時,內閣即便存在,也不過是形同虛設。”
李翊輕笑一聲,轉身看向二人
“我自然明白此理。”
龐統眯起眼睛:
“那相爺的意思是……?”
“只要我在一日,內閣便在一日。”
翊的語氣平靜而堅定。
荀攸眉頭微皺:
“若相爺百年之後……”
“所以,”李翊打斷道,目光灼灼,“在我致仕之前,定要讓內閣永固。”
荀攸聞言色變,與龐統對視了一眼。
兩人都明白這話的分量。
李翊對內閣的態度從未變過。
那就是先考慮有沒有,在考慮完不完善。
他當然知道內閣目前存在的一系列問題。
但內閣本質上是在分化皇權。
產生的一系列問題,都是對皇權的妥協。
正如暫不選閣員一樣,
按照李翊原本的構想,閣員即是官員的後備役。
可通過察舉制選出來的官員,只會進一步壯大世家大族。
安插這些大族出來的人進入新生的內閣,是取禍之道。
所以必須得緩一緩。
所有的問題都需要緩一緩,讓李翊花時間準備準備。
“……路漫漫其修遠兮。”
李翊望向漸暗的天際,輕聲道:
“吾將上下而求索。”
話落,他轉過身來,面向龐統。
“士元,如今你已是學相了。”
“現在我要你替本相辦一件事。”
“首相儘管吩咐,在下一定效犬馬之勞?”
見李翊忽然提起公事,龐統立馬改口,改稱職務。
“吾在洛陽新設了幾所紙坊。”
“如不出意外,每年能生產出數百萬張紙來。”
“你既爲學相,我要你去編纂圖書,記住越多越好。”
“……呃,相爺要那麼多書做什麼?”龐統問。
“因爲市場上的書越多,就越便宜。”
“只有這樣,平民子弟才能買得起圖書。”
龐統恍然大悟,向荀攸投去一個眼神。
——新政,自此而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