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阻撓

昨夜宛城之戰劍南軍雖爲參與其中,但也一直忙活到寅時諸事才基本停當,待到李瑁睡下時已是卯時初刻。

次日午時,天色已然大亮,李瑁方纔昏昏沉沉地從睡夢中醒來。李瑁不過稍作洗漱,天策府長史高適已然在門外相侯。

“啓稟殿下,契丹耶律和求見。”高適上前稟奏道。

李瑁聽到這個名字,眉頭微微皺了皺,問道:“耶律和來此作甚?”

高適如實回道:“聽他話中的語氣,似乎有意北歸。”

“北歸?他想的倒好。”李瑁聽到這兩個字,嘴角露出一絲不屑的笑意。

李瑁似乎想起了什麼,於是問道:“昨夜本王命你查探的事情有結果了嗎?”

高適回道:“殿下所想分毫不差,宇文炤確實是似與耶律和的手中,而且是他親手射殺的。”

李瑁道:“耶律和其志不小,遼東以奚族和契丹實力最強,殺了宇文炤,遼東就是耶律和說的算了。”

高適贊同道:“耶律和急着北歸,無非就是希望在中原之戰勝負鼎定之前先滅了奚族,然後一統遼東,等到將來殿下騰出手了,也拿他無計可施了。”

對於契丹,李瑁的心裡天生藏着一種極高的防備,他不會忘記,原本的歷史上,契丹趁着唐末軍閥混戰,藩鎮割據之時,大肆擴張勢力,甚至最後凌駕於中原之上,欺辱百年。

不過如今李瑁既然在此,就絕不會讓這件事情重演,我爲刀俎,人爲魚肉,李瑁哪有輕易放過的道理。

李瑁道:“傳令馬璘,讓他加緊刮練降服昨日俘虜的胡軍,不要給耶律和半點插手的機會。至於耶律和,本王已有計較,你領他進來吧。”

昨日宛城一戰,尹子奇雖然逃了,但算上奚族在內,李瑁卻俘獲了四萬胡軍,李瑁有意將他們收歸己用,故而命馬璘加緊刮練。

“諾。”高適躬身領命,下去帶人了。

過了片刻,在高適的帶領下,耶律和出現在了李瑁的身前。

耶律和與他族那些性情粗疏的首領不同,天生便多了一副心眼,他一見李瑁在前,便連忙快步走了上去,恭敬地跪拜道:“契丹耶律和,拜見靖王殿下,願殿下萬福金安。”

李瑁看着耶律和這副恭謙的模樣,心裡雖有不屑,但面子上還是親自將他攙扶了起來,笑道:“耶律族長可是本王的功臣,快快起身。”

耶律和起身道:“昨日一戰皆賴殿下神威,末將豈敢居功。”

李瑁問道:“耶律族長有功在身,本王豈會看不到,待耶律族長和本王一同北上潼關,取了安祿山的人頭,本王當與耶律族長同入長安,請求父皇冊封。”

李瑁之言一出,耶律和的臉上頓時露出了一絲苦色,聽李瑁話中的意思,竟是要耶律和率軍和他一同北上。其實耶律和之前已經和高適講明來意,高適必然是已經告知了李瑁的,李瑁現在這副樣子無非就是故作不知,想阻止他北歸罷了。

耶律和雖然知道李瑁的意思,但能否早日北歸關係到遼東歸屬,耶律和只得硬着頭皮道:“末將麾下的士卒離家已久,思歸情切,末將此來便是欲向殿下辭行,先行北歸,還望殿下允可。”

李瑁聽着耶律和的話,心裡已經隱隱有些不快。

耶律和越是急着回遼東,說明李瑁的擔憂便越發地真實。如今的契丹雖然人數和兵力都遠遠比不上吐蕃、突厥、回紇,甚至連南詔的都不如,但在李瑁看來,他的危害卻比他們都要大得多。

契丹如狼,好在現在這匹餓狼還在李瑁能夠壓制的範圍之內,一旦給了他們機會,叫他們長成那支名爲“遼”的巨獸,那便將釀成大禍。

李瑁道:“天下何人不思鄉,然既從戎投軍,又豈能輕易爲鄉情所累,契丹軍思鄉,難道我劍南兒郎就不思鄉嗎?可是國難當頭,兒女私情自當置於一旁,耶律族長以爲呢?”

李瑁的話,滿嘴冠冕堂皇的大道理,可仔細論起來卻與耶律和沒有半點關係。

李瑁平定安祿山叛亂,此乃大唐內戰,又與契丹何干,他想北歸本就是分所應當,可他卻又不敢將這些道理去同李瑁爭論,於是只得道:“契丹士卒自然比不得劍南軍精銳,訓練有素,在外久了,末將擔心人心不穩,難以管代。”

李瑁聞言,高聲笑道:“本王當是什麼,這個好辦,士卒人心不穩,無非就是營亂,這個耶律族長大可寬心,將來若是契丹營亂,本王自當出兵助族長彈壓。”

李瑁口中所說的彈壓,無非就殺人,李瑁殺神之名在外,耶律和哪敢將族兵交由他轄帶,耶律和忙道:“末將勉強尚能管轄,將來若力不能及,再來想殿下請教。”

李瑁終於滿意地點了點頭,拍着耶律和笑道:“如此便好,契丹與大唐情同兄弟,若是有難處,耶律族長儘管開口。”

“那是,那是。”耶律和的笑容中帶着難掩的苦色,現在,他竟有些後悔這麼早殺了宇文炤。

纔出狼窩,又入虎穴,此事耶律和內心的苦澀恐怕只有他自己才懂。

耶律和在李瑁這邊並未待得太久,因爲待他進來的長史高適又出現在了門口,顯然又是又要事稟奏,於是耶律和識趣地告了辭。

“殿下,潼關哥舒翰大敗,二十萬大軍損失殆盡,這是李光弼將軍命人加急送來的戰報。”高適一進門,便將一封加急的信件送到了李瑁的手中。

“這麼快!”李瑁想過哥舒翰會敗,但沒想到哥舒翰竟會敗地如此快。

高適回道:“安祿山在靈寶西原設伏,一舉全殲哥舒翰部近二十萬人馬,哥舒翰僅率八千殘軍逃回潼關。”

李瑁看着戰報,點了點頭道:“安祿山大敗,光弼恐安祿山出兵潼關,進軍關中,已經率精騎攻入閿鄉,欲擋住安祿山西進之路。”

高適道:“安祿山麾下十五萬大軍,李將軍麾下只有兩萬精騎,貿然守城恐易陷入危局,殿下當火速馳援。”

李瑁搖了搖頭道:“不,光弼另有安排,速傳李泌、馬璘、崔乾佑來此議事。”

第八章 起兵第十六章 春和日麗第十八章 大亂將起第十章 逐鹿第十四章 請戰第二十二章 八姐喬遷第六章 封后第二十三章 亦真亦假第三十八章 黜置大使第八章 議政第三十三章 薊城易手第十四章 贈禮第四十章 駐守漢陽第一章 北上之議第十三章 贈劍第十五章 退封第九章 封后第三十五章 破關南歸第四章 提詩第三十九章 再入安戎城第六章 請帖第三十七章 妥協第五章 再遇第二十三章 弔唁第三十四章 謠言四起第二十六章 決定第十一章 冷箭第十三章 再露崢嶸第十八章 鎖拿第八章 有女釆萍第四十章 潼關戰起第二十二章 戰敗第一章 水淹第四十章 范陽之爭第三章 軍情第三十一章 糧價第二十三章 亦真亦假第三章 心機第四十二章 沐浴華清宮第二章 貴妃玉瑤第三十七章 妥協第二十章 光復東都第二十二章 接風第三十二章 李適之罷相第十八章 爭分奪秒第一章 楊安之爭第二十章 光復東都第四章 提詩第三十二章 盛王李琦第二十九章 出城第三十章 無情亦有情第四十三章 潼關戰起第十四章 重賞第九章 高仙芝第四十四章 入關第十九章 回京第八章 南詔秘聞第二十七章 張天師第一章 勸進第二十七章 策反第三十一章 強取奴契第三十五章 暗流第二十三章 銀礦第四章 交易第三十一章 強取奴契第三十八章 黜置大使第四十五章 安慶緒第五十二章 先入爲主第二十三章 守孝第十二章 危機第二十六章 疑神疑鬼第十五章 官學第四十七章 清兒產子第十六章 人選第十二章 斬將第二十二章 龍袍第二十八章 全據中原第三十九章 起兵第七章 曲江春宴第二十六章 決定第二十七章 張天師第二十四章 逼退第二十三章 亦真亦假第二十三章 鋤奸第九章 劍舞第三十九章 所謂世家第四十章 建佛第十三章 贈劍第十九章 內外呼應第二十七章 蠱惑第四十三章 酒宴第二章 貴妃玉瑤第四十二章 沐浴華清宮第二十六章 決定第八章 有女釆萍第二十三章 亦真亦假第十七章 新軍第三十章 內鬥第二章 隴右軍報
第八章 起兵第十六章 春和日麗第十八章 大亂將起第十章 逐鹿第十四章 請戰第二十二章 八姐喬遷第六章 封后第二十三章 亦真亦假第三十八章 黜置大使第八章 議政第三十三章 薊城易手第十四章 贈禮第四十章 駐守漢陽第一章 北上之議第十三章 贈劍第十五章 退封第九章 封后第三十五章 破關南歸第四章 提詩第三十九章 再入安戎城第六章 請帖第三十七章 妥協第五章 再遇第二十三章 弔唁第三十四章 謠言四起第二十六章 決定第十一章 冷箭第十三章 再露崢嶸第十八章 鎖拿第八章 有女釆萍第四十章 潼關戰起第二十二章 戰敗第一章 水淹第四十章 范陽之爭第三章 軍情第三十一章 糧價第二十三章 亦真亦假第三章 心機第四十二章 沐浴華清宮第二章 貴妃玉瑤第三十七章 妥協第二十章 光復東都第二十二章 接風第三十二章 李適之罷相第十八章 爭分奪秒第一章 楊安之爭第二十章 光復東都第四章 提詩第三十二章 盛王李琦第二十九章 出城第三十章 無情亦有情第四十三章 潼關戰起第十四章 重賞第九章 高仙芝第四十四章 入關第十九章 回京第八章 南詔秘聞第二十七章 張天師第一章 勸進第二十七章 策反第三十一章 強取奴契第三十五章 暗流第二十三章 銀礦第四章 交易第三十一章 強取奴契第三十八章 黜置大使第四十五章 安慶緒第五十二章 先入爲主第二十三章 守孝第十二章 危機第二十六章 疑神疑鬼第十五章 官學第四十七章 清兒產子第十六章 人選第十二章 斬將第二十二章 龍袍第二十八章 全據中原第三十九章 起兵第七章 曲江春宴第二十六章 決定第二十七章 張天師第二十四章 逼退第二十三章 亦真亦假第二十三章 鋤奸第九章 劍舞第三十九章 所謂世家第四十章 建佛第十三章 贈劍第十九章 內外呼應第二十七章 蠱惑第四十三章 酒宴第二章 貴妃玉瑤第四十二章 沐浴華清宮第二十六章 決定第八章 有女釆萍第二十三章 亦真亦假第十七章 新軍第三十章 內鬥第二章 隴右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