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返京

鬆洲之戰已結,劍南之事已了,李瑁便沒有了留在這裡的必要了。

次日清晨,李瑁便踏上了還京的路途。

此次李瑁在劍南待的時日雖不長,但整理出來的行李卻足足有十多箱。最前面兩箱是李瑁來時帶來的衣物之類,後面五箱是章仇兼瓊送給李瑁用來打點楊玉瑤的白花花、沉甸甸的蜀中土特產,最後面的七八箱則都是李瑁帶給楊玉環等人的蜀中風物,有美味的零嘴吃食,也有色彩鮮豔的蜀錦刺繡,都是些楊玉環曾經在李瑁耳邊唸叨過的玩意兒。

“殿下對王妃當真是寵愛已極,滿長安的王公大臣,天潢貴胄,除了殿下外,還有誰外出公幹能給妻室帶這麼些東西。”武彥平和李瑁一同騎馬走在前頭,看着身後一連十多個箱子,不由感嘆道。

提起楊玉環,李瑁腦海中浮現起了那個嬌麗可人,柔情似水的翩翩女子,不自覺露出了溫情的笑容:“玉環自蜀中嫁入我壽王府後,一別故里已逾六載,每每談及蜀中之事,玉環總是面有戚色,本王見之不忍,自覺有愧,故而專程帶了這些東西,只希望這些蜀中風舞能夠寥解她思鄉之情吧。”

李瑁對楊玉環的感情,武彥平是實實在在看在眼裡的,武彥平點了點頭附和道:“殿下大可寬心,此次奉皇命送楊家人入京,以後王妃在長安就有家人相伴了,應該不會再如以前那般思鄉了。”

“但願如此吧”

楊家那羣人是什麼貨色李瑁清楚地很,他們進京的目的李瑁也明明白白地知道,而楊玉環天性爛漫,不善這些蠅營狗苟的東西,指望他們去開解楊玉環,怕是不易了。

他們身旁的房渭聽着李瑁和武彥平的對話,心裡不禁泛起了嘀咕:“眼前的這個人還是壽王李瑁嗎?怎麼與他往日所見大爲不同?”

在他原本的映像裡,李瑁敢輕騎繞後,深入險地,又能用捏造的證據,拿着家族的存亡逼他就範,這樣的人物本該是個殺伐果斷,陰狠絕決之人,可爲何也會有方纔憐妻惜子,重情重義的小兒女之態?

這分明就是兩相矛盾的東西,這哪裡是同一個人啊!

一瞬間,房渭看着眼前這個不過二十出頭的年輕人竟有一種完全看不透的無力之感,這種感覺是他在老成的太子身上都不曾有過的。

房渭突然有了這樣一種感覺:也許這次劍南之行對自己並非禍事,也許齊州房氏將來的興盛真的就落在了他的身上。

李瑁率軍行了不過十多裡,行至緊鄰CD的新都縣,便看到了縣外的官道上整整齊齊地站了十多個官府中人,路旁還擺放了幾隻漆木大箱。

“恩?這是何意?”李瑁纔出CD,便看到沿路拜訪阿諛的官員,心裡頓時有些不悅。

武彥平也看出了李瑁臉上的不悅,回道:“想必是沿途乘機拜會的地方官員,殿下不必理會。”

“恩。”李瑁點了點頭,心裡想着稍後是否要將這官員斥責一番。

李瑁騎馬走到那羣人的跟前,正想要開口詰問,人羣中領頭的官員卻大步走了過來,躬身拜道:“下官新都縣尉楊釗拜見壽王殿下。”

“楊釗,你便是楊釗?”李瑁聽了他的名字,剛剛準備詰問的話又收了回去。

李瑁仔細上下打量了一番楊釗,這個唐史上臭名遠揚的奸相。楊釗相貌堂堂,身材高大,雖然中年落魄,但看上去還是有那麼幾分氣度,眉宇間透着一股子機靈勁兒。

楊釗聽得李瑁竟然知道自己的名字,頓時面露喜色,問道:“殿下知道下官。”

李瑁翻身下馬,將楊釗扶起:“你是玉環的族兄,玉環又是本王的王妃,自家親戚豈有不認識的道理?”

楊釗一聽李瑁稱呼他爲自家親戚,臉上的笑容更勝了,似乎連腰桿子都挺直了不少。

“族兄專程在此等候本王可是有什麼要事?”李瑁知道楊釗出現在這裡必定是有目的的,於是開口問道。

楊釗回道:“昨日鮮于大人專程告知下官,說殿下每日返京將要路過此處,特地命下官准備了幾箱土儀曾於殿下與王妃,護送殿下回京。”

原來如此,李瑁一下子明白了過來。

原來楊釗出現在這裡是鮮于仲通的意思,昨日自己提拔了鮮于仲通,他有意贈禮酬謝,但又擔心不利於李瑁的名聲,於是便讓楊釗已經家人的身份送出,一來可以名正言順地將重禮送給李瑁,二來也可以靠着楊釗拉近和李瑁的關係。

李瑁看了看負責搬運這些“土儀”的十多個大漢,心裡也知道這些箱子裡面塞的是什麼了。早知這鮮于仲通乃是蜀地大豪,富庶非常,但沒想到出手竟這般闊綽。

李瑁之富勝過鮮于仲通數倍,這些錢財李瑁雖未曾看在眼裡,但李瑁既然有心收鮮于仲通爲己用,爲了讓他安心,他的禮還是收下的好。

李瑁點了點頭,笑道:“族兄和鮮于大人的心意本王已經知曉,本王代王妃謝過二位。”

楊釗忙擺手道“都是自家人嘛,殿下這麼說就客氣了。”

楊釗一邊說着,一邊吩咐下人把這些大箱裝車,大有護送這些箱子一同和李瑁回長安的意思。

李瑁看着楊釗這個樣子,心裡泛起了嘀咕。

楊釗去長安的心思李瑁清楚地很,無非就是希望能夠抱上楊家姐妹的大腿,謀求個官職,好在仕途上有所升遷。

但李瑁卻不敢這麼看待他,因爲現在這個世上只有他一個人知道楊釗這個人的厲害之處。阿諛奉承,溜鬚拍馬,迎合上意,楊釗可是將這些特長髮揮地淋漓盡致。相信只要他入了京,見着了楊玉瑤和李隆基,用不了多久他就會成爲歷史上那個臭名遠揚的楊國忠。

楊國忠才幹平庸,若是讓他居了高位對於百姓來說實在不是一件好事,骨子裡他是不願楊國忠進京的。但隨即他又想起了李泌的話:水至清則無魚,殿下既非長子又非嫡子,爭儲之事本就不佔先機,殿下唯有將朝堂這潭水攪渾,纔有渾水摸魚的機會。

李泌的話在李瑁的耳邊響起,李瑁再看向楊釗的時候,驀然發現,眼前這個族兄豈不是就是那條最能攪動朝堂的泥鰍嘛。

楊玉瑤得勢,李隆基昏聵,就算沒有楊釗也還有其他人上位,既然如此爲什麼不選一個自己更爲了解的人呢?

至少楊釗是楊家人,是外戚,與太子是天生的對頭,而自己也是楊家的女婿,和楊家多少有幾分香火情,結果總不會壞到哪裡去。

李瑁想通了這些,笑着對身旁武彥平道:“彥平,快給族兄備上一匹良馬,本王要與族兄一同回京。”

作者的話:

感謝書友拜月王的打賞,謝謝大家對謹言的肯定。

第三十三章 帝欲親征第七章 試探第十八章 河北戰起第三十二章 別苑密謀第三十五章 孤注一擲第十章 胡兒第四十章 張天師第三十九章 安祿山獻捷第三十六章 瑛娘入府第十九章 漁陽鼙鼓動地來第一章 明月樓高休獨倚第十一章 挑撥第三十五章 教坊司第二十三章 梅姬釆萍第四十六章 蠱惑第二十八章 陷害第三十八章 世子第二章 貴妃產子第三章 謀算第十章 韋清兒第十章 衝突第十一章 盤算第三十章 內鬥第三十九章 安祿山獻捷第三十四章 南歸在即第十三章 再傳聖旨第二十八章 靖王納妃第三章 夜取南陽第三十章 內鬥第十二章 設伏飛虹谷第十九章 賑災終章 盛世再起第八章 議政第十九章 賑災第六章 西北平亂第二十六章 終破僵局第三十章 命犯吐蕃第四章 意外的封官第三章 夜取南陽第四十三章 嶲州鐵礦第三十八章 三策第三十二章 盛王李琦第七章 所謂妙人第十九章 賑災第十二章 史思明第四十一章 收爲己用第一章 楊安之爭第十二章 設伏飛虹谷第二十八章 投效第十四章 贈禮第十二章 良宵苦短日高起第四十一章 用計第四十四章 名劍含光第一章 面聖第三十九章 起兵第三十六章 安慶緒授首第十章 謠言四起第二十九章 張巡第五章 來世莫在帝王家第四十五章 林招隱第十一章 大難不死第四十八章 芙蓉園第十三章 圈套第十二章 史思明第二十章 賑災第三十二章 盛王李琦第三章 國事家事第二十五章 刺客第二十四章 逼退第六章 名將第六章 名將第四十一章 祿山拜母第十七章 論戰第二十六章 終破僵局第三十七章 皇帝駕崩第四十八章 芙蓉園第十九章 回京第十九章 破城第四十四章 春日遊園第四十四章 圈套第四十一章 用計第二十五章 刺客第三十五章 孤注一擲第十六章 兵臨洱海終章 盛世再起第七章 范陽盧氏第十三章 再傳聖旨第十五章 官學第二十一章 義子第二十二章 請降第二十八章 全據中原第五章 麟德之宴第四十一章 祿山拜母第二章 稱帝第十一章 盤算第二十二章 南詔女王第一章 太子窘境第三十四章 謠言四起第十七章 宣慰河北第二十九章 土地兼併
第三十三章 帝欲親征第七章 試探第十八章 河北戰起第三十二章 別苑密謀第三十五章 孤注一擲第十章 胡兒第四十章 張天師第三十九章 安祿山獻捷第三十六章 瑛娘入府第十九章 漁陽鼙鼓動地來第一章 明月樓高休獨倚第十一章 挑撥第三十五章 教坊司第二十三章 梅姬釆萍第四十六章 蠱惑第二十八章 陷害第三十八章 世子第二章 貴妃產子第三章 謀算第十章 韋清兒第十章 衝突第十一章 盤算第三十章 內鬥第三十九章 安祿山獻捷第三十四章 南歸在即第十三章 再傳聖旨第二十八章 靖王納妃第三章 夜取南陽第三十章 內鬥第十二章 設伏飛虹谷第十九章 賑災終章 盛世再起第八章 議政第十九章 賑災第六章 西北平亂第二十六章 終破僵局第三十章 命犯吐蕃第四章 意外的封官第三章 夜取南陽第四十三章 嶲州鐵礦第三十八章 三策第三十二章 盛王李琦第七章 所謂妙人第十九章 賑災第十二章 史思明第四十一章 收爲己用第一章 楊安之爭第十二章 設伏飛虹谷第二十八章 投效第十四章 贈禮第十二章 良宵苦短日高起第四十一章 用計第四十四章 名劍含光第一章 面聖第三十九章 起兵第三十六章 安慶緒授首第十章 謠言四起第二十九章 張巡第五章 來世莫在帝王家第四十五章 林招隱第十一章 大難不死第四十八章 芙蓉園第十三章 圈套第十二章 史思明第二十章 賑災第三十二章 盛王李琦第三章 國事家事第二十五章 刺客第二十四章 逼退第六章 名將第六章 名將第四十一章 祿山拜母第十七章 論戰第二十六章 終破僵局第三十七章 皇帝駕崩第四十八章 芙蓉園第十九章 回京第十九章 破城第四十四章 春日遊園第四十四章 圈套第四十一章 用計第二十五章 刺客第三十五章 孤注一擲第十六章 兵臨洱海終章 盛世再起第七章 范陽盧氏第十三章 再傳聖旨第十五章 官學第二十一章 義子第二十二章 請降第二十八章 全據中原第五章 麟德之宴第四十一章 祿山拜母第二章 稱帝第十一章 盤算第二十二章 南詔女王第一章 太子窘境第三十四章 謠言四起第十七章 宣慰河北第二十九章 土地兼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