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全據中原

隨着安祿山親軍“曳落河”的潰敗,安祿山最以依仗的那把重劍也折於中原。

“曳落河”在河北戰無不勝,是燕軍戰力最強的象徵,隨着“曳落河”的覆沒,燕軍的膽氣也被擊散,奕川戰場上的局勢迅速呈現出一邊倒的架勢。

安祿山一向機敏,見形式不對,轉身便逃,丟下李歸仁爲他殿後,阻擋住背嵬軍的攻勢。

背嵬軍大部被李歸仁的大軍糾纏,抽不得身,馬璘求功心切,只得率領三十親衛便追向了安祿山逃跑的方向。

虎倒威猶在,安祿山雖然大敗,但身旁依舊跟隨這數百精騎,馬璘雖攜大勝之威,但依舊難從正面硬拿安祿山,只能從側面襲取。

“陛下,馬璘追上來了。”安祿山的親衛見馬璘帶人在一側緊追不捨,於是對安祿山道。

安祿山看了眼側後方不依不饒的馬璘,覺得腦袋一痛,忙吩咐道:“這廝是個不要命的主,快將他攔住。”

“諾!”親衛應了一聲,帶人衝向了馬璘的方向。

馬璘見狀,心知今日想要近前刺殺安祿山是不能了。

馬璘盯着馬背上安祿山肥胖的身軀,勒住戰馬,張弓搭箭,朝着安祿山的後心便一箭射了出去。

這些年來馬璘也是苦練箭術,頗有些準頭,但無奈馬背顛簸,安祿山也在往前奔逃,馬璘的一箭失了準頭,未能正中後心,而是射在了安祿山的後背上。

“呃!”

安祿山雖着鐵甲,但馬璘的一箭勢大力沉,還是刺進了安祿山的身體,安祿山後背吃痛,竟不自覺的痛呼了出來。

安祿山雖然被馬璘一箭射中,但並未傷及肺腑要害,安祿山忍痛彎腰抱着馬身,速度不減地往北面逃去。

馬璘見一箭未能取了安祿山的性命,還是叫他逃了,馬璘重重地嘆了口氣,將手中的強弓擲於地上,提起鐵槍,將一腔怒火發在了迎面而來的安祿山親衛身上。

馬璘被燕軍整整攔截了小半個時辰,等背嵬軍的士卒趕到,安祿山已經走遠了。

馬璘一面拍人繼續往北追擊安祿山,一面自己統兵南歸,向李瑁覆命去了。

奕川戰場上,“曳落河”覆沒,安祿山遁逃,戰場之上已經沒了主心骨,剩下的士卒早已夠不成威脅了。

李瑁見狀,親自率大軍渡河,對岸羣龍無首的燕軍根本無從抵抗,很快便望風而降了。

等馬璘率軍回到奕川,已是午後,馬璘跪在李瑁的馬前,伏地請罪道:“臣未能取下安祿山人頭,愧負殿下所託,請殿下責罰。”

今日一戰,安祿山主力全軍覆沒,李瑁已經得到了他想要結果,李瑁親自下馬扶起馬璘,寬慰道:“仁杰率軍力破河北鐵騎,功勞不可爲不大,又何來的罪過,快快請起。”

馬璘起身拜道:“末將謝殿下厚德不罪之恩。”

馬璘起身後,負責清掃奕川戰場的李光弼走到了李瑁的身旁。

“啓稟殿下,此戰殺敵三萬餘,俘兵五萬,得良馬八萬匹,兵甲無數,經此一戰,黃河以南叛軍再不成氣候。”

今日一戰,安祿山帶傷逃得性命,而剩下的河北主力則死的死,降的降,燕軍勢力幾乎被徹底掃平,中原大局已經漸穩。

李瑁上前拍了拍李光弼的肩膀,笑道:“今日一戰,多賴光弼奇襲敵後,攻敵不意,否則此戰難矣。”

李光弼欠身回道:“殿下已大局相托,末將豈敢輕怠。”

——————

奕川一戰,叛軍主力盡失,李瑁擇選叛軍漢人俘虜精壯者三萬人編入劍南軍,擴建輕騎,交由李光弼統帥,至此,中原一代的劍南軍人數達到空前的二十七萬。

燕軍已經大幅往北退縮,此消彼長之下,李瑁的實力一躍成爲各方勢力之首,天下再無單獨能與劍南鎮抗衡者。

夜晚冷冽的月光下,白日充盈在天地間血腥氣已經漸漸消散,取而代之的,反倒多了一分冬日獨有的蒼涼。

“這中原冬日來地雖不比胡天那般早,但這才十月放過,夜裡便以寒冷如斯,比起劍南倒是要冷上許多。”李瑁站在奕川邊,看着站北向南,看着連綿的伏牛山,沒來由地忽然冒出了這一句。

“中原天寒,殿下竟能想到劍南,難不成殿下這是思家,想念嬌妻幼子了嗎?”就在李瑁的感嘆聲方落,李瑁的身後便傳來了一陣打笑聲。

李瑁聽到這個聲音,甚至不用猜,他便知道說話之人必是李泌,當今天下,敢如此打笑李瑁的沒有幾人,而在這邊,也就只有李泌了。

“長源深夜不眠,難不成是專程來取笑本王的嗎?”李瑁聽到了身後李泌的聲音,頭也不轉地回道。

李泌道:“李泌豈敢,只是李泌剛剛得到了關中傳來的線報,特來告知殿下罷了。”

李瑁出征在外,自然不可能事事躬親,負責幫李瑁彙集情報的便是李泌了。

李瑁聽到李泌這麼說,立刻轉過了身子,好奇道:“莫不是太子又折騰出了什麼事情,叫長源如此在意?”

李泌回道:“兩件事情:其一,太子撤換潼關主將,將高仙芝調回了長安,用其次子建寧王李倓爲潼關主將,統新軍四萬,駐守潼關。”

李瑁聽了李泌的話,嘴角露出了一絲不屑的神情,笑道:“李亨倒也不傻,看得出高仙芝是本王的人,不過李亨撤換高仙芝也好,不撤換高仙芝也罷,光憑區區四萬新軍,想要擋住本王的二十萬劍南軍精銳,無異於癡人說夢。”

如今李瑁的實力冠絕天下,他自然有這樣的資本這麼說。

李泌道:“這只是其一,這第二件事也不知對殿下是好是壞。”

李瑁聽到李泌這麼說,不禁來了興致,看着李泌道:“說來聽聽。”

李泌道:“太子自知實力不濟,爲抗衡殿下,已命僕固懷恩前往回紇搬兵,借精兵五萬,由葉護太子統領,助建寧王守城”

“條件呢?”李瑁一聽到李泌的話,立刻接着問了出來,因爲李瑁很清楚,回紇同樣狼子野心,對大唐的繁華早欲染指,他們絕不會無緣無故地借兵南下。

“潼關若能得守,準葉護率軍在長安劫掠三日。”李泌的口中緩緩吐出了這幾個字。

李瑁聽到李泌的話,先是微微一愣,緊接着一股怒意衝上了裡面的臉龐。

“混賬東西!‘兄弟鬩於牆,外御其辱。’兄弟之爭,豈有引外寇入侵的道理,他如何對得起我李家的列祖列宗!”

李泌見李瑁動怒,忙安撫道:“太子與殿下相爭,唯一佔着的只有一個名分,如今太子這一招臭棋,將他自己最後的一點優勢也葬送殆盡。太子和回紇雖有承諾在前,但殿下只要破了潼關,回紇只是千里趕來赴死罷了。”

第七章 救人第四十四章 名劍含光第一章 明月樓高休獨倚第六十章 香花獻策第三十四章 謠言四起第三十二章 別苑密謀第二十六章 終破僵局第三十二章 宴無好宴第十八章 鎖拿第二十二章 龍袍第二十九章 土地兼併第四十五章 威逼第五章 立儲第四章 皇后密會第二十七章 以身犯險第三十三章 吐蕃求親第二十五章 兵圍范陽第四十五章 威逼第三十三章 帝欲親征第三十二章 盛王李琦第二十章 佈局耳目第七章 斬草除根第四章 徵前第五章 麟德之宴第五十四章 浪穹詔第四十章 潼關戰起第六十章 香花獻策第二十章 相州之戰第十二章 誠節出城第十六章 謀退第六章 名將第十三章 再露崢嶸第三章 國事家事第四十章 范陽之爭第四十七章 威脅第十二章 良宵苦短日高起第三章 暗探第十章 決策第九章 劍舞第二十五章 刺客第五十三章 徒勞第三十章 籌糧第十章 位次之爭第六章 鳳棲梧第二章 神箭第四十三章 嶲州鐵礦第三章 夜取南陽第八章 提點第二十章 臨朝大封第三十二章 盛王李琦第四十八章 芙蓉園第九章 寧王第四十九章 桀驁的安祿山第二十二章 囑咐第十七章 妾名含光第二十二章 雪中琴聲第四十四章 圈套第五章 攬玉樓宴第四十章 范陽之爭第十五章 局勢翻轉第十五章 紛爭第二十章 光復東都第十二章 良宵苦短日高起第九章 寧王第十六章 中毒第十章 韋清兒第三十七章 玉環產子第十四章 危局第三章 夜取南陽第二十章 賑災第三十章 內外交困第三十一章 郭子儀南下第十三章 急報入京第二十四章 涼州第十三章 急報入京第三十六章 急攻第三十七章 陳倉古道第四十六章 安祿山賠罪第四十七章 威脅第三十七章 皇帝駕崩第二章 王忠嗣貶謫第六十章 香花獻策第二十七章 大捷第三十三章 威懾第二十二章 決戰將臨第三十八章 小園梅精第五十三章 徒勞第十二章 賜婚第十章 位次之爭第三十九章 安祿山獻捷第四十五章 林招隱第十一章 盤算第一章 北上之議第十七章 論戰第十六章 世家女第三十二章 水門第二十九章 慾望第四十一章 提詩黃鶴樓第二十六章 詩仙太白第二十章 臨朝大封
第七章 救人第四十四章 名劍含光第一章 明月樓高休獨倚第六十章 香花獻策第三十四章 謠言四起第三十二章 別苑密謀第二十六章 終破僵局第三十二章 宴無好宴第十八章 鎖拿第二十二章 龍袍第二十九章 土地兼併第四十五章 威逼第五章 立儲第四章 皇后密會第二十七章 以身犯險第三十三章 吐蕃求親第二十五章 兵圍范陽第四十五章 威逼第三十三章 帝欲親征第三十二章 盛王李琦第二十章 佈局耳目第七章 斬草除根第四章 徵前第五章 麟德之宴第五十四章 浪穹詔第四十章 潼關戰起第六十章 香花獻策第二十章 相州之戰第十二章 誠節出城第十六章 謀退第六章 名將第十三章 再露崢嶸第三章 國事家事第四十章 范陽之爭第四十七章 威脅第十二章 良宵苦短日高起第三章 暗探第十章 決策第九章 劍舞第二十五章 刺客第五十三章 徒勞第三十章 籌糧第十章 位次之爭第六章 鳳棲梧第二章 神箭第四十三章 嶲州鐵礦第三章 夜取南陽第八章 提點第二十章 臨朝大封第三十二章 盛王李琦第四十八章 芙蓉園第九章 寧王第四十九章 桀驁的安祿山第二十二章 囑咐第十七章 妾名含光第二十二章 雪中琴聲第四十四章 圈套第五章 攬玉樓宴第四十章 范陽之爭第十五章 局勢翻轉第十五章 紛爭第二十章 光復東都第十二章 良宵苦短日高起第九章 寧王第十六章 中毒第十章 韋清兒第三十七章 玉環產子第十四章 危局第三章 夜取南陽第二十章 賑災第三十章 內外交困第三十一章 郭子儀南下第十三章 急報入京第二十四章 涼州第十三章 急報入京第三十六章 急攻第三十七章 陳倉古道第四十六章 安祿山賠罪第四十七章 威脅第三十七章 皇帝駕崩第二章 王忠嗣貶謫第六十章 香花獻策第二十七章 大捷第三十三章 威懾第二十二章 決戰將臨第三十八章 小園梅精第五十三章 徒勞第十二章 賜婚第十章 位次之爭第三十九章 安祿山獻捷第四十五章 林招隱第十一章 盤算第一章 北上之議第十七章 論戰第十六章 世家女第三十二章 水門第二十九章 慾望第四十一章 提詩黃鶴樓第二十六章 詩仙太白第二十章 臨朝大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