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救人

安戎城北大火一起,頓時火光沖天,濃煙滿城等到蘇必齊反應過來,想要去救火時,火勢已經控制不住,巨大的火龍在城中翻騰,彷彿要將靠近它的人全部吞噬。

李瑁和武彥平按照先前的約定,吸引了足夠多的吐蕃士兵後,便策馬率軍往西城門趕去。

待李瑁趕到西城門,董承宴已經帶着數十士卒在甬道外等候。

“殿下。”董承宴見李瑁迎面而來,下馬一拜。

“董大人請起,不必客氣。”李瑁擡手虛扶起董承宴。

“馬璘和翟都局怎麼還沒有過來,董大人可曾看見?”李瑁見城北的大火已經四面而起,卻始終沒有看見馬璘的身影,於是出言問道。

董承宴搖了搖頭道:“下官也是剛到,還未曾看到馬將軍和他所率領的士卒。”

“你也未曾看見?”李瑁的臉色頓時凝重了起來。

李瑁擡頭看着城北的放心,不安道:“蘇必齊雖然有些荒唐,但卻不是愚蠢之輩,他已經反應過來,率軍去城北救援了。”

武彥平皺眉問道:“以殿下的意思,莫非馬將軍被吐蕃援軍攔下了?”

李瑁點了點頭,面露憂色:“馬璘最重軍紀,絕不會無故耽擱,現在約定的時間已過,他必然是脫不開身了。”

董承宴皺眉問道:“那該如何是好?”

李瑁調轉馬頭,看着城北冒出的股股濃煙,堅決道:“還能怎麼辦,自然是回去救人。”

“回去?”董承宴心頭忽然一驚。

他們人手本就不足,能夠拖住吐蕃,燒掉他們的糧草已是極限,想要再殺回去救人談何容易?

就在董承宴想要勸解李瑁的時候,卻忽然發現李瑁臉上堅定的神色。

董承宴爲官多載,這些眼色還是有的,他嘴上頓了頓,短暫地思考了一會兒,心裡便有了注意。

“殿下身份尊貴,城中有滿是兇險,殿下實在不宜前往。下官斗膽建議:由武將軍率五十人護送殿下先行凱旋,下官帶人進去救援,而後便歸。”

董承宴知道李瑁好勝的心氣,擔心撤退兩個字會引起他的反感,於是說了凱旋。

不料李瑁卻面色一冷,正色道:“董大人,何爲凱旋,大勝而歸才叫凱旋,難道本王拋棄百餘袍澤,先行逃離能叫凱旋嗎?不,不叫,那叫棄軍而逃!董大人的好意本王心領了,但城北的將士都是長安跟隨本王出征的大唐男兒,他們是本王帶出京的,那本王就應該帶他們回去。只要還有一絲機會,本王絕不會棄他們於不顧。”

李瑁轉過頭去,又對武彥平問道:“本王少經行伍,臨陣指揮的事情並不清楚。彥平曾在河東從軍,久經沙場,你來說說,我們該如何救人。”

“諾。”武彥平應了一聲,策馬走到了李瑁的身邊。

武彥平指着城北的方向道:“我們本就是以少敵多,的確不宜再行分兵。蘇必齊帶着吐蕃援軍由南向北而去,注意力全部都集中在馬將軍和城北的糧草上。我們只要乘着城中的濃煙,率軍從南面切入,直撲吐蕃軍的後方,和馬將軍前後呼應,必定可以打亂吐蕃的陣腳,叫蘇必齊人糧不能兼顧,趁亂救出馬將軍等人。”

武彥平的話思路清晰,又利用了眼下的環境,確實不失爲一條良法。

李瑁贊同地點了點頭::“吐蕃的戰馬大多被調往了鬆州,此處只有運糧之用的駑馬。我們兩百精騎便宛如一把鋒利的鋼刀,就算硬割,也要割開吐蕃的一道防線。將士們,建功立業就在此時,隨我殺!”

李瑁舉劍高呼,率軍折回了城中。

此時的城北已經是白茫茫的一片,鋪天蓋地的濃煙在城中涌竄,時不時還夾雜着幾分火光。

馬璘率領的百餘騎兵原先一切順利,憑着出其不意的優勢,手中拿着火把順着糧倉一路燒了過去,燒到了糧倉的最深處,眼看着就要大功告成,全身而退。

可無奈吐蕃糧草堆積太多,面積太大,等到馬璘將各個糧倉全部點着的時候,原先被殺散的吐蕃守糧的士卒又重新聚集了起來,擋住了他們的歸路。

左金吾的將士雖都是精銳,但他們昨晚已奔波一夜,到了城外還未來得及好生休息便攻進了城,手上力氣早已不比起初。將士們前後突殺了多次,始終殺不出吐蕃人的包圍。

“馬將軍,吐蕃士兵越來越多,我們怎麼辦?”城北,翟都局看着源源趕來的吐蕃士兵,心裡越發地慌張,連忙向馬璘問道。

馬璘看着翟都局貪生怕死的模樣,心裡越發地不屑,搖頭道:“戰已至此,除了拼死搏殺,我也沒有別的辦法。”

“那壽王殿下呢,殿下總不會不管我們的生死吧。”翟都局仍不死心,追問道。

馬璘看着身後熊熊燃氣的大火,焚燒殆盡的糧草,想象着此戰即將帶來的勝利,臉上非但沒有半點恐懼,反倒露出一絲笑意:“此間兇險,殿下還是不來的好。更何況殿下那邊的人手原也不充足,想要分兵怕是不易。”

“那怎麼辦?”翟都局看着馬璘這幅坦然模樣,心裡越發地焦急:“難道我們就這樣等死嗎?”

馬璘的臉上滿是激動的神色,決然道:“死有何懼!我馬璘雖是將門子弟,但歲月蹉跎二十載,天下人都覺得我是一個廢物,一個百無一用的廢物。只有殿下相信我,相信我會成爲一個合格的將軍。殿下親自將我點醒,贈我書籍,準我出征,還交給我這般重要的任務。今天,便是我馬璘回報殿下恩德與信任的時候,我要證明給天下人看,我馬璘也是一個將軍,不是廢物,殿下沒有看錯我!”

說着,馬璘的臉上越發地激動,口沫橫飛。

馬璘的心中已存死志,奮力拼殺,但他的行爲在人數佔優的吐蕃眼中不過是困獸之鬥。

“將軍,看唐軍的樣子恐怕是撐不了多久了。”蘇必齊的身旁,一個吐蕃的將領道。

蘇必齊點了點頭,雙眼通紅地盯着不遠處馬璘和翟都局,彷彿要將他們生吃活剝,恨恨地咬牙道:“翟都局這個叛徒,帶着唐軍燒了我們二十萬大軍的糧草,本將一定要活剮了他們!殺,給我殺!”

在蘇必齊的敦促下,吐蕃士卒往前面衝地更兇了。

吐蕃兵越來越多,後方的大火也越燒越烈,馬璘和他手下的唐軍將士已經漸漸支撐不住。

馬璘環顧着宛若禍害的安戎城,看着源源撲來的吐蕃士兵,心知必死,舉刀高呼道:“夜行百里,火燒軍糧,我馬璘也算死得其所,對得起殿下的信任。殿下,馬璘無福,不能再跟隨你了,今日先行一步,來生再爲殿下效死,雲臺封將!”

言罷,馬璘心中打定主意,不願被吐蕃生擒,準備投身火海。

第二十一章 外放第二章 神箭第十章 謠言四起第十五章 局勢翻轉第三十章 請封第九章 高仙芝第十四章 楊昭儀第五十五章 拒和第三十九章 再入安戎城第四十七章 清兒產子第二十三章 弔唁第四十七章 威脅第三十一章 明升暗降第六章 兵敗靈寶第二十章 益州商會第三十三章 如虎添翼第三章 暗探第四十一章 提詩黃鶴樓第二十五章 沙匪第十八章 大亂將起第四十二章 芙蓉城第二十四章 賑災第十六章 人選第四章 密信第五十五章 拒和第二十六章 刺殺第十三章 安祿山加官第十八章 河北戰起第十五章 紛爭第十九章 內外呼應第二十八章 陷害第三十五章 武庫大火第十五章 官學第十七章 小道第十七章 新軍第四十七章 威脅第九章 春獵第四十章 潼關戰起第三章 夜取南陽第十七章 楊國忠拜相第二十五章 決戰第二章 緣起第十一章 挑撥第四章 結盟第二十六章 刺殺第三十七章 危局第七章 救人第十四章 急返河北第十章 胡兒第十四章 世家利弊第六章 封后第三十六章 安慶緒授首第二十五章 初戰第三十六章 遣回第四十四章 圈套第二十一章 魏州之戰第三章 軍情第四十四章 名劍含光第三十一章 強取奴契第十一章 大難不死第五十四章 浪穹詔第二十章 臨朝大封第三十五章 教坊司第六章 鳳棲梧第七章 所謂妙人第十二章 危機第二十四章 逼退第七章 斬草除根第十八章 襲城第十二章 西都月下第十九章 激將第八章 提點第三十一章 郭子儀南下第十五章 退封第四十八章 芙蓉園第三十五章 河北平定第二十章 佈局耳目第四十章 建佛第十二章 設伏飛虹谷第二十九章 土地兼併第三十七章 皇帝駕崩第二十四章 鬆洲司馬第四十五章 安慶緒第六章 城防之爭第十三章 圈套第二十四章 蟄伏第十五章 局勢翻轉第三十章 內鬥第六十章 香花獻策第十一章 激將第三十八章 三策第七章 曲江春宴第十五章 入宮第十章 祿山殞命第四十章 駐守漢陽第二十四章 蟄伏第十一章 盤算第三十四章 斬首第一章 爭鋒相對第二十章 光復東都
第二十一章 外放第二章 神箭第十章 謠言四起第十五章 局勢翻轉第三十章 請封第九章 高仙芝第十四章 楊昭儀第五十五章 拒和第三十九章 再入安戎城第四十七章 清兒產子第二十三章 弔唁第四十七章 威脅第三十一章 明升暗降第六章 兵敗靈寶第二十章 益州商會第三十三章 如虎添翼第三章 暗探第四十一章 提詩黃鶴樓第二十五章 沙匪第十八章 大亂將起第四十二章 芙蓉城第二十四章 賑災第十六章 人選第四章 密信第五十五章 拒和第二十六章 刺殺第十三章 安祿山加官第十八章 河北戰起第十五章 紛爭第十九章 內外呼應第二十八章 陷害第三十五章 武庫大火第十五章 官學第十七章 小道第十七章 新軍第四十七章 威脅第九章 春獵第四十章 潼關戰起第三章 夜取南陽第十七章 楊國忠拜相第二十五章 決戰第二章 緣起第十一章 挑撥第四章 結盟第二十六章 刺殺第三十七章 危局第七章 救人第十四章 急返河北第十章 胡兒第十四章 世家利弊第六章 封后第三十六章 安慶緒授首第二十五章 初戰第三十六章 遣回第四十四章 圈套第二十一章 魏州之戰第三章 軍情第四十四章 名劍含光第三十一章 強取奴契第十一章 大難不死第五十四章 浪穹詔第二十章 臨朝大封第三十五章 教坊司第六章 鳳棲梧第七章 所謂妙人第十二章 危機第二十四章 逼退第七章 斬草除根第十八章 襲城第十二章 西都月下第十九章 激將第八章 提點第三十一章 郭子儀南下第十五章 退封第四十八章 芙蓉園第三十五章 河北平定第二十章 佈局耳目第四十章 建佛第十二章 設伏飛虹谷第二十九章 土地兼併第三十七章 皇帝駕崩第二十四章 鬆洲司馬第四十五章 安慶緒第六章 城防之爭第十三章 圈套第二十四章 蟄伏第十五章 局勢翻轉第三十章 內鬥第六十章 香花獻策第十一章 激將第三十八章 三策第七章 曲江春宴第十五章 入宮第十章 祿山殞命第四十章 駐守漢陽第二十四章 蟄伏第十一章 盤算第三十四章 斬首第一章 爭鋒相對第二十章 光復東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