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中毒

邊令誠在閿鄉被李光弼恨恨地羞辱了一同,面子上掛不住,但無奈身處劍南軍的地盤,只得灰溜溜地逃回了長安。

一回到長安,邊令誠便立刻入宮拜見李隆基,而此時的李隆基正在楊玉瑤的宮中午歇。

“陛下,李光弼這廝着實可恨,他非但拒不受封,還對奴婢大加羞辱,您看,奴婢臉上的這道擦傷便是被他推搡所致。”邊令誠一把鼻涕一把淚地在皇宮中對李隆基哭訴,扯地嗓子都嘶啞了。

其實李光弼何曾有推搡邊令誠的舉動,他臉上的擦傷其實是他自己路上摔倒所致,但他從來扳倒是非慣了,這些小伎倆自然是伸手就來。

李隆基不明就裡,但單從李光弼拒封一事,便足以叫他雷霆大怒了。

邊令誠出京傳旨,代表的是李隆基的臉面,李光弼竟然如此輕視邊令誠,豈不就是在輕視李隆基嗎?李隆基當即氣地臉都綠了。

“大膽李光弼,竟敢如此放肆,朕要殺了他!”李隆基重重地推翻了身前的桌案,怒道。

邊令誠也跟着道:“李光弼抗旨之風不可漲,否則天下誰人還會將陛下看在眼中,李光弼此人非殺不可。”

李隆基道:“不錯,朕要即刻拿了他的人頭,來人,傳、傳...”

李隆基想要命人去拿了李光弼的人頭,在口中傳了許久,卻也不知到底要傳何人前往,他的手下哪還有良將可用。

整個長安城中不過還剩下八萬北衙禁軍,十餘萬南衙禁軍已經在靈寶一戰被哥舒翰敗了個徹徹底底,他難道要命大將軍陳玄禮帶着八萬北衙禁軍去攻打閿鄉嗎?

潼關已然無兵可守,閿鄉已經是長安城最後一道屏障,若是李隆基派人攻打閿鄉,豈不是在和安祿山兩面夾擊李光弼,要將長安城拱手相讓嗎?

李隆基想到這些,話都到嘴邊了,卻又硬生生地嚥了下去。

“呼、呼、呼。”

李隆基獎也不成,罰也不是,自他當上皇帝至今,何曾遇到這種情況,一下子一口悶氣堵在胸口,上不來,下不去,感覺胸口簡直透不過氣了。

李隆基的胸口就如同泛起漣漪的湖面般,上下不停地起伏,彷彿一口氣要自他的胸口炸開。

“三郎,你怎麼了?”楊玉瑤見李隆基氣急,面色潮紅,似乎有些不對,連忙輕撫着他的胸口,問道。

李隆基並未回答楊玉瑤的話,而是眼白一翻,一下子昏迷了過去,倒在了楊玉瑤的懷中。

“三郎!”眼前的一幕讓楊玉瑤猛然一驚,搖着李隆基喚道。

“太醫,快傳太醫!”楊玉瑤見李隆基沒有反應,立刻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對身旁的宮婢吩咐道。

“諾。”皇帝昏迷,何等大的事情,宮女應了一聲,連忙跑了出去。

邊令誠見眼前的情形,眼珠子一轉,立刻叫喚了起來:“大事不好了,陛下被靖王和李光弼氣昏了。”

邊令誠剛叫了一聲,錦塌上的楊玉瑤便反應了過來,她眉頭一蹙,立刻指着邊令誠喝令道:“閉嘴,給本宮閉嘴,再敢多言一句當場格殺。”

楊玉瑤是聰明人,她很清楚眼下的局勢。

朝廷大軍潰壩,潼關搖搖欲墜,李隆基這個皇帝已經不穩了,唯一能保住朝廷社稷和她母子性命的只有靖王李瑁,而李瑁自己也知道,英王李珺是他的親子,李瑁必然會保他周全,這個時候和李瑁作對,絕非明智之舉。

李隆基昏迷,很快便在大明宮內外傳來開了,李隆基畢竟年邁,誰又知道這一次的昏迷意味着什麼,所以以太子李亨、宰相楊國忠爲代表的長安羣臣紛紛趕到了宮中等候,李亨和楊國忠更是直接入了內殿,親自探視。

皇帝昏迷,茲事體大,不過片刻的功夫,太醫署太醫令王遠崇便隨宮婢趕到了紫蘭殿。

“王太醫,你速過來看看,父皇這是怎麼了?”王遠崇方進紫蘭殿,李亨便急忙道。

王遠崇走到李隆基躺着的牀榻上,看了看李隆基的面色,隨後爲李隆基切脈診斷,過了片刻便收回了手。

“皇后、太子寬心,陛下只是急火攻心,只需以半夏入藥,而後稍加調養便好,最多一個時辰便可轉醒沒什麼大礙的。”王遠崇起身回道。

楊玉瑤鬆了口氣道:“如此便請王太醫備藥吧。”

李亨見李隆基無恙,於是問道:“也不知父皇到底是爲何事動怒,難不成是因爲心憂潼關戰事嗎?”

站在一旁的邊令誠見李亨問話,忙回道:“啓稟太子,陛下氣急並非因爲潼關戰事,而是因爲李光弼和靖王。”

說完,邊令誠又將自己在閿鄉城的遭遇添油加醋地說了一番。

果然,一聽到邊令誠的話,李亨臉上的神情也精彩了起來,李光弼雖然拒不接旨,但長安城的安危何以屏障,李亨也清楚地很,一時間他也不知該怎麼講了。

憋了半天,李亨才道:“十八弟御下不嚴,麾下竟有如此狂妄之徒,李光弼實在是罪該萬死。”

李亨的嘴上也只是這樣說着,並未說該如何處置李光弼,因爲他也知道如今的朝廷無兵可用,眼下唯一能指望的就只有李光弼和他的劍南軍了。

王遠崇下去不過兩炷香的功夫,很快,他就帶着婢女端着藥碗來到了紫蘭殿中。

“皇后、太子,陛下乃是氣急攻心,胸口於痰,半夏有燥溼化痰,降逆止嘔之效,只要服下這碗藥便可轉醒。”王遠崇將碗端到了李隆基的牀邊道。

皇帝服藥,爲防有人下毒自然不會直接入口,李亨擺了擺手,命人試藥,試藥的太監要藥碗中的藥勻出了一勺,慢慢地飲了下去。

試藥的太監靜待了片刻,也未見有半點異樣,李亨這才親自端過藥碗,將藥餵給李隆基。

李亨將藥緩緩地喂進了李隆基的口中,過了一會兒,似乎是李隆基服藥後有了反應,微微地咳嗽了兩聲。

衆人只當李隆基將要醒來,臉上都露出了笑意,可還沒等到衆人臉上的笑意褪去,一口烏黑的血競從李隆基的口中吐了出來,李隆基的臉色一下子變得無比煞白,再次昏死了過去。

“太醫,這是爲何!”楊玉瑤和李亨看着眼前的一幕,一同厲聲喝問道。

王遠崇也是慌了神,連忙再次抓過李隆基的手腕,不過稍稍診斷了片刻,便立刻驚呼道:“烏頭!誰在近三日給陛下服用了大量的烏頭!”

第二十二章 戰敗第二十章 定南詔第三十六章 安慶緒授首第十二章 軍中比武第三十四章 謠言四起第十六章 人選第四十二章 林美人第三十章 命犯吐蕃第十八章 攬東風第九章 論戰第八章 有女釆萍第十八章 鎖拿第二十一章 天策上將第二十八章 交易第九章 春獵第十章 祿山殞命第二十三章 梅姬釆萍第四十三章 華清春色第四十章 駐守漢陽第五十一章 壽國公第十一章 薰風殿第十九章 內外呼應第一章 爭鋒相對第十五章 退封第十一章 薰風殿第九章 劍舞第十二章 良宵苦短日高起第二十一章 魏州之戰第六章 南詔入京第二十六章 詩仙太白第九章 劍舞第十四章 世家利弊第二十二章 請降第三十四章 秘密入宮第八章 回府第四十七章 清兒產子第三十二章 水門第三章 節帥人選第三十六章 譙氏之殤第十一章 激將第三十五章 教坊司第三十九章 勸降第四十一章 用計第三章 問安第十五章 玉龍關失守第三十八章 風雲匯中州第四十二章 芙蓉城第三十二章 李適之罷相第九章 封后第二十章 光復東都第三十八章 風雲匯中州第二十七章 張天師第二十一章 義子第二十八章 補堤第二十章 光復東都第二十四章 開解第四十章 范陽之爭第三十五章 河北平定第十二章 斬將第二十四章 吐蕃來使第七章 試探第二十一章 邯鄲郭鴻第四十六章 安祿山賠罪第四十一章 祿山拜母第三十二章 水門第二十章 益州商會第四十五章 威逼第七章 曲江春宴第四十三章 潼關戰起第二十九章 糧倉第四十章 潼關戰起第二章 酒入愁腸第四十三章 嶲州鐵礦第三十一章 明升暗降第十五章 局勢翻轉第二章 坦羅斯之敗第一章 面聖第十五章 入宮第二十三章 弔唁第十一章 責罰第十五章 官學第二十二章 八姐喬遷第四十七章 清兒產子第二十七章 策反第十七章 論戰第二十五章 五斗米教第七章 香花夫人第二章 貴妃玉瑤第三十四章 永王潰敗第二十九章 慾望第七章 試探第二十二章 八姐喬遷第四十三章 潼關戰起第三十四章 謠言四起第五章 離間第四章 美人玉環第五章 來世莫在帝王家第十一章 叛亂第三章 觀門難入第十九章 內外呼應
第二十二章 戰敗第二十章 定南詔第三十六章 安慶緒授首第十二章 軍中比武第三十四章 謠言四起第十六章 人選第四十二章 林美人第三十章 命犯吐蕃第十八章 攬東風第九章 論戰第八章 有女釆萍第十八章 鎖拿第二十一章 天策上將第二十八章 交易第九章 春獵第十章 祿山殞命第二十三章 梅姬釆萍第四十三章 華清春色第四十章 駐守漢陽第五十一章 壽國公第十一章 薰風殿第十九章 內外呼應第一章 爭鋒相對第十五章 退封第十一章 薰風殿第九章 劍舞第十二章 良宵苦短日高起第二十一章 魏州之戰第六章 南詔入京第二十六章 詩仙太白第九章 劍舞第十四章 世家利弊第二十二章 請降第三十四章 秘密入宮第八章 回府第四十七章 清兒產子第三十二章 水門第三章 節帥人選第三十六章 譙氏之殤第十一章 激將第三十五章 教坊司第三十九章 勸降第四十一章 用計第三章 問安第十五章 玉龍關失守第三十八章 風雲匯中州第四十二章 芙蓉城第三十二章 李適之罷相第九章 封后第二十章 光復東都第三十八章 風雲匯中州第二十七章 張天師第二十一章 義子第二十八章 補堤第二十章 光復東都第二十四章 開解第四十章 范陽之爭第三十五章 河北平定第十二章 斬將第二十四章 吐蕃來使第七章 試探第二十一章 邯鄲郭鴻第四十六章 安祿山賠罪第四十一章 祿山拜母第三十二章 水門第二十章 益州商會第四十五章 威逼第七章 曲江春宴第四十三章 潼關戰起第二十九章 糧倉第四十章 潼關戰起第二章 酒入愁腸第四十三章 嶲州鐵礦第三十一章 明升暗降第十五章 局勢翻轉第二章 坦羅斯之敗第一章 面聖第十五章 入宮第二十三章 弔唁第十一章 責罰第十五章 官學第二十二章 八姐喬遷第四十七章 清兒產子第二十七章 策反第十七章 論戰第二十五章 五斗米教第七章 香花夫人第二章 貴妃玉瑤第三十四章 永王潰敗第二十九章 慾望第七章 試探第二十二章 八姐喬遷第四十三章 潼關戰起第三十四章 謠言四起第五章 離間第四章 美人玉環第五章 來世莫在帝王家第十一章 叛亂第三章 觀門難入第十九章 內外呼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