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逼退

“國朝外患未除,堂堂禁軍將士拿朝堂俸祿,不思出關殺敵,竟然在此威逼婦孺幼子,當真是好本事,好威風!”

一陣女子的呵斥聲自殿外傳來,衆位禁軍將士面容一愣,緊接着臉色臊地通紅。

潼關之戰,簡直將大唐的禁軍刻在了恥辱柱之上,南北衙二十萬禁軍隨御駕出征,十二萬南衙禁軍出關,不過區區一日便全軍覆沒,而餘下的八萬北衙狼狽不堪地隨李隆基逃回長安,寸功未建。

長安禁軍久負精銳之命,尤其是北衙龍武衛更是如此,可這一次到了潼關,竟被邊軍打得如同孩童一般,毫無還手之力,最後十餘萬袍澤深埋荒谷,無人收屍。

潼關之戰就是他們的傷疤,而且這塊傷疤還未好,誰若是揭了他們的傷疤,他們不僅會羞愧,還會跳腳,他們一聽到有人當面這樣說,當即羞怒起來,可當他們看到走進殿中的身影,卻又一下子閉上了嘴。

來人不是旁人,正是靖王李瑁的親姐,咸宜公主李淑。

如今李瑁正在收拾他們丟下的爛攤子,率軍在中原督戰,和安祿山生死相搏。如今他們還能活在在紫蘭殿起事,靠的也是李瑁麾下大將李光弼鎮守閿鄉。

“末將龍武衛大將軍陳玄禮,參見公主殿下。”陳玄禮見咸宜公主李淑入殿,自己上前拜道。

咸宜公主道:“陳大將軍正欲率衆逼宮謀反,眼裡哪裡還有旁人,這一拜本宮可當不起。”

陳玄禮聽到咸宜公主的話,連忙解釋道:“公主言重了,末將不過是率衆勤王,豈敢謀逆。”

“勤王?”

咸宜公主看着陳玄禮,喝問道:“父皇在此、皇后在此、英王在此、本宮亦在此,你率軍進宮是勤的哪門子王?我看你是準備逼宮吧。”

陳玄禮回道:“我等豈敢冒犯陛下、娘娘還有公主殿下,只是奸相楊國忠逃逸至此,我等特來誅殺奸相罷了,還望公主殿下不要誤會我等。”

陳玄禮不提旁人,獨獨說要誅殺楊國忠,蓋因楊國忠曾與咸宜公主生隙,咸宜公主絕沒有立場爲楊國忠開脫。

咸宜公主也道:“楊國忠確乃奸相,着實該死,本宮也深以爲然,只是此處乃是內宮,楊國忠當在府內,大將軍不去楊府捉拿,何必在此徒耗時間?”

陳玄禮道:“有宮人眼見楊國忠逃入宮內,所以我等特率軍來搜,只要皇后娘娘準允我等搜尋此處,我等絕不與娘娘爲難。”

咸宜公主聽着陳玄禮的話,心中閃過一絲警覺,她豈會不知陳玄禮的心思,一旦讓陳玄禮在殿中搜出了楊國忠,衆人將楊國忠殺死,到時將士們見了血,再想約束就難上加難了。

“此處乃是父皇養身之所,豈能容你如此放肆,你若想搜查也可,須得從本宮的屍體上跨過去。”咸宜公主站在陳玄禮的面前,盯着陳玄禮道。

陳玄禮見咸宜公主死活不肯讓步,也不禁爲之頭疼。

咸宜公主不同於其他人,他背後站着一個權傾天下的靖王李瑁。

說白了,他再次逡巡再三,不敢上前,怕不是不是咸宜公主,而是那位提兵二十萬,虎視關中的天策上將。

李瑁正在中原與叛軍廝殺,他若是在這個時候動了咸宜公主,等於是在拖李瑁的後腿,是會叫天下人戳脊梁骨的。

而且靖王李瑁的性子這些禁軍將士也都是知道,那可是個實實在在的殺神啊,手下十餘萬人命。

他們若是殺了咸宜公主,惹惱了李瑁,李瑁一怒之下提兵入關,長安禁軍並同家小都要爲咸宜公主陪葬。

陳玄禮一見咸宜公主站在了最前面,一下子也不知該如何是好了。

咸宜公主見陳玄禮面色猶豫,也知道自己的話起了效果,咸宜公主也頓了頓,收起了臉上的狠厲之色,因爲她很清楚,眼下她面對的不是精於算計的朝中官員,而是一羣匹夫。

匹夫一怒,血濺三尺。若是當即惹急了他們,他們什麼事情做不出來?

咸宜公主道:“奸相楊國忠作惡多端,罪該萬死,着實當殺,當此處畢竟是內宮,不是殺人的地方,本宮向你們承諾,待本宮阿弟靖王平定安祿山叛亂,必定親自回京給你們一個交代。到時無論楊國忠逃到何處,都必殺無疑。”

咸宜公主這句話比起之前要緩和上許多,而且還擡出了李瑁的名頭。李瑁的威望自不必多言,禁軍將領聽在耳中,心裡已經有了計較。

就在距離紫蘭殿不遠的長閣殿,監國太子李亨正在殿中等候,紫蘭殿的情況自然也就傳到了李亨的耳中。

“咸宜來了?此事與她何干?”李亨聽到咸宜公主正在殿中擋住了陳玄禮,不禁感到萬分驚訝。

李亨的心腹,出身濮陽杜氏的新任禮部尚書杜鴻漸道:“咸宜公主乃靖王親姊,與皇后不是一路人,而且咸宜公主與楊國忠一向不合,理當不會爲楊家說話,如今咸宜公主忽然出現,想必是和皇后達成什麼默契了。”

咸宜公主背後站着的是李瑁,她若是真的和楊玉瑤有什麼協議,那也是和李瑁有關,李亨問道:“杜尚書以爲本宮該怎麼做?”

杜鴻漸道:“咸宜公主動不得,若是動了咸宜公主,便是給了靖王入關的藉口,如今靖王正在中原和安祿山廝殺,逼急了萬一與安祿山妥協,那事態便嚴重了。”

李瑁這個時候正在和安祿山決戰,若是此時因爲咸宜公主惹怒了李瑁,逼地李瑁答應了安祿山二分天下的條件,到時李瑁提兵入關,他們如何能夠抵擋。

李亨不甘道:“如此良機,難道就此放過這個誤國妖女嗎?”

杜鴻漸道:“爲大事,莫貪小利,眼下關中兵力不足,唯一的希望就是等靖王和安祿山拼的兩敗俱傷,太子再從中漁利。”

李亨聽了杜鴻漸的話,咬了咬牙道:“好,如此便放她們一馬,待本宮穩居關中後再另做區處。”

不過李亨顯然也不甘心就這樣被動地等中原大戰的結束,李亨想了想,吩咐道:“告訴僕固懷恩,本宮答應了磨延啜可汗的要求,請他速派軍入關,助本宮平叛。”

杜鴻漸一聽李亨的話,連忙勸道:“回紇磨延啜亦非善類,太子答應他們的請求恐失民心,還請太子三思啊。”

李亨擺了擺手,雙目透出一絲罕見的陰狠,緩緩道:“本宮心意已決,你不必再勸了。”

第六章 請帖第四章 美人玉環第十四章 急返河北第三十五章 孤注一擲第十七章 妾名含光第三十六章 收盤第五章 出關第三十九章 起兵第三十章 無情亦有情第二十四章 開解第十一章 大難不死第五章 出關第五章 攬玉樓宴第四十一章 收爲己用第五章 來世莫在帝王家第九章 春獵第十章 衝突第三十一章 強取奴契第四十九章 桀驁的安祿山第八章 議政第六章 封后第二十七章 蠱惑第二十三章 以卵擊石第三十六章 瑛娘入府第四十五章 威逼第三十六章 譙氏之殤第十七章 豆蔻初開第十四章 楊昭儀第十二章 軍中比武第三十八章 世子第二十四章 蟄伏第三十章 內外交困第八章 南詔秘聞第四十五章 威逼第六十章 香花獻策第十一章 大難不死第二十三章 弔唁第十四章 世家利弊第三十四章 斬首第三十七章 太華出家第三十八章 黜置大使第十五章 入宮第三十四章 秘密入宮第二十四章 吐蕃來使第十一章 定議第七章 救人第四十章 范陽之爭第五章 來世莫在帝王家第二十八章 陷害第十九章 漁陽鼙鼓動地來第四十四章 名劍含光第八章 回府第二十七章 大捷第六章 封后第四十一章 用計第二十三章 弔唁第十一章 責罰第二十四章 開解第三十八章 小園梅精第二十章 益州商會第十八章 攬東風第十三章 圈套第二十三章 銀礦第二十二章 決戰將臨第六章 盧婠婠第三十六章 安慶緒授首第十二章 西都月下第二章 稱帝第八章 南詔秘聞第二十章 益州商會第三十八章 黜置大使第三十一章 糧價第四十章 潼關戰起第四章 美人玉環第四十五章 林招隱第三十二章 宴無好宴第三十二章 別苑密謀第二十九章 土地兼併第七章 香花夫人第三十章 威逼利誘第二十六章 詩仙太白第三十五章 河北平定第十六章 春和日麗第十三章 再傳聖旨第三十章 請封第二十八章 補堤第二十五章 密謀封后第十一章 激將第二十章 光復東都第二十一章 商會初立第三十八章 三策第九章 劍舞第三十八章 風雲匯中州第三十二章 孟津渡第十二章 西都月下第十二章 危機第十九章 賑災第二十六章 終破僵局第十四章 急返河北第五十七章 夜襲
第六章 請帖第四章 美人玉環第十四章 急返河北第三十五章 孤注一擲第十七章 妾名含光第三十六章 收盤第五章 出關第三十九章 起兵第三十章 無情亦有情第二十四章 開解第十一章 大難不死第五章 出關第五章 攬玉樓宴第四十一章 收爲己用第五章 來世莫在帝王家第九章 春獵第十章 衝突第三十一章 強取奴契第四十九章 桀驁的安祿山第八章 議政第六章 封后第二十七章 蠱惑第二十三章 以卵擊石第三十六章 瑛娘入府第四十五章 威逼第三十六章 譙氏之殤第十七章 豆蔻初開第十四章 楊昭儀第十二章 軍中比武第三十八章 世子第二十四章 蟄伏第三十章 內外交困第八章 南詔秘聞第四十五章 威逼第六十章 香花獻策第十一章 大難不死第二十三章 弔唁第十四章 世家利弊第三十四章 斬首第三十七章 太華出家第三十八章 黜置大使第十五章 入宮第三十四章 秘密入宮第二十四章 吐蕃來使第十一章 定議第七章 救人第四十章 范陽之爭第五章 來世莫在帝王家第二十八章 陷害第十九章 漁陽鼙鼓動地來第四十四章 名劍含光第八章 回府第二十七章 大捷第六章 封后第四十一章 用計第二十三章 弔唁第十一章 責罰第二十四章 開解第三十八章 小園梅精第二十章 益州商會第十八章 攬東風第十三章 圈套第二十三章 銀礦第二十二章 決戰將臨第六章 盧婠婠第三十六章 安慶緒授首第十二章 西都月下第二章 稱帝第八章 南詔秘聞第二十章 益州商會第三十八章 黜置大使第三十一章 糧價第四十章 潼關戰起第四章 美人玉環第四十五章 林招隱第三十二章 宴無好宴第三十二章 別苑密謀第二十九章 土地兼併第七章 香花夫人第三十章 威逼利誘第二十六章 詩仙太白第三十五章 河北平定第十六章 春和日麗第十三章 再傳聖旨第三十章 請封第二十八章 補堤第二十五章 密謀封后第十一章 激將第二十章 光復東都第二十一章 商會初立第三十八章 三策第九章 劍舞第三十八章 風雲匯中州第三十二章 孟津渡第十二章 西都月下第十二章 危機第十九章 賑災第二十六章 終破僵局第十四章 急返河北第五十七章 夜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