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 潼關戰起

天寶十年,整個大唐上下動盪不安。

先是安祿山起兵,而後叛軍攻陷洛陽,兵臨潼關,再到李瑁抗旨南下,提兵北上平叛,再到中原大捷,李瑁洛陽輔政,最後李隆基身死,太子李亨登基。

這一年可謂多事之秋,不過這一年的事情再多麼繁雜,天寶十年也終於度了過去。

隨着元日的到來,新年終至,這一年擅自登基的李亨稱之爲至德元年,而洛陽的李瑁卻稱之爲靖難元年,以表自己靖難的決心。

靖難元年初,元日方過,中原之地漸暖回春,積雪消融,中原與關中之間的通路再無阻攔,一場覺得大唐皇位歸屬的內戰,終於自洛陽敲響第一聲戰鼓。

靖難元年,一月十六日,靖王李瑁以天下兵馬大帥令,傳詔天下各路各州節度、都督,至洛陽覲見,共商靖難勤王之事。

李瑁之令一出,天下各州部爲之震動,紛紛響應,劍南、河西、朔方、淮南、江南、山南、山東諸道軍務首官紛紛入東都覲見,大唐大半都隨之附和。

一番商議後,李瑁當即下令,着河西節度使安思順統軍三萬,過隴右,攻蕭關;着新任劍南節度使、衛國公崔乾佑統軍五萬,取道子午谷,攻大散關;着新任山南節度使、薊國公李光弼統軍六萬,屯兵上洛,攻武關;最後李瑁親自率軍十五萬,以河南節度使、岐國公馬璘爲副帥,過閿鄉,攻潼關。

一時間,大唐各處三十餘萬大軍隨之雲動,號靖難軍,以長安爲目標,向關中進攻。

李瑁不動則已,一動便是雷霆萬鈞,東西南北,長安四關,面面俱到,直將關中圍地如鐵桶一般,壓得長安的李亨幾乎喘不過氣來。

李亨在整個關中不過有軍十二萬,其中還不乏新軍,就算加上往回紇借來的五萬胡騎,也不滿二十萬。

回紇胡騎戰力興許尚可,但那十二萬禁軍和新軍和李瑁麾下的邊軍實在不可同日而語。

李亨將麾下一分爲四,分別增兵駐守各關,至於靖難軍十五萬主力所在的潼關,李亨則遣其三子齊王李倓率軍四萬,並回紇葉護太子所率領的五萬胡騎一同鎮守。

當李瑁率大軍行抵潼關關下時,潼關之上的大軍早已嚴陣以待。

“關上的將士們,本王乃先帝請封天策上將,當朝太尉,靖王李瑁,本王應天命率軍入關靖難勤王,你等怎敢在此阻攔本王。”攻城之前,李瑁站在潼關之下,對着關上的大唐將士喝道。

如今的李瑁,名義上還是大唐第一武臣,最高統帥,身兼天策上將和太尉兩處武職,古來無雙,李瑁當衆這樣說,自然也是爲了擾亂關中軍的鬥志。

李瑁的話音剛落,城上響起了唐軍主帥李倓的聲音。

“侄兒李倓,見過靖王叔。”李倓手扶立於城牆之上,看着關下的李瑁高聲道。

對於李瑁,李倓總有一種說不出的感覺。

李倓年方二十有一,他自幼好武,擅騎射,早欲如李瑁一般投身軍旅。

李倓自幼便聽着李瑁的傳聞長大,從巧取平戎、血戰鬆洲,到鄯州成以少勝多,到平定天南,再到中原平叛,李倓一直視李瑁爲自己的榜樣,想要自己將來能如李瑁一般,不以王爵,而以赫赫戰功聞名天下。

他甚至不止一次地想過,待阿爹繼位皇帝后,他便自請爲安西四鎮節度使,調往西北邊鎮,故而當李倓在城上對陣李瑁,心中總難免一陣恍然。

李瑁自然是識得李倓的,他看到李倓的身影,高聲回道:“李亨謀逆,禍不及家小,你速開城門,本王絕不會牽連與你。”

李倓聽了李瑁的話,當即回道:“靖王叔此言差異,父皇受天命登基,何來謀逆一說,靖王叔要想入關倒也不難,靖王叔只要留下兵將與關外,侄兒自當大開城門,恭迎王叔入關。”

李瑁道:“李亨弒父殺母,火燒皇宮,難道還不是謀逆嗎?本王今日領大軍來此便是要奉天靖難,爲父皇、皇后報仇,膽敢阻攔本王者,殺無赦!”

李瑁說完,向前揮了揮手臂,麾下將士在馬璘的指揮下開始攻城。

若是論及士卒戰力,李倓麾下的四萬禁軍就算再翻上一番對李瑁來說也不過是個添頭,真正叫李瑁頭疼的是葉護太子所率的五萬回紇士卒。

如今的回紇雖然還不是五十年後那個疆域數千裡,雄霸草原的回紇汗國,但已然可見興盛的端倪。

回紇自立國後久向大唐稱臣,與大唐貿易,回紇兵甲之精雖比不上背嵬軍這樣的精銳,但已不在尋常府軍之下。

李瑁策馬立於中軍之內,看着城上奮力廝殺的回紇士卒,對身旁的李泌問道:“李亨以巨利拉攏回紇,回紇是鐵了心要爲李亨賣命了,吐谷渾那邊可曾聯繫好?”

李泌回道:“殿下放心,吐谷渾那邊早已吩咐好了,想來吐谷渾的慕容兆已經在回紇地界攻城拔寨了。”

自然去歲迴護葉護太子領兵南下,李瑁便早有準備,密令吐谷渾小王慕容兆出兵北上,攻伐回紇之地。

回紇大半精銳都雖葉護太子南下,剩下的胡騎哪裡守得住慕容兆趁虛而入的五萬大軍,更何況慕容兆還聯繫鐵勒、丁零等部,趁着回紇防備空虛之時偷襲回紇,瓜分其地,想來要不了幾日,回紇報信的士卒就該趕到潼關了。

李瑁冷冷道:“回紇固然是一把利劍,但這把利劍李亨卻未必能用得了,本王倒要看看,他會不會傷着自己。”

回紇士卒雖受李亨之邀而來,但人馬俱由葉護太子親自統帥,唐人根本差不得手,到時只要回紇出了亂子,難道葉護太子還能在長安安坐嗎?

回紇胡騎雖然善戰,但李亨和回紇結盟在李瑁看來卻弱不禁風,只要找準時機,用力一捅,便該破了。

李泌聽了李瑁的話,回道:“算着時間,向來最多三日回紇那邊的消息便會傳至,到了那時,只需殿下從裡面再推一把,潼關可破。”

謹言最近生活上有些地方不太如意,精力確實有限地很,整個人精神也很差,昨晚沒能及時更新,向大家道歉了。不過長安風已經到了收尾階段,肯定是不會太監的,大家儘可放心。

第二十一章 出征第三十八章 黜置大使第二十章 相州之戰第二十九章 慾望第六章 封后第二十六章 詩仙太白第七章 香花夫人第四十七章 威脅第十六章 楊慎矜投靠第二十八章 投效第二章 稱帝第二十五章 元日朝會第四章 皇后密會第四章 意外的封官第三章 國事家事第五章 出關第十八章 鎖拿第一章 北上之議第一章 面聖第十四章 贈禮第十六章 楊慎矜投靠第十一章 定議第十九章 漁陽鼙鼓動地來第七章 斬草除根第二十七章 情濃第四十章 潼關戰起第六章 封后第九章 高仙芝第五十五章 拒和第十五章 玉龍關失守第二十章 光復東都第五章 攬玉樓宴第三十八章 吐蕃兵敗第三十章 威逼利誘第六章 名將第十二章 軍中比武第五章 攬玉樓宴第二十章 臨朝大封第五章 立儲第十五章 顏真卿第四十三章 酒宴第二十章 益州商會第一章 北上之議第三十七章 陳倉古道第二十一章 外放第六章 名將第十一章 叛亂第三十九章 所謂世家第四十八章 芙蓉園第三十三章 薊城易手第八章 提點第二十七章 聯姻第五十七章 夜襲第六章 南詔入京第三十二章 騙城第二章 稱帝第五章 佳人如梅第十三章 安祿山加官第十一章 盤算第二十九章 東歸第三十章 請封第四十七章 清兒產子第二十七章 以身犯險第十七章 小道第二十三章 離京第三十三章 帝欲親征第四章 密信第三十章 無情亦有情第三十四章 秘密入宮第三十五章 孤注一擲第四章 提詩第四十章 張天師第三十二章 孟津渡第四十六章 返京第十二章 設伏飛虹谷第三十八章 三策第三十二章 李適之罷相第四十四章 名劍含光第十三章 威嚇第九章 密謀第四章 意外的封官第二章 稱帝第三十八章 世子第十九章 激將第二十二章 接風第二十三章 機會第二十二章 決戰將臨第十九章 蜀商求見第四十三章 嶲州鐵礦第十七章 楊國忠拜相第四章 結盟第三十七章 太華出家第二十七章 以身犯險第三十四章 南歸在即第二十四章 吐蕃來使第九章 城破第十一章 冷箭第一章 面聖第三十四章 斬首第六章 兵敗靈寶
第二十一章 出征第三十八章 黜置大使第二十章 相州之戰第二十九章 慾望第六章 封后第二十六章 詩仙太白第七章 香花夫人第四十七章 威脅第十六章 楊慎矜投靠第二十八章 投效第二章 稱帝第二十五章 元日朝會第四章 皇后密會第四章 意外的封官第三章 國事家事第五章 出關第十八章 鎖拿第一章 北上之議第一章 面聖第十四章 贈禮第十六章 楊慎矜投靠第十一章 定議第十九章 漁陽鼙鼓動地來第七章 斬草除根第二十七章 情濃第四十章 潼關戰起第六章 封后第九章 高仙芝第五十五章 拒和第十五章 玉龍關失守第二十章 光復東都第五章 攬玉樓宴第三十八章 吐蕃兵敗第三十章 威逼利誘第六章 名將第十二章 軍中比武第五章 攬玉樓宴第二十章 臨朝大封第五章 立儲第十五章 顏真卿第四十三章 酒宴第二十章 益州商會第一章 北上之議第三十七章 陳倉古道第二十一章 外放第六章 名將第十一章 叛亂第三十九章 所謂世家第四十八章 芙蓉園第三十三章 薊城易手第八章 提點第二十七章 聯姻第五十七章 夜襲第六章 南詔入京第三十二章 騙城第二章 稱帝第五章 佳人如梅第十三章 安祿山加官第十一章 盤算第二十九章 東歸第三十章 請封第四十七章 清兒產子第二十七章 以身犯險第十七章 小道第二十三章 離京第三十三章 帝欲親征第四章 密信第三十章 無情亦有情第三十四章 秘密入宮第三十五章 孤注一擲第四章 提詩第四十章 張天師第三十二章 孟津渡第四十六章 返京第十二章 設伏飛虹谷第三十八章 三策第三十二章 李適之罷相第四十四章 名劍含光第十三章 威嚇第九章 密謀第四章 意外的封官第二章 稱帝第三十八章 世子第十九章 激將第二十二章 接風第二十三章 機會第二十二章 決戰將臨第十九章 蜀商求見第四十三章 嶲州鐵礦第十七章 楊國忠拜相第四章 結盟第三十七章 太華出家第二十七章 以身犯險第三十四章 南歸在即第二十四章 吐蕃來使第九章 城破第十一章 冷箭第一章 面聖第三十四章 斬首第六章 兵敗靈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