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五章 拒和

距離上次李瑁來南詔已經過去兩年,如今已經天寶九年的初秋。

南詔國,緊鄰劍川的漾弓城,李瑁、馬璘、高適、李宓等一衆西南將官正雲集大帳之中,緊緊地盯着懸掛於架上的南詔地圖。

“浪穹詔、邆賧詔叛唐自立,影響極惡,此戰雖然看似規模不大,但南詔其餘四詔都看在看着,本王欲以強軍一戰而定,給其餘四詔打個樣子,免得他們再心存僥倖。”李瑁指着地圖上的劍川位置,對衆人道。

浪穹詔和邆賧詔實力在六詔中都只能算是中庸,算不得強勁,莫說是整個大唐西南的兵勢了,光是南詔的十萬大軍就足可將他們剿滅,按理說是不必李瑁大老遠親自前往的,但李瑁就是爲了敲山震虎,威懾南詔其餘四詔,這才親自南下督戰。

大帳中李瑁地話音一落,鎮南大都護府司馬李宓卻突然站了出來,問道:“浪穹詔、邆賧詔兩詔實力雖然不強,但他們背後有吐蕃支持,我們尚需考慮到吐蕃的影響。”

浪穹詔中有鎮南大都護府的細作,李宓對浪穹詔的情況也有些瞭解。李宓的話說的委婉,所隱含的意思無非就是讓李瑁不要輕敵,因爲貪圖軍功而太過冒進。

李宓只是一介司馬,所能看到的也只是鮮于南詔一地,馬璘和李瑁相視了一眼,笑道:“如今吐蕃在西線和北線被劍南和隴右壓着打,只能勉強自保。吐蕃若非仗着高原天險,我大唐子弟早就攻下了邏些城,他哪還有餘力幫助浪穹詔、邆賧詔和大唐作對?”

如今大唐兵勢天下無雙,在近年來和吐蕃不下百次的摩擦中勝多負少,劍南和隴右的邊線已經往西推進了數百里。

李瑁也道:“本王倒是希望吐蕃大軍來此,他們若真敢這麼做,不出三月,我大唐勁旅就該兵臨邏些城下了。”

“哈哈哈。”

wωw▪ttКan▪¢ ○

李瑁之言一出,大帳中頓時響起了鬨笑聲,吐蕃那十餘萬生力軍已經是他們最後的資本,自然不會輕易調動。

就在李瑁和衆位將來在商討征伐劍川的策略時,在門外守衛的李瑁親衛卻突然掀帳走了進來。

“啓稟殿下,浪穹詔的使者求見。”親衛方一進門便躬身拜道。

“浪穹詔的使者?”

兩軍交戰在即,浪穹詔爲何會在此時派遣使者來此,李瑁皺了皺眉,吩咐道:“傳。”

“諾。”親衛下去領人了。

浪穹詔的使者是一個身材中等,看起來精瘦幹練的中年男子,使者看了看,便看到了被衆人衆星拱月般圍着的李瑁,上前一步用蹩腳的漢語拜道:“小人浪穹詔使臣求力拜見天朝靖王殿下。”

李瑁聽着他的話見他口中竟敢以使臣自稱,於是冷冷道:“邊夷小族也敢自稱使臣,當真是狂妄至極。你來此何事?莫不是專程來惹惱本王,想要掉了腦袋的?”

求力的眼中露出一絲難掩的慌張,但連忙蓋了過去,解釋道:“小人是奉浪穹王之命來向殿下請和的。”

帳中的衆人聽了求力的話,臉上都露出了鄙夷的表情,兩軍還未戰便要求和,這未免也太無能了吧。

李瑁也是不屑道:“求和?本王沒有聽錯吧,若是本王沒有記錯的話,應該是你們先行叛出大唐,投身吐蕃,起兵自立的吧。”

求力狡辯道:“殿下明查,我等深慕大唐盛名,豈敢叛出大唐,我等只是不服香花的統治,不服她一介女流而已。”

李瑁聽着求力的狡辯,臉上露出一絲輕蔑之色,不悅道:“讓香花做南詔的女王是本王的意思,你這是在質疑本王嗎?”

這個時間求力哪敢是這個意思求力見李瑁口氣嚴肅,連忙搖了搖頭道:“不敢,不敢,我等絕無此意。”

李瑁看着求力唯唯諾諾的樣子,接着問道:“本王感覺不到你們的誠意,你們要和本王言和,總該拿出點東西吧。”

求力回道:“只要殿下退兵,浪穹詔願依舊臣服於大唐治下,向殿下年年納貢。”

“哈哈哈。”

求力的話剛說完,還沒等到李瑁發話,大帳中的將領門都笑了出來,顯然是聽到了一個極大的笑話。

年年納貢,這算是什麼誠意?浪穹詔多山林少耕地,劍南根本不缺他那點賦稅,至於貢品李瑁更是看不上。

李瑁堂堂皇子,自幼長在長安,母妃又是昔年寵冠後宮的武惠妃,天南地北,什麼樣的貢品沒見過?

周圍的將領尚覺可笑,更何況是李瑁本人。

李瑁搖着頭道:“你莫不是專程來消遣本王的嗎,賦稅本王若想要,自然會出兵去拿,何須言和?”

求力見李瑁搖頭,心簡直跌到了谷底,求力最後掙扎道:“那不知殿下想要什麼條件。”

李瑁不假思索地回道:“本王只要兩樣東西,吐蕃使節和你們詔主的人頭,除了這個,沒有任何轉圜的餘地。”

兀論樣郭的人頭,還有詔主俟羅君的人頭,無論哪一個都是絕不可能答應的。

兀論樣郭可以死在李瑁的手中,但他絕不能死在浪穹詔,否則面臨的將是吐蕃的仇恨,吐蕃雖不是大唐的對手,但區區一個浪穹詔還是無力抵抗的,至於俟羅君的人頭那就更不可能了。

李瑁的條件本就沒指望他們能答應,只是強行拒絕求力的藉口罷了。

求力聽着李瑁的條件,遲遲說不出話了,李瑁一怒之下一揮手,便喝令親衛將他哄了出去。

“殿下似乎並無和浪穹詔和談之意?”求力走後,高適走到了李瑁的身邊問道。

李瑁點了點頭道:“南詔新定不過年餘,不服本王者極多,若是本王此次將浪穹詔輕輕放過,以後必然還會發生此類之事,本王要做的就是將俟羅君之流一棍打死,用他們的血,來爲本王立威!”

天寶七年的南詔之戰李瑁只求速戰速決,戰場只在洱海一線,並未波及其他區域,很多南詔百姓和貴族並未見過大唐兵鋒,自然心裡少了畏懼。

高適拜道:“南詔亂局確實應該整治了,殿下英明。”

李瑁手按承影劍,對大帳中的衆人下命道:“即刻整軍備戰,本王要親自上陣督戰!”

第五章 麟德之宴第三十一章 強取奴契第十二章 設伏飛虹谷第十四章 平亂第八章 起兵第四十六章 蠱惑第七章 救人第二十四章 暗會第十四章 重賞第二十一章 天策上將第四十五章 威逼第四十五章 安慶緒第二十一章 義子第七章 救人第七章 香花夫人第二十三章 鋤奸第二十九章 王府參軍第四十七章 威脅第四章 意外的封官第四十五章 林招隱第三十六章 瑛娘入府第十八章 襲城第二十六章 終破僵局第十七章 妾名含光第二十二章 賑撫使第四十三章 華清春色第三十五章 教坊司第十三章 大戰在即第二十一章 魏州之戰第一章 水淹第二十章 叮囑第四章 結盟第九章 拜訪相府第三十七章 皇帝駕崩第七章 閿鄉城第三十五章 武庫大火第十八章 返程第十三章 大戰在即第二十一章 外放第二十九章 張巡第四十三章 潼關戰起第十五章 提點第四十八章 安祿山生恨第二十五章 兵圍范陽第十五章 退封第五章 離間第二十九章 糧倉第三十一章 風起第三十四章 永王潰敗第二十九章 出城第三十二章 水門第五十四章 浪穹詔第二十五章 決戰第三十六章 急攻第十五章 局勢翻轉第六章 兵敗靈寶第二十九章 出城第二十九章 東歸第十二章 軍中比武第二十五章 初戰第三十五章 破關南歸第十三章 威嚇第十二章 賜婚第二十章 臨朝大封第十五章 入宮第二十八章 全據中原第三十三章 威懾第四十三章 嶲州鐵礦第二十三章 八姐玉珠第二十四章 鬆洲司馬第十三章 贈劍第四十四章 監軍第四章 意外的封官第四十一章 提詩黃鶴樓第十一章 盤算第十二章 史思明第二十一章 義子第三十五章 河北平定第十五章 紛爭第二十二章 請降第十六章 謀退第八章 有女釆萍第五章 秦州再會第二十六章 決定第三十一章 郭子儀南下第二十章 平叛人選第二十八章 設計第四十章 張天師第十六章 春和日麗第三十二章 盛王李琦第七章 閿鄉城第十五章 授首第十四章 請戰第二十七章 大捷第十六章 兵臨洱海第二十章 佈局耳目第二十八章 陷害第二十八章 補堤第二十九章 張巡第四章 結盟
第五章 麟德之宴第三十一章 強取奴契第十二章 設伏飛虹谷第十四章 平亂第八章 起兵第四十六章 蠱惑第七章 救人第二十四章 暗會第十四章 重賞第二十一章 天策上將第四十五章 威逼第四十五章 安慶緒第二十一章 義子第七章 救人第七章 香花夫人第二十三章 鋤奸第二十九章 王府參軍第四十七章 威脅第四章 意外的封官第四十五章 林招隱第三十六章 瑛娘入府第十八章 襲城第二十六章 終破僵局第十七章 妾名含光第二十二章 賑撫使第四十三章 華清春色第三十五章 教坊司第十三章 大戰在即第二十一章 魏州之戰第一章 水淹第二十章 叮囑第四章 結盟第九章 拜訪相府第三十七章 皇帝駕崩第七章 閿鄉城第三十五章 武庫大火第十八章 返程第十三章 大戰在即第二十一章 外放第二十九章 張巡第四十三章 潼關戰起第十五章 提點第四十八章 安祿山生恨第二十五章 兵圍范陽第十五章 退封第五章 離間第二十九章 糧倉第三十一章 風起第三十四章 永王潰敗第二十九章 出城第三十二章 水門第五十四章 浪穹詔第二十五章 決戰第三十六章 急攻第十五章 局勢翻轉第六章 兵敗靈寶第二十九章 出城第二十九章 東歸第十二章 軍中比武第二十五章 初戰第三十五章 破關南歸第十三章 威嚇第十二章 賜婚第二十章 臨朝大封第十五章 入宮第二十八章 全據中原第三十三章 威懾第四十三章 嶲州鐵礦第二十三章 八姐玉珠第二十四章 鬆洲司馬第十三章 贈劍第四十四章 監軍第四章 意外的封官第四十一章 提詩黃鶴樓第十一章 盤算第十二章 史思明第二十一章 義子第三十五章 河北平定第十五章 紛爭第二十二章 請降第十六章 謀退第八章 有女釆萍第五章 秦州再會第二十六章 決定第三十一章 郭子儀南下第二十章 平叛人選第二十八章 設計第四十章 張天師第十六章 春和日麗第三十二章 盛王李琦第七章 閿鄉城第十五章 授首第十四章 請戰第二十七章 大捷第十六章 兵臨洱海第二十章 佈局耳目第二十八章 陷害第二十八章 補堤第二十九章 張巡第四章 結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