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張天師

賣於譙家,三兩銀子一畝。

李瑁聽到這男子的話,臉色一下子陰沉了下來。

蜀西譙氏,源於西周,乃姬姓皇族後裔,因受封與蜀中譙地故得其姓。

天下譙氏半出蜀西,譙氏在蜀地盤桓千年,在漢時便成了蜀地數一數二的世家門閥,名士譙隆、譙玄、譙周俱出其中。

天寶年間,世家門閥土地兼併越發地嚴重和放肆,七宗五姓、江南蕭王、長安韋杜、河東裴薛等諸多世傢俱是如此,譙氏乃蜀地名門,自然也不例外。

但李瑁如此動怒並非全因土地兼併,而是因爲譙氏的吃相實在是太難看了。

都安縣位於蜀中平原西部,依山傍水,乃是上佳的田產,雖然因大水浸泡幾年內難有好收成,但只要歇田三年,此處又是一處良田。

都安縣的田價若是擱在往常,一般都在十二貫錢一畝,可如今大水之後,譙氏併購農戶田畝價格竟不足往常的三成,這與明搶何異?

李瑁強壓着心中的怒火,接着問道:“按大唐律,田畝買賣不得低於市價八成,譙家這般低價購得你的田產,你爲何不去官府狀告譙家?”

男子聽着李瑁的話,臉上突然一頓,顯然他根本不知道大唐還有這麼一條律例,不過就算他一早知道了,難道他還敢狀告譙氏不成?

就天下而言,譙氏的名望自然比不得七宗五姓那般盛隆,但就在劍南而言,譙家的地位和清河崔氏在山東的地位幾乎無異。

男子楞了一會兒,這纔回道:“鄉里鄉親的全都都將田產賣於了譙家,也都是這個價格。更何況按張天師的說法,過兩年河神震怒,岷水還要氾濫,與其留着這些田產砸在手裡,不如早早地賣了出去,還能換些銀子。”

尋常的百姓與李瑁自然不同,在大唐,決不能低估宗教對百姓的影響,在有些地方,宗教長老所說的話甚至比官府的教令更加有效,在蜀西這種五斗米教傳了近千年的地方便更是如此,蜀西百姓對於五斗米教幾乎到了言聽計從的地步。

五斗米教搶購沙石致岷水氾濫,譙氏乘機大肆收購良田,五斗米教又大肆散步謠言,李瑁怎麼聽着都像是世家和宗教之間的合作,藉此兼併土地,奪攬民財,只是可憐這些百姓,被人算計了卻不自知。

而像眼前這個農家男子的人絕不在少數,如今的大唐富者田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就連在他治下的劍南都是這樣,更遑論其他了。

李瑁看着這滿目瘡痍的都安縣,看着男子苦澀無奈的表情,嘴上一下子沉默了。

大唐盛世,去他孃的大唐盛世,在長安粉飾的繁榮昌盛,萬邦來朝之下,有多少百姓正在流離失所,食不果腹!

慶父不死魯難未已,世家和權貴本就是剝削底層百姓的存在。只要世家門閥還在,他們出於對土地的需求,土地兼併的事情便不停地上演。

此前李瑁也曾和崔氏、房氏這些世家打過交道,甚至還有過生死算計,但他都沒有像這一刻這般氣憤過。

朝堂上的謀算就算再多也只是黨爭,亂不了天下,而土地兼併則是在刨大唐的根,無論哪個朝代,土地問題永遠是禍亂避躲不開的因由。

李瑁官拜劍南節度使,統掌劍南軍政也有十年了,十年裡他從未真正地關注過劍南民生,大多還是在放任地方官員自行管制,現在,李瑁終於意識到了,劍南作爲自己最大的資本,這裡決不能有兩個聲音,世家、宗教都不可以,劍南只能由他,由天策府說了算。

“呼!”

沒來由地一陣寒風襲來,衆人不禁都緊了緊衣服,站在李瑁身後的李泌耳聞了李瑁全部的對話,他知道,劍南的天是要變了。

————————

青城山,常道觀,天師洞。

時值午後,太陽西落,寬大的天師洞中漸漸變地昏暗,五斗米教的道徒們紛紛拿出了兒臂粗的白燭,在天師洞的四周迅速地點上了,很快,偌大的天師洞又亮如白晝。

在天師洞的最上層,上面供奉着五斗米教始祖天師張道陵的石像。石像面有三目,神態威嚴,左掌直伸向前,掌中握有張天師的鎮山之寶——“陽平治都功印”。在石像的下面,則是一方供奉香火的香壇。

檀香嫋嫋,自石像腳下升起,朦朦朧朧的一片,彷彿當真帶了幾分仙氣。

在香壇的左後向是一張木桌,木桌的兩側是兩個相對而坐的中年男子。

這兩個中年男子,一個身着錦袍,面色有些焦慮,一個身着道袍,臉上則頗有幾分出家人的風輕雲淡。

這道袍男子乃五斗米教的教尊,天師張謙,這錦袍男子則是蜀西譙氏的家主譙爲周。

“張天師,靖王南下賑災,我們譙家低價大肆購買農田的事情興許會被他知曉,他若是因此怪罪下來,我改如何是好?”譙爲周顯然是在爲李瑁到來之時煩憂,心神不寧地向張天師求助。

張天師倒是卻有一副仙風道骨的模樣,只見他端起案上的香茶在嘴角輕輕啜了一口,淡然道:“當初大肆收購良田的是你,如今擔驚受怕的也是你,你若早知如此,又何必去貪圖這些便宜。”

譙爲周懊惱道:“誰知道區區一場水災,竟能將這尊大神從長安搬到劍南,我要是早知道此次主導賑災的是靖王,我是萬萬不會做這些小動作的。但如今我做都做了,張天師你可不能拋下我一人不顧啊。”

此次蜀西水災,被低價購得的許多田產並非全部到了譙氏手中,還有相當一部分被五斗米教分了去,這兩人是一根繩上的螞蚱,譙爲周自然不願獨自一人面對李瑁。

張天師搖了搖頭,給譙爲周也倒上了一杯香茶,笑道:“譙居士寬心,這蜀中不比長安,靖王在長安確實是個人物,但他若是到了蜀中還是得忌憚我們三分。是虎,他得臥着,是龍,他也得盤着,豈能容他興風作浪?”

譙爲周依舊不安道:“靖王畢竟是皇子,而且在益州還有那羣暴發戶支持,恐怕我們想對付起來也不容易。”

張天師聽了譙爲周的擔憂,不以爲意道:“譙居士這麼說,恐怕是不知道靖王回劍南賑災的原因吧。”

譙爲周見張天師似乎另有深意,忙道:“願聞其詳。”

張天師眼中露出一絲難掩的得色,緩緩道:“楊相於京中來信,靖王奪嫡失利,失了聖寵,雖未動王爵,但卻是被貶來劍南的。”

第三十章 內外交困第十九章 漁陽鼙鼓動地來第十一章 薰風殿第三章 國事家事第十七章 小道第三十一章 郭子儀南下第十六章 人選第七章 曲江春宴第二十六章 安思順第三十七章 玉環產子第十四章 危局第十一章 薰風殿第七章 范陽盧氏第十五章 局勢翻轉第六章 南詔入京第二章 隴右軍報第十四章 贈禮第十九章 激將第二十二章 雪中琴聲第十六章 楊慎矜投靠第七章 范陽盧氏第二十五章 五斗米教第三十七章 陳倉古道第五章 再遇第四十四章 圈套第三十四章 秘密入宮第二十七章 張天師第三十四章 救人第十二章 良宵苦短日高起第十四章 平亂第七章 試探第十五章 玉龍關失守第二十四章 暗會第二十九章 東歸第十四章 危局第八章 議政第十八章 河北戰起第三十五章 教坊司第二十五章 密謀封后第三十三章 左相第三十一章 郭子儀南下第二章 神箭第四十章 張天師第五十三章 徒勞第十九章 內外呼應第二十六章 疑神疑鬼第五十六章 破劍川第二十六章 決定第三十五章 孤注一擲第六章 名將第六章 名將第十一章 薰風殿第十章 決策第一章 爭鋒相對第四十五章 林招隱第三十五章 宮宴第十九章 回京第十二章 誤闖第二十二章 戰敗第三十一章 薊城內亂第七章 入城第三十七章 皇帝駕崩第十一章 冷箭終章 盛世再起第七章 香花夫人第三十七章 陳倉古道第三十三章 吐蕃求親第二十七章 情濃第十四章 請戰第十八章 攬東風第六十章 香花獻策第十九章 決裂第十三章 再傳聖旨第六章 城防之爭第三十一章 郭子儀南下第二十八章 靖王納妃第三十九章 勸降第三十五章 孤注一擲第一章 太子窘境第九章 論戰第十八章 河北戰起第二十二章 南詔女王第二十七章 張天師第四十一章 收爲己用第三十一章 強取奴契第十九章 破城第二十章 叮囑第十八章 爭分奪秒第三十四章 謠言四起第十七章 小道第三章 暗探第三章 節帥人選第十一章 盤算第二十章 臨朝大封第五十一章 壽國公第五十三章 徒勞第八章 提點第十章 位次之爭第十三章 威嚇第十五章 紛爭
第三十章 內外交困第十九章 漁陽鼙鼓動地來第十一章 薰風殿第三章 國事家事第十七章 小道第三十一章 郭子儀南下第十六章 人選第七章 曲江春宴第二十六章 安思順第三十七章 玉環產子第十四章 危局第十一章 薰風殿第七章 范陽盧氏第十五章 局勢翻轉第六章 南詔入京第二章 隴右軍報第十四章 贈禮第十九章 激將第二十二章 雪中琴聲第十六章 楊慎矜投靠第七章 范陽盧氏第二十五章 五斗米教第三十七章 陳倉古道第五章 再遇第四十四章 圈套第三十四章 秘密入宮第二十七章 張天師第三十四章 救人第十二章 良宵苦短日高起第十四章 平亂第七章 試探第十五章 玉龍關失守第二十四章 暗會第二十九章 東歸第十四章 危局第八章 議政第十八章 河北戰起第三十五章 教坊司第二十五章 密謀封后第三十三章 左相第三十一章 郭子儀南下第二章 神箭第四十章 張天師第五十三章 徒勞第十九章 內外呼應第二十六章 疑神疑鬼第五十六章 破劍川第二十六章 決定第三十五章 孤注一擲第六章 名將第六章 名將第十一章 薰風殿第十章 決策第一章 爭鋒相對第四十五章 林招隱第三十五章 宮宴第十九章 回京第十二章 誤闖第二十二章 戰敗第三十一章 薊城內亂第七章 入城第三十七章 皇帝駕崩第十一章 冷箭終章 盛世再起第七章 香花夫人第三十七章 陳倉古道第三十三章 吐蕃求親第二十七章 情濃第十四章 請戰第十八章 攬東風第六十章 香花獻策第十九章 決裂第十三章 再傳聖旨第六章 城防之爭第三十一章 郭子儀南下第二十八章 靖王納妃第三十九章 勸降第三十五章 孤注一擲第一章 太子窘境第九章 論戰第十八章 河北戰起第二十二章 南詔女王第二十七章 張天師第四十一章 收爲己用第三十一章 強取奴契第十九章 破城第二十章 叮囑第十八章 爭分奪秒第三十四章 謠言四起第十七章 小道第三章 暗探第三章 節帥人選第十一章 盤算第二十章 臨朝大封第五十一章 壽國公第五十三章 徒勞第八章 提點第十章 位次之爭第十三章 威嚇第十五章 紛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