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劍舞

前後不過片刻的功夫,待到宴廳中衆人坐定,諸菜齊備,今日的曲江春宴便算是正式開始了。

帝席上,李隆基看着廳中濟濟一堂的羣臣,看着富麗堂皇的望月樓,心中頓時升起一股自得與驕傲。

他舉頭環顧了一圈,舉起酒樽,對廳中的衆人高聲道:“自朕登基以來,掃除柯弊,大唐國運日漸昌盛。於內,治下百姓夜不閉戶,路不拾遺,各州郡府縣倉廩豐實,邑室尤多。於外,威服西域,遠鎮吐蕃,引四夷賓服,萬邦來朝。此間種種,多賴諸卿輔弼,羣臣用命。此次春宴乃是貴妃一手操持,今日朕借接貴妃之酒,與衆卿滿飲此杯,望衆卿再續新功,共開盛世。”

衆臣齊齊舉起酒樽,附和道:“願追隨陛下再續新功,共開盛世。”

言罷,君臣一飲而盡。

今日宴中所用乃是西域進貢的高昌葡萄酒,酒度不高,微帶甘甜,還有着一股淡淡的葡萄清香,與李瑁往日在府中所飲並無二致。

待到酒過三巡,坐上上首的楊玉瑤輕輕拍了拍手,廳中奏樂漸變,十多名身着彩裙的舞者從廳門蹁躚而入,躍入衆人眼前。

廳中所舞,正是宮廷宴樂“承天樂”。

廳中舞者、樂者皆出自梨園,技藝精湛,遠非尋常舞者可以比擬,但李瑁卻依舊提不起半點興趣。

李瑁的王妃楊玉環便是樂舞大家,當世能與她比肩者都無幾人。李瑁在王府中看慣了楊玉環的樂舞,無論是身段還是姿態都是當世無雙,哪還將這些看在眼中?李瑁不過看了幾眼,便興趣缺缺了。

江採萍心思細膩,很快便察覺到了李瑁的變化,輕聲問道:“殿下不喜這些歌舞嗎?”

李瑁搖了搖頭,回道:“倒也不是不喜,只是看來看去都是如此,有些乏了。”

江採萍看着李瑁興致不足的模樣,心中莫名一動,竟鬼使神差地開口道:“奴婢少時於家中無聊,曾學擬空中鴻雁之姿作驚鴻舞,雖不入大家之眼,卻也頗有幾分意趣,殿下若是有意,奴婢改日舞於你看。”

江採萍之語不過脫口而出,並未深思,話音方落,自己便立覺不妥。

自己是女子,怎能主動邀約男子,這麼難免顯得輕浮。而且李瑁貴爲親王,什麼樣的舞姿沒有見過,她自己編排的驚鴻舞怎麼能入他的眼?

想到這裡,江採萍頓覺無地自容,恨不得找個地縫鑽進去。

就在江採萍自覺難堪的時候,李瑁卻突然笑了出來,臉上露出了期待的神情。

李瑁這纔想起,其實江採萍也是當世舞樂名家,她所創的驚鴻舞甚至一度得唐玄宗讚美,被稱作:“吹白玉笛,作《驚鴻舞》,一座光輝。”

“墜耳時流盼,修據欲溯空,唯愁提不住,飛去逐驚鴻。驚鴻舞取自飛鴻,想必輕盈柔美至極,本王若有機會,自當一觀。”李瑁看着江採萍羞怯的模樣,心頭一陣激盪,緩緩點頭笑道。

江採萍早知玉郎殿下才情非凡,沒想到他光憑驚鴻二字便能出口成詩。江採萍從李瑁的話中聽出了李瑁對驚鴻舞的興趣,臉上露出淡淡的笑意。

江採萍又取過了李瑁地酒樽,爲他慢慢地倒上了一杯,小聲道:“其實現在殿下也不必覺得乏味,貴妃娘娘除了這尋常的舞樂還準備了別的樂子。殿下可曾聽過公孫大娘?”

李瑁不假思索地回道:“公孫大娘舞姿動長安,乃當年劍器舞集大成者,她的名號我自是聽過了。莫非今日?”

江採萍點了點頭道:“此次公孫大娘恰巧路過長安,便被貴妃娘娘請到了園中,本次春宴壓軸的樂舞,便該是公孫大娘的劍器舞:西河劍器了。”

李瑁平日裡雍容大氣的宮廷舞樂見的多了,這氣勢磅礴的劍器舞倒還未曾見過。想到稍後便能見到那個名傳後世的劍器舞始祖公孫大娘,李瑁心中不自覺地便多了幾分期待。

公孫大娘成名頗早,開元中期便已闖下不小的聲名,在李瑁的估算中,公孫大娘成名十餘載,至少也該是個徐娘半老的中年女子了。

可當廳中配樂乍響,公孫大娘身着舞衣,手持長劍,緩緩踏步而入時,李瑁這才發現,原來自己着實錯了。公孫大娘的樣子哪是什麼半老女子,分明是個花信年華的年輕美婦。

公孫大娘眉色青翠,雙脣絳紅,雙眸明亮清澈,臉上透着一股成熟與英氣,看上去不過三十二三的年紀。

李瑁頓時對這個一舞劍器動四方的傳奇女子產生了極大的好奇,一臉正色地看向場中。

只聽得廳中一陣箏聲響起,如裂衣帛,公孫大娘手腕一翻,隨着箏鼓之聲緩緩起舞。

公孫大娘舞姿激揚豪放,如雷霆萬鈞,令人屏息,舉手間便奪走了所有人的目光。

劍光璀璨,如后羿射日,身姿矯健,如駕龍翱翔。起舞間,陣陣劍勢如大海磅礴,浪勢滔天,波濤連綿不絕。

李瑁的面色和心跳也隨着公孫大娘的劍舞上下起伏,久久難安。

難以想象,這樣一個窈窕女子,舉手投足間竟有這般渾厚的威勢,李瑁的內心也隨着洶涌澎湃。

“好!好一個一劍動四方的公孫大娘。”

過了片刻,待到公孫大娘江海凝光般收住劍勢,李瑁心中激盪,竟不自覺地高聲呼喝了出來。

李瑁呼聲頗大,聲音又清亮,在安靜的宴廳中顯得尤爲矚目,一瞬間,就連帝席上的李隆基和楊玉瑤也被他的呼聲吸引了過去。就連公孫大娘也驚訝的看着李瑁。

李瑁呼聲方落,便發現了廳中衆人都齊齊地看着自己,心中大覺尷尬,這纔想起來了自己方纔的失態。

原來公孫大娘時下聲明雖大,但地位卻不高,在這些高官權貴的眼中,她不過是個供人娛樂的樂舞伶人罷了,心中縱然對她的劍舞再爲喜愛,也不會在大庭廣衆之下失了儀態,高聲讚揚。

李瑁面色尷尬,羞赧地笑了笑,連忙起身出列,站在公孫大娘的身旁,對上首的李隆基和楊玉瑤欠身道:“兒臣一時欣喜,失了儀態,還請父皇恕罪。”

君前失儀,這種罪責可大可小,面對的處罰也大不相同。不過以李瑁的身份及處境,他方纔的失儀想必不會往大了說。

果然,李隆基玩笑似地指了指李瑁,搖頭笑了笑道:“瑁兒,今日的春宴是貴妃一手操持的,你方纔的一番胡鬧恕不恕罪朕說了不算,你需得問過貴妃。”

李隆基片語間就將李瑁的失儀定義爲一時胡鬧,又將處罰的權力交給了與李瑁一向親善的楊玉瑤,想來是不打算深究的。

楊玉瑤千嬌百媚地掩嘴一笑,若有所思地看着李瑁,想了想,這纔開口道:“壽王殿下君前失儀,若是不罰豈能服衆?”

第十四章 急返河北第十八章 玉環吃醋第四十一章 祿山拜母第七章 試探第十二章 危機第二十四章 暗會第三十四章 斬首第十八章 襲城第四十章 潼關戰起第二章 貴妃產子第一章 楊安之爭第四十二章 沐浴華清宮第三十六章 襲關第二十八章 全據中原第三十四章 南歸在即第十七章 監國太子第十章 位次之爭第十九章 決裂第二十章 光復東都第四十四章 監軍第三十一章 明升暗降第三十三章 燒糧第七章 曲江春宴第二十章 益州商會第二十章 佈局耳目第十八章 返程第四十四章 春日遊園第三十四章 秘密入宮第四章 美人玉環第十五章 玉龍關失守第二十七章 以身犯險第三十三章 如虎添翼第二十六章 詩仙太白第三十三章 帝欲親征第三十一章 屠殺第十四章 急返河北第一章 勸進第五十四章 浪穹詔第三十九章 勸降第九章 劍舞第三十九章 勸降第二十五章 元日朝會第二十三章 鋤奸第十六章 兵臨洱海第九章 劍舞第四十五章 逼戰第十五章 入宮第二章 稱帝第十九章 漁陽鼙鼓動地來第三十一章 屠殺第十章 祿山殞命第十七章 楊國忠拜相第十四章 急返河北第二十五章 五斗米教第二章 稱帝第三十六章 收盤第二章 稱帝第十一章 激將第十一章 大難不死第一章 玉環有喜第二十一章 義子第八章 議政第三十三章 威懾第五十一章 壽國公第一章 明月樓高休獨倚第二十五章 決戰第十七章 小道第六章 請帖第三十五章 教坊司第三十三章 吐蕃求親第十六章 世家女第十七章 宣慰河北第二章 坦羅斯之敗第十八章 攬東風第二十六章 安思順第十五章 玉龍關失守第一章 明月樓高休獨倚第五章 秦州再會第二十九章 張巡第三十九章 再入安戎城第四十八章 安祿山生恨第七章 香花夫人第十八章 襲城第十二章 危機第三十二章 宴無好宴第四十三章 潼關戰起第一章 勸進第四章 交易第四十一章 用計第三十五章 孤注一擲第四十五章 安慶緒第十七章 新軍第八章 提點第三章 節帥人選第三十一章 強取奴契第二十章 光復東都第十三章 再傳聖旨第五十四章 浪穹詔第二十五章 初戰
第十四章 急返河北第十八章 玉環吃醋第四十一章 祿山拜母第七章 試探第十二章 危機第二十四章 暗會第三十四章 斬首第十八章 襲城第四十章 潼關戰起第二章 貴妃產子第一章 楊安之爭第四十二章 沐浴華清宮第三十六章 襲關第二十八章 全據中原第三十四章 南歸在即第十七章 監國太子第十章 位次之爭第十九章 決裂第二十章 光復東都第四十四章 監軍第三十一章 明升暗降第三十三章 燒糧第七章 曲江春宴第二十章 益州商會第二十章 佈局耳目第十八章 返程第四十四章 春日遊園第三十四章 秘密入宮第四章 美人玉環第十五章 玉龍關失守第二十七章 以身犯險第三十三章 如虎添翼第二十六章 詩仙太白第三十三章 帝欲親征第三十一章 屠殺第十四章 急返河北第一章 勸進第五十四章 浪穹詔第三十九章 勸降第九章 劍舞第三十九章 勸降第二十五章 元日朝會第二十三章 鋤奸第十六章 兵臨洱海第九章 劍舞第四十五章 逼戰第十五章 入宮第二章 稱帝第十九章 漁陽鼙鼓動地來第三十一章 屠殺第十章 祿山殞命第十七章 楊國忠拜相第十四章 急返河北第二十五章 五斗米教第二章 稱帝第三十六章 收盤第二章 稱帝第十一章 激將第十一章 大難不死第一章 玉環有喜第二十一章 義子第八章 議政第三十三章 威懾第五十一章 壽國公第一章 明月樓高休獨倚第二十五章 決戰第十七章 小道第六章 請帖第三十五章 教坊司第三十三章 吐蕃求親第十六章 世家女第十七章 宣慰河北第二章 坦羅斯之敗第十八章 攬東風第二十六章 安思順第十五章 玉龍關失守第一章 明月樓高休獨倚第五章 秦州再會第二十九章 張巡第三十九章 再入安戎城第四十八章 安祿山生恨第七章 香花夫人第十八章 襲城第十二章 危機第三十二章 宴無好宴第四十三章 潼關戰起第一章 勸進第四章 交易第四十一章 用計第三十五章 孤注一擲第四十五章 安慶緒第十七章 新軍第八章 提點第三章 節帥人選第三十一章 強取奴契第二十章 光復東都第十三章 再傳聖旨第五十四章 浪穹詔第二十五章 初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