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貴妃出宮

李瑁回到了壽王府,便立刻被人引進了偏廳。

李瑁還沒進偏廳便聽到了楊玉環姐妹的聲音。

“妹妹,我大好年華陪在他的身邊,難道我想爲自己多爭取些東西有錯嗎?”

“三姐,陛下畢竟是九五之尊,天下之主,你這樣於他講話,他下不來臺,一時生氣也是難免的,你去和他認個錯不就行了嗎?何必鬧得負氣出宮呢?”

“妹妹,你怎麼能這樣說呢,我也是爲了我們楊家考慮,只是沒想到這個老傢伙這般小氣。”

“話是這麼說沒錯,但你總要給陛下一個臺階下吧。”

在門外聽楊玉環和楊玉瑤說了幾句,李瑁已經猜到了事情的大概,想必是楊玉環提出了什麼過分的要求,李隆基沒有答應,這才鬧得楊玉環負氣出宮。

李瑁一邊走進偏廳,一邊故作嚴肅道:“你們好大膽子,你們這樣在背後議論父皇可是要論罪的。”

楊玉環和楊玉瑤聽到背後的聲音原本還是一陣心慌,但隨即聽出李瑁的聲音後又放下了心。

其他的皇子楊玉瑤或許不清楚,但李瑁他實在是再瞭解不過了。

他剜了李瑁一眼,嗔怪道:“三姐有麻煩,你不幫忙也就罷了,還是這裡調笑於我,有你這樣做妹夫的嘛。”

楊玉瑤聲音微顫,看着李瑁的眼神都帶着一絲媚意,只看得李瑁心頭一顫,如果電流劃過一般。

楊玉瑤的媚意從骨子裡透出,李瑁也吃不消,他連忙打岔問道:“三姐出宮到底所爲何事,不如說給我聽聽,興許我能幫上你。”

楊玉瑤出宮回孃家,本該直接回堂兄楊錡府上纔是,她專程先繞道來壽王府,本就是希望能得到李瑁的幫助,希望他爲自己出謀劃策。

畢竟楊家人的德行她自己也是知道的,指望他們幫忙是不切實際了。

楊玉瑤道:“其實也不是什麼大事,只是我想讓楊國忠出任左相,陛下沒有同意罷了。”

聽了楊玉瑤的話,李瑁臉上頓時露出了奇怪的表情,想笑卻又憋着不能笑。

大唐左相,朝堂中的第二號人物,在楊玉瑤的眼中竟然只是小事?

宮中之人都說楊玉瑤恃寵而驕,如今看來倒是沒有半點虛言。

如今的大唐朝堂,李林甫拜中書令兼任尚書僕射,手握中書省及尚書省大權,權傾朝野。

左相又名侍中,掌門下省,隨侍皇帝身邊,以供垂詢,職權極大。

若是楊國忠被拜爲左相,隨侍李隆基身旁,再加上內宮的楊玉瑤,楊家的權勢必定會在短時間內迅速膨脹,甚至會威脅李林甫的地位,打破李隆基苦心營造的均衡局面,引起李林甫的反彈,這絕不是李隆基想要看到的。

李瑁笑了笑道:“左相之位至關重要,關係到朝堂的穩定,非德高望重且飽學之士不可爲之,父皇慎重些自然也是應該的。楊國忠雖有些急才,但文采和資歷均是一般,三姐想爲楊國忠謀求左相,恐怕難比登天。”

之前楊玉瑤只知道左相位高權重,若是楊家人得此要位,必定會對自己在後宮助益甚多,這才一再地在李隆基身前推薦,惹惱了他。

“難道就沒有其他辦法嗎?”楊玉瑤嘟囔了一句,顯然心裡還沒有放棄。

楊玉瑤雖然聰明,又善於把握男人的心思,極得李隆基的寵愛,但左相之位又其實因爲對楊玉瑤的寵愛就能輕易許出的。

李瑁勸道:“三姐聽我一句勸,以楊家眼下的局勢,左相之位絕無可能,三姐得到父皇的寵愛不易,還是早些回宮的好,畢竟宮中盯着三姐位置的人可不少。”

李瑁的一句話一下子戳到了楊玉瑤的痛處,楊玉瑤眼下看似風光,其實她每日也無不在擔憂。最是無情帝王家,李隆基對她的寵愛能維持多久,她自己也不知道。

“妹夫的意思我懂,但我若是就這樣回去,豈不是叫宮裡那些人看笑話,以後我還怎麼管理後宮。”

楊玉瑤當着李瑁的面心裡雖已經爲自己的莽撞後悔,但嘴上卻還沒有服軟。

李瑁笑道:“我倒是有一個辦法,既能抱不失顏面地回宮,又能爲楊家謀取想要的利益,不知三姐願不願意聽我的。”

楊玉環擔心楊玉瑤的處境,見李瑁還在賣關子,輕輕地掐了下李瑁道:“秋郎你就快些說吧,別再賣關子了。”

李瑁手臂微微吃痛,寵溺地捏了捏楊玉環的臉頰,微微一笑,只看得一旁的楊玉瑤心裡也泛起一陣酸意。

李隆基雖能給她權勢和地位,但卻不能給她一個丈夫真正該給的東西,不知多少次,她也曾暗自嫉妒過楊玉環,她多麼希望那個懷着李瑁的骨肉,溫柔似水地站在李瑁身旁的女人是她,而不是楊玉環。

可她雖這般想,但每當她面臨現實,每夜睡在她身旁的男子總是那個叫她生厭,卻又不得不曲意奉承的老皇帝。

李瑁不知楊玉瑤複雜的心思,他聽了楊玉環的話,立刻便對楊玉瑤道:“想要挽回局面倒也不是難事,三姐只要現在老老實實地去楊錡府上暫住,然後再剪下一縷頭髮,讓楊錡帶着進宮勸勸父皇,我也會請高公公在一旁規勸,父皇本離不得三姐,過不了一日他必定會心軟,接三姐回去的。”

楊玉瑤嗔道:“這些道理我也懂,但那又如何,我就這麼回宮了,這一次豈不是平白叫人看了笑話?”

李瑁笑道:“三姐放心,我稍後便起草一份奏摺,表奏楊國忠爲正三品水陸轉運使,楊錡爲從三品陝郡太守,如何?”

楊玉瑤對朝中的官職不瞭解,一聽李瑁說的話,頓時皺了皺眉,問道:“才三品嗎?”

“哈哈。”

李瑁看着楊玉瑤的樣子不禁笑了出來,問道:“三姐可知水陸轉運使爲何官職?”

楊玉瑤搖了搖頭道:“不知。”

李瑁解釋道:“天下富庶莫過江淮水路轉運使便是掌管江淮船隻在長安的水路轉運事宜,權責極大,每年所經財貨何止億萬,掌握大唐半數稅負轉運,乃是天下數一數二的肥缺,多少人望之而不可得。”

聽李瑁這麼說,楊玉瑤頓時就明白了過來,所謂水路轉運使原來就是皇帝的錢袋子啊。

這個官位撈起錢來可比戶部尚書還要來的厲害。

楊玉瑤終於滿意地點了點頭道:“好,那就水陸轉運使了。”

第三十章 內外交困第四十二章 林美人第十六章 春和日麗第十九章 蜀商求見第二十二章 賑撫使第六章 鳳棲梧第十六章 謀退第五章 麟德之宴第四十五章 林招隱第四十四章 名劍含光第二十二章 賑撫使第二十一章 商會初立第四十六章 返京第三十二章 盛王李琦第四十六章 蠱惑第八章 回府第五十三章 徒勞第三十一章 風起第十五章 官學第十二章 賜婚第四十五章 逼戰第三十三章 吐蕃求親第五十八章 俟羅君授首第十四章 請戰第二章 王忠嗣貶謫第九章 論戰第五十八章 俟羅君授首第十九章 賑災第四十四章 春日遊園第十二章 軍中比武第二十七章 退戎書第二十五章 決戰第二十五章 密謀封后第四十一章 提詩黃鶴樓第三十五章 破關南歸第五章 攬玉樓宴第三十四章 貴妃出宮第二十六章 刺殺第十三章 威嚇第二十七章 策反第五十一章 壽國公第一章 水淹第二十七章 情濃第十六章 定策第二十三章 離京第六十章 香花獻策第二十七章 以身犯險第三十七章 危局第二十三章 鋤奸第三十四章 謠言四起第二十四章 開解第五章 出關第三章 謀算第二十九章 東歸第一章 勸進第八章 瑛娘第二十七章 策反第三十二章 騙城第三章 國事家事第八章 起兵第一章 楊安之爭第十九章 激將第二十八章 補堤第二十六章 災民第三十三章 左相第十四章 贈禮第十五章 退封第十九章 決裂第二十二章 龍袍第十三章 再露崢嶸第三十七章 皇帝駕崩第三十二章 孟津渡第三十章 威逼利誘第十一章 冷箭第十二章 設伏飛虹谷第十六章 人選第二十章 賑災第二十六章 終破僵局第四十一章 加封第二十二章 雪中琴聲第三十章 內鬥第十六章 大捷第二章 貴妃產子第二十九章 張巡第四十三章 破關第二十六章 安思順第八章 議政第三十七章 陳倉古道第二十九章 慾望第四十一章 提詩黃鶴樓第三十五章 破關南歸第四章 密信第十七章 小道第三十五章 破關南歸第七章 所謂妙人第二十四章 假戲真做第五章 離間第四章 結盟第四十二章 美人恩重第十四章 重賞
第三十章 內外交困第四十二章 林美人第十六章 春和日麗第十九章 蜀商求見第二十二章 賑撫使第六章 鳳棲梧第十六章 謀退第五章 麟德之宴第四十五章 林招隱第四十四章 名劍含光第二十二章 賑撫使第二十一章 商會初立第四十六章 返京第三十二章 盛王李琦第四十六章 蠱惑第八章 回府第五十三章 徒勞第三十一章 風起第十五章 官學第十二章 賜婚第四十五章 逼戰第三十三章 吐蕃求親第五十八章 俟羅君授首第十四章 請戰第二章 王忠嗣貶謫第九章 論戰第五十八章 俟羅君授首第十九章 賑災第四十四章 春日遊園第十二章 軍中比武第二十七章 退戎書第二十五章 決戰第二十五章 密謀封后第四十一章 提詩黃鶴樓第三十五章 破關南歸第五章 攬玉樓宴第三十四章 貴妃出宮第二十六章 刺殺第十三章 威嚇第二十七章 策反第五十一章 壽國公第一章 水淹第二十七章 情濃第十六章 定策第二十三章 離京第六十章 香花獻策第二十七章 以身犯險第三十七章 危局第二十三章 鋤奸第三十四章 謠言四起第二十四章 開解第五章 出關第三章 謀算第二十九章 東歸第一章 勸進第八章 瑛娘第二十七章 策反第三十二章 騙城第三章 國事家事第八章 起兵第一章 楊安之爭第十九章 激將第二十八章 補堤第二十六章 災民第三十三章 左相第十四章 贈禮第十五章 退封第十九章 決裂第二十二章 龍袍第十三章 再露崢嶸第三十七章 皇帝駕崩第三十二章 孟津渡第三十章 威逼利誘第十一章 冷箭第十二章 設伏飛虹谷第十六章 人選第二十章 賑災第二十六章 終破僵局第四十一章 加封第二十二章 雪中琴聲第三十章 內鬥第十六章 大捷第二章 貴妃產子第二十九章 張巡第四十三章 破關第二十六章 安思順第八章 議政第三十七章 陳倉古道第二十九章 慾望第四十一章 提詩黃鶴樓第三十五章 破關南歸第四章 密信第十七章 小道第三十五章 破關南歸第七章 所謂妙人第二十四章 假戲真做第五章 離間第四章 結盟第四十二章 美人恩重第十四章 重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