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出城

月半,夜深。

岷江蘊育千年而成的河谷地上,一支兩百人左右的騎兵隊伍鉗馬銜枚,黑衣暗甲,疾行其中。

每個人神色肅穆,迎着冷風,面朝着冷冽月光下,那座穩如磐石的堅城。

“仁杰(馬璘字),過了這道山口,便是吐蕃之地了,此行艱險,可是準備好了?”隊伍的最前端,李瑁側過頭,看着面色凝重的馬璘。

不得不說,有些人真的是天生爲軍旅而生。不過行軍月餘,馬璘年輕的臉上已經沒有了從前的嬉笑與輕浮,取而代之的是與年齡不想符合的沉穩與堅毅。

馬璘靜靜地望着愈漸清晰的山口,心裡產生一種平靜與興奮交雜的矛盾情緒:“早在長安城外末將便已經準備好了,殿下貴爲親王尚且不懼,馬璘有何懼之?馬璘這條命隨時願爲殿下,爲大唐衝鋒陷陣!”

“好!”

李瑁由衷一嘆,重重拍了拍他的肩膀:“仁杰勇烈,不愧是我大唐男兒。”

自大唐立國之初,貞觀以來,帝國兵鋒威服四海,所向披靡,靠的就是這些悍不畏死,捨生成仁的勇將。

每年每月,多少大唐子弟爲了邊關的安寧,百姓的太平,血撒邊塞,魂歸黃土,而他李瑁也不該例外。

李瑁想起這些,心中一蕩,拔劍指天:“目標,安戎城,雞鳴之前務必趕到。”

一陣煙塵揚天,李瑁引着衆軍如一支利箭,直射遠方。

此次伴隨李瑁出征的左金吾府軍乃是長安精銳,無論人馬俱是如此,從鬆洲城到安戎城,前後迂迴三百餘里的路途,趕了整整一夜也就到了。

“安戎城果然堅固,難怪能如魚骨般抵在我劍南的喉頭,難以拔除。”

趁着天邊剛剛吐出的一抹灰白,李瑁站在一處隱蔽的山坳中,遙望着不遠處堅如磐石的安戎城,不由發出了感慨。

許是因爲高原早晨寒冷,雖值夏日,李瑁張口說話時嘴邊依舊能看清呵出的白氣。

“殿下所言極是,安戎城乃是吐蕃東侵大唐的首站,自被吐蕃佔據,已經營多年,安戎城能有如此局面,只怕吐蕃也是下了許多精力的。”作爲此行嚮導的董承宴策馬立於李瑁地身後,搓着手解釋道。

“若無意外,這安戎城半月後便該是我大唐的領土了。董大人,翟都局那便已經聯繫好了嗎?”李瑁側頭問道。

董承宴點了點頭,指着右前方的一處山谷:“每日寅時翟都局都會帶着百來人到此谷中砍取柴火,以備城中一日之需,待到吐蕃軍士入谷,周邊無人,殿下便可到谷口與翟都局相見。”

董承宴顯然想起了什麼,他雖然盡力想讓自己的聲音表現地平穩,但他微微顫抖的手指還是顯得有些扎眼。

不過李瑁似乎並沒有看出董承宴的異常,反倒看着前方的山谷,失聲笑道:“翟都局堂堂一城守將居然做這樵夫之事,看來他在安戎城過得並不如意啊。”

“殿下所言極是,翟都局與莽布支有舊仇,不爲其所容,難免會過得憋屈些。”董承宴有意無意地觀察着四周的情形,小心地附和着李瑁。

“董大人說的有些道理,不過也不全對。”

李瑁不經意地回頭瞥了董承宴一眼,似是無意地說道:“翟都局與莽布支有舊仇不假,但像他這種反覆無常,吃裡扒外的小人,無論是到了哪裡,都不會過得很舒服。董大人,你說是吧。”

李瑁的話看似隨意,並無它指,但董承宴將它聽在耳中卻覺得異常的彆扭。李瑁的話似乎不是在說翟都局,而是專門說給他聽的。

難道他們的謀劃李瑁已經知道了?

董承宴心中冒出這個想法,但隨即又搖了搖頭。李恪若是早知自己和房渭的謀劃,他就絕不會甘願犯險,親自來這一趟安戎城。

李瑁說出這番話也許真的只是湊巧,董承宴嘗試着在心中這樣安慰自己。

事情似乎真的向董承宴心中所想的那般發展,李瑁並沒有在翟都局吃裡扒外這個話題上多做深究,反倒是安靜地待了一會兒,看了看天色,問道:“寅時應該已經到了,仁杰在此統帥兵馬,聽本王調遣,董大人,你和彥平隨本王同去。”

“諾”,董承宴應了一聲,跟着李瑁一同往兩裡開外的谷口走去。

從此處山坳到翟都局所在的谷口,統共不過兩裡左右的路程,擱在平時不過盞茶的功夫,但今日,董承宴卻覺得宛若經年。

“董大人擔任維州別駕多少年了?”李瑁看似無意地問着。

“自開元十九年起,微臣任維州別駕已滿十年。”董承宴亦步亦趨地跟在李瑁後面,小心地回道。

李瑁輕輕感慨了一聲:“十年了,人生能有多少個十年啊。董大人爲國戍邊十載,勞苦功高,本王回京後自當親自爲董大人請功,請父皇予以獎賞。”

李瑁的話老氣橫秋,完全不像是一個年少得意,意氣風發的皇子該說的話。

董承宴也不知道李瑁爲何會突發感慨,但還是回道:“殿下客氣了,這是下官份內之事,不敢言功。”

“哈哈。”

李瑁笑着拍了拍董承宴的肩膀,眼中閃過一絲精光:“若非董大人居中聯絡,本王安能至此?此戰干係重大,事關大唐邊陲安危。若無董大人相助,恐怕鬆州難守,國門將破,劍南一地必將生靈塗炭,百萬軍民將背井離鄉。董大人功高至此,怎麼能是無功呢?”

鬆州軍糧已撐不了幾日,若是不能斷了吐蕃糧路,鬆州城五日之內必破,李瑁的話雖有誇大之嫌,卻也不是危言聳聽。

不過鬆州缺糧之事只有寥寥數人知曉,董承宴恰巧是不知道的。董承宴聽着李瑁的話,他的臉色頓時煞白。

“今日之事竟能關係整個劍南的安危?”董承宴只覺得渾身一冷,訝然問道。

李瑁和身旁的武彥平對視了一眼,笑道:“董大人有所不知,如今鬆州城中已經快要斷了糧草,如果今日事敗,五日內鬆州必破。鬆州若破,西南門戶便洞開於吐蕃鐵蹄之下,吐蕃兵鋒將直抵蜀中。你說今日之事重不重要?”

轟!

李瑁的話剛說完,董承宴感覺自己的腦袋像是猛地炸了一下,險些站立不穩。

原來如此,難怪身份尊貴如李瑁竟願意親赴險地。原來他不是像房渭說的那般,爲了討皇帝歡喜,謀奪太子之位,而是爲了守護劍南的千萬百姓的安危。

今日之事若敗,丟掉性命的不僅是李瑁一人,還有千千萬萬的無辜百姓。

若是如此,那他今日所爲豈不是禍國殃民,大錯特錯?那他豈不是成了戕害大唐百姓的千古罪人?

一瞬間,無數道念頭在他腦海中閃過。

他是一名鬱郁不得志的官員,他可以在內心裡安撫自己官卑職微,身不由己,這才攝於太子的威勢陷害李瑁。

畢竟人在官場嘛,身不由己。

但官場是官場,政治是政治。他真的能爲了自己所謂的前程枉顧劍南千萬百姓的生死安危嗎?

崔琳和房渭都是世家子弟,他們自幼接受着家族理念的薰陶,在他們眼中,家族的利益大過一切,甚至是大過國家,大過天下萬民。

可董承宴不是世家子弟,他只是一個普通的農戶出身。他真的這麼做了,只怕他這後半生都會活在內疚之中,活在陰影之中。

董承宴牙關緊要,雙拳緊握,在內心捫問了不知多久,彷彿是片刻,也彷彿是一個世紀。他終於鬆開了自己的拳頭,撲通一聲跪倒於地。

“下官斗膽,懇請殿下速回鬆州!”

第十章 謠言四起第四十七章 威脅第五十九章 再遇香花第十五章 玉龍關失守第四十三章 破關第三十七章 妥協第四十章 潼關戰起第十七章 監國太子第五十七章 夜襲第二十一章 出征第二十二章 請降第十二章 斬將第四十三章 潼關戰起第三十一章 風起第三十九章 起兵第四十章 建佛第二十六章 疑神疑鬼第十一章 激將第二十六章 疑神疑鬼第五十九章 再遇香花第四十一章 祿山拜母第二十三章 守孝第四十一章 收爲己用第十五章 提點第二十章 佈局耳目第二十七章 策反第三十八章 小園梅精第十八章 爭分奪秒第十章 位次之爭第七章 閿鄉城第三十章 內鬥第三十五章 教坊司第四十五章 安慶緒第十章 衝突第七章 范陽盧氏第三十六章 襲關第五章 麟德之宴第一章 北上之議第十八章 返程第一章 玉環有喜第二十四章 暗會第三十一章 薊城內亂第三十八章 小園梅精第四十九章 桀驁的安祿山第二十四章 鬆洲司馬第九章 城破第二十八章 靖王納妃第五十五章 拒和第二十六章 詩仙太白第十四章 巧度子河第十八章 鎖拿第二十章 定南詔第二十二章 決戰將臨第二十五章 決戰第四十二章 生隙第三章 謀算第二十五章 沙匪第四十一章 加封第五章 再遇第十章 韋清兒第二十章 益州商會第十六章 大捷第二十二章 戰敗第十九章 破城第二十九章 慾望第三章 國事家事第四十九章 桀驁的安祿山第三十七章 陳倉古道第十六章 春和日麗第十章 謠言四起第三十六章 遣回第八章 南詔秘聞第十一章 挑撥第四十二章 林美人第十九章 回京第十七章 宣慰河北第三十章 內外交困第三十七章 皇帝駕崩第三十四章 南歸在即第十章 謠言四起第三十一章 強取奴契第三十一章 薊城內亂第十八章 胡姬酒肆第二十八章 補堤第十四章 急返河北第四十七章 清兒產子第二十九章 東歸第二十八章 設計第四十二章 芙蓉城第四十三章 酒宴第二十二章 南詔女王第十八章 河北戰起第三十四章 南歸在即第十八章 胡姬酒肆第十六章 大捷第九章 城破第十四章 贈禮第二十二章 接風第五十九章 再遇香花第五章 來世莫在帝王家
第十章 謠言四起第四十七章 威脅第五十九章 再遇香花第十五章 玉龍關失守第四十三章 破關第三十七章 妥協第四十章 潼關戰起第十七章 監國太子第五十七章 夜襲第二十一章 出征第二十二章 請降第十二章 斬將第四十三章 潼關戰起第三十一章 風起第三十九章 起兵第四十章 建佛第二十六章 疑神疑鬼第十一章 激將第二十六章 疑神疑鬼第五十九章 再遇香花第四十一章 祿山拜母第二十三章 守孝第四十一章 收爲己用第十五章 提點第二十章 佈局耳目第二十七章 策反第三十八章 小園梅精第十八章 爭分奪秒第十章 位次之爭第七章 閿鄉城第三十章 內鬥第三十五章 教坊司第四十五章 安慶緒第十章 衝突第七章 范陽盧氏第三十六章 襲關第五章 麟德之宴第一章 北上之議第十八章 返程第一章 玉環有喜第二十四章 暗會第三十一章 薊城內亂第三十八章 小園梅精第四十九章 桀驁的安祿山第二十四章 鬆洲司馬第九章 城破第二十八章 靖王納妃第五十五章 拒和第二十六章 詩仙太白第十四章 巧度子河第十八章 鎖拿第二十章 定南詔第二十二章 決戰將臨第二十五章 決戰第四十二章 生隙第三章 謀算第二十五章 沙匪第四十一章 加封第五章 再遇第十章 韋清兒第二十章 益州商會第十六章 大捷第二十二章 戰敗第十九章 破城第二十九章 慾望第三章 國事家事第四十九章 桀驁的安祿山第三十七章 陳倉古道第十六章 春和日麗第十章 謠言四起第三十六章 遣回第八章 南詔秘聞第十一章 挑撥第四十二章 林美人第十九章 回京第十七章 宣慰河北第三十章 內外交困第三十七章 皇帝駕崩第三十四章 南歸在即第十章 謠言四起第三十一章 強取奴契第三十一章 薊城內亂第十八章 胡姬酒肆第二十八章 補堤第十四章 急返河北第四十七章 清兒產子第二十九章 東歸第二十八章 設計第四十二章 芙蓉城第四十三章 酒宴第二十二章 南詔女王第十八章 河北戰起第三十四章 南歸在即第十八章 胡姬酒肆第十六章 大捷第九章 城破第十四章 贈禮第二十二章 接風第五十九章 再遇香花第五章 來世莫在帝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