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設伏飛虹谷

娘娘山,又稱小秦嶺,坐落於河南東境,西接潼關,東臨洛陽,北接靈寶,南依洛寧,位置險要異常,乃靈寶通往閿鄉的必經之地。

清晨,李歸仁領四萬精騎趕赴閿鄉,到了巳時方至娘娘山飛虹谷外十里。

“傳令下去,衆軍過谷,仔細勘察,今日申時我要趕到閿鄉城外紮營。”李歸仁是在安祿山面前立了軍令狀的,兩日內拿下閿鄉,所以他自然心急萬分。

李歸仁的副將司徒領道:“閿鄉城乃要塞,據天險而守,城高池深,李光弼擁兵兩萬據守,大帥想要兩日內攻下恐怕不易啊。”

李歸仁爲將多年,又何嘗不知道此戰的難處,李歸仁嘆道:“李光弼麾下士卒並非烏合之衆,多爲身經百戰的劍南精銳,兩日內攻城不易本帥又何嘗不知,但本帥哪還有退路可走。靈寶一戰,田乾真功勞甚大,軍中威望勢必高升,本帥若再不另立新功,恐怕就該被這個後來之輩騎在頭上了。”

李歸仁乃安祿山登基後所封的北平王,河南節度使,地位顯赫,安祿山帳下能與他比擬的寥寥無幾。

李歸仁已然年過四旬,已經跟隨安祿山二十餘年,二十年來忠心耿耿,履歷戰功,方有了如今的地位,他如何甘心被田乾真這些新起之秀所超,奪去了安祿山的器重。

安祿山尚未稱帝時,衆人聚於河北一隅,麾下諸將倒也還算齊心,可自打安祿山造反稱帝后,利益駁雜,人心反倒散了,也分出了幾多派系。

有跟隨安祿山多年,直接效忠於安祿山的;也有安祿山次子晉王安慶緒一手提拔,效忠與安慶緒的;還有受段皇后拉攏,交好於安祿山愛子齊王安慶恩的,時下雖還無唐廷那般激烈,但已有愈演愈烈之勢。李歸仁若再不立新功,恐怕他們這些跟隨安祿山多年的老臣就該漸漸失去權勢了。

司徒領爲李歸仁副將多年,李歸仁的意思他自然明白,司徒領擔憂道:“大帥手握禁軍兵權,晉王和齊王都虎視眈眈,長此下去恐怕也不是辦法。”

李歸仁道:“此事我自有打算,待此戰我助陛下破了閿鄉,入主長安,擊潰李瑁後,我便當請命南下,率本部人馬攻取淮南富庶之地,避開這朝堂之爭,帶着兄弟們南下享樂,不受這鳥氣。”

淮南富庶之地,普天之下莫不垂涎,此戰雖勝負未定,但李歸仁已經有所意動了。

聽到李歸仁的話,司徒領的精神也爲之一振,洛陽雖好,但盡受了一堆夾板氣,與其在洛陽束手束腳,不如去富庶的淮南享樂。

司徒領笑道:“哥舒翰大敗,關中已無兵可用,只要擊敗李光弼,拿了閿鄉城,長安指日可下。”

提到李光弼和閿鄉城,李歸仁嘴角輕揚,自信道:“李光弼雖頗有聲名,但卻華而不實,雖也偶爾奉旨督邊,但除了昔年助他一戰成名的西都之戰,少有功績,算不得什麼良將。”

在李歸仁的眼中,西都之戰固然有李光弼的功勞,但更多是仗了李瑁的軍勢,他對李光弼倒是不甚重視,這也是許多宿將對李光弼的看法。

這些年來邊事靖平,少有大戰,李光弼自然聲名不顯,李歸仁也是河北名將,戰功無數,自然不會將李光弼看得太重。

只是此刻的他哪裡知道,李光弼即將踩着他的肩膀,踏上成爲“大唐戰神”的重要一步。

李歸仁率軍到了飛虹谷的方向行去,到了谷口,便看到幾個派去勘察谷內的斥候帶傷迎面逃了出來。

“大帥,谷內有隴右神策軍駐紮,我等撞見了他們的行蹤,被追殺至此。”斥候快馬趕到李歸仁的馬前,跪地稟奏道。

李歸仁聞言驚道:“神策軍,有多少人?”

斥候回道:“約摸兩千人上下。”

李歸仁接着問道:“敵將衛伯玉可在其中?”

斥候回道:“正是衛伯玉率軍突襲的我等。”

李歸仁聞言面露喜色,大笑道:“昨日一戰,叫衛伯玉僥倖逃了性命,今日必要他授首於此。傳令下去,隨本帥入谷殺敵。”

昨日靈寶西原一戰,衛伯玉率軍爲哥舒翰殿後,以六千神策軍硬生生阻擋了六萬大軍一炷香的功夫,給哥舒翰爭取了登船逃亡的時候。

這一戰神策軍雖也損失慘重,但衛伯玉卻率軍逃了出去,惹得安祿山大怒,重利懸賞衛伯玉的人頭。

李歸仁聽聞衛伯玉正率殘軍在谷中休整,只當是天降大功,自然欣喜地很。

李歸仁麾下四萬精銳,兵強馬壯,而衛伯玉率領的卻是兩千殘軍,強弩之末,如何能是李歸仁的對手?李歸仁聞言當即大悅,率軍衝進了飛虹谷。

飛虹谷谷寬,坡度較緩,與昨日安祿山埋伏哥舒翰的地方全然不同,難以封路伏殺。

更何況如今整個河南東面,除了李歸仁的四萬大軍,就只有李光弼的兩萬劍南軍。

劍南軍人數不足,李光弼守城尚顯侷促,又豈敢分兵在此,和李歸仁短兵相接?

經過短暫的思量,李歸仁便率軍衝進谷中,李歸仁入谷一里有餘,恰巧看到了谷中的神策軍正在整理行裝,一副準備撤走的模樣。

“給我殺!”

李歸仁高舉手中的長刀,向前一揮,帶着麾下的士卒殺向了衛伯玉所率領的神策軍。

神策軍似乎沒有預料到李歸仁竟來的這般快,一下子慌了神,士卒們扔下手中正在裝配的馬鞍,和來不及帶走的輜重,跨上光溜溜的戰馬就連忙逃開了。

神策軍慌亂的模樣讓李歸仁越發地肯定了自己的判斷,李歸仁當即下令不得撿拾地上的輜重,即刻追殺神策軍,片甲不留。

神策軍本就是疲憊之師,昨日帶傷奔逃半夜方至飛虹谷,早已是強弩之末,如何比得上河北軍。

神策軍士卒艱難地騎在光滑的馬背上,跌跌撞撞逃了不過半盞茶的功夫,便被李歸仁率軍趕上。

可就在李歸仁眼看着就要追上神策軍的時候,忽然山谷的後面傳出一陣鼓響,萬餘身着劍南軍衣甲的士卒從山谷的背後衝了出來。

站在這些士卒正中的中年將來正是李歸仁曾在長安見過的薊州侯,大將軍李光弼。

第三十九章 安祿山獻捷第十七章 監國太子第三十六章 譙氏之殤第三十章 命犯吐蕃第一章 太子窘境第四章 密信第三十九章 起兵第五章 皇甫惟明第二十五章 沙匪第十二章 良宵苦短日高起第十三章 贈劍第十四章 楊昭儀第十三章 安祿山加官第三十五章 武庫大火第四十七章 崔乾佑第三十三章 威懾第五章 佳人如梅第十八章 襲城第四十五章 逼戰第三章 問安第十章 韋清兒第四十一章 加封第十三章 贈劍第四十七章 清兒產子第七章 所謂妙人第十六章 春和日麗第二十八章 全據中原第十五章 入宮第二十三章 守孝第二十九章 糧倉第十四章 贈禮第三十九章 再入安戎城第三十九章 起兵第五十九章 再遇香花第三十一章 強取奴契第三十章 內鬥第二十九章 張巡第十三章 急報入京第二十四章 蟄伏第六章 請帖第三十二章 李適之罷相第三章 暗探第十二章 危機第四十四章 入關第五章 再遇第十五章 退封第十四章 楊昭儀第五十一章 壽國公第四十四章 春日遊園第三十章 內鬥第十六章 楊慎矜投靠第十一章 激將第二十一章 邯鄲郭鴻第二十三章 亦真亦假第二十六章 詩仙太白第二十七章 策反第八章 提點第二十一章 魏州之戰第三十二章 別苑密謀第四十三章 破關第十章 謠言四起第二十二章 接風第九章 寧王第六章 鳳棲梧第五章 秦州再會第二十三章 八姐玉珠第二十章 平叛人選第二十七章 聯姻第十五章 提點第二十五章 決戰第二章 隴右軍報第十一章 責罰第十九章 決裂第九章 拜訪相府第四章 石堡之捷第七章 入城第十九章 蜀商求見第二十四章 逼退第二十七章 蠱惑第五十三章 徒勞第三十五章 河北平定第四十五章 終得長安第六章 南詔入京第二十二章 囑咐第九章 密謀第三十章 威逼利誘第五章 攬玉樓宴第九章 高仙芝第十八章 襲城第二十三章 八姐玉珠第十二章 誠節出城第十九章 激將第二十四章 蟄伏第二十七章 張天師第二十四章 逼退第五章 再遇第三十七章 陳倉古道第十七章 宣慰河北第十四章 平亂第二十四章 鬆洲司馬
第三十九章 安祿山獻捷第十七章 監國太子第三十六章 譙氏之殤第三十章 命犯吐蕃第一章 太子窘境第四章 密信第三十九章 起兵第五章 皇甫惟明第二十五章 沙匪第十二章 良宵苦短日高起第十三章 贈劍第十四章 楊昭儀第十三章 安祿山加官第三十五章 武庫大火第四十七章 崔乾佑第三十三章 威懾第五章 佳人如梅第十八章 襲城第四十五章 逼戰第三章 問安第十章 韋清兒第四十一章 加封第十三章 贈劍第四十七章 清兒產子第七章 所謂妙人第十六章 春和日麗第二十八章 全據中原第十五章 入宮第二十三章 守孝第二十九章 糧倉第十四章 贈禮第三十九章 再入安戎城第三十九章 起兵第五十九章 再遇香花第三十一章 強取奴契第三十章 內鬥第二十九章 張巡第十三章 急報入京第二十四章 蟄伏第六章 請帖第三十二章 李適之罷相第三章 暗探第十二章 危機第四十四章 入關第五章 再遇第十五章 退封第十四章 楊昭儀第五十一章 壽國公第四十四章 春日遊園第三十章 內鬥第十六章 楊慎矜投靠第十一章 激將第二十一章 邯鄲郭鴻第二十三章 亦真亦假第二十六章 詩仙太白第二十七章 策反第八章 提點第二十一章 魏州之戰第三十二章 別苑密謀第四十三章 破關第十章 謠言四起第二十二章 接風第九章 寧王第六章 鳳棲梧第五章 秦州再會第二十三章 八姐玉珠第二十章 平叛人選第二十七章 聯姻第十五章 提點第二十五章 決戰第二章 隴右軍報第十一章 責罰第十九章 決裂第九章 拜訪相府第四章 石堡之捷第七章 入城第十九章 蜀商求見第二十四章 逼退第二十七章 蠱惑第五十三章 徒勞第三十五章 河北平定第四十五章 終得長安第六章 南詔入京第二十二章 囑咐第九章 密謀第三十章 威逼利誘第五章 攬玉樓宴第九章 高仙芝第十八章 襲城第二十三章 八姐玉珠第十二章 誠節出城第十九章 激將第二十四章 蟄伏第二十七章 張天師第二十四章 逼退第五章 再遇第三十七章 陳倉古道第十七章 宣慰河北第十四章 平亂第二十四章 鬆洲司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