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機會

河西節度使,治涼、甘、肅、瓜、沙、伊、西七州之地,治所位於姑臧,隔吐蕃,制突厥,縱橫千里,轄下赤水、大斗、建康、玉門諸軍,將兵八萬衆,實力雄厚,不遜隴右,乃名副其實的西北諸侯。

河西位置特殊,和河東隔黃河、朔方相望,如一把尖刀般懸於大唐西北之頂,隨時可以入侵關中。隴右,故而極爲關鍵。

河內之地有朔方鎮鎮守,難以迅速攻去,所以安祿山造反,大唐的壓力大多在中原、山東之地,朔方鎮若是不出大的岔子,應對應當還算自如,可若是河西的安思順出兵響應安祿山,那關中可就是腹背受敵了,到時莫說是關隴之地了,就算是擁兵七萬的朔方鎮都難以自保,所以派人前去穩住安思順是極爲必要的。

河北出了這麼大的事情,李隆基的心已經夠涼了,自然也無心消暑,率着衆人便返了京。

只要李瑁出了河西,那他必然就要出了關中,他一旦離開關中便有潛回劍南的可能。可就在李瑁剛剛回到王府後,宮中的口諭便傳來過來。

皇后楊玉瑤與楊家姊妹姐妹情深,每日深宮寂寞,極是思念楊氏姐妹,爲解姐妹思慮之情,特延請楊玉環及世子李儴每日入宮小敘。

這倒聖旨看似是家常之事,其實就是爲了留住李瑁。

李隆基對李瑁地防備不在安祿山之下,甚至還要高於安祿山。

安祿山再怎麼反,終究是個胡人,不是皇室血脈,繼承不了大唐的正統,永遠只能是一個反賊,名不正言不順。但李瑁不同,李瑁是皇子,正兒八經的鳳子龍孫,若是李瑁學着安祿山,和安祿山一東一西,以清君側之名出兵,再效仿一次玄武門,那他繼承的就是大唐正統,他的威脅可比安祿山大多了。

說白了,就是安祿山再橫,也動不了他的根,而李瑁只要時機選的對,卻可以輕而易舉地叫他成爲太上皇。

李隆基對李瑁的防範,李瑁比誰都清楚,他聽完李隆基的口諭,臉色一下子就陰沉了下來,立刻派人將李泌傳了過來。

“畢思琛無能,河北大敗,黃河以北之地已盡歸安祿山所有。昨日廷議,父皇命封常清鎮守洛陽,又着本王宣慰河西,安撫和拉攏安思順,以免其與安祿山同謀,禍連關中。”李泌方一進門,李瑁便對他道。

李泌聽了李瑁的話,眼睛一亮,笑道:“這是好事呀正所謂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只要殿下宣慰河西便可出關,到時殿下只需藉口吐蕃入侵,劍南局勢不穩,殿下便可悄悄返回劍南,主掌大局。”

李瑁嘆了口氣道:“長源之言本也是本王所想,但無奈事與願違啊,父皇如何能夠放心本王南下。本王纔剛剛返回長安,就在方纔,父皇已經下旨,要王妃帶着儴兒每日往宮中陪伴皇后,這明擺着是爲了警告和拴住本王啊。”

李泌道:“皇上於殿下而言畢竟是君父,皇上佔據着大義,殿下輕易違背不得,皇上若硬是要留殿下在長安,殿下也不好擅離,否則殿下人心必失。”

“砰!”

李瑁無奈地一拍桌案道:“如今天下大亂,安賊已經兵臨洛陽,本王卻還困坐長安城中,當能在一旁看似,當真是氣煞我也。”

李泌笑了笑淡然道:“殿下不必困擾,封常清擋不住安賊,到時陛下終究還是要殿下掛帥的。”

李瑁看着李泌問道:“長源也不看好封常清?”

李泌如實回道:“封常清若是率領的安西百戰勁卒,仗着洛陽雄城,糧豐水足,他對陣安祿山當有四成勝算,可是近兩年西北不穩,安西四鎮更是內有外患,戰爭連綿,安西的老卒死傷過半,剩下的能戰之兵也都鎮守在安西四鎮和大小勃律,根本調不出來。他此去中原無論帶的是南衙禁軍還是新兵,都不是安祿山的對手。”

李瑁道:“如此說來長源是覺得洛陽守不了了?”

李泌點頭道:“二十日,最多二十日封常清必敗。屆時洛陽失守,震動天下,皇上一定會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必定會重新派人掛帥平亂。到時叛軍兵臨潼關,大唐生死一線,陛下輸不起,也不能輸。那個時候,劍南軍陛下用得用,不用也得用,由不得他了。”

李瑁聽到李泌的話,理解了他的意思,眼角漸漸舒展開了。

歷史上的安史之亂,李隆基之所以沒調劍南軍北上平亂,是因爲劍南軍在兩次對南詔的討伐中折損了十五萬人,善戰之兵盡數命喪南疆,如何還能兵援關中?

而如今不同,如今的劍南在李瑁地率領下早已平定了南詔,劍南和南詔兵力之和近二十萬,可謂兵強馬壯。到時若是安祿山還能兵臨潼關,李隆基就不得不調劍南軍北上靖難,他沒得選擇。

“如此說來,本王要等中原局勢惡化了纔能有機會?”李瑁擡頭問道。

李泌道:“東都不亂,皇上不會允許殿下掌兵,殿下想要破局,只能渾水摸魚。可是眼下的這潭水只是亂了河北,中原和關中還沒有亂,這潭水還不夠渾,還沒到殿下落子的時候。”

李瑁有心守住洛陽,將安祿山的叛軍擋在黃河以北,但無奈李隆基對他防範太深,他也無力迴天。

“那本王要怎麼做?”李瑁接着問道。

李泌回道:“第一,殿下需在二十日內徹底穩住安思順,甚至是讓安思順倒向殿下,成爲殿下佈局在河西的棋子;其二,洛陽城破,中原失守幾成定局。但中原可以丟,江淮決不能丟。江淮若丟,叛軍便得東南糧倉,叛軍將荼毒天下。而要守江淮,必守睢陽,睢陽太守張巡正是殿下的人,殿下當儘早通知張巡,散財募兵,築城積糧,以防萬一。”

李瑁點頭道:“此去河西,本王快馬加鞭十五日內便可往返,應當沒什麼問題。睢陽那邊本王也早已密令張巡籌備,而且軍備之需也已經悄悄運去了許多,除非叛軍傾巢而攻,否則絕難攻破。”

第十二章 誠節出城第五十六章 破劍川第十章 逐鹿第二十九章 王府參軍第三十六章 安慶緒授首第二十二章 南詔女王第七章 入城第六章 城防之爭第二十六章 災民第三十四章 謠言四起第二十一章 魏州之戰第四十章 張天師第二十一章 天策上將第六十章 香花獻策第四十六章 返京第二十九章 出城第二十七章 情濃第二章 王忠嗣貶謫第十四章 重賞第四十四章 監軍第三十三章 薊城易手第十五章 提點第三章 夜取南陽第六章 西北平亂第十六章 大捷第十八章 胡姬酒肆第四十四章 春日遊園第二十七章 大捷第十三章 圈套第三十七章 太華出家第二十三章 鋤奸第五章 立儲第十章 胡兒第二十二章 南詔女王第四十五章 終得長安第三十二章 水門第二十七章 情濃第五章 皇甫惟明第二十八章 補堤第二十九章 慾望第三章 問安第二十二章 請降第三十四章 謠言四起第十九章 決裂第三十一章 郭子儀南下第二十七章 張天師第二十五章 兵圍范陽第三十一章 薊城內亂第二章 貴妃產子第六章 請帖第三十七章 太華出家第十四章 平亂第三十四章 秘密入宮第三十六章 襲關第二十八章 補堤第十四章 急返河北第二十二章 接風第二章 酒入愁腸第四章 提詩第二十五章 元日朝會第十二章 良宵苦短日高起第四十一章 加封第十章 胡兒第三十一章 糧價第十五章 顏真卿第四十六章 蠱惑第十一章 定議第十七章 豆蔻初開第十九章 激將第四章 提詩第二十五章 兵圍范陽第十七章 妾名含光第三十一章 屠殺第四十章 張天師第三十二章 別苑密謀第十六章 中毒第二十六章 韋昭訓第三十章 內鬥第四章 美人玉環第三十三章 如虎添翼第二十八章 交易第四十八章 芙蓉園第八章 回府第四章 美人玉環第三十五章 破關南歸第五十四章 浪穹詔第三十四章 永王潰敗第三章 夜取南陽第十五章 提點第二十二章 賑撫使第十四章 贈禮第四十五章 終得長安第二十三章 銀礦第二十四章 逼退第十一章 激將第九章 城破第二十五章 沙匪第三十三章 帝欲親征第十八章 玉環吃醋第十六章 定策
第十二章 誠節出城第五十六章 破劍川第十章 逐鹿第二十九章 王府參軍第三十六章 安慶緒授首第二十二章 南詔女王第七章 入城第六章 城防之爭第二十六章 災民第三十四章 謠言四起第二十一章 魏州之戰第四十章 張天師第二十一章 天策上將第六十章 香花獻策第四十六章 返京第二十九章 出城第二十七章 情濃第二章 王忠嗣貶謫第十四章 重賞第四十四章 監軍第三十三章 薊城易手第十五章 提點第三章 夜取南陽第六章 西北平亂第十六章 大捷第十八章 胡姬酒肆第四十四章 春日遊園第二十七章 大捷第十三章 圈套第三十七章 太華出家第二十三章 鋤奸第五章 立儲第十章 胡兒第二十二章 南詔女王第四十五章 終得長安第三十二章 水門第二十七章 情濃第五章 皇甫惟明第二十八章 補堤第二十九章 慾望第三章 問安第二十二章 請降第三十四章 謠言四起第十九章 決裂第三十一章 郭子儀南下第二十七章 張天師第二十五章 兵圍范陽第三十一章 薊城內亂第二章 貴妃產子第六章 請帖第三十七章 太華出家第十四章 平亂第三十四章 秘密入宮第三十六章 襲關第二十八章 補堤第十四章 急返河北第二十二章 接風第二章 酒入愁腸第四章 提詩第二十五章 元日朝會第十二章 良宵苦短日高起第四十一章 加封第十章 胡兒第三十一章 糧價第十五章 顏真卿第四十六章 蠱惑第十一章 定議第十七章 豆蔻初開第十九章 激將第四章 提詩第二十五章 兵圍范陽第十七章 妾名含光第三十一章 屠殺第四十章 張天師第三十二章 別苑密謀第十六章 中毒第二十六章 韋昭訓第三十章 內鬥第四章 美人玉環第三十三章 如虎添翼第二十八章 交易第四十八章 芙蓉園第八章 回府第四章 美人玉環第三十五章 破關南歸第五十四章 浪穹詔第三十四章 永王潰敗第三章 夜取南陽第十五章 提點第二十二章 賑撫使第十四章 贈禮第四十五章 終得長安第二十三章 銀礦第二十四章 逼退第十一章 激將第九章 城破第二十五章 沙匪第三十三章 帝欲親征第十八章 玉環吃醋第十六章 定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