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貴妃玉瑤

紫宸殿距承香殿頗遠,光是走路便得走上整整一炷香的功夫。

一個在紫宸殿中聽用的小宮娥引着李瑁繞過蓬萊殿,走在一條相對僻靜的小道上。

那小宮娥走在前面,四下看了看,見並無外人,於是突然跪倒在李瑁地身前,誠懇地拜了下來:“奴婢小月叩謝殿下救命之恩,若無殿下相救,恐怕奴婢與小弟已經餓死街頭了。”

起初李瑁見她這般舉動,一下子楞在了當場,不過隨後聽到她的名字,又想了想,這才心中瞭然。

最近三年來,武雲娘在李瑁地示意下,一直打着楊玉瑤的名頭,悄悄地大明宮中安插壽王府的眼線,而李瑁眼前的小月就是比較重要的一枚。

所以她的名字李瑁自然是知道的。

小月長相清秀,但卻家境平寒。小月的父母因病去世,只留下她和她的弟弟小山兩人相依爲命。本來,小月和他的弟弟是要被人牙子買入大戶人家爲奴的,但好在被武雲娘遇見,並買了下來。

武雲娘非但沒有把她們姐弟當做奴婢使喚,還把他的弟弟安排在了長安城外的壽王府的田莊,專門找人叫他讀書識字,騎馬射箭。

作爲回報,小月便自願進了宮,借了楊玉瑤的大旗,成爲李瑁安插在紫宸殿的一枚棋子。

而像這樣的小月和小山這樣的姐弟,長安城外的田莊中已經收納近三十對。

這些男童每日受用着壽王府提供的的衣食房舍,但卻不事生產,只管習文練武。

這些男童自幼便收李瑁的恩惠長大,又兼文武雙全,只聽從李瑁地調遣,七八年後,勢必會成爲一股不小的力量,李瑁花如此大的心血去培養這些少年,用意不言自明。

李瑁低頭看着小月,連忙彎下腰,將她扶了起來:“原來你便是小月,這裡皇宮,多有不便,你快起來吧”

“奴婢遵命。”小月一臉恭敬地慢慢站了起來。

李瑁看着小月臉上由內而發的恭敬和感激,心裡不禁有些羞愧。

其實李瑁救助她和小山的目的並不單純,只不過是想在宮裡宮外建立自己的勢力,多少存這些利用的意思。

不過即便如此,在小月看來,李瑁於他們也確有活命再造之恩。

李瑁將她們從人牙子手中救出,非但提供給她們不錯的衣食,還讓她的弟弟讀書習武,一副要好生培養的樣子,這叫她如何能不感激?

李瑁看着小月的樣子,臉上也露出了一抹笑意,輕聲道:“小山是個好孩子,無論是學問還是武藝進步地都很快,你在宮中好好做,本王一定送他一個官身。將來你年滿離宮,也有個好去處。”

李瑁的話雖然有些故意收買人心的意思,但說的也是實情,這是李瑁在心裡承諾過,要給她們的東西。

聽了李瑁地許諾,小月臉上的笑意和尊敬更深了。

春意漸濃,閒來無事,承香殿外的小亭中,貴妃娘娘楊玉瑤正傳了一套梨園班子在宮中奏曲作樂。

楊玉瑤家境不錯,自幼習舞唱樂,於此道造詣極高,故而也對這些消遣頗爲偏愛,無聊之時總會賞鑑一二。

“自從天子向秦關,玉輦金車不復還。珠簾羽扇長寂寞,鼎湖龍髯安可攀。千齡人事一朝空,四海爲家此路窮。豪雄意氣今何在,壇場宮館盡蒿蓬。”

亭中所奏,正是由武唐時期詩人李嶠名作《汾陰行》所該的水調歌,曲中所唱,乃是借漢武帝巡幸河東之事喟嘆時光易去,歲月變遷。

“這春光正好,貴妃娘娘又花信年華,何故會有此感嘆?”不遠處,李瑁聽得亭中所奏之曲,朝着亭中之人輕呼了一聲。

楊玉瑤正在亭中小坐,聽得亭外男子的呼聲不禁面露不悅。這三年來,楊玉瑤獨寵後宮,大明宮中敢這般同她說話的人已經少之又少,但這聲音清亮有力,又絕不是李隆基發出來的。

楊玉瑤不禁好奇地擡頭望去,當她看見亭外來人時,一臉的不悅瞬間變成了喜色。

“我道是誰這般大膽,原來是名滿長安的李玉郎來了。”楊玉瑤揮了揮手,朝着李瑁嫣然一笑。

“壽王李瑁拜見貴妃娘娘。”李瑁一襲藏藍色錦袍,丰神俊秀,於亭外長身玉立。

楊玉瑤雖爲貴妃,但每日卻寸步不離大明宮,接觸到的男子除了太監和軍士,最多的便是李隆基,可無論是年邁的李隆基還是平常的太監、軍士,他們的相貌又如何比得過年少英姿的李瑁?

李瑁本就長得劍眉星目,脣紅齒白,再加上這三年來每日習武,比起旁人更顯神采。都說女子愛俏,尋常女子尚且如此,更可況是每日對着一個六旬老人的楊玉瑤?

楊玉瑤方一見到李瑁,便覺得心跳都快了許多,似乎就連原先的一些苦悶也一掃而空,一種最原始的慾望從她的心底蔓延開來。

楊玉瑤連忙站起身子,迎上前去,將李瑁扶起道:“都是自家人,何必這般客套。”

說着,便毫不忸怩地拉着李瑁的衣袖,坐在自己身旁。

待李瑁坐下後,楊玉環看了看四周,擺了擺手對身旁的樂妓吩咐道:“本宮與壽王許久未見,還要要敘敘舊,你們不必在此伺候了,下去吧。”

“諾。”一羣人領命退下,只留下了楊玉瑤的貼身宮女素秋。

“兩年前娘娘榮登貴妃,李瑁因爲在府中守孝還未來得及當面恭喜。”剛坐下來,李瑁便拱手笑道。

“你怎麼還叫我娘娘,素秋是我的貼身婢女,不是外人,你還是如在府中一樣叫我三姐便好。”楊玉瑤聽了李瑁地稱謂,面露嬌怒,責罰似的輕輕拍打了下李瑁地手背。

“三姐說的是,如此倒是我見外了。”李瑁點了點頭,笑道。

楊玉瑤對李瑁道:“昨日陛下告訴我,說你今日要入宮,我還特地爲你準備了禮物。”

接着,楊玉瑤轉頭對素秋吩咐道:“素秋,你去寢宮將我爲壽王準備的禮物拿來。”

“諾。”素秋也轉過身去,往承香殿走去。

等到素秋也離開,整個小亭中就只剩下李瑁和楊玉瑤兩人了。

“妹夫走了這麼許久來到這裡想必口渴了,先喝杯水吧。”楊玉瑤提起桌上的茶壺,拿過一隻白瓷茶杯,爲李瑁慢慢地倒上了一杯茶。

李瑁見茶杯倒滿,剛想從楊玉瑤手中接過茶杯,可突然,楊玉瑤竟將茶杯湊到了自己的嘴邊,楊玉瑤朱脣微啓,小小地飲了一口,嚐了嚐,然後纔將茶杯推到李瑁的手邊,笑道:“水溫正好,你嚐嚐。”

第七章 救人第十九章 回京第十一章 大難不死第二十五章 元日朝會第三十七章 太華出家第十五章 退封第四十六章 下馬威第二十九章 土地兼併第十七章 論志第三十二章 孟津渡第十二章 斬將第五章 再遇第十一章 薰風殿第三十七章 妥協第二十三章 離京第十章 胡兒第十七章 論戰第三十九章 再入安戎城第五章 攬玉樓宴第二十九章 東歸第十九章 回京第三十一章 糧價第三十七章 太華出家第十八章 胡姬酒肆第十九章 內外呼應第四十二章 美人恩重第二十二章 八姐喬遷第四十二章 生隙第十二章 誤闖第十一章 冷箭第三十章 命犯吐蕃第二十三章 機會第二十九章 慾望第五章 離間第三章 暗探第三十三章 威懾第四章 皇后密會第二十二章 囑咐第三十一章 薊城內亂第五十三章 徒勞第四十四章 圈套第二十二章 雪中琴聲第二章 稱帝第十一章 激將第十一章 冷箭第二十七章 策反第三十四章 謠言四起第六十章 香花獻策第五章 出關第三十六章 急攻第十七章 論戰第十六章 世家女第十八章 胡姬酒肆第三十六章 急攻第五十六章 破劍川第七章 斬草除根第三十八章 三策第二十四章 逼退第十三章 再傳聖旨第七章 香花夫人第二十二章 賑撫使第三十一章 郭子儀南下第八章 瑛娘第二十九章 糧倉第一章 太子窘境第二十八章 靖王納妃第四十二章 芙蓉城第十七章 新軍第二十五章 密謀封后第二章 神箭第十九章 決裂第八章 起兵第二十九章 糧倉第一章 面聖第二十九章 糧倉第十八章 爭分奪秒第十八章 爭分奪秒第二章 貴妃玉瑤第十一章 激將第十四章 危局第三十二章 孟津渡第二章 酒入愁腸第十四章 巧度子河第三章 心機第十二章 西都月下第三章 觀門難入第六章 請帖第五十八章 俟羅君授首第十八章 河北戰起第四十章 張天師第三十五章 暗流第三十四章 永王潰敗第十章 阻撓第一章 楊安之爭第五章 攬玉樓宴第一章 高仙芝送禮第三十五章 武庫大火第五十八章 俟羅君授首第三十一章 風起第二十三章 離京
第七章 救人第十九章 回京第十一章 大難不死第二十五章 元日朝會第三十七章 太華出家第十五章 退封第四十六章 下馬威第二十九章 土地兼併第十七章 論志第三十二章 孟津渡第十二章 斬將第五章 再遇第十一章 薰風殿第三十七章 妥協第二十三章 離京第十章 胡兒第十七章 論戰第三十九章 再入安戎城第五章 攬玉樓宴第二十九章 東歸第十九章 回京第三十一章 糧價第三十七章 太華出家第十八章 胡姬酒肆第十九章 內外呼應第四十二章 美人恩重第二十二章 八姐喬遷第四十二章 生隙第十二章 誤闖第十一章 冷箭第三十章 命犯吐蕃第二十三章 機會第二十九章 慾望第五章 離間第三章 暗探第三十三章 威懾第四章 皇后密會第二十二章 囑咐第三十一章 薊城內亂第五十三章 徒勞第四十四章 圈套第二十二章 雪中琴聲第二章 稱帝第十一章 激將第十一章 冷箭第二十七章 策反第三十四章 謠言四起第六十章 香花獻策第五章 出關第三十六章 急攻第十七章 論戰第十六章 世家女第十八章 胡姬酒肆第三十六章 急攻第五十六章 破劍川第七章 斬草除根第三十八章 三策第二十四章 逼退第十三章 再傳聖旨第七章 香花夫人第二十二章 賑撫使第三十一章 郭子儀南下第八章 瑛娘第二十九章 糧倉第一章 太子窘境第二十八章 靖王納妃第四十二章 芙蓉城第十七章 新軍第二十五章 密謀封后第二章 神箭第十九章 決裂第八章 起兵第二十九章 糧倉第一章 面聖第二十九章 糧倉第十八章 爭分奪秒第十八章 爭分奪秒第二章 貴妃玉瑤第十一章 激將第十四章 危局第三十二章 孟津渡第二章 酒入愁腸第十四章 巧度子河第三章 心機第十二章 西都月下第三章 觀門難入第六章 請帖第五十八章 俟羅君授首第十八章 河北戰起第四十章 張天師第三十五章 暗流第三十四章 永王潰敗第十章 阻撓第一章 楊安之爭第五章 攬玉樓宴第一章 高仙芝送禮第三十五章 武庫大火第五十八章 俟羅君授首第三十一章 風起第二十三章 離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