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水門

薊城仿長安而建,就連主持建造的師父也是自長安延請而來,一應規制俱都照搬長安城的舊例。

長安城四周河流環繞,故有八水繞長安之說,其中更有分支永安渠和清明渠等貫通長安南北,以做飲水灌溉之用。

薊城既是仿照長安,自然也不可避免。

薊城所依靠的?水,乃河北第一流,水量極豐,尤其是每逢盛夏河水暴漲時更是如此,若是不在城內開挖溝渠,薊城很容易便被大水淹沒。

所以既是爲了疏水,又是爲了飲水,薊城內便開了永安水門用作通水,夏季疏流。

薊城既然開了水門,那自然就等於開了一條外敵可以入侵的通路,當年的安祿山自然也不會允許薊城城防出現這樣大的疏漏,所以便在水門處設了一道鐵打的水閘,用作阻敵。

若是放在以往,這道水門自然是極爲重要,有重兵把守,可如今整個薊城內已是一片混亂,城內糧草被燒,武庫被攻,唐軍更是圍住了四門,相比起來,水門處反倒安穩了許多,所以原本鎮守水門的將士也有許多被調去守了城門。

如此一來,水門處的防衛便變得鬆懈,李瑁久等的機會來了。

“陛下,水門上的防衛確實比昨日鬆懈了許多,看來城內城外雙管齊下已經起了效果。”蔡希德陪在李瑁的身旁,指着水門的方向道。

水門之戰關係到今夜薊城能否得破,說白了,薊城其他幾處城門的動靜雖然搞得極大,但都是爲了此處打掩護,水門纔是破了薊城的關鍵,故而李瑁也出現在了這裡。

李瑁看着城上已經鬆散了許多的城防,點頭笑道:“李光弼、郭子儀、史思明等俱是當時名帥,朕用他們攻城,縱是孫武在世也要爲之頭疼,想要震懾住安慶緒那個庸才,自然不是難事。”

蔡希德聽了李瑁的話,擡頭看了看天色,估算着時間,對李瑁道:“現在已到丑時,城南的大火業已燒起,想必秦國公已經得手,若無意外,應該快要到水門了。”

李瑁道:“仁杰韜略興許比起光弼稍有不足,但若論以少勝多,輕騎作戰,仁杰天下少有能匹者,以如今薊城的形勢,絕無人能留住仁杰,你隨朕稍等便是。”

馬璘善領精兵,善輕騎作戰,如今薊城內的形勢正是馬璘所長,故而李瑁對馬璘也頗有信心,而馬璘果然也沒叫李瑁失望。

就在李瑁話音剛落的時候,水門城上守城的士卒便突然騷動了起來,顯然是背後收到了襲擊,城上守城的士卒紛紛下城迎敵。

看着城上的守衛漸漸稀疏,躲在城下暗處的李瑁一握拳,低聲道:“來了,仁杰已在奪門。仁杰人少,恐怕撐不了太久,你等速速引兵上前。”

馬璘麾下不過二百餘人,想要靠着這點人搶奪水門自然是天方夜譚,但若是想要吸引他們的注意,那便是綽綽有餘了。

馬璘的突然出現一下子便將守軍的注意全部吸引,城上的人馬都被盡數調到了城下禦敵,李瑁終於等到了良機。

“諾!”蔡希德躬身領命,帶着禁軍將士便衝了出去。

如今李瑁守衛宮中的禁軍可遠非天寶年間可比,天寶年間的禁軍多爲府軍,少經戰事,戰力自然不強,而如今地北衙禁軍俱是跟隨李瑁南征北戰的劍南邊軍老卒,甚至其中還不乏以往背嵬軍的將士,堪稱善戰。

光憑着水門上的這些士卒,單拉出來還真不是大唐禁軍的對手。

蔡希德帶着人衝了出去後,人馬一分爲二,半數在蔡希德的率領下趁着夜色登城,另外半數則衝入水門,強開水閘。

眼下水門守軍的注意大多被前方的馬璘所吸引,在城內廝殺,蔡希德帶人突然出現,打了燕軍一個措手不及,就算有個別守軍看到了蔡希德領軍登城,也難以及時抽調人手抵擋。

一時間,城上城內亂做了一片。鎮守水門僅有的幾千人手更是顯得捉襟見肘,顧不得其他了。

這樣的情況恰好便給了水道內的唐軍極佳的機會。

薊城的水門本就是仿長安而建,李瑁爲了順利拿下水門,還特地命人快馬加鞭從長安工部調來了當年主導長安水門營建和養護的工匠,親自請教。

李瑁從工匠口中得知,薊城的水閘雖然堅固,但卻有一個致命的弱點。

水門處的鐵閘由純鐵所鑄,而水門處卻常年漫水,鐵閘鏽蝕嚴重,每隔半年便需更換新制的鐵閘,爲了方便及時更換,鐵閘的鉤合處並未鎖死,而是可以上下推動的,換句話說,只要力氣夠大,變更將鐵閘擡起,留出足夠大的空隙,供人同行。

秋季正是水淺之時,水門的水方纔及膝,唐軍士卒們衝入水門,將浮木塞入鐵閘空隙處,藉助浮力向上使勁,欲將水門鐵閘擡起。

十名壯漢衝至鐵閘下,使力將鐵閘往上擡起,若是方纔平常,這樣的舉動自然便會引起燕軍的注意,但如今唐軍已經在大舉攻城,內外夾擊,燕軍哪還顧得上這裡,反倒是給了唐軍時間。

鐵閘重達千餘斤,自然難以輕易擡起,李瑁爲了將鐵閘擡起,所派遣的士卒俱是軍膀大腰圓,軍中氣力較大者。

衆人同力,很快便將鐵閘向上移動了些許,慢慢地,高過了衆人的膝蓋。

可就在高過衆人膝蓋的時候,也不知是因爲沒了浮木的助力,還是士卒們力竭了,鐵閘竟停頓在那邊一動不動。

城內的馬璘恐怕拖不得太久,一旦薛嵩的援兵趕到,便會陷入前後夾擊的困境,李瑁望之大急。

與李瑁一般同樣着急的還有龍武衛大將軍南霽雲,這些士卒俱是他親自挑選,也都是他的麾下,如今在關鍵時候不能建功,他這個大將軍的臉上也不好看。

南霽雲忽然開口道:“陛下,末將過去看看。”

說完,南霽雲便跨步走了過去,到了鐵閘的正中。

南霽雲站在鐵閘下,看了鐵閘一眼,深吸了口氣,緊接着紮了一個馬步,屈膝扶住了鐵閘。

“起!”

南霽雲一聲悶喝,手臂向上,將鐵閘緩緩地頂了起來,漸漸地到了人高。

“成了!”

李瑁見狀,重重地一拍手掌,喝道。

第六章 名將第四十三章 華清春色第四十二章 生隙第二十九章 張巡第五十四章 浪穹詔第三十八章 黜置大使第九章 劍舞第六十章 香花獻策第二十八章 補堤第六章 鳳棲梧第四章 意外的封官第三十四章 謠言四起第二十五章 五斗米教第七章 范陽盧氏第十章 位次之爭第五十五章 拒和第十五章 紛爭第十六章 人選第十八章 鎖拿第三十一章 糧價第九章 論戰第二十四章 開解第三十一章 明升暗降第四十五章 林招隱第五章 皇甫惟明第三十二章 孟津渡第四十章 駐守漢陽第二十五章 沙匪第十章 韋清兒第五章 皇甫惟明第二十五章 初戰第三章 暗探第六章 兵敗靈寶第二十五章 沙匪第五十七章 夜襲第四十章 范陽之爭第四十五章 逼戰第十八章 玉環吃醋第二十章 定南詔第二章 王忠嗣貶謫第四章 意外的封官第二十七章 蠱惑第三十九章 再入安戎城第二十二章 戰敗第十五章 紛爭第八章 瑛娘第八章 李林甫的試探第四十七章 威脅第二十一章 商會初立第十四章 危局第十章 位次之爭第六章 盧婠婠第三章 觀門難入第二十四章 涼州第二十七章 退戎書第二十九章 慾望第三十三章 燒糧第十五章 提點第十九章 破城第二十二章 請降第三十二章 騙城第八章 起兵第十四章 危局第八章 議政第二十一章 外放第三十章 內外交困第八章 起兵第二十七章 蠱惑第二十七章 退戎書第十五章 退封第二十章 相州之戰第四十三章 酒宴第二十四章 吐蕃來使第四十二章 美人恩重第四十四章 入關第三章 問安第十三章 急報入京第二十章 平叛人選第三十一章 強取奴契第七章 香花夫人第三十七章 皇帝駕崩第二章 稱帝第四十四章 春日遊園第十九章 賑災第二十八章 投效第八章 有女釆萍第二十八章 投效第十一章 責罰第五十七章 夜襲第二章 神箭第三十八章 世子第三十九章 再入安戎城第三十九章 再入安戎城第二十三章 以卵擊石第十六章 世家女第六章 西北平亂第七章 救人第二十四章 逼退第十九章 回京第二十五章 元日朝會
第六章 名將第四十三章 華清春色第四十二章 生隙第二十九章 張巡第五十四章 浪穹詔第三十八章 黜置大使第九章 劍舞第六十章 香花獻策第二十八章 補堤第六章 鳳棲梧第四章 意外的封官第三十四章 謠言四起第二十五章 五斗米教第七章 范陽盧氏第十章 位次之爭第五十五章 拒和第十五章 紛爭第十六章 人選第十八章 鎖拿第三十一章 糧價第九章 論戰第二十四章 開解第三十一章 明升暗降第四十五章 林招隱第五章 皇甫惟明第三十二章 孟津渡第四十章 駐守漢陽第二十五章 沙匪第十章 韋清兒第五章 皇甫惟明第二十五章 初戰第三章 暗探第六章 兵敗靈寶第二十五章 沙匪第五十七章 夜襲第四十章 范陽之爭第四十五章 逼戰第十八章 玉環吃醋第二十章 定南詔第二章 王忠嗣貶謫第四章 意外的封官第二十七章 蠱惑第三十九章 再入安戎城第二十二章 戰敗第十五章 紛爭第八章 瑛娘第八章 李林甫的試探第四十七章 威脅第二十一章 商會初立第十四章 危局第十章 位次之爭第六章 盧婠婠第三章 觀門難入第二十四章 涼州第二十七章 退戎書第二十九章 慾望第三十三章 燒糧第十五章 提點第十九章 破城第二十二章 請降第三十二章 騙城第八章 起兵第十四章 危局第八章 議政第二十一章 外放第三十章 內外交困第八章 起兵第二十七章 蠱惑第二十七章 退戎書第十五章 退封第二十章 相州之戰第四十三章 酒宴第二十四章 吐蕃來使第四十二章 美人恩重第四十四章 入關第三章 問安第十三章 急報入京第二十章 平叛人選第三十一章 強取奴契第七章 香花夫人第三十七章 皇帝駕崩第二章 稱帝第四十四章 春日遊園第十九章 賑災第二十八章 投效第八章 有女釆萍第二十八章 投效第十一章 責罰第五十七章 夜襲第二章 神箭第三十八章 世子第三十九章 再入安戎城第三十九章 再入安戎城第二十三章 以卵擊石第十六章 世家女第六章 西北平亂第七章 救人第二十四章 逼退第十九章 回京第二十五章 元日朝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