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 心學向南

第145章 心學向南

“着東閣大學士李顯穆爲華蓋殿大學士,升正四品東宮詹事府少詹事,加授中議大夫,贊治尹,代天巡撫南京,糾察南直隸、江西、浙江三省不法事!”

“着吏部右侍郎……巡撫福建,糾察妖術不法事。”

“着……”

“着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巡撫甘肅,糾察……”

威嚴沉重之聲,響徹皇宮大內,道道加蓋玉璽的旨意,飛往六部五府諸衙門。

六部尚書內閣大學士,一行人自華蓋殿中走出,回憶殿中諸事,只覺恍如夢中。

震動天下的妖術之事最終竟然促成了巡撫天下制度的開始,無論皇帝亦或諸臣,豈能不知,巡撫天下制度,一旦開始,便不會結束。

等到日後形成定製,便是重臣。

“日後諸省三司之上,怕是又要多一位長官了!”

“漢朝的刺史最終可是成爲了州牧。”

幾位六部尚書,邊走邊聊,“倒也不必如此,如今天下於漢朝時早已不同。”

“漢朝時地方強盛,朝廷派下去的郡守刺史,州牧,必須要與地方豪強、世家大族合作才能控制。

而如今大明地方上,不過只是一些尋常人家罷了,完全不能忤逆朝廷。”

對巡撫制度的雛形,衆人還是頗覺輕鬆,並未有地方做大的擔憂。

“這也是一件好事,日後若是不能擔任尚書,至少還有一些高官之位可以選擇。”

李顯穆突然說道。

衆人先是一愣而後,又是恍然,地方上的布政使,是從二品的高官,這巡撫若成爲定製,必然要比從二品官階再高一級,至少也是正二品,甚至是從一品。

大明兩京一十三省,平白多出十幾個從一品的官職,對他們這些在六部尚書位置上不可能一直安坐的人,自然是極大的利好消息。

“明達此番可是爲天下人立下大功,天下士人不知有多少要仰慕你的威儀!

又得聖上看重,真是羨煞我等老夫!”

“未及弱冠,已然晉升太子宮詹事府少詹事,真是前途無量,怕是再過數年,便得以晉升二品尚書,執掌天下一方風雨!”

“明達身負天家貴血,又有聖人之父,如今又得聖上看重,無論爲文、爲武、做學問,亦或其他,條條通天之路,已然敞開。”

相比六部尚書的感慨,衆人更在意的是皇帝對李顯穆的拔擢。

“諸位實在謬讚,諸位纔是國之棟樑,遠勝於我。”

“太子詹事府的官職往日一向由二三品的大員以及公侯所兼任,如今詹士府中只有你一人例外,陛下對你的看重,可見一斑!”

李顯穆抿抿嘴,沒有再謙虛。

從正五品直接拔擢爲正四品,連升兩級,尚且不算什麼。

可升任的是太子府少詹事這樣一項由尚書勳貴等重臣兼任的官職,就不一樣了,本身內閣大學士的位置依舊保留,這明顯是皇帝對李顯穆的愈發看重。

而讓楊士奇等人在意的是,李顯穆由東閣大學士直接躍升爲華蓋殿大學士。

永樂時期並沒有內閣首輔的概念,可華蓋殿大學士終究排名第一。

在一衆內閣大學士心中地位是不同的。

而現在一個未及弱冠的年輕人,蓋壓其上。

一衆內閣大學士皆目光復雜的望向李顯穆。

太子府少詹事,不僅僅是一個普通的正四品官,通常作爲翰林院學士的加官,意味着皇帝很快就會再次對此人進行重用。

雖然同爲內閣大學士,可經過前後幾番事,李顯穆明顯已經進入了仕途的快速上升期,皇帝要開始重用他。

此番巡撫天下諸省的人選中,其餘衆人皆是糾察妖術之事,唯有李顯穆一人,不僅巡撫三省,且沒有特意點名妖術之事。

皇帝明顯對李顯穆的江南之行多有期待。

此番之後李顯穆的政治威望將會愈發盛隆。

李顯穆挑眼望着皇宮宮殿角上的檐牙高啄,心中並無幾份激盪,這是永樂皇帝的治下,生殺予奪皆在皇帝一人,今日賜下,明日收回,皆操於皇帝之手。

他能做的只是在這樣的政治局勢下,不斷存活,走到最後。

巡撫天下之事,在京中形成了颶風。

若非有紀綱伏法之事,怕是議論之人,將會更多。

紀綱此人作惡多端,在京城中,不僅百官聞之色變,百姓亦對其痛恨,如今他一倒臺,京城中拍手稱慶者,比比皆是。

而作爲風暴中心的李顯穆,則開始準備前往江南,臨行前有許多事要交代。

……

“三弟此番前往江南,一定要小心爲上,從父親起,我們李氏在江南兩次踐踏,其中痛恨我李氏之人衆多!”

“大哥倒也不必如此擔心,不過是些文人罷了,成不了什麼大事,三弟的才智遠勝於我二人,他既然主動請纓前往江南,自然早已做了萬全準備!”

臨安公主這些年愈發富態、貴氣逼人,耳邊聽着大兒子和二兒子絮絮叨叨,她沒什麼反應,只是望着李顯穆,語重心長道,“母親知道你心中有清平天下的大願,所以無論你做什麼,縱然是當初入宮爲太子辯言之事,只是支持你罷了,但母親只有一個要求,千金之子,坐不垂堂,縱然要以身犯險,也該在九天宮闕之上,不能和那些卑賤之輩拼命。

你們三兄弟在官場上混久了,可莫要忘記,我家終究是不同的,你們都留着天家之血!”

這一句話意氣深重,帶着滿滿的傲然之意,渾然將江南士大夫視爲卑賤之人。

李芳、李茂都聽得一愣,而後心中直乍舌,真是太厲害了,這就是太祖皇帝的女兒,當今陛下親妹妹,所具有的威勢嗎?

李顯穆哂笑道,“母親放心,兒子自然不會忘記,無論父親亦或兒子,縱橫當世所依靠的,皆是母親尊貴的身份,怎麼可能捨近而求遠呢?”

他大哥和二哥距離中樞核心太遠,不明白公主之子的好處,李顯穆卻非常清楚,他能卓然於羣臣之上,能力只佔三成,血緣關係佔據七成。

“大哥二哥,待小弟離京後,你們在京中不僅要照顧好母親,還要多方關注京中訊息,我聽聞近日有人想要與我家結娃娃親,暫時不要答應他們。

待時機合適,母親我們三兄弟一起商議,挑選一些合適的人家結親。

鑄就一個強盛家族,這些姻親關係極爲重要,萬萬不可只因對方權勢地位,便欣喜答應。”

李芳、李茂皆凝重地點了點頭,李芳雖是家主,可家中真正做主的是李顯穆。

“尤其是大哥,你如今雖然只是指揮同知,可極大概率日後你這一脈要承襲公爵。”

李顯穆正色道,“一旦得到世襲公爵爵位,其前途便大不相同。

如今看起來是高門的,那時可能便比我家門第更低。

當初開國之時,諸公侯之家,誰能想到最後都落到那樣的下場呢?

挑選姻親,最重要的是看其未來,而不是現在的權勢。

日後小弟執掌朝政,須大哥鼎力相助,萬萬不可因小失大。”

李芳瞬間紅了臉,羞慚道:“日後若我家能恢復爵位,那也是三弟你與陛下以及太子交好,和爲兄不曾有何關係,可爵位卻要落在大房一脈,這世上沒有這樣的道理,爲兄實在羞愧,若日後有封爵之時,爲兄願將爵位,讓於三房一脈!” 李顯穆笑着搖頭道,“大哥不必推辭,祖宗有制度,世襲爵位非社稷軍功不可賜也,我縱然於陛下和太子關係再好,若祖宗不曾獲得過爵位,也不可能有爵位恢復。

既然是祖宗的爵位,那自然要落在嫡長一脈,哪有三房繼承的道理。

一筆寫不出兩個李字,縱然日後分家,我李氏依舊同氣連枝!”

“兄弟同心,齊力斷金,你們父親若天上有知,想必會頗爲欣慰吧。”

見到三兄弟其樂融融,方纔還頗爲霸氣的臨安公主眼角不禁溼潤,又想起李祺來。

李顯穆一愣,然後心中有些異樣,說不得,現在父親還真的在天上望着這一幕呢,他不由自主的擡頭向青天之上飄去。

除去和母親以及大哥二哥道別之外,李顯穆見了當前對他而言,政治局勢最重要的三個人。

……

第一個便是他的師兄王艮。

此番王艮被任命前往陝西糾察妖術之事,師兄弟二人對坐之後,王艮興奮道:“顯穆此番立下大功,朝野共贊,巡撫江南歸來之後,定又有重用,未來形勢一片大好。”

“如今大明最重要的職位無非便是六部尚書,可對於我而言,留在皇帝身邊才能更容易影響天下大事,只可惜內閣閣臣不能一直充任,總要遷轉諸部,乃至於歷練諸省,宰相必起於州部,猛將必發於卒伍,這纔是正統之路。”

王艮贊同道,“以顯穆你的天資,內閣影響力的確是大,可唯有歷練六部,才能真正將政策推行,且侍郎以及尚書這等高官顯爵,你總是要經歷一番。

爲兄遷轉吏部這一年來,雖說不同於在內閣時所見國家大事,可經手官員升遷考覈,亦是頗有人脈,這等部中事務,的確與清貴之職,大有不同。

內閣影響雖然廣泛,卻不深重,要成就大事,部府是一定要經歷的!”

王艮說的雖然隱秘,可李顯穆卻明白他是什麼意思。

正如吏部尚書,何以被稱爲天官。

一個人怎麼樣才能門生故吏遍佈天下?

難道僅僅是靠講學嗎?

如果是這樣,當初他的父親李祺爲什麼會被認爲不可能登頂巔峰呢?

其原因就在於他的父親李祺不能擔任真正的高官,如果他的父親當初任職吏部尚書,那怕是皇帝都要坐不住。

擔任吏部尚書,便可以通過官位的資源置換迅速拉攏政治勢力。

擔任禮部尚書,便能夠在天下的學術爭鋒中佔據優勢,甚至改變科舉的內容。

擔任刑部尚書,便可以掀起大案甚至改變影響天下人的律令判決。

六部尚書的能力之大,對天下的影響力之大,絕非爾爾。

李顯穆想要走到權勢的巔峰,一直擔任內閣大學士,這等表面上影響力極大,可實際上卻什麼具體事物都影響不了的官職是不行的。

“師兄放心,我明白,只是內閣大學士之位,暫且不能放棄,若能以內閣大學士的身份在部中參與,那便是最好。”

內閣大學士加六部官職,堪稱小宰相。

李顯穆一直沒有表現出在學術方面的天賦,是因爲他認爲現在還不到時候,至少要等到朱高熾去世,他已然是朝廷中舉足輕重的大臣。

“師兄此番出外巡視,而後歸來,是想要在六部中繼續磨練,還是外放一省?”

“六部中沒有機會,倒是地方經過此番妖術整頓,竟然會有官位空缺,爲兄打算外放一省,而後回京便可直升侍郎!”

明朝升官兩條道路,一條便是王艮這等一甲,在京城中入翰林院、內閣,而後在六部中升遷,這是清貴之路,還有一條便是外放,知縣、知州、知府、布政使,而後進入六部擔任侍郎,最後擔任一部尚書。

正常人都會選擇清貴之路,清晰可見,意外情況不多,熬夠資歷,就足矣,而一旦外放,能否再回來,便不如人意。

不過王艮明顯不需要擔心此事,他是永樂三年的榜眼,曾經入內閣,簡在帝心,又有李顯穆在京城遙相呼應,只要在地方做出政績,很快就能得到升遷。

李顯穆沉默了一瞬,“師兄是想要到江南任職嗎?”

王艮苦笑,而後嘆息道,“真是什麼也瞞不過師弟。”

他肅然道,“京城中勢力錯綜複雜,實在難明,爲兄準備到浙江任職,從江南內部將其破開,而後在文風最昌盛的江南發展心學,我已與黃淮溝通過,他願意在浙東助我一臂之力!”

王艮這番鏗鏘之語,說來簡單,可李顯穆卻從中聽出了鐵血之音。

縱然有黃淮這位浙東大儒相助,可孤身往浙東這等理學重地,去發展心學談何容易!

李顯穆深深嘆了口氣,“師兄,你大可不必……”

“不必再勸爲兄了!”

王艮斬釘截鐵道。

王艮之所以會有前往浙江任職的打算,蓋因他在京城局面不利。

當初,李顯穆守孝結束,二人曾相約,由王艮舉起心學大旗,爲李顯穆遮風擋雨,暫時撐上些許年月。

可如今,反倒是李顯穆後來居上,王艮在京城無用武之地。

在王艮看來,李顯穆既然已在京城徹底站穩腳跟,那再留他在京城中,只是錦上添花,別無大用。

前往地方,尤其是江南這等理學重地,反倒能爲李李顯穆吸引火力。

他在江南攪風攪雨,李顯穆在京城攻城略地,等到江南反應過來,大勢已成。

李顯穆想要說些什麼勸慰一下。

王艮灑然笑道,“身爲老師的弟子,總該爲心學盡一份力,我雖不才,可在世人眼中,畢竟老師唯一的弟子,尚有幾分分量。

我到了江南,必被羣起而攻之,可是也必然有大量學子會歸於我門下,江南多好臣、江南多人傑。

心學想要真正的發展,就不能不從江南吸收人才,我們總不能一直揹負着北人的旗幟,使心學困頓於地域之見!”

這番話說着輕柔,卻比千鈞之擔還重。

李顯穆又想起父親對他這個師兄王艮的評價,“如山如鐵,寧折不彎,一言出而駟馬難回!”

“既如此,我也不再勸師兄,此番我將巡撫江南,便在江南爲師兄打一番底子,也好爲師兄除些難處。”

“此番陛下讓師弟前往江南,乃是有大事要做,不必爲我這等小事而損耗精力。”

李顯穆沒再說話,只是擺了擺手,示意他無需擔憂。

“有權不用,過期作廢!”

他可從來不是一個真正的聖人,既然拿到了巡撫江南的大權,可以制裁江南諸官吏,爲什麼不爲自己的派系謀取利益呢?

————

對於研究明朝政治制度變遷的學者而言,永樂年間是必須關注的一個時期,在這一時期中,中央出現了影響深遠的內閣制度,而在地方則出現了督撫制度的前身巡撫,以及其他涉及明朝天下各方各面的制度變革,堪稱改天換地。

許多學者將其原因歸咎爲洪武時期至永樂時期帝系變換,而導致朱棣故意改變其父親所設置的各項制度,將其歸咎爲不同帝王的統治結果。

可筆者卻認爲如果只關注永樂時期,不能深刻理解其制度變化的原因。

筆者查閱資料後發現,這場制度變革實際上是自洪武末年起,由李祺發起,而後在其子李顯穆手中發揚光大。

相對於壽命短暫的李祺,李顯穆這位明朝歷史上最負盛名的政治家,歷經七朝,幾乎一手主導了明朝帝制時代前中期,所有制度變革!

相對於“洪武時代”、“永樂時代”這樣大而化之的稱呼,筆者更願意稱其爲“李祺變革時期”、“李顯穆變革時期”!——《明朝政治制度變遷》

(本章完)

第63章 聖朝以孝第128章 海洋時代第174章 太想進部了(第五更)第174章 太想進部了(第五更)第82章 御前會議,泰半南人第25章 儲君之位第129章 新的道具!第121章 諄諄教誨第33章 英雄狗賊第9章 幕後之人終得知第78章 今日終脫罪身第191章 高潔之雪,今日殺人第58章 道衍和尚第169章 誰也不能阻止大明得到銀礦(第四更第94章 傳承的故事第127章 大明從此走向開拓第80章 元史之事終發大寫一個慘,住院了第76章 有三問罪第41章 三十一年第82章 御前會議,泰半南人第123章 北征!北征!第124章 諫言第120章 降神香,父子相見第125章 斡難河畔第139章 扶大廈之將傾第66章 陛前問罪6月底病中隨筆第78章 今日終脫罪身第41章 三十一年第53章 掛冠而去第94章 傳承的故事第129章 新的道具!第192章 二官殺一第98章 東風夜放花千樹第116章 南人異動第78章 今日終脫罪身第176章 託付 知秋第123章 北征!北征!第100章 點燃此香,就能見到父親嗎第125章 斡難河畔第143章 語滅大臣第109章 大朝會上第62章 面見朱棣第130章 大朝會上反駁皇帝第160章 金陵之誓第16章 相鼠尤言昭德行第47章 不足與謀第70章 大明制度設計第39章 勢在必行第124章 諫言第185章 時代變了第136章 太子赴南京,妖氛起東南第117章 劍指顯穆第169章 誰也不能阻止大明得到銀礦(第四更第77章 大明道統在我之言第183章 聖諭如雷霆第128章 海洋時代第10章 聖賢降世李顯穆第43章 前奏之曲第127章 大明從此走向開拓第30章 分省定額第188章 永樂十二年:後裔第71章 總該有些氣節第112章 天下何人不識君?第195章 我以威望服萬民第125章 斡難河畔第112章 天下何人不識君?第143章 語滅大臣第152章 本官不刮窮人的油第109章 大朝會上第141章 蒼天爲證,臣言無虛第39章 勢在必行第182章 我請尚書見諸生!第105章 何人阻道?第29章 耆老進京第135章 統合!第60章 皇帝后悔第162章 事了終歸去第184章 大風起兮第8章 順昌逆亡亂士林第47章 不足與謀第171章 賜汝王冠第160章 金陵之誓第139章 扶大廈之將傾第100章 點燃此香,就能見到父親嗎第149章 威壓江南第126章 廷議對峙鄭和!第34章 東宮相邀第79章 自此而顯貴第88章 大明之正,可爲綱常第189章 賜福道具第28章 意滅靖寧第11章 走馬上任爲哪般第127章 大明從此走向開拓第30章 分省定額第176章 託付 知秋第38章 胥吏潘三第49章 國有名王
第63章 聖朝以孝第128章 海洋時代第174章 太想進部了(第五更)第174章 太想進部了(第五更)第82章 御前會議,泰半南人第25章 儲君之位第129章 新的道具!第121章 諄諄教誨第33章 英雄狗賊第9章 幕後之人終得知第78章 今日終脫罪身第191章 高潔之雪,今日殺人第58章 道衍和尚第169章 誰也不能阻止大明得到銀礦(第四更第94章 傳承的故事第127章 大明從此走向開拓第80章 元史之事終發大寫一個慘,住院了第76章 有三問罪第41章 三十一年第82章 御前會議,泰半南人第123章 北征!北征!第124章 諫言第120章 降神香,父子相見第125章 斡難河畔第139章 扶大廈之將傾第66章 陛前問罪6月底病中隨筆第78章 今日終脫罪身第41章 三十一年第53章 掛冠而去第94章 傳承的故事第129章 新的道具!第192章 二官殺一第98章 東風夜放花千樹第116章 南人異動第78章 今日終脫罪身第176章 託付 知秋第123章 北征!北征!第100章 點燃此香,就能見到父親嗎第125章 斡難河畔第143章 語滅大臣第109章 大朝會上第62章 面見朱棣第130章 大朝會上反駁皇帝第160章 金陵之誓第16章 相鼠尤言昭德行第47章 不足與謀第70章 大明制度設計第39章 勢在必行第124章 諫言第185章 時代變了第136章 太子赴南京,妖氛起東南第117章 劍指顯穆第169章 誰也不能阻止大明得到銀礦(第四更第77章 大明道統在我之言第183章 聖諭如雷霆第128章 海洋時代第10章 聖賢降世李顯穆第43章 前奏之曲第127章 大明從此走向開拓第30章 分省定額第188章 永樂十二年:後裔第71章 總該有些氣節第112章 天下何人不識君?第195章 我以威望服萬民第125章 斡難河畔第112章 天下何人不識君?第143章 語滅大臣第152章 本官不刮窮人的油第109章 大朝會上第141章 蒼天爲證,臣言無虛第39章 勢在必行第182章 我請尚書見諸生!第105章 何人阻道?第29章 耆老進京第135章 統合!第60章 皇帝后悔第162章 事了終歸去第184章 大風起兮第8章 順昌逆亡亂士林第47章 不足與謀第171章 賜汝王冠第160章 金陵之誓第139章 扶大廈之將傾第100章 點燃此香,就能見到父親嗎第149章 威壓江南第126章 廷議對峙鄭和!第34章 東宮相邀第79章 自此而顯貴第88章 大明之正,可爲綱常第189章 賜福道具第28章 意滅靖寧第11章 走馬上任爲哪般第127章 大明從此走向開拓第30章 分省定額第176章 託付 知秋第38章 胥吏潘三第49章 國有名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