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父子二人

第153章 父子二人

廳堂之內,死寂無聲,唯餘窗外雨打芭蕉、滴落於池的迴響。

衆人皆感芒刺在背,坐立難安,不安地微微扭動着身體,實在是李顯穆此言,鋒銳無匹,如尖刀刺下,劃開了那一層薄如蟬翼的遮羞布。

而李顯穆將他們召集起來的目的,便顯而易見了,他們手中皆有奏銷文冊,又深諳江南賦稅其中門道。

甚至哪裡交的足、哪裡交的少,他們都一清二楚。

朝廷稅賦,律有明文,緣何竟有如此參差?

因爲奏銷制度!

按照大明規定,州縣官府每年將流水賬簿與年終奏銷文冊提交布政使司覈對。

而後布政使將全年錢糧文冊向戶部提交,詳細列載田賦、丁銀等正項錢糧的實際徵收數額與存留、起運明細。

對因災荒或特殊政策形成的積欠錢糧,地方官需編制豁免清冊,經戶部審覈後予以銷賬,這就是奏銷。

這項制度本是好意,古代沒有現代的農業技術,極其容易遭災,奏銷制度是一種合理的人性化制度。

但執行起來問題就大了。

地方豪強大族憑藉權勢交通官府,賄買書吏,將本該完納的稅糧,巧立名目,混入積欠,借“奏銷”之殼,行“隱混拖欠”之實!

本該充盈國庫的糧銀,便在這“合法”的幌子下,無聲無息地流失了。

如今李顯穆所問,便是這積年累月、以奏銷之名拖欠的如山錢糧

在場衆人皆是省府、戶部掌管錢糧的官員,甚至過去極有可能收受過大族的賄賂,自然不會不知。

所以纔會不安心虛。

良久的壓抑沉默後,方有人低垂着頭,聲音發顫地擠出幾句:“撫臺……

此事…盤根錯節、沒有那麼簡單容易…縱然先帝和李忠文公在時…亦知此事。”

屋外的雨聲愈發大,說話的人斷斷續續,外間的雨幕卻沒有絲毫的流連,擊打在屋檐上,而後潺潺串成水珠。

九天之上,一直在關注的李祺聞言吐出一聲長嘆,微微悵然,是啊,當年他就知道,可最終還是沒做改變。

爲何呢?

因爲他不敢收!

不是缺乏對大族動刀的勇氣,而是顧慮天下普通百姓的生死。

類似王安石那般轟轟烈烈,最終讓百姓承擔一切苦難,臨了只說一句“我本意是好的”,那種事李祺不願意去做。

若真以鐵腕去十成十的收稅,能不能收上來?

能!

可後果呢?

若他真敢按照十成十的收糧稅,士紳自有千百種手段規避轉嫁,最終多出來的負擔,還是要落在早已不堪重負的貧苦小民肩上。

縱使白花花的糧食收上來,你又如何分辨哪粒出自豪強倉廩,哪粒榨自百姓活命的口糧?

這不是鐵腕不鐵腕、願不願意去做的問題。

而是朝廷的掌控能力問題。

朝廷看不到下面、管不到下面,只能鬧大一例、處理一例,這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辦法,便是統治裕度——“雖然存在,但朝廷不允許,想管的時候就能管”。

李顯穆對此自然清楚無比,早在很多年前,他父親就教導過他——

“身居廟堂之上而執掌天下,若僅僅圖一身之富貴、一世之清名,循規蹈矩即可。

就比如爲父這條路,受天下讚譽,表面上做了不少事,可實際上那些國朝艱難的痛處,一個都沒有改變,那些觸及權貴的利益變法,一件事也沒做!”

這不是李祺謙虛,他對大明的改變都在上層政治制度、文化制度方面,變法之事碰都沒碰。

不是他不想,而是他做不到。

原因很簡單,他手底下沒人。

但凡變法,手底下一定有一支如臂指使的幹吏隊伍,足以深入帝國的角落,才能把主持變法之人的意志貫徹下去。

商鞅頒佈墾草令三年後纔開始變法,那些跟着他墾了三年草的人,已然遍佈秦國,這些人就是他的倚仗。

張居正先是繼承了清流黨人的政治遺產,又用了數年時間整頓吏治,所謂整頓吏治實際上就是肅清內部的不堅定之輩、順便打擊反對派,他的意志甚至能通達縣鄉,纔有了萬曆十年。

再看變法失敗的反面典型,慶曆黨人、新學黨人,只在中央層面一致,連州都控制不了,變法是一定失敗!

李祺發跡時間太短,他洪武二十四年纔開始登堂入室,洪武二十七年纔開始卓有聲望,身上還揹着罪族的名聲,凝聚不出政治勢力,朱元璋只用他壓制江南文人,而沒想過真的重用他,他真正開始施展才幹,已然是等到永樂年間,但僅僅一年半,只來得及理清大明道統,他就死了。

北人領袖不過空名而已!

他這一生,當真應了三十三宮闕嘆歌吟中那句——“我原要昂揚獨步天下,奈何卻忍辱藏於污泥;我志在叱吒風雲,無奈得苦候時機!” 李祺一嘆,眉宇間亦有幾分不平,“終究是生不逢時!”

他爲何要推心學,其目的一則要改換理學之道,二則是要凝聚心學黨人,爲日後變法改制打下基礎。

李顯穆明明註定能榮華富貴,可卻在政壇中橫衝直撞,所爲的便是立起事功大旗,吸引同道中人,尤其是那些心中尚有抱負的年輕官員。

心學黨人的前程不在現在,而在十年、二十年後。

這是從李祺時期就開始確定的道路,李顯穆、王艮都是這條道路的傳承者。

薪火相傳,以李氏血脈爲鏈接,永不忘初心!

至於朱元璋爲何推不下去……

他名爲皇帝,可他和文官、武官說是生死仇敵也不爲過,滿朝上下都是陌生人,孤家寡人從哪裡找願意執行他想法的官員,都在糊弄他罷了。

“諸位所言,我自然知曉,其中緣由,我亦知曉,先父生前,每每扼腕嘆息,痛恨碩鼠之輩,我亦看在眼中!

非先父不爲,而實不能也!”

兀的響起一道雷聲,李顯穆的聲音卻恍若廳堂中雷霆,堂中衆人只覺幾乎要坐不住了,一字一句,沉然而響徹,“可碩鼠之道,終究陰暗潮溼,只能苟且於黑暗之淵,而不能立於青天白日之下。

過去那些年本官管不到,未來江南如此,本官亦難以管制。

可如今本官奉皇命巡撫江南,且是朝廷徵安南的關鍵之時,正值朝廷時勢艱難,社稷板蕩之日,若有人要和本官作對,那本官便將這些人的髒肺子、爛腸子挖出來,讓天下人都瞧一瞧、看一看,在大日之下暴曬一下,看看是不是臭不可聞。”

李顯穆這番話說的雖然嚴厲,可衆人卻從中聽出了別樣的意味——“撫臺好像並無意改變奏銷之事,也不打算追究過去之事。”

這個認識頓時讓衆人的緊張緩解了幾分。

李顯穆環視衆人,語氣緩和了幾分,“方纔之言,皆本官發自肺腑,錢糧關係軍國大事,還需諸位鼎力相助,事後無論如何,諸位的前程都落在本官身上。”

衆人精神頓時一振。

李顯穆沉聲道:“江南士紳多年拖欠早已習慣,必然不會這般輕易就交糧。

諸位皆在此道之中浸淫多年,誰家何處拖欠多少,手中自然皆有名冊,永樂七年、八年的錢糧,必須要十成十的收齊,此番大事,便依靠諸位了!”

衆人目光交匯,再無半分遲疑,齊聲肅然應道:“謹遵撫臺鈞命!”

再也沒有先前的爲難。

李顯穆眯了眯眼,目視着衆人紛然踏入雨幕之中離開,對衆人同聲一氣應下這件事,他並不意外。

一則他給衆人許下了錦繡的前程,免除了些許後顧之憂。

二則他做出了讓步,只收永樂七年、八年的錢糧,這難度自然小了很多,也讓他們不至於和江南士紳徹底生死相向。

至於今日之後形成制度,往後都按照十成十收稅,那不可能。

江南官吏和士紳之間勾結太深,這種勾結不僅僅是官員,更重要的是吏員。

對於朝廷而言,省、府州、縣,這三級體制中,最重要的實際上是縣一級,因爲這是朝廷流官控制的最低行政單位,可一個縣裡面的流官,只有幾人。

朝廷派流官下去,是希望縣令能控制縣的。

可實際上縣令到了當地後,若不和吏員配合,一個不慎就會被吏員坑死,甚至只要拖延推諉,縣令連稅都收不上來。

而且朱元璋明確規定過,不允許縣令下鄉。

若和吏員配合,那朝廷用流官控制縣的打算就落空了。

兩千年帝制,這個問題就沒解決過。

真正解決這個問題是近現代後,生產力大發展,政府有足夠的財政盈餘,讓吏員也變成了流官。

在大明朝,流官縣令被吏員控制已經是常態,指望這些縣令和吏員支持變法,不吝於登天之途。

“任重而道遠啊。”

“縱然只是徵收兩年所積欠的糧食,江南的士紳難道就會乖乖上交嗎?”

李顯穆捧起一杯溫熱的新茶,踱步至門檻前,凝望着眼前天地間那一片灰濛濛、望不到盡頭的連綿雨幕。

(本章完)

第187章 王者之心第194章 棄城者死第187章 王者之心第129章 新的道具!第188章 永樂十二年:後裔第82章 御前會議,泰半南人第91章 李顯穆入國子監第78章 今日終脫罪身第117章 劍指顯穆第183章 聖諭如雷霆第47章 不足與謀第34章 東宮相邀第37章 李祺收徒第37章 李祺收徒第28章 意滅靖寧第73章 磨了五年的神劍第93章 再不進宮了第100章 點燃此香,就能見到父親嗎第113章 登英國公府說張輔第176章 託付 知秋第166章 暗中攻訐漢王第19章 宗族社稷第152章 本官不刮窮人的油第32章 七星寶刀第125章 斡難河畔第190章 五年第17章 奉天殿脣槍舌戰第89章 立地成聖第126章 廷議對峙鄭和!第25章 儲君之位第26章 聖君無過第55章 李祺之爲第196章 世修降表第108章 大勢已在我掌中!第39章 勢在必行第166章 暗中攻訐漢王第79章 自此而顯貴第75章 請重修史第12章 寡婦陳請淚蹣跚第140章 挽狂瀾於既倒第138章 未來大勢,在此一役!第38章 胥吏潘三第59章 飲馬長江第73章 磨了五年的神劍第183章 聖諭如雷霆第125章 斡難河畔第20章 千里孤墳第158章 大勢已定第179章 陷阱(第五更)第7章 拔劍出鞘仇敵殞第52章 殿中抗辯第32章 七星寶刀第70章 大明制度設計第131章 救太子於危難之間第179章 陷阱(第五更)第6章 千般謀劃終上臺第138章 未來大勢,在此一役!第37章 李祺收徒第136章 太子赴南京,妖氛起東南第196章 世修降表第95章 真是親父子啊第94章 傳承的故事第85章 朱雀街上初鑄望第134章 君臣交心搶白銀!第105章 何人阻道?第103章 有聖諭自洪武三十一年來!第138章 未來大勢,在此一役!第196章 世修降表第9章 幕後之人終得知第160章 金陵之誓第173章 京都條約(第四更)第93章 再不進宮了第126章 廷議對峙鄭和!第87章 士子云集浙東,李祺要成聖第159章 榮耀第110章 祖陵?和先帝聖旨說去吧第121章 諄諄教誨第84章 非滅浙東,實重造也!第35章 秋闈之事第90章 太子尊位第125章 斡難河畔第34章 東宮相邀第105章 何人阻道?第3章 以情動人活我家第194章 棄城者死第184章 大風起兮第160章 金陵之誓第196章 世修降表第36章 閱卷若何第123章 北征!北征!第108章 大勢已在我掌中!第131章 救太子於危難之間第194章 棄城者死第86章 奪嫡之爭第198章 以衍聖公相威脅?第40章 李祺教子第83章 《元史》的監修乃是李善長第136章 太子赴南京,妖氛起東南第120章 降神香,父子相見
第187章 王者之心第194章 棄城者死第187章 王者之心第129章 新的道具!第188章 永樂十二年:後裔第82章 御前會議,泰半南人第91章 李顯穆入國子監第78章 今日終脫罪身第117章 劍指顯穆第183章 聖諭如雷霆第47章 不足與謀第34章 東宮相邀第37章 李祺收徒第37章 李祺收徒第28章 意滅靖寧第73章 磨了五年的神劍第93章 再不進宮了第100章 點燃此香,就能見到父親嗎第113章 登英國公府說張輔第176章 託付 知秋第166章 暗中攻訐漢王第19章 宗族社稷第152章 本官不刮窮人的油第32章 七星寶刀第125章 斡難河畔第190章 五年第17章 奉天殿脣槍舌戰第89章 立地成聖第126章 廷議對峙鄭和!第25章 儲君之位第26章 聖君無過第55章 李祺之爲第196章 世修降表第108章 大勢已在我掌中!第39章 勢在必行第166章 暗中攻訐漢王第79章 自此而顯貴第75章 請重修史第12章 寡婦陳請淚蹣跚第140章 挽狂瀾於既倒第138章 未來大勢,在此一役!第38章 胥吏潘三第59章 飲馬長江第73章 磨了五年的神劍第183章 聖諭如雷霆第125章 斡難河畔第20章 千里孤墳第158章 大勢已定第179章 陷阱(第五更)第7章 拔劍出鞘仇敵殞第52章 殿中抗辯第32章 七星寶刀第70章 大明制度設計第131章 救太子於危難之間第179章 陷阱(第五更)第6章 千般謀劃終上臺第138章 未來大勢,在此一役!第37章 李祺收徒第136章 太子赴南京,妖氛起東南第196章 世修降表第95章 真是親父子啊第94章 傳承的故事第85章 朱雀街上初鑄望第134章 君臣交心搶白銀!第105章 何人阻道?第103章 有聖諭自洪武三十一年來!第138章 未來大勢,在此一役!第196章 世修降表第9章 幕後之人終得知第160章 金陵之誓第173章 京都條約(第四更)第93章 再不進宮了第126章 廷議對峙鄭和!第87章 士子云集浙東,李祺要成聖第159章 榮耀第110章 祖陵?和先帝聖旨說去吧第121章 諄諄教誨第84章 非滅浙東,實重造也!第35章 秋闈之事第90章 太子尊位第125章 斡難河畔第34章 東宮相邀第105章 何人阻道?第3章 以情動人活我家第194章 棄城者死第184章 大風起兮第160章 金陵之誓第196章 世修降表第36章 閱卷若何第123章 北征!北征!第108章 大勢已在我掌中!第131章 救太子於危難之間第194章 棄城者死第86章 奪嫡之爭第198章 以衍聖公相威脅?第40章 李祺教子第83章 《元史》的監修乃是李善長第136章 太子赴南京,妖氛起東南第120章 降神香,父子相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