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章 收取山西(二)

不過清軍很快就發現,原來剛纔猜的並不錯,因爲發動進攻的中華軍確實是換了新式的武器,和以前中華軍使用的火槍相比,現在中華軍使用的新式火槍更長,而且是通體筆直的一跟槍管,前面的刺刀也換成了槍頭狀,因此在白刃戰中的威力更強,不僅能扎能刺能挑,還能當大棍輪,一紮一條線,橫掃一大片,簡直就和長槍沒兩樣。不,等等,這不就是長槍嗎?今天的中華軍實在是太坑爹了,怎麼突然換了長槍打仗,那有這麼玩的。

孫可望、劉文秀、艾能奇等人在雲南的時候,對軍隊的訓練也十分重視,現在的二十五軍是從大西軍中挑出的精銳,其中不乏當年跟着張獻忠的老兵,因此二十五軍的基礎並不算差。而且在戰前也做了動員,又有中華軍做後盾,心裡也有底,現在城牆都己經幫自己炸開了,更是士氣高漲。

而清軍在心裡上本來就怵着中華軍一頭,而且中華軍突然不用火槍,而改用長槍,也確實讓清兵有些琢磨不透。因爲根據以往的經驗,中華軍絕不會幹沒有意義的事情,因此捨棄了威力強大的火槍,而改用傳統的長槍,一定隱藏着巨大的陰謀。

結果清兵們也越打越心驚,越打越沒底,越打想法就越多,只是誰也沒有想過,眼前的這支軍隊,嚴格來說只能算是一支山寨版的中華軍。是由於根本就不會使用火槍,才改用長槍的。當然歸根結蒂,主要還是因爲現在清軍對中華軍懷着很深的恐懼感,因此對於中華軍的毎一個小細節變化,都會十分敏感,如果換了對手是明軍,清軍才懶得去管眀軍使什厶武器,別說是長槍、火槍,就算是一人拿一支AK47,也一樣照打不誤。

因此清軍的人數本來就少,加上又是胡思亂想,而且二十五軍的戰鬥力本來也不差,長槍在近戰中的實際威力確實也比火槍大,當然中華軍使用火槍近戰,也是遠近打擊,加手榴彈結合,遠比單純的長槍厲害。但總之因爲種種的因素,戰鬥的局面一步一步的倒向中華軍的一面。激戰了一個多小時以後,二十五軍己經完全攻佔了城牆,殺進城裡。清軍也呈現出了敗陣的勢頭。

二十五軍的士兵們見勝利在望,因此也都精神大振,換了使用火槍的士兵也都端着刺刀,加入了戰團中,不時也還開幾槍,試試手。結果清兵一聽到槍聲,頓時敗得更快,到了中午的時候,潞州城裡只剩下一些零星的戰鬥,中華軍基本控制了全城。

戰鬥結束之後,經過查點,在這一戰中,中華軍一共殺死清軍二千二百五十三人,俘虜三千一百七十一人,而自身陣亡一千零三十五人,受傷八百二十九人。雖然說這樣的戰績在中華軍的戰爭史上,根本就不值得誇耀,畢竟在兵力和士氣上,中華軍都佔有絕對的優勢,但考慮到出戰的是剛剛成爲中華軍的第二十五軍,而且基本是用長槍等冷兵器解決的戰鬥,因此也算難能可貴了。

在當天晚上的慶功會上,趙英傑也對二十五軍的表現提出了表揚,並且希望二十五軍努力提高自已的戰鬥技能,在以後的戰鬥中也能有更好的表現。十一軍的軍官們也都紛紛向他們表示祝賀。

而在取勝之後,孫可望、劉文秀、艾能奇等人也都眉飛色舞,喜形於色。因爲這不僅僅是他們加入中華軍己來打的第一戰,而且也是他們幾人有史以來,打得最漂亮的一場勝仗。

其實孫可望、劉文秀、艾能奇三人的年齡都不算大,最年長的孫可望其實也才三十三歲,但要說從軍的時間,卻都不短,最少也有十幾年,走南闖北、東擋西殺,說是身經百戰,也一點不過。勝仗、敗仗都打過不少,但向這一次贏得這麼漂亮,而且敵我損失這麼大的勝利,確實沒有過。而且這一戰的對手可是清軍,當初大西軍還在四川的時候,就是被清軍打敗,趕出四川,連張獻忠都死於非命,孫可望、劉文秀、艾能奇才帶着大西軍的餘部逃到了雲南。因此這一次也算是出了一口氣。

同時這一勝利,也讓孫可望、劉文秀、艾能奇都緩了一口氣,因爲最然他們現在都是中華軍的軍級將官,但心裡都十分清楚,自己其實是降將,在無形之中,也矮了一頭。而且又發生了違紀事件,更是頗有些擡不起頭來的感覺。因此取勝之後,才覺得揚眉吐氣,總算是可以把腰板挺起來了。

當然最爲重要的是,經過了這一次勝利之後,二十五軍對中華軍的歸屬感,其他部隊對二十五軍的認同感也郄増強了許多。因爲二十五軍是中華軍唯一一支全由降軍組成的軍級編制,而二十五軍也知道自己是一支徹頭徹尾的新軍,因此在新老軍隊之間,也確實有不小的隔合。但勝利是消除這些隔合的最好辦法,而且這一戰也是新老軍隊互相配合取得,如果沒有十一軍的炮兵提供火力支援,沒有爆破組炸開潞州的城牆,二十五軍也不會這麼輕易取勝。因此在勝利之後,至少十一軍和二十五軍之間的關糸也近密多了。

而在攻取了潞州之後,趙英傑只在潞州休息了一天,立刻率軍繼續北進,直逼太原府而來。

這時駐守太原府的嶽樂早己接到了稟告,潞州已經失守,中華軍的大軍逼近了太原,嶽樂也同樣十分緊張,因爲山西的兵力本來就少,在潞州又損失了近六千的兵力,現在實在是有些捉襟見肘了。現在清軍在太原府又招集了一些地方的民團、鄉勇,就這樣免強湊足了約有一萬五千多的兵力,守衛太原。因此嶽樂也下令,將駐守平陽府的部隊撤回到太原駐防,然後又向北京發去告急。

不過連嶽樂自己對北京能不能派來援軍,基本都不抱任何希望,因爲現在清廷的情況,嶽樂也再清禁不過了。而且就算是還有援軍,又能不能守到援軍趕來,嶽樂同樣也沒有一點底。

因爲中華軍並沒有在潞州久做停留,因此等中華軍由沁州穿辻胡甲山、麓臺凵,進入太原府南部的祁縣、太谷地區之後,駐守平陽府的清軍還在汾州的介休縣一帶,沒有極時的趕回到太原來。於是趙英傑也決定,首先殲滅這一支清軍,然後再進攻太原。

駐守平陽府的清軍有一萬二千人,等清軍到達介休縣之後,也得知中華軍搶先一步,進入太原府的消息,因此清軍也怕遭到中華軍的阻擊,不敢在前進,在介休縣駐紮下來,希望能夠躲開中華軍的攔截,經過商議之後,清軍決定繞道汾陽,走文水、交城一線,返回太原,同時也派人給嶽樂送信,請嶽樂派兵接應。

嶽樂接到了報告之後,也陷入了左右爲難,因爲現在太原城裡就只有一萬五千人馬,守城都嫌不夠,那還有人手去接應駐守平陽府的清軍。但如果不去接應,那麼這支淸兵恐怕也是凶多吉少,現在兵力本來就不足,這一萬二千人馬也不能輕易放棄。因此嶽樂左思右想,終於想出了一個辦法來。

因爲現在駐守平陽府的清軍選擇的道路是在太原的西南一側,因此嶽樂決定,派出一支人馬,首先進駐太原東南約四十里的榆次縣,然後大造聲勢,佯作要進攻中華軍的側翼,吸引中華軍的注意力,爲駐守平陽府的清軍創造退回太原的機會。

計劃好了之後,嶽樂命令部將哈寧阿,帶領五千人馬出城去接應駐守平陽府的清軍,並且再三告戒哈寧阿,這一次出兵,只是吸引中華軍的注意力,絕不許和中華軍交戰,因此千萬不要跑遠了,最好不要越過渦水,但中華軍進攻過來,立刻向太原撤退,以保存實力。

哈寧阿領命之後,也立刻帶兵出了太原,來到了榆次縣,其實不用嶽樂嚀囑,哈寧阿也知道,自己這五千人馬,確實還不夠給中華軍塞牙縫的,當然也不敢和中華軍交戰,到達了榆次縣之後,毎天都在城外來往行動,虛張聲勢,但就是不敢越過渦水。同時又派出不少探子,打探中華軍的行動,好隨時逃回太原去。

但一連過去了三天的時間,中華軍卻一點動靜也沒有,哈寧阿也不禁十分奇怪,難到中華軍已經識破了自己的誘敵之計了嗎?就在這時,哈寧阿收到了嶽樂的命令,命他立刻返回太原,因爲中華軍己經打到了太原城下。

原來趙英傑準備在半路伏擊平陽府的清軍,但平陽府的清軍走到介休、汾州一帶之後就徘徊不前,同時太原府裡又出動了一支人馬,進駐榆次縣,聲稱要進攻中華軍的側翼,聲勢到是造得不小,但也是雷聲大雨點小。

不過趙英傑一時也有些弄不明白清軍的意圖。這時他也想起來,商毅對中華軍的軍官一慣的指導都是以我爲主,掌握戰場的主動權,因此趙英傑也決定,不去理清軍的其他動向,而且率領人馬直取太原,看清軍能夠怎麼辦?

第193章 稱王設官第25章 攻取兗州(一)第280章 辭職(上)第134章 開業(一)第229章 暗流涌動(一)第60章 出任千總(上)第71章 大戰曲阜(二)第124章 伏擊清軍(二)第13章 山東戰役(一)第201章 布萊克報告(二)第143章 提案(下)第202章 發行貨幣(上)第59章 進取漢陽府(三)第208章 哭諫(下)第325章 進駐大阪第一六十章 又有好事來了上第261章 會師馬尼拉第268章 重逢(下)第239章 抵達呂宋島(二)第112章 圍殲阿濟格(八)第192章 技術革新(三)第97章 豫北戰場(三)第71章 黃宗羲來訪(三)第288章 帝國體制(三)第321章 溫泉夜色第69章 救援兗州府(下)第339章 又一次關原之戰(五)第16章 皇室私密第3章 各懷鬼胎第232章 除夕——皇城之戰(上)第230章 日本局勢(下)第105章 進軍江北(三)第55章 搶渡漢水(二)第242章 訪歐之旅(六)第53章 進軍武昌(四)第219章 渡過鴨綠江第269章 召見第131章 攻城(上)第118章 戰後餘波第229章 清廷滅亡(一)第176章 規化未來第83章 進攻黃州(四)第61章 又有匪賊來襲第47章 會見鄭芝龍(下)第318章 攻佔九州島(七)第84章 開戰第136章 江南初定(一)第67章 三徵湖北(四)第301章 佈置計劃第81章 洋人(下)第59章 爭奪山東(三)第210章 東林分裂(下)第75章 浙江援軍第178章 琉球之變(三)第119章 收復南京之戰(四)第180章 薩摩之戰(一)第210章 跨海入朝(三)第193章 稱王設官第215章 朝鮮使團在南京(上)第72章 求和第22章 隆興堂覆滅(下)第151章 進攻揚州——雨戰(下)第89章 交易(下)第156章 奪船(上)第372章 前哨戰(上)第39章 鄧州之戰(二)第118章 海盜(二)第239章 訪歐之旅(三)第266章 女冒險家的誕生(下)第63章 烈火焚城第108章 調兵北返第33章 荷蘭交涉(下)第184章 大西軍出戰(四)第147章 干係臘戰記(三)第128章 林府壽宴(三)第111章 守關之戰(一)第1章 清廷(上)第47章 援救王家大屯(上)第197章 湯若望(下)第23章 震盪第19章 進攻浙江(一)第46章 援不援救王家大屯第103章 大島海戰(下)第34章 再徵湖北(四)第185章 襲擊(下)第85章 連寨戰術(上)第78章 步兵進攻第84章 進山追擊(二)第55章 山東之變(三)第54章 搶渡漢水(一)第226章 收取山西(三)第192章 勸進(下)第37章 試探進攻(上)第216章 參政院(下)第272章 不解(下)第193章 雷汞第272章 不解(下)第164章 大戰之前第208章 哭諫(下)第203章 發行貨幣(下)
第193章 稱王設官第25章 攻取兗州(一)第280章 辭職(上)第134章 開業(一)第229章 暗流涌動(一)第60章 出任千總(上)第71章 大戰曲阜(二)第124章 伏擊清軍(二)第13章 山東戰役(一)第201章 布萊克報告(二)第143章 提案(下)第202章 發行貨幣(上)第59章 進取漢陽府(三)第208章 哭諫(下)第325章 進駐大阪第一六十章 又有好事來了上第261章 會師馬尼拉第268章 重逢(下)第239章 抵達呂宋島(二)第112章 圍殲阿濟格(八)第192章 技術革新(三)第97章 豫北戰場(三)第71章 黃宗羲來訪(三)第288章 帝國體制(三)第321章 溫泉夜色第69章 救援兗州府(下)第339章 又一次關原之戰(五)第16章 皇室私密第3章 各懷鬼胎第232章 除夕——皇城之戰(上)第230章 日本局勢(下)第105章 進軍江北(三)第55章 搶渡漢水(二)第242章 訪歐之旅(六)第53章 進軍武昌(四)第219章 渡過鴨綠江第269章 召見第131章 攻城(上)第118章 戰後餘波第229章 清廷滅亡(一)第176章 規化未來第83章 進攻黃州(四)第61章 又有匪賊來襲第47章 會見鄭芝龍(下)第318章 攻佔九州島(七)第84章 開戰第136章 江南初定(一)第67章 三徵湖北(四)第301章 佈置計劃第81章 洋人(下)第59章 爭奪山東(三)第210章 東林分裂(下)第75章 浙江援軍第178章 琉球之變(三)第119章 收復南京之戰(四)第180章 薩摩之戰(一)第210章 跨海入朝(三)第193章 稱王設官第215章 朝鮮使團在南京(上)第72章 求和第22章 隆興堂覆滅(下)第151章 進攻揚州——雨戰(下)第89章 交易(下)第156章 奪船(上)第372章 前哨戰(上)第39章 鄧州之戰(二)第118章 海盜(二)第239章 訪歐之旅(三)第266章 女冒險家的誕生(下)第63章 烈火焚城第108章 調兵北返第33章 荷蘭交涉(下)第184章 大西軍出戰(四)第147章 干係臘戰記(三)第128章 林府壽宴(三)第111章 守關之戰(一)第1章 清廷(上)第47章 援救王家大屯(上)第197章 湯若望(下)第23章 震盪第19章 進攻浙江(一)第46章 援不援救王家大屯第103章 大島海戰(下)第34章 再徵湖北(四)第185章 襲擊(下)第85章 連寨戰術(上)第78章 步兵進攻第84章 進山追擊(二)第55章 山東之變(三)第54章 搶渡漢水(一)第226章 收取山西(三)第192章 勸進(下)第37章 試探進攻(上)第216章 參政院(下)第272章 不解(下)第193章 雷汞第272章 不解(下)第164章 大戰之前第208章 哭諫(下)第203章 發行貨幣(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