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章 龜甲船(上)

龍嘯大明

朝鮮的親明派鬧事,對多爾袞來說當然是小菜一碟,他最上心的,還是朝鮮進貢的龜甲船圖紙

多爾袞對海戰基本一無所知,但受八旗鐵騎的影響,在潛意識裡,也不自覺的就把海戰和陸戰聯繫起來,戰船就等於是士兵的戰馬,因此打起海戰來,也就好像是騎兵們縱馬齊衝一樣,而這種龜甲船,也就等於是騎兵中的重甲騎兵一樣

多尓袞也知道,海軍正在爲造船沒有圖紙而發愁,現在有了圖紙,而且又是這麼厲害的戰船,也不禁讓多爾袞信心大增,甚致想到,如果清廷也能夠建立一支強大的水軍,那麼也可對南京來個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也從海上發動對南京的打擊

шшш¸ TTKΛN¸ ¢〇

當然這次朝鮮方面不光是帶來了龜甲板的圖紙,而且還有一批造船的工匠,和一部份水軍士兵,同時來的還有朝鮮的全羅道左水軍節度使,李杜國,他也是朝鮮名將李舜臣的重孫子當然他們這一羣人都是朝鮮朝廷中的親清派勢力

水軍士兵也正是清廷所缺少的,因此多爾袞下令招見李杜國,同時又傳見清廷的水軍提督鄭芝龍,讓他們見面,準備安排造船練水軍的事宜

因爲李杜國是隨朝鮮使團一起來的,這時就在北京城裡,當然是一傳就到,他大約是三十六七歲的年紀,生得到是有幾分武人的氣度

見了多爾袞之後,李杜國也詳細的向多爾袞講解龜甲船的船的特點,製造方式,以及當年自己的先祖李舜臣是如何架駛着龜甲船大敗日本水軍他對龜甲船和水軍的戰術方面可要比樸正渙熟悉得多,對當年的那年大戰也是熟得不能再熟,而且這傢伙似乎也有幾分說書的天份,不僅講得口若懸河,在關建的地方還會賣個小關子,不時也抖個小包袱,再配合十分豐富的手勢動作,也讓多爾袞不自覺的就聽得入了神,有時會追問“後來呢?後來怎麼樣了”“哦原來是這個樣子” 等語言來

當然如果是讓商毅見了,一定會感嘆,這丫如果改行去說評書,成就一定不可限量,至少也不會比單老爺子差

不知不覺說了近一個時辰,多爾袞依然聽得津津有味,但就在這時,鄭芝龍進見,這纔打斷了李杜國的說講

見禮之後,多爾袞立刻向他招手,道:“老鄭,你過來看看這張圖紙你認識這條船嗎?”

鄭芝龍來到書案前,掃了兩眼,他一輩子縱橫海上,對龜甲船當然不會陌生,因此一眼就認了出來,道:“回稟攝政王,此仍朝鮮龜甲船,昔日壬辰之戰中,朝鮮李舜臣就是憑藉此船,擊敗日本水軍”

多爾袞哈哈大笑,道:“老鄭啊,你不愧是跑船的出身,果然認識這條船” 然後一指李杜國,道:“這就是李忠武公的重孫,李杜國將軍”

忠武是李舜臣的諡號,因爲現在多爾袞心情正好,李杜國剛纔的話也正順他的心意,因此對李舜臣的稱呼也就客氣了一些

鄭芝龍向李杜國拱手一揖,道:“原來是名將之後,幸會,幸會”

而李杜國這時一臉的得意神色,也拱了拱手,道:“不敢當”

這時多爾袞又道:“老鄭,這次朝鮮使團到我大清來恭賀年,專程帶來了這一張龜甲船的圖紙,還有一批造船工匠和水軍士兵,以及李將軍,幫助我大清修造戰船,訓練水軍”

鄭芝龍怔了一怔,道:“攝政王,你打算在我大清水軍中建造這種龜甲船嗎?”

多爾袞點了點頭,道:“不錯,如果我們將龜甲船造他一百艘,大概就足以勝過商家軍的水軍了老鄭,你覺得呢?”

鄭芝龍搖了揺頭,道:“不可,如果用此船去與商家軍的水軍相抗,必敗無疑”

多爾袞正在興頭上,聽了鄭芝龍這句話也不亞被打了當頭一棍,頓時啞然止聲,怔怔的看着鄭芝龍,而李杜國的臉色也變得十分難看,如果是在朝鮮,那怕是在朝鮮王李琮面前,他也要開上爭辯,只是現在是中國,又當着多爾袞的面,到也不敢造次,只好狠狠的盯着鄭芝龍,狠不能把他撕碎了

過了好一會兒,多爾袞才道:“爲什麼這麼說?”

鄭芝龍當然也看出了李杜國的不滿,當年鄭芝龍縱橫海上的時期,壓根就沒見過朝鮮的船,因此當然不會把李杜國放在眼裡,道:“回稟攝政王,此事關糸我大清之根本,因此芝龍不得又居實稟告臣觀這龜甲船,在五十年前,或許可以縱橫海上,所向無敵,但現在絕非商家軍的對手”

多爾袞道:“此船有什麼不妥之處嗎?”

鄭芝龍道:“首先尺寸太小,這龜甲船長不過十餘丈,寬不過二丈,最多也不過五六百料,載兵不足百人,火炮不過十餘門,而且盡是小炮而在商家軍中,千料以上的大船比比皆是,兩千料以上的巨型大船跡有十餘艘,載人近千,火炮多達近百門,其中千斤以上的火炮足有二十門以上昔日俞大猷曾言,海戰無他,唯大船勝小船,大銃勝小銃爾”

大船勝小船,大銃勝小銃,這兩句話多爾袞到是聽說過,而且商家軍的海軍所用的戰船巨大,他也聽海防的官員說起過,因此聽了鄭芝龍的話,也開始沉呤不語起來

而這時李杜國卻有些着急了,道:“攝政王,鄭大人所說的尺寸問題,臣以爲並非難事,只要我們將尺寸放大,不就行了嗎?”

鄭芝龍心裡冷笑,你當造船是造桌子嗎?把尺寸放大,小船就成了大船,那有那麼簡單的事情,別說是每一個尺寸只放大一倍,就是擴大十分之一,在許多地方都要重設計改進只是這是一個十分複雜時技術問題,不是一句二句話就能說得清楚的因此道:“攝政王,船的大小估且暫時不論,但從圖紙上來看,龜甲船的船首平正,帆小,且只有主帆而無側帆,首尾帆;甲板遮蓋,上附鐵片,船身必重,可見其度不快,雖設有槳櫓,但卻又多加了水手船員,因此只能用於近海作戰,無法遠涉重洋”

李杜國張了張嘴,又想爭辯兩句,但鄭芝龍看了他一眼,不等他說話,又搶先道:“這龜甲船最大的優勢就在於船板甲上有頂遮蓋,附有鐵片,並裝有鐵錐和尖刀不僅可以防禦敵人的攻擊,也可阻止敵人攻擊自身因此就算是有前面的那些弱點,也足以低消”

多爾袞點了點頭,說穿了龜甲船就像是重甲騎兵一樣,雖然行動慢、笨拙,無法遠途奔襲,但自身的防禦力卻是強,就算只能在近海作戰,如果能夠保護住清廷的海疆,也算不錯而李杜國的眉頭也舒展了一些,畢竟鄭芝龍說的龜甲船的優點,到是很正確的

但鄭芝龍又道:“只是這是在五十年以前,那時海戰所用的戰船均不大,而且火炮的口徑小,威力弱,無法打穿龜甲船的護壁,因此那時海戰,皆是兩船靠近,噴火燒船,或是以士兵登船作戰,龜甲船的護壁堅固,絕對是一大優勢但現在卻不同了,海船的體形龐大,所載火炮衆多,海戰已少有登船作戰,全是以船炮一決雌雄龜甲船的護壁再堅固,能否擋得往現在的火炮轟擊呢?”

鄭芝龍現在雖是龍困淺灘,但畢竟在海上縱橫了數十年,中式船、西式船、日式船,什麼船沒見過對各種帆船的性能也是瞭如指掌,而且大大小小海戰,巳打了不下百餘場,因此對龜甲船的特點、性能、優點、劣勢一眼就能看個七七八八

其實朝鮮雖然是一個半島國家,但從來就不是海上的傳統勢力,在十六世紀未、十七世紀初的這段東南亞航海貿易的全盛時期,根本就沒有朝鮮的商船參與,這一點連日本都大大不如鄭芝龍當然看不上朝鮮的船

當年朝鮮水軍雖然能在海戰中大勝曰本,一來是當時日本的水軍也實際並不怎麼樣,二來是因爲朝鮮確實出了一位不世的海戰天才李舜臣能去敗曰本水軍,主要還是李舜臣的天才指揮能力,龜甲船的作用,不能說完全沒有,但絕不向傳說中的那麼大,而且當時的朝鮮水軍,其實也就只有十幾艘龜甲船

當然那時的水戰技術,也確實有利於發揮龜甲船的優勢而且當時朝鮮也確實是在近海作戰

多爾袞雖然不懂海戰,但對現在火炮的威力,還是十分清楚的,雖然一開始被李杜國忽悠得有一些頭腦發熱,但多爾袞畢竟不是楞頭青,不會這麼輕易就相信任何人說的話,而鄭芝龍所說活,也不無道理,因爲龜甲船真正的厲害就是防禦力,在現在的火炮威力下,龜甲船的護壁,還能發揮多大的優勢,還真不好說,一但護壁的作用大減,那麼這種龜甲船其實也就沒有多大的用處了

第148章 干係臘戰記(四)第63章 烈火焚城第111章 守關之戰(一)第148章 新政(二)第123章 造船(下)第218章 清廷的新年第99章 撤離麻城(下)第202章 生絲之戰(三)第147章 穿插第100章 湖北失守第119章 豫北戰役(五)第106章 清廷御前會議(下)第42章 火炮對火炮,火槍對火槍第205章 南京宣言第142章 偵察兵第357章 南洋局勢(上)第148章 新的計劃第150章 陰魂不散(下)第175章 平南四策第164章 教育和科舉(上)第322章 進攻大阪(上)第249章 進攻商館(下)第29章 計劃(下)第350章 日本勢力重新洗牌(一)第56章 多爾袞的決策第53章 進攻靑狼峰(上)第159章 經略江淮(下)第201章 田府盛宴(下)第55章 火船(一)第14章 玄皇教第360章 殖民制度(下)第87章 等待消息第177章 日本商團的秘密(上)第253章 孝陵—享殿(下)第249章 進攻商館(下)第164章 出兵琉球第207章 北伐計劃(下)第288章 帝國體制(三)第33章 荷蘭交涉(下)第331章 攻克彥根第247章 營救第274章 長城定蒙(三)第251章 孝陵—陵園(下)第51章 正面強攻(一)第13章 淮安戰役(一)第60章 出任千總(上)第232章 除夕——皇城之戰(上)第74章 守衛兗州(二)第45章 內外夾攻第253章 孝陵—享殿(下)第208章 哭諫(下)第113章 南京暗流第17章 朱印船(上)第28章 攻取兗州(四)第33章 餘波第305章 中華慈善總會(下)第98章 荷蘭人的抗議(上)第180章 薩摩之戰(一)第333章 對持(三)第90章 武昌擴軍第255章 加勒比海盜VS西班牙艦隊二第75章 架臨宿州第145章 新年(下)第83章 佈置(四)第176章 入川之戰(一)第398章 國事(一)第51章 撫平青萊第17章 朱印船(上)第118章 收復南京之戰(三)第162章 政治婚姻(上)第177章 鹽場(下)第104章 海商(下)第225章 除夕—主動出擊(一)第148章 南征開始第40章 決戰李自成第330章 前哨戰(下)第41章 進攻南陽之戰(上)第213章 龜甲船(下)第423章 中俄之戰(三)第415章 南京風雲(三)第34章 再徵湖北(四)第197章 會見日本商團第201章 布萊克報告(二)第39章 多爾袞的煩惱第91章 逼宮第281章 辭職(下)第251章 孝陵—陵園(下)第411章 南洋戰役結束(五)第43章 守衛新野(上)第243章 血與火之夜(二)第48章 皇太極(上)第302章 造勢第25章 江北之爭(二)第142章 偵察兵第158章 經略江淮(上)第36章 林家會議第82章 游擊戰(一)第260章 溧水之戰(二)第55章 戰利之後的問題第43章 公主釋心(上)
第148章 干係臘戰記(四)第63章 烈火焚城第111章 守關之戰(一)第148章 新政(二)第123章 造船(下)第218章 清廷的新年第99章 撤離麻城(下)第202章 生絲之戰(三)第147章 穿插第100章 湖北失守第119章 豫北戰役(五)第106章 清廷御前會議(下)第42章 火炮對火炮,火槍對火槍第205章 南京宣言第142章 偵察兵第357章 南洋局勢(上)第148章 新的計劃第150章 陰魂不散(下)第175章 平南四策第164章 教育和科舉(上)第322章 進攻大阪(上)第249章 進攻商館(下)第29章 計劃(下)第350章 日本勢力重新洗牌(一)第56章 多爾袞的決策第53章 進攻靑狼峰(上)第159章 經略江淮(下)第201章 田府盛宴(下)第55章 火船(一)第14章 玄皇教第360章 殖民制度(下)第87章 等待消息第177章 日本商團的秘密(上)第253章 孝陵—享殿(下)第249章 進攻商館(下)第164章 出兵琉球第207章 北伐計劃(下)第288章 帝國體制(三)第33章 荷蘭交涉(下)第331章 攻克彥根第247章 營救第274章 長城定蒙(三)第251章 孝陵—陵園(下)第51章 正面強攻(一)第13章 淮安戰役(一)第60章 出任千總(上)第232章 除夕——皇城之戰(上)第74章 守衛兗州(二)第45章 內外夾攻第253章 孝陵—享殿(下)第208章 哭諫(下)第113章 南京暗流第17章 朱印船(上)第28章 攻取兗州(四)第33章 餘波第305章 中華慈善總會(下)第98章 荷蘭人的抗議(上)第180章 薩摩之戰(一)第333章 對持(三)第90章 武昌擴軍第255章 加勒比海盜VS西班牙艦隊二第75章 架臨宿州第145章 新年(下)第83章 佈置(四)第176章 入川之戰(一)第398章 國事(一)第51章 撫平青萊第17章 朱印船(上)第118章 收復南京之戰(三)第162章 政治婚姻(上)第177章 鹽場(下)第104章 海商(下)第225章 除夕—主動出擊(一)第148章 南征開始第40章 決戰李自成第330章 前哨戰(下)第41章 進攻南陽之戰(上)第213章 龜甲船(下)第423章 中俄之戰(三)第415章 南京風雲(三)第34章 再徵湖北(四)第197章 會見日本商團第201章 布萊克報告(二)第39章 多爾袞的煩惱第91章 逼宮第281章 辭職(下)第251章 孝陵—陵園(下)第411章 南洋戰役結束(五)第43章 守衛新野(上)第243章 血與火之夜(二)第48章 皇太極(上)第302章 造勢第25章 江北之爭(二)第142章 偵察兵第158章 經略江淮(上)第36章 林家會議第82章 游擊戰(一)第260章 溧水之戰(二)第55章 戰利之後的問題第43章 公主釋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