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2章 南洋戰役結束(六)

所有的事情都處理完了之後,中國派出的赴英船隊也到達了印度停泊、補濟、休整,當然中國駐英使團,還有岡薩雷斯候爵夫妻也在印度受到了中英雙方的熱烈歡迎,在印度休整了幾天,船隊重新出發的時候,中英雙方也各自派出了幾艘商船帶着大量的商品加入了船隊,一行去歐州。

送走了赴英船隊之後,鄭成功又馬上組織了一支船隊,攜帶大量印度當地出產的物資返回國內進行貿易,也正式開啓了印度殖民地與國內的通商來,同時英國東印度公司方面也派出了三艘商船,跟着中國船隊一起回國,同樣是進行貿易來往。

而船隊還沒穿過馬六甲海峽,纔剛剛到達蘇門達臘島西北的亞齊蘇丹國的港口停泊,就己經收到了中華軍攻佔了巴達維亞的消息。

畢竟這一場戰爭的影響實在太大了,馬打蘭蘇丹國是一個新興國家,而且一直受到荷蘭東印度公司的控制,但其他南洋各國相對來說受荷蘭東印度公司的影響較小,像亞齊、柔佛、佔碑這樣一些國家都有幾百年的歷史,當年都和中國有過一些來往,這些年中國開放了海外貿易之後,也開始重新和這些國家開始來往,但誰也沒有想到,中國會這麼快就將荷蘭東印度公司徹底擊敗。

因爲荷蘭東印度公司在南洋地經營了三十餘年,依靠着火槍火炮的威力,震懾了南洋諸國,還從來沒有人敢挑戰過他們在這一地區的權威,而現在經這從情況已經改變了,過了近二百餘年之後,中國的勢力終於又重返到南洋地區,而且這是一個比荷蘭東印度公司更爲強大的勢力。因此南洋各國也紛紛派出使者,跟隨着船隊一起到達中國,朝見中國皇帝。

而在爪哇島上,馬打蘭蘇丹國對中華國提出的付加條件也並沒拒絕,畢竟奉立中國爲宗主國,己經是不可抗拒的事實了,而且中華軍答應由王子替換阿芒?古拉特一世入住巴達維亞城當人質,己經算是一個很好的結果了。於是也立刻派遣首相爲使者,組成了一個使團,隨中華軍的船隊返回中國,向中國稱臣。

在巴達維亞,成鋼也寫了一份詳細的報告,送到南京,並對軍隊調配也做出了一些調整,在沒有得到內的正式命令之前,雖然中華軍還是要在巴達維亞保持強大的兵力壓制,但戰事畢競基本結束了,也沒有必要把南洋艦隊的四個分艦隊全部都留在這裡,因爲現在南洋艦隊的四支分艦隊全都出來了,以置於需要暫時調動北洋艦隊的一支分艦隊守衛廣東的海域,另外呂宋也沒有艦隊駐守,因此也需要重新調整一下。最終成鋼決定,南洋艦隊的第三、四分艦隊隨船隊一起回航,其中第三分艦隊駐守呂宋,第四分艦隊則是回廣東去駐守。

南洋艦隊的第四分艦隊,也就是李華梅艦隊。把她派回國去駐守,是因爲成鋼己經知道,在南洋戰役結束之後,李華梅就會辭去軍職,而是開始航海,探險的活動。而第四分艦隊中有許多骨幹艦長、大副都是李華梅的海盜舊部,李華梅辭職,其中也會有不少人追隨李華梅,因此這一次第四分艦隊的人員調動很大,並會有大量的新人接任,新舊交接,也有許多手續要經手辦理,趁着這次調動,也讓李華梅帶着第四分艦隊回國去,把這些交接手術都處理完。

同時除了兩支分艦隊以外,巴達維亞還派出了十五艘運輸船,隨着船隊一起回,裝載都是在巴達維亞繳獲的物資,主要是金銀礦產以及火炮、火槍等等,所用的船隻當然都是繳獲的荷蘭戰。[??]結果這一下就成了一支超過八十艘船隻的龐大船隊,從巴達維亞出發,浩浩蕩蕩駛向中國大陸。

船隊首先到達加裡曼丹島的文萊蘇丹國停靠,這時文萊蘇丹阿都賈裡魯阿巴一世也早就收到了消息,心裡也不由得慶幸自已當初的決定放棄荷蘭,投降中國果然是正確的,否則現在文萊蘇丹國恐怕早就被中國給滅了。現在蘇卡納達城己經基本建好,有七千多馬打蘭俘虜也都移交給了文萊,使文萊的勞動力增加了不少。同時也有不少呂宋的商船來往文萊,進行貿易,也使文萊增加了不少收入,當然也帶來了不少貴重的中國商品。也讓文萊貴族們都十分滿意。對中國的惡惑也大大降低了。

因此阿都賈裡魯阿巴一世對船隊也不敢怠慢,在王宮裡盛情接待了船隊的主要人員,並且決定派王孑賈巴爲使者,組成使團,並攜帶國書貢禮,跟着船隊一起來中國去,正式像中國稱臣。

船隊的下一站是到達呂宋,當然也受到呂宋總督府和當地華人的熱烈歡迎,因爲擊敗了荷蘭東印度公司之後,整個南中國海地區也再沒有中國的敵對勢力,歐州各國的商人,也必須尊守中國製定的規側,而且背後有強大的國家力量支持,中國商人可以任意的在這一片地區來往經商,甚致是進行定居,開拓等等活動。甚致還可以遠航到印度、非州,或是更遠的歐州去進行貿易來往。

而這時呂宋總督府也接到了內閣發來的公文,知道國會已經通過了呂宋建省的提案,並任命張庚秋爲呂宋省的第一任省長,並招張庚秋回國領取省長大印和委任公文,並提交呂宋各府州縣的行政人員名單。呂宋各屆的華人更是興高彩烈,因爲呂宋建省成功,就意味着正式併入中國的領土範圍,在呂宋的華人也有了歸屬感。

這幾年以來,中國在南中國海地區的擴展很快,而且制定的政策都是鼓勵工商業的發展,又十分注意保護海外華人的利益,因此在海外謀生的華人也對國家的歸屬感和認同感都很強,也都十分願意把海外的地方都併入中國的領士。

船隊在呂宋停留了五天。因爲以前一直都是第四分艦隊駐紮在呂宋,而現在改由第三分艦隊在這裡駐守,當然也要辦理一些交接手續。

另外第四分艦隊在呂宋駐紮了幾年的時間,一些軍官士兵將自己的家屬都接到了呂宋,也有一些士兵在這段時間裡在呂宋成家,並且在這裡置下了一些積蓄或產業,有的是田產,有的是地產或股份,現在要調回國,當然也要進行一些處理。這次家屬當然是不能跟船回去,但有的積蓄要打包帶走,而產業或是變賣,或是託人照看,而也有一些官兵到了退役的時間,打算回國辦理退役手續。處理這些事情也都需要時間。

而這幾天張庚秋也和總督府的官員們進行了詳細商議,終於確定了呂宋五州十三縣的人員名單,正好這時船隊也到達了呂宋,因此張庚秋也決定,跟着船隊一起回國去。

隨後船隊繼續出發,離開馬尼拉港,駛向中國。船隊行到廣州,第四分艦隊進入軍營駐紮,也有一部份商船在廣州停靠,進行貿易。而李華梅和張庚秋一起乘坐海上玫瑰號,帶着巴達維亞來的運輸船隊,以及南洋各國的使團與中國西印度公司的商船一起繼續北上,一直到達長江口,中印度公司的國內總部就設在上海,商船都在這裡停泊卸貿,李華梅、張庚秋、施琅等人則從長江逆江而上,到達南京。

南洋戰事結束之後,先期的報告早己經送到了南京。得知這一次戰爭繳獲的錢財物資以後,閣也都十分高興,雖然說在去年也想到了,這次南洋戰爭,一定也會收穫不少財富,但誰也沒有想到會有這麼多,不僅可以把這次戰爭的費用全部填平,而且至少還有二千萬銀元左右的淨收入。另外還抓獲了荷蘭、土著俘虜數萬人,就連以後開發南洋各地的勞動力都準備好了。

而且這次隨船隊回國的,還有文萊、馬打蘭、亞齊、柔佛、佔碑、巴鄰傍七國的使團,都是來向中國稱臣,自居藩屬的南洋。按照中國的傳統,外王內聖是治國的最高境界,每一個國家都以萬夷來朝爲國威遠揚的標誌,當然另說是萬夷,就連百夷都從沒有過,既使是在鄭和下西洋的時代,到中國來朝賀的,其實也只有三十多個國家。但這己經是中國對外最盛大的壯舉了。在唐朝全盛時,到是奏齊過百夷,但其中絕大部份其實就是一個部落,幾千幾百人也算成一個名額,水份太大。而現在中華帝國纔剛進入第四個年頭,就己經收下了九個藩屬,甚致和遠隔萬里的歐州國家建立了外交關係,那麼當年鄭和下西洋的時代的盛舉,想來也不會再遠了。

因此船隻到達南京之後,也引起了許多百姓來歡迎看熱鬧,內閣也早就接到了通知,並派出官員,在碼頭迎接他們一行。船隻都進港停泊,船員安排到宿舍休息,運送回的物資派人來查收,張庚秋、施琅以及各國的使團都安排到館驛中居住,並且還專門還備下了車仗,將李華梅迎接入皇宮。

第159章 經略江淮(下)第191章 議和後續(四)第151章 進攻揚州——雨戰(下)第200章 登基建國(二)第313章 攻佔九州島(二)第270章 挽留紫玲瓏(上)第108章 豪格出兵第131章 進軍江西(三)第219章 工業基礎第95章 形勢逆轉(下)第126章 突破淮河第102章 突襲盛京(一)第293章 內政外擴第163章 通商第146章 制度(上)第152章 潛入濟南城內第408章 南洋戰役結束(二)第181章 出兵(下)第84章 進山追擊(二)第90章 武昌擴軍第117章 收復南京之戰(二)第16章 全村動員(下)第35章 南歸(上)第234章 除夕——劫持第10章 撤離北京(一)第194章 禁宮之變(三)第176章 規化未來第111章 規剗未來第96章 遷移(三)第75章 守衛兗州(三)第19章 保衛家園(三)第155章 進攻廣東(三)第74章 龍困淺灘(下)第251章 調兵第261章 溧水之戰(三)第182章 薩摩之戰(三)第45章 貨幣第107章 收復杭州第368章 英國想參戰(下)第134章 勸說第195章 整編軍隊(下)第7章 進攻清廷第一戰(四)第374章 文萊歸降(上)第88章 喜得千金第210章 東林分裂(下)第217章 嚴肅軍紀第288章 計劃第223章 南京見聞第231章 清廷滅亡(三)第89章 騎軍對戰(下)第121章 狙擊手第13章 出兵第31章 山東大捷第347章 德川幕府的選擇(上)第143章 西班牙艦隊(上)第242章 訪歐之旅(六)第162章 政治婚姻(上)第47章 鄭成功來訪(下)第264章 進攻馬尼拉城(三)第108章 調兵北返第5章 進攻清廷第一戰(二)第200章 布萊克報告(上)第19章 保衛家園(三)第220章 新武器(一)第117章 海盜(一)第111章 圍殲阿濟格(七)第149章 新政(三)第81章 進攻黃州(二)第183章 薩摩之戰(四)第16章 三路出擊第394章 荷蘭求和(三)第98章 豫北戰場(四)第231章 除夕——驚變(下)第228章 曰接三急第220章 掃平遼東(一)第115章 視査海防(上)第151章 四川戰事(下)第270章 新的監國第21章 進攻浙江(三)第301章 佈置計劃第287章 帝國體制(二)第251章 孝陵—陵園(下)第19章 進取光州(二)第65章 洪承疇獻計第27章 民團教師(三)第403章 新年第172章 批鬥大會(上)第41章 火炮對決第199章 佈置對策第16章 全村動員(下)第79章 跨海突襲艦隊啓動第153章 進攻廣東(一)第48章 援救王家大屯(下)第241章 訪歐之旅(五)第177章 入川之戰(二)第47章 清廷平亂(上)第136章 各有打算第177章 日本商團的秘密(上)第44章 大戰匪賊(下)第8章 挺進大別山(二)
第159章 經略江淮(下)第191章 議和後續(四)第151章 進攻揚州——雨戰(下)第200章 登基建國(二)第313章 攻佔九州島(二)第270章 挽留紫玲瓏(上)第108章 豪格出兵第131章 進軍江西(三)第219章 工業基礎第95章 形勢逆轉(下)第126章 突破淮河第102章 突襲盛京(一)第293章 內政外擴第163章 通商第146章 制度(上)第152章 潛入濟南城內第408章 南洋戰役結束(二)第181章 出兵(下)第84章 進山追擊(二)第90章 武昌擴軍第117章 收復南京之戰(二)第16章 全村動員(下)第35章 南歸(上)第234章 除夕——劫持第10章 撤離北京(一)第194章 禁宮之變(三)第176章 規化未來第111章 規剗未來第96章 遷移(三)第75章 守衛兗州(三)第19章 保衛家園(三)第155章 進攻廣東(三)第74章 龍困淺灘(下)第251章 調兵第261章 溧水之戰(三)第182章 薩摩之戰(三)第45章 貨幣第107章 收復杭州第368章 英國想參戰(下)第134章 勸說第195章 整編軍隊(下)第7章 進攻清廷第一戰(四)第374章 文萊歸降(上)第88章 喜得千金第210章 東林分裂(下)第217章 嚴肅軍紀第288章 計劃第223章 南京見聞第231章 清廷滅亡(三)第89章 騎軍對戰(下)第121章 狙擊手第13章 出兵第31章 山東大捷第347章 德川幕府的選擇(上)第143章 西班牙艦隊(上)第242章 訪歐之旅(六)第162章 政治婚姻(上)第47章 鄭成功來訪(下)第264章 進攻馬尼拉城(三)第108章 調兵北返第5章 進攻清廷第一戰(二)第200章 布萊克報告(上)第19章 保衛家園(三)第220章 新武器(一)第117章 海盜(一)第111章 圍殲阿濟格(七)第149章 新政(三)第81章 進攻黃州(二)第183章 薩摩之戰(四)第16章 三路出擊第394章 荷蘭求和(三)第98章 豫北戰場(四)第231章 除夕——驚變(下)第228章 曰接三急第220章 掃平遼東(一)第115章 視査海防(上)第151章 四川戰事(下)第270章 新的監國第21章 進攻浙江(三)第301章 佈置計劃第287章 帝國體制(二)第251章 孝陵—陵園(下)第19章 進取光州(二)第65章 洪承疇獻計第27章 民團教師(三)第403章 新年第172章 批鬥大會(上)第41章 火炮對決第199章 佈置對策第16章 全村動員(下)第79章 跨海突襲艦隊啓動第153章 進攻廣東(一)第48章 援救王家大屯(下)第241章 訪歐之旅(五)第177章 入川之戰(二)第47章 清廷平亂(上)第136章 各有打算第177章 日本商團的秘密(上)第44章 大戰匪賊(下)第8章 挺進大別山(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