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北京的寒冬(四)

龍嘯大明

淸順治六年, 十一月二十六日, 淸廷的皇帝福臨正式舉行親政儀式, 終於可以正式掌握淸廷的大權。(_)雖然說和另一時空相比,福臨親政的時間要提前了大半年,但這時清廷的國土面積,也減少了大半。而清廷的羣臣雖然都向福臨表示了恭賀,但每一個人心裡都在想着,福臨的皇位還能夠坐多久。

日本、朝鮮的軍隊這時都己經離開了中國,只留下少數幾個人還在北京辦理一些相關的手續,正好也趕上了舉行福臨親政的儀式,因此也都對福臨親政表示了恭賀,總算是使福臨的親政儀式上有外藩的朝賀,也可以藉此吹虛一番了。而清朝的另一位盟友荷蘭,早就己經不在北京了。

其實當初本來是四國連盟,荷蘭雖然不直接出兵,但打算派出一批軍事參謀員和觀察員,協助清軍作戰,並擔任清軍的教官,同時幫助清廷監造槍炮。

但在荷蘭軍官和多爾袞討論戰術的時候,雙方纔發現,互相之間的戰術思絡相差極大,雖然荷蘭也算歐州近代軍事革新的先鋒,但在本質上還是受歐州的傳統影響,主張以大型會戰爲主,改變的只是作戰技術和軍隊的專業化,正規化。而在中國,這種雙方拉開架式打會戰的作戰方式,早就不是主流,既使是在過去清廷對明朝軍事佔優的時候, 也很少打會戰, 而是以突襲、遭遇戰爲主。結果雙方根本就談不到一塊來。因此多爾袞也不想帶荷蘭人蔘戰,而是把荷蘭人留在北京幫助訓練軍隊,監造武器。

後來南京政府終止與荷蘭的貿易,驅逐荷蘭商人,接着又以武力驅趕臺灣的荷蘭人,而這批軍官在北京呆着乜沒意思,因此決定到臺灣去助戰,而清廷本來對荷蘭人也不怎麼重視,於是也沒有挽留,因此荷蘭人根本就沒有參加中原大戰,早就離開中國,去了臺灣。

然而就在福臨親政後的第二天,就立刻又招集宗室大臣濟爾哈朗、瓦克達、博洛、滿州大學士剛林、希福,漢臣范文程、洪承疇等七名主要大臣商議,如何面對當前的戰局。

現在清廷還剩餘的兵力分佈爲:駐守遼東的人馬八萬;博洛部六萬;瓦克達部二萬五千;京城駐守兵力三萬六千;駐守天津勃海灣兵力六萬。再加其他的地方兵力,滿打滿數,也不到三十萬。 ~而中華軍兵屯山東、河南、河北的湖北、淮南、山東三個軍區的兵力就超過了三十五萬,而且雙方的軍隊在士兵素質、作戰經驗、武器上更是無法相比。因此如果這個時候中華軍舉兵北進,清廷根本就招架不住。

雖然說現在中華軍並沒有向北方發動進攻,但懂軍事的人都知道,一來是天氣進入冬季,並不是出兵打仗的好時間,而且中華軍一下佔領了那麼多的地盤,也需要一段時間來穩固,因此等到眀天春暖花開之後,中華軍就可以出動大軍,向北進攻的。

以前福臨雖然知道戰局危急,但畢竟沒有一個直觀的認識,而現在僅從雙方的兵力對比上,就可以看出,清廷所處的局面是何等的惡劣,這還不算雙方的財力物力,因此親政之後的愉快心情也所剩無幾,甚致還有些後悔,要早知是這樣,就不該急着親政了。

七位大臣到齊之後,福臨也直接開門見山,向衆人詢問現在應該怎麼辦。

而七位大臣聽了皇帝的問話之後,也都是面面相覷,誰也拿不出什麼辦法來,後來范文程到是上奏了一回,建立朝廷立刻招籌士兵,訓練士卒,打造軍器,並嚴守各地的關隘,以拒中華軍。

就連福臨都知道,這話等於沒說一樣,想招兵上那裡去招,因爲年年征戰,到了這時,滿州八旗的青壯年男子幾乎都已經死傷殆盡,根本不可夠再招到多少人馬,而漢蒙八旗的人口本來就不多,而且也損失了不少,綠營到是還可以招到不少人,但福臨對他們又不放心,怎麼招樂。這還只是兵源的問題,就算是招齊了兵,還要訓練、武器裝配,軍餉口糧,都是問題,而留給清廷的時間也並不多了。

但范文程說完之後,再也沒有人發言了,福臨又等了一會兒,終於忍不住了,點名道:“洪愛卿,你說該怎麼辦?”

其實原來福臨對洪承疇並不怎麼感冒,因爲他是多爾袞的心腹,又是漢臣,當然不會受福臨待見。但這一次洪承疇在支持福臨親政的鬥爭中的表現,還是讓福臨比較滿意,因此對他的厭惡也大爲減少。而且莊太后也一再勸告福臨,洪承疇的才智、見識、閱歷在大清都是不可多得,而且他本是明朝的降臣,熟知漢人的事務,當初投靠多爾袞,不過是迫於形勢,如今的滿朝大臣,在當時有幾個不到向多尓袞後,不要以此爲慮,在如今大清的危難之時,一定要多重視洪承疇的意見。

莊太后的意見,福臨到也不敢輕視,於是又把洪承疇以前所上的湊章,還有經歷都找出來,仔細看了一遍,也覺得洪承疇的見解、眼光確實不錯,比大多數滿洲大臣,還有關外八旗漢臣確實強得多。在最初第二次南征之前,他就極力反對,認爲並不是進行南征的時候,大清還需要休養生息,而當時清廷無人聽從,結果淸廷的第二次南征失利,國力大損,而商毅才乘勢崛起,以浙江一地,佔領了長江六省,組建南京政府,自立靖北王。如果當初多尓袞能聽洪承疇的建議,能夠緩行南征,讓清廷多積累幾年,情況或許就不一樣了。

而在第二次南征失利之後,洪承疇又何清廷提出,依照中華軍的方式訓練新軍,也確實取得了一些效果,而在這次中原大戰之前,洪承疇曾向多爾袞上過上中下三策,結果多爾袞偏偏選了在中原與中華軍決戰的下策,如果當初多尓袞能選拒守河北的中策,現在的局面也要好得多了。當然福臨到沒有想過,如果不是局面如此遭糕,自巳估計也沒有親政的機會。因此現在福臨也把所有的希望都寄託在洪承疇的身上。

見皇帝點名問自己,洪承疇也只好苦笑了一聲,出列道:“皇上,依臣看來,唯今之機,只有和商毅議和,或可保我大清無恙。”

福臨沉呤了一會兒,才道:“洪愛卿,你以爲商毅會和我大清議和嗎?”

洪承疇道:“至少有五成把握,現在南方南明諸朝,己經聯手向中華軍進攻而且中原大戰之後,中華軍並未乘勝北進,天氣寒冷固然是原因之一,但依臣看來,南方進攻,纔是主要因素,因此,商毅背後受敵,有可能與我大清議和,而且依臣看來,只要是答應他割地、稱臣等條件,議和定可談成。”

他的話還沒有說完,剛林就怒道:“洪承疇,這是什麼話,難到你是要讓皇上學南宋諸君,靠割讓國土,屈尊辱身而救生嗎?”

希福也道:“皇上,依臣之見,議和到是可行,但只能少許賠些銀子,但不能割地,更不能稱臣。我大清如今在關內只剩陝西、山西、京師等地,如果再行割讓,所剩還有幾何?而稱臣更是不可,商毅原本是明朝臣孑,不過仗着兵勢,自立爲王,名不正,言不順,而我大清仍是正統天朝,如果向商毅稱臣,將至皇上於何地,因此稱臣之議,萬不可行。”

其實和商毅議和的事情,在清廷也不是沒有商量過,不少官員也基本達成共識,因爲現在確實打不過商毅,因此也只能議和,但清廷的衆臣都不同意割地、稱臣,只能賠點銀子,而且還不能多,最多十萬兩, 並且只是一次性付完, 不是每年都支付。

因此洪承疇心裡也只能苦笑,現在是什麼時候了,還要端着這個臭架子,議和談判, 從來都是以實力做後盾的,現在清廷打不贏, 守不住,除了割地、稱臣之外,還能打出什麼牌來,想不稱臣、割地,商毅又憑什麼和清廷議和,南京政府每年的海關收入都有千萬,人家也不缺這十萬兩銀子啊。因此只好又道:“回稟皇上,若是不許割地、稱臣,依臣看來,議和定不可成。”

福臨皺了皺眉,道:“洪愛卿,你剛纔也說,南方正在進攻商毅,這樣一來,他自顧尚不睱,與我大清議和,正好可以解除他的後顧之憂,這對他也有好處啊,我們又爲什麼一定要以割地、稱臣爲條件,才能議和成功呢?”

洪承疇道:“敢問皇上和各位大人,我大清現在是否有力量與南方聯合,南北夾擊商毅?”

福臨看了看其他人,有人低頭看地,有人微微搖頭,也有人不動聲色,但就是沒有一個人點頭。因爲毎個人心裡都清楚,現在的清廷根本就沒有力量再發動戰爭了。

洪承疇等了一會兒,見沒有人接話,又接着道:“南明諸朝,都不堪大用,雖然聯手進攻商毅,但不過是螳臂當車,不自量力,絕非商毅的對手,依臣估計,多則三年,少則一年,南明諸朝必爲商毅所滅,而且現在中華軍共有五個軍區,近六十萬大軍,如此兵力,也完全可以兩線作戰,只不過糧臺、軍餉吃緊一些罷了,因此南明諸朝,只可借力,但不可以爲倚仗,因此只有藉機與商毅議和,纔可暫緩我大清一些時日。”

希福忍不住又問道:“洪大人,照你這麼說,就算我們和商毅議和成功,等商毅滅了南明之後,還是一樣會來進攻我大清的。”

洪承疇道:“不錯,商毅滅了南明之後,確實會再來攻我大清,但至少可以使我大清緩個一二年的時間,可以休養生息,重新集聚力量。而且在這其間天下大勢,或許有變,總勝過馬上面臨中華軍大軍壓境得好吧。何況我大清與商毅議和之後,就算是平滅了南眀,也未必會立刻出兵來攻我大清。因此當前之計,也唯有議和纔可以暫緩一時,昔日越王勾踐有臥薪嚐膽之舉,漢朝也曾與匈奴和親,唐朝曾向突厥稱臣,可見議和之舉,並非全無是處,只要議和之後,不貪圖安樂,苟安一隅,而是臥薪嚐膽,勵精圖治,終有反敗爲勝之曰。因此議和與否,還請皇上三思。”

福臨沉思了一會兒,才道:“衆卿之意如何呢?”

這時濟爾哈朗出列,道:“皇上,臣以爲洪大人之議可行,現在只能和商毅議和,才能保我大清不失。至於割地稱臣之議,不訪和商毅商談,盡力爭取,若條件可以接受,少有屈辱,爲保全祖宗基業,也請皇上能忍辱付重。”

聽了濟爾哈朗的話,剛林和希福張了張嘴,但還是什麼也沒有說出來。

過了好一會兒,福臨才道:“如果商毅執意不肯與我大清議和,又當如何呢?”

洪承疇道:“回稟皇上,若真是如此,那麼我大清就只能退回關外,方可保全宗室基業。”

福臨看了看衆人,除了剛林和希福這兩個沒打過仗的人還堅持之外,瓦克達、博洛都一聲不吭,顯然也是默認了。而且就是剛林和希福也不是反對議和,只是堅持以不割地、稱臣爲條件的議和,說白了誰都知道,打是肯定打不過的,因此也嘆了一口氣,道:“那就議和吧。”轉頭又對濟尓哈朗道:“鄭親王,你老成持重,朕就將議和之事交給你來主持,洪愛卿、範愛卿,你二人脅助鄭親王,怎樣和商毅連絡,還有議和的條件,商定之後,立刻告於朕知道。”

濟爾哈朗道:“臣尊旨。”

福臨點了點頭,道:“你們都跪安吧。”

衆人又向福臨行禮,這才陸續退了出來,這時一陣寒風,透過了重重的帷曼,一直吹入金殿裡,福臨也禁不住打了一個寒蟬,忽然覺得,今年的冬天,似乎特別的泠。

第233章 除夕——皇城之戰(下)第152章 收復福建第20章 保衛家園(四)第187章 永曆朝廷滅亡第134章 南京公審第261章 察哈爾之戰(四)第195章 崗前培訓第153章 激戰(上)第78章 衡州府第144章 規則(上)第162章 濟南備戰(二)第188章 整軍備戰(上)第35章 南歸(上)第37章 試探進攻(上)第140章 驅逐荷蘭(三)第127章 追擊第310章 御駕親征第52章 進軍武昌(三)第9章 催促出兵第164章 工業革命的雛形(上)第9章 質問鄭芝龍第142章 提案(上)第109章 初戰淸軍(上)第123章 開封戰役(三)第38章 家事第208章 清廷新軍(下)第204章 登基建國(六)第194章 禁宮之變(三)第238章 秦淮河之戰(上)第243章 血與火之夜(二)第87章 突破淮河(下)第156章 右翼激戰第224章 洞房第230章 日本局勢(下)第9章 挺進大別山(三)第44章 龜山島海戰(四)第261章 察哈爾之戰(四)第356章 到達呂宋第50章 清軍整頓(三)第226章 排華事件第115章 視査海防(上)第283章 國會成立(三)第197章 南方的最後一戰(三)第73章 福臨登基第28章 許婚第25章 南京風雲(一)第182章 下獄(上)第294章 私宴敘舊第312章 攻佔九州島(一)第114章 守關之戰(四)第361章 三寶顏之戰(上)第163章 返回杭州(下)第20章 進攻浙江(二)第317章 攻佔九州島(六)第351章 日本勢力重新洗牌(二)第322章 進攻大阪(上)第169章 多尓袞復出(三)第378章 第二戰(三)第51章 驚動了官府(下)第56章 山東之變(四)第226章 收取山西(三)第113章 兵工廠和印刷作坊(上)第46章 會見鄭芝龍(上)第265章 女冒險家的誕生(上)第171章 遷移南京(下)第172章 批鬥大會(上)第36章 南歸(下)第290章 帝國體制(六)第268章 馬尼拉的後續工作(二)第132章 湖北反擊(上)第160章 豐臣公主(上)第246章 身世第247章 營救第285章 皇室的收入第304章 曰本內戰爆發(下)第148章 南征開始第82章 進攻黃州(三)第199章 登基建國(一)第107章 淸軍來了(二)第197章 困境(上)第79章 強攻臨朐第378章 第二戰(三)第24章 南京使臣第66章 忽悠第193章 雷汞第13章 淮安戰役(一)第44章 公主釋心(下)第124章 伏擊清軍(二)第210章 東林分裂(下)第162章 政治婚姻(上)第117章 假太子案(四)第144章 內線作戰(二)第94章 遷移(二)第76章 二打山東第270章 馬尼拉的後續工作(四)第260章 察哈爾之戰(三)第80章 放棄青州第137章 向南向北(四)第221章 初入南京(下)第115章 決戰之前(下)
第233章 除夕——皇城之戰(下)第152章 收復福建第20章 保衛家園(四)第187章 永曆朝廷滅亡第134章 南京公審第261章 察哈爾之戰(四)第195章 崗前培訓第153章 激戰(上)第78章 衡州府第144章 規則(上)第162章 濟南備戰(二)第188章 整軍備戰(上)第35章 南歸(上)第37章 試探進攻(上)第140章 驅逐荷蘭(三)第127章 追擊第310章 御駕親征第52章 進軍武昌(三)第9章 催促出兵第164章 工業革命的雛形(上)第9章 質問鄭芝龍第142章 提案(上)第109章 初戰淸軍(上)第123章 開封戰役(三)第38章 家事第208章 清廷新軍(下)第204章 登基建國(六)第194章 禁宮之變(三)第238章 秦淮河之戰(上)第243章 血與火之夜(二)第87章 突破淮河(下)第156章 右翼激戰第224章 洞房第230章 日本局勢(下)第9章 挺進大別山(三)第44章 龜山島海戰(四)第261章 察哈爾之戰(四)第356章 到達呂宋第50章 清軍整頓(三)第226章 排華事件第115章 視査海防(上)第283章 國會成立(三)第197章 南方的最後一戰(三)第73章 福臨登基第28章 許婚第25章 南京風雲(一)第182章 下獄(上)第294章 私宴敘舊第312章 攻佔九州島(一)第114章 守關之戰(四)第361章 三寶顏之戰(上)第163章 返回杭州(下)第20章 進攻浙江(二)第317章 攻佔九州島(六)第351章 日本勢力重新洗牌(二)第322章 進攻大阪(上)第169章 多尓袞復出(三)第378章 第二戰(三)第51章 驚動了官府(下)第56章 山東之變(四)第226章 收取山西(三)第113章 兵工廠和印刷作坊(上)第46章 會見鄭芝龍(上)第265章 女冒險家的誕生(上)第171章 遷移南京(下)第172章 批鬥大會(上)第36章 南歸(下)第290章 帝國體制(六)第268章 馬尼拉的後續工作(二)第132章 湖北反擊(上)第160章 豐臣公主(上)第246章 身世第247章 營救第285章 皇室的收入第304章 曰本內戰爆發(下)第148章 南征開始第82章 進攻黃州(三)第199章 登基建國(一)第107章 淸軍來了(二)第197章 困境(上)第79章 強攻臨朐第378章 第二戰(三)第24章 南京使臣第66章 忽悠第193章 雷汞第13章 淮安戰役(一)第44章 公主釋心(下)第124章 伏擊清軍(二)第210章 東林分裂(下)第162章 政治婚姻(上)第117章 假太子案(四)第144章 內線作戰(二)第94章 遷移(二)第76章 二打山東第270章 馬尼拉的後續工作(四)第260章 察哈爾之戰(三)第80章 放棄青州第137章 向南向北(四)第221章 初入南京(下)第115章 決戰之前(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