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撤離徐州(下)

徐州到歸德之間相距約有六百里,有一條官道直通,中途還有一個碭山縣,官道基本都是沿着黃河的南岸行走,因此也不用擔心北面遭到中華軍的襲擊,相對來說,也比較安全

駐守徐州的尚善收到了勒克德渾的命令之後,立刻開始着手準備從徐州撤離。**《書海閣》*但這時中華軍已從南北兩面向徐州發動進攻,南面是淮南軍區的第一軍、第十五軍,向徐州南部的宿州發動進攻,而在北面,山東軍區第五軍,第九軍,也開始進攻徐州北部的沛縣和東部的邳州。而駐守海州的鄭成功部也出動兩萬人馬,進攻宿遷。

尚善當然也知道,在這個時候撤軍,是十分危險的事情,稍有不甚,就容易造成全線潰敗,而且沛縣、邳州、宿遷都在黃河以北的地方,尚善還稍稍有些放心,因爲就算中華軍能夠奪取這兩個地方,但要渡過黃河,也需要一定的時間,因此尚善也立刻下令,命沛縣、邳州、宿遷等地的守軍立刻放棄城池,向黃河南岸撤退,邳州、宿遷的人馬退到徐州與大軍匯合,而沛縣的人馬退到碭山附近渡過黃河,在碭山縣駐守,準備接應撤退的清軍。並且將黃河沿岸的船隻全部都收集起來,一部份集中到徐州,準備運送物資,其餘全部銷燬,給山東軍區的中華軍渡河,造成困難。也爲清軍撤退,嬴得時間。

但徐州南邊的宿州,可就不能輕易放棄了。宿州位於徐州的正南方,汴河北岸,離徐州的距離不到三百里,而且正好是從徐州到鳳陽的中心位置。

自古以來宿州就是徐州南面的門戶,自古以來,這裡便是兵家必爭的戰略要地,史稱宿州扼汴水咽喉,當南北要衝爲百戰之道。在秦末中國第一次農民大起義在這裡揭竿而起。楚漢相爭,垓下決戰,霸王別姬的曠古悲劇也是在這裡絕唱。而在宋金對持的時候,這裡是名將韓世忠的防區。可以說歷來在徐州地區發生的戰鬥,都會與宿州有關,因此宿州又有“小徐州”之稱。

正因爲宿州地理位置對徐州致關重要,在這個時候,宿州一定要堅守住,能多拖一天,就能使徐州的撤退成功的機率更大一天。因此尚善不僅沒用告訴宿州守將泰什哈,正準備撤離徐州,相反還告訴宿州的守將泰什哈,在宿州堅守三天,援軍就會趕到。但發令之後,尚善在徐州加強徵調車輛、船隻、牲畜等等,爲撤離徐州做着最後的準備工作。

進攻宿州的淮南軍區第一軍、第十五軍,這也是淮南軍區自從成立起來,首次出戰。

中華軍內部從總體來看,還是相當團結的,但在各軍區之間,也存在着互相較勁和竟爭關係,由其是湖廣、淮南、山東這三個軍區之間,因爲各自的實力都相差無幾,又都與清廷的邊境接壤,因此在各自的潛意識裡,都希望能夠在戰績上壓倒另外兩個軍區一頭。山東、湖廣軍區先前在山東、南陽的戰役中,都取得非常出色的戰績,對淮南軍區來說,也是一個相當的刺滶。而現在淮南軍區也終於得到了出戰的機會,全軍區上下也都攢足了一口氣,一定要打幾個漂亮的勝仗。

在八月五日,兩軍分別從懷遠和五河兩縣出發,向宿州發動進攻。第一軍在八月六日,首先攻佔了蒙城,在八月八日到達宿州西南,而十五軍先後攻佔了靈壁和虹縣,於八月九日,也到達了宿州。在八月十日,對宿州發動了全面的進攻。

甴於宿州在徐州地區的重要地位,因此在徐州外圍的各地中,宿州的兵力最強,守軍達到一萬五千人,其中而且還有一千神勇營的士兵。除了神勇營之外,另外還有一千名其他火銃兵。並還有火炮四十餘門。而且城防設施也非常好,城牆高大堅厚,護河寬達七丈有餘,深可沒頂。而且在城內也修築了不少據點工事。

得了尚善的許諾之後,守將泰什哈也下令在城中死守,一定要堅守過三天,援軍也就會趕到了。只不過令泰什哈沒有想到的是,宿州連一天都沒有堅守住。

宿州的南面就是汴河,因此中華軍是分別從東西兩方向宿州發起進攻,第一軍付責進攻宿州的東門,隨着軍長蘇建林的一聲令下,四十門重型火炮立刻對宿州的城牆發動了猛烈的轟擊,儘管清軍冒着中華軍的炮火,在城牆上也架起了火炮,竭力的還擊,但雙方的火力實在是相差太多,而且射程也不在同一個層次上,很快清軍的火力就被中華軍壓制住了。

隨後中華軍在炮火的掩護下,向宿州發動了地面進攻。首先出動的是二十七營,推出了十輛架橋車,付責在護城河上架橋。三十二營付責掩護。但隨着中華軍的士兵靠近護城河邊時,躲在城上垛口處的清軍的火銃兵立刻對中華軍展開了兇猛的射擊。同時還從城牆上扔下不少靂天雷一類的炸彈,企圖炸燬正在鋪設的架橋車。

而中華軍的士兵一邊架橋,一邊還擊,經過了半個小時的激戰之後,終於在護城河上架起了七座橋。

緊接着中華軍派出了爆破隊,對宿州的城牆進行爆破,但宿州的城牆確實十分堅厚,中華軍連續實施了兩次爆破,雖然將城牆上炸出幾個大坑,而且裂如蛛紋,但仍然沒有炸開宿州的城牆。而在第三次,另一隊爆破隊對宿州的東門實施爆破,結果這一次的爆破十分成功,將宿州的東門徹底炸開。突擊隊也立刻跟進,從城門穿過,向城內發動進攻。

但清軍對此也早有準備,在城門的後面已經用砂袋堆好了防線,中華軍炸開城門之後,清軍的火銃兵、弓箭手等等立刻都退到防線後面,火槍弓箭,一起發射,拼力的阻擊着中華軍的進攻。

而且城門洞也過於狹窄,一次只能夠通也六七名士兵,中華軍的優勢兵力也無法充份展開,因此也被清軍死死的堵在城門洞裡,無法向城裡推進,同時城牆上的清軍也對城下的中華軍發動攻擊,幫助城內的清軍,牢牢的守住了城門洞。

儘管中華軍的士兵們都非常英勇頑強,不畏生死,向清軍一連發動四五次進改,但這時戰場的條件確實對中華軍太不利於,結果每一次進攻都被清軍給打退了回來,相反在城門口內外,戰死了近二百名中華軍的士兵。戰鬥也膠作起來。

就在這時,中華軍的士兵崔福明推着一輛點燃了引線的爆破車衝進了城門洞裡,儘管清兵也拼命開槍射擊,有幾發彈丸擊穿了爆破車的擋板,擊中了崔福明的身體,但崔福明仍然咬牙堅持着將爆破車推到了清軍的防線前。隨着一聲巨大的爆炸聲,崔福明和十餘名清兵也都被炸得粉身碎骨,同歸於盡,但清軍在城門口的防線終於被炸開。

中華軍的突擊隊立刻從崔福明用生命換來突破口殺過了城門洞,衝入宿州城裡。這時戰鬥也轉入爲巷戰,雙方的士兵短刃相接,在城裡展開了激烈的爭奪。但突破了城門之後,中華軍的後援部隊也可以源源不斷的從城外殺入城中,清軍漸漸堅持不住,只能且戰且退,戰鬥也在不斷向宿州城裡深入進列。

而就在這時,進攻西門的十五軍也突破了清軍的防守,殺入宿州城裡,兩路中華軍成功的在城中心的十字路口會師,清軍的抵抗力也基本消失。

守將泰什哈見狀,也知道大勢己去,宿州己經守不住了,因此也只好帶着剩餘的人馬,從北城逃出宿州,趕奔得徐州而去。中華軍隨後又追擊了一陣,追出了二十餘里,一直追到達雎水邊的符離橋前。

但符離橋雖然是一座石橋,但寬度有限,而清軍爭先恐後的過橋逃命,也有不少清兵都被擠進睢水河中淹死,隨後中華軍也追到了符離橋邊,被堵在橋南的清兵也只能紛紛投降。中華軍佔領了符離橋。

宿州一戰,是中華軍與清軍在中原決戰的第一戰,以中華軍的全勝結束。中華軍不僅攻佔了宿州城,殲滅清兵五千餘人,俘虜六千餘,逃到徐州的清兵不足三千人。而中華軍的損失爲陣亡八百七十二人,傷六百五十五人。不過宿州的守將泰什哈到是搶先一步,過了符離橋,總算逃回到了徐州。

徐州的尚善得知宿州失守之後,也不僅大吃一驚,沒想到宿州連一天都沒有守住,同時在徐州的北面,沛縣、邳州、宿遷等地也都被中華軍攻佔,清軍也撤回到了黃河南岸,而中華軍正在尋船渡河。因此儘管現在徐州城裡的撤退工作並沒有完全準備好,物資並沒有都裝完,但尚善也決定,不能在拖延了,連夜就放棄徐州,向歸徳府撤退。

第268章 馬尼拉的後續工作(二)第27章 攻取兗州(三)第23章 玄皇妖女(下)第131章 進軍江西(三)第194章 禁宮之變(三)第138章 針鋒相對(下)第201章 登基建國(三)第29章 福王登基(上)第58章 海軍聽證會第330章 前哨戰(下)第65章 破局(五)第138章 江南初定(三)第133章 北京的寒冬(四)第113章 兵工廠和印刷作坊(上)第348章 德川幕府的選擇(下)第12章 李巖入鄂第180章 出兵(上)第58章 進取漢陽府(二)第172章 勸進(上)第270章 挽留紫玲瓏(上)第77章 火炮對攻第41章 匪賊來了(二)第255章 巡視北京(下)第63章 剃髮令(下)第61章 爭奪山東(五)第47章 會見鄭芝龍(下)第201章 田府盛宴(下)第64章 再戰匪賊(三)第229章 清廷滅亡(一)第86章 清軍反擊(下)第24章 靈活作戰(二)第5章 家事! 公事!(上)第221章 掃平遼東(二)第三章 中荷決戰七第55章 戰利之後的問題第52章 正面強攻(二)第38章 試探進攻(下)第4章 進攻北京(一)第83章 游擊戰(二)第66章 忽悠第117章 戰後總結第380章 總結第427章 中俄之戰(七)第322章 進攻大阪(上)第236章 訪歐船隊歸來(四)第182章 薩摩之戰(三)第204章 年終總結第110章 郟縣慘敗(下)第186章 出獄第281章 辭職(下)第14章 反擊(二)第64章 破局(四)第106章 淸軍來了(一)第188章 議和後續(一)第246章 暫時的平靜第15章 廬州聚兵(下)第257章 進攻修道院(上)第149章 新政(三)第205章 第二次南征開始(上)第139章 驅逐荷蘭(二)第179章 封王的風波第212章 崇禎十七年三月十八日(二)第194章 降價風波(上)第126章 林府壽宴(一)第384章 中荷決戰(二)第183章 下獄(下)第173章 勸進(下)第124章 懷遠阻擊戰(二)第201章 布萊克報告(二)第49章 大獲全勝第92章 返航第9章 挺進大別山(三)第171章 戰局的變化(三)第75章 守衛兗州(三)第41章 洪承疇復職(上)第162章 濟南備戰(二)第299章 日本局勢(上)第13章 反擊(一)第366章 南洋首戰(三)第4章 擁立監國(下)第253章 孝陵—享殿(下)第163章 返回杭州(下)第1章 安撫第217章 朱由崧升朝第122章 收復南京之戰(七)第157章 襄樊之戰(二)第187章 朝見皇帝第87章 收降李定國第19章 政治平衡第24章 南京使臣第250章 中國西印度公司總督(三)第138章 驅逐荷蘭(一)第272章 不解(下)第63章 破局(三)第166章 財政危機(上)第138章 驅逐荷蘭(一)第69章 火拼左良玉(一)第262章 溧水之戰(四)第73章 阻擊
第268章 馬尼拉的後續工作(二)第27章 攻取兗州(三)第23章 玄皇妖女(下)第131章 進軍江西(三)第194章 禁宮之變(三)第138章 針鋒相對(下)第201章 登基建國(三)第29章 福王登基(上)第58章 海軍聽證會第330章 前哨戰(下)第65章 破局(五)第138章 江南初定(三)第133章 北京的寒冬(四)第113章 兵工廠和印刷作坊(上)第348章 德川幕府的選擇(下)第12章 李巖入鄂第180章 出兵(上)第58章 進取漢陽府(二)第172章 勸進(上)第270章 挽留紫玲瓏(上)第77章 火炮對攻第41章 匪賊來了(二)第255章 巡視北京(下)第63章 剃髮令(下)第61章 爭奪山東(五)第47章 會見鄭芝龍(下)第201章 田府盛宴(下)第64章 再戰匪賊(三)第229章 清廷滅亡(一)第86章 清軍反擊(下)第24章 靈活作戰(二)第5章 家事! 公事!(上)第221章 掃平遼東(二)第三章 中荷決戰七第55章 戰利之後的問題第52章 正面強攻(二)第38章 試探進攻(下)第4章 進攻北京(一)第83章 游擊戰(二)第66章 忽悠第117章 戰後總結第380章 總結第427章 中俄之戰(七)第322章 進攻大阪(上)第236章 訪歐船隊歸來(四)第182章 薩摩之戰(三)第204章 年終總結第110章 郟縣慘敗(下)第186章 出獄第281章 辭職(下)第14章 反擊(二)第64章 破局(四)第106章 淸軍來了(一)第188章 議和後續(一)第246章 暫時的平靜第15章 廬州聚兵(下)第257章 進攻修道院(上)第149章 新政(三)第205章 第二次南征開始(上)第139章 驅逐荷蘭(二)第179章 封王的風波第212章 崇禎十七年三月十八日(二)第194章 降價風波(上)第126章 林府壽宴(一)第384章 中荷決戰(二)第183章 下獄(下)第173章 勸進(下)第124章 懷遠阻擊戰(二)第201章 布萊克報告(二)第49章 大獲全勝第92章 返航第9章 挺進大別山(三)第171章 戰局的變化(三)第75章 守衛兗州(三)第41章 洪承疇復職(上)第162章 濟南備戰(二)第299章 日本局勢(上)第13章 反擊(一)第366章 南洋首戰(三)第4章 擁立監國(下)第253章 孝陵—享殿(下)第163章 返回杭州(下)第1章 安撫第217章 朱由崧升朝第122章 收復南京之戰(七)第157章 襄樊之戰(二)第187章 朝見皇帝第87章 收降李定國第19章 政治平衡第24章 南京使臣第250章 中國西印度公司總督(三)第138章 驅逐荷蘭(一)第272章 不解(下)第63章 破局(三)第166章 財政危機(上)第138章 驅逐荷蘭(一)第69章 火拼左良玉(一)第262章 溧水之戰(四)第73章 阻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