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8章 徳川出兵

中華軍登陸本州島之後,酒井忠勝因爲兵力太少,不敢和中華軍交戰,因此留下酒井清勝守衛大阪,自己回到江戶,立刻下令到所有的親藩大名,讓他們招集各藩的人馬,到江戶集結,準備迎戰中華軍。

親藩大名,也就是德川氏的親屬,也包括鬆平氏,因爲德川家康本姓鬆平,親藩大名一共封了二十四個藩。等這二十四個藩都帶着人馬趕到了江戶,共計約有八萬多人馬,加上幕府自身的兵力,總共集合了十五萬大軍,酒井忠勝也覺得兵力差不多了,正要出兵的時候,中華軍己經連續攻佔了四國島,大阪、京都、神戶、大津等地,整個關西地區也都被中華軍和倒幕聯盟佔領。

因此酒井忠勝又有些心裡沒底了,與另一位輔政大臣保科正之商議之後認爲,以現在幕府集結的兵力,很難戰勝中華軍和倒幕勢力的聯軍,還要繼續集結兵力,最好是能夠集中東日本的全部力量,才能與倒幕勢力相抗衡。於是酒井忠勝首先調集兵力,以名古屋和彥根爲核心,守衛尾張地區,隨後又以徵夷大將軍的名議,下令各大名都招集本藩人馬,到江戶集結。

而這時東北部的米澤、仙台兩藩正打着左右逢源的算盤,一面在口頭上答應加入倒幕聯盟,一面又不斷派人到徳川幕府來遊說,要求徳川幕府能夠讓出一部份利益,換取兩藩轉向德川幕府的一方來。

而酒井忠勝和保科正之收到了這些遊說之言以後,也覺得如果能夠穩住上杉剛憲和伊達綱宗,讓他們不加入倒幕聯盟的一方也不錯,當然能把他們拉入幕府軍來,則是再好也不過,因爲這兩個藩都是有實力的大藩,無論是加入那一方,都會別其實力大増。

於是雙方立刻進行了聯糸溝通,而上杉剛憲和伊達綱宗自以爲自己的有市待估,因此也獅孑大開口,要求徳川幕府給自己増加二十萬石的領地爲條件,加入幕府軍的一方來,經過了一番討價還價之後,終於定成二藩名增加十萬石的領地。

當然上杉剛憲和伊達綱宗並不是真的要加入到德川幕府來,而是想借力使力,借一方壓另一方,爲自己爭取到更大的利益。先用倒幕聯盟來壓制幕府,以求増加領地,然後再借幕府來壓逼倒幕聯盟,爲自己爭取到更大的利益,致於出兵的事情,則要等到戰局明朗化之後再說。

這一招伊達綱宗的老爹獨眼龍伊達政宗就玩得非帶溜,在關原之戰的前期,德川家康就承諾封伊達政宗一百萬石領地,換取獨眼龍的支持。結果伊達政宗雖然口頭上答應下來,但就一直按兵不動,等到局勢漸漸明朗,德川軍佔了上風,大局將定的時侯,伊達政宗這纔出兵助戰,雖然德川家康對伊達政宗的投機十分不滿,但畢竟獨眼龍是幫助了自己,也立下了不少功勞,也拿他沒辦法,因此在關原合戰之後,伊達政宗仍然保留了仙台藩,領地雖然沒有達到一百萬石,但也從五十八萬石,増加到六十二萬石,仍然成爲各大名之最。因此這一次伊達綱宗也想學一學老爹,也玩一手漂亮活。

但酒井忠勝和保科正之也不是好糊弄的,雖然答應給米澤、仙台兩藩增加領地,但只能是在戰後增加,同時要求兩藩立刻出兵加入幕府軍。而上杉剛憲和伊達綱宗當然不幹,堅持要先給領地,然後才能出兵。酒井忠勝和保科正之也是不見兔子不撒鷹,一定要先出兵,後給領地。

而這時倒幕聯盟在京都集結兵力,再次要求米澤、仙台兩藩出兵加入倒幕聯盟,而上杉剛憲和伊達綱宗爲了給幕府施加壓力,派出使者到京都參拜天皇,並表示願意加入倒幕聯盟。

這下酒井忠勝和保科正之也有些慌了手腳,畢竟如果米澤、仙台兩藩真的加入倒幕聯盟,對徳川幕府來說,可是十分不利的。而且這兩個藩還是有爭取的可能性,因此酒井忠勝又派出使者,表示可以先給兩藩增加一萬石的領地,等戰事結束之後,再補增其他。

而上杉剛憲和伊達綱宗當然不滿足只加一萬石領地,提出先加五萬石,雙方又經過了幾番討價還價,幕府最多隻能加到三萬石,然後說什麼也不向上加了。

上杉剛憲和伊達綱宗一見差不多到了幕府的底線了,也見好就收,雖然和預期的十萬石相比差了不少,但三萬石領地也不是一個小數,一多半的大名還沒有三萬石領地呢?反正先把領地弄到手再說,然後再去找倒幕聯盟那邊弄點好處來。

雖然倒幕聯盟現在是拿不出領地來的,但兩人也想好了,向倒幕聯盟弄點火槍來也不錯,這一次兩個藩至少也要各得一萬支,而且至少也是五折價。

那知兩人的算盤打得雖好,但就在這時,天皇下詔,正式宣佈完全站到倒幕聯盟的一方來,這還不說,兩人也同時接到了倒幕聯盟公開向米澤、仙台兩藩發出的最後通諜,立刻明確立場,要麼加入倒幕聯盟,要麼加入幕府,別想兩面討好。

兩人收到了最後通諜也不禁有點傻了,看這意思,倒幕聯盟完全就沒把米澤、仙台兩藩當一回事,根本不擔心他們會倒向幕府那一邊去的樣子。

而幕府方面得知了這一情況之後,也馬上翻了臉,聲稱米澤、仙台兩藩必須先出兵,等仗打完以後才能領地。因爲原來是賣方市場,兩家競拍,一個爭一個搶纔有意思,是顆草也當塊寶了,而現在一方聲明棄權,另一方沒了競爭對手,當然也就不鳥你了。

這下上杉剛憲和伊達綱宗也徹底蒙了,怎麼一下子風向就變了,自己從搶手貨變了甩賣價。雖然從現在的形勢來看,兩人都認爲倒幕聯盟的贏面略大一些,而幕府一方也不是完全沒有機會,但現在倒幕聯盟完全不拿他們當一回事的態度,也讓兩人覺得去了也沒多大意思,可能還要受氣。但倒幕聯盟的這種態度,是不是說明他們對這一仗己經穩超勝券了呢?因此讓他們馬上就做出選擇來,也確實是很頭疼。

伊達綱宗心裡也十分鬱悶,爲什麼這一手左右逢源,老爹能玩得很閃,到自己手裡就玩不轉了呢?其實伊達綱宗不明白,在關原合戰之前,德川、豐臣雙方的實力相當,都沒有絕對的取勝把握,因此都希望拉隴老獨眼龍,纔給伊達政宗許以種種好處,而現在的局面不同,中華軍認爲自己佔據了絕對的優勢,無視米澤、仙台兩藩會倒向幕府的那一方去,自然也就失去了左右逢源的基礎。

而酒井忠勝可沒有空管伊達綱宗的想法,他本來也沒有指望米澤、仙台兩藩能加入幕府,只要不加入倒幕聯盟一方就行了,而現在看來,倒幕聯盟根本就看不上這兩個藩,那麼自己又幹嘛要哄着他們玩。

到是天皇的詔書,正式站到倒幕府的那一方,也確實令酒井忠勝和保科正之非常頭疼,雖然說天皇早己經沒有了實權,就是個牌位,但牌位也有牌位的用處,天皇畢竟還是日本的精神像徵。如果是在中華軍剛剛踏上曰本島的時候,天皇下這份詔書當然沒有用,但現在不同了,因爲中華軍挾持着盡佔關西地區的威勢,再加上天皇的詔書,在軍事政治兩個層面上,對徳川幕府的打擊還是相當大的。有不少大名就拒絕了徳川幕府的命令,保持中立。

因此酒井忠勝和保科正之也緊急協商,又派人到各大名那裡去解釋,這份詔書是中華軍脅迫天皇發佈的,並不是天皇的本意,仍然要求各大名出兵,同時又加上了一條理由:上洛,解救天皇。

其實不用他們說,也有不少大名看得出來,這份詔書肯定不是天皇的本意,但有一些大名本來就不願出兵,正好拿來作藉口,也有少數大名認爲這就是天皇的本意,說明天皇是看好中華軍,因此也拒絕拒出兵。

不過總體來說,絕大多數的大名還是向着德川幕府,畢竟在現在的曰本大名中,譜代大名和親藩大名佔了大多數,因此經過了一個多月的集結,一共有一百八十八位大名加入了德川幕府的陣營裡,加上幕府本身的人馬,一共聚加了兵力約有三十七八萬餘衆。

但仍然還是另有近六十個大名都選擇中立,靜觀雙方的成敗。

當然和倒幕聯盟相比,雙方的大名人數和兵力並不成匹配,這是因爲當然德川家康在分封大名的時侯,是做了精心的安排,對外樣大名是以安撫爲主,因此他們的封地比較高,其中不乏四五十萬石的大名;而對譜代大名和親藩大名則封得比較低,普通都在五萬石以下,像譜代大名中的代表,德川四天王的領地都不超過五萬石。但譜代大名和親藩大名可以在幕府出任官職,地位尊貴,作爲彌補。

因爲按德川家康的想法,譜代大名和親藩大名是幕府的主要支持力量,但他們的封地少,因此就必需依靠幕府,也沒有反叛的能力,而他們的政治地位高,可以幫助幕府監視管理其他的大名,一舉兩得。只是沒想到會發生現在情況。

但就是這樣,徳川幕府集結的兵力也不算少了,畢竟曰本纔多大點地方,有多少人口。在關原合戰、兩次大阪之戰,徳川軍最高也不過就出動了三十萬人馬。

於是酒井忠勝決定,留下保科正之和五萬人馬守衛江戶,自已帶領其餘的三十二萬多人馬,趕赴尾張,與中華軍決戰。

第129章 進軍江西(一)第318章 攻佔九州島(七)第128章 火炮對戰第160章 豐臣公主(上)第236章 訪歐船隊歸來(四)第100章 收編海盜(一)第280章 辭職(上)第103章 完婚(一)第292章 出航印度(下)第78章 鄭成功起兵(下)第238章 訪歐之旅(二)第155章 西班牙敗陣第124章 懷遠阻擊戰(二)第229章 清廷滅亡(一)第3章 擁立新君(三)第230章 暗流涌動(二)第68章 再坑一次張獻忠第197章 會見日本商團第46章 會見鄭芝龍(上)第52章 正面強攻(二)第399章 國事(二)第155章 揚州之戰的結局(一)第205章 第二次南征開始(上)第69章 救援兗州府(下)第41章 龜山島海戰(一)第280章 辭職(上)第131章 北京的寒冬(二)第171章 戰局的變化(三)第97章 決議南征第347章 德川幕府的選擇(上)第45章 內外夾攻第332章 對持(二)第291章 出航印度(上)第33章 餘波第23章 進攻浙江(五)第22章 羅川口攻防戰(一)第406章 國策(下)第17章 保衛家園(一)第396章 荷蘭求和(五)第430章 新的啓程第15章 山東戰役(三)第194章 禁宮之變(三)第334章 突襲第7章 進攻北京(四)第60章 爭奪山東(四)第200章 田府盛宴(上)第201章 生絲之戰(二)第238章 抵達呂宋島(一)第45章 貨幣第92章 合圍(三)第112章 豪格逃亡第116章 收復南京之戰(一)第80章 道州之戰(一)第241章 南京的新格局(下)第219章 渡過鴨綠江第170章 進攻琉球(一)第426章 中俄之戰(六)第230章 除夕——驚變(上)第86章 突破淮河(上)第271章 不解第429章 平定叛亂(下)第167章 多尓袞復出(一)第82章 破敵之策第275章 長城定蒙(四)第58章 局中之局(一)第45章 內外夾攻第116章 假太子案(三)第9章 安慰公主第90章 合圍(一)第120章 海盜的俘虜(上)第115章 假太子案(二)第145章 內線作戰(三)第305章 中華慈善總會(下)第211章 崇禎十七年三月十八日(一)第259章 抵達呂宋第212章 平定朝鮮(一)第159章 戰爭的收穫第61章 破局(上)第333章 對持(三)第86章 人材(上)第367章 英國想參戰(上)第108章 淸軍來了(三)第22章 玄皇妖女(上)第334章 突襲第175章 勸降吳三桂(下)第56章 重新整編第125章 入主南京(上)第145章 干係臘戰記(一)第45章 貨幣第141章 回返杭州(下)第229章 清廷滅亡(一)第62章 爭奪山東(六)第286章 年度總結(下)第132章 北京的寒冬(三)第91章 合圍(二)第277章 丁亥之變(三)第190章 技術革新(一)第313章 攻佔九州島(二)第149章 陰魂不散(上)第70章 撤離徐州(上)
第129章 進軍江西(一)第318章 攻佔九州島(七)第128章 火炮對戰第160章 豐臣公主(上)第236章 訪歐船隊歸來(四)第100章 收編海盜(一)第280章 辭職(上)第103章 完婚(一)第292章 出航印度(下)第78章 鄭成功起兵(下)第238章 訪歐之旅(二)第155章 西班牙敗陣第124章 懷遠阻擊戰(二)第229章 清廷滅亡(一)第3章 擁立新君(三)第230章 暗流涌動(二)第68章 再坑一次張獻忠第197章 會見日本商團第46章 會見鄭芝龍(上)第52章 正面強攻(二)第399章 國事(二)第155章 揚州之戰的結局(一)第205章 第二次南征開始(上)第69章 救援兗州府(下)第41章 龜山島海戰(一)第280章 辭職(上)第131章 北京的寒冬(二)第171章 戰局的變化(三)第97章 決議南征第347章 德川幕府的選擇(上)第45章 內外夾攻第332章 對持(二)第291章 出航印度(上)第33章 餘波第23章 進攻浙江(五)第22章 羅川口攻防戰(一)第406章 國策(下)第17章 保衛家園(一)第396章 荷蘭求和(五)第430章 新的啓程第15章 山東戰役(三)第194章 禁宮之變(三)第334章 突襲第7章 進攻北京(四)第60章 爭奪山東(四)第200章 田府盛宴(上)第201章 生絲之戰(二)第238章 抵達呂宋島(一)第45章 貨幣第92章 合圍(三)第112章 豪格逃亡第116章 收復南京之戰(一)第80章 道州之戰(一)第241章 南京的新格局(下)第219章 渡過鴨綠江第170章 進攻琉球(一)第426章 中俄之戰(六)第230章 除夕——驚變(上)第86章 突破淮河(上)第271章 不解第429章 平定叛亂(下)第167章 多尓袞復出(一)第82章 破敵之策第275章 長城定蒙(四)第58章 局中之局(一)第45章 內外夾攻第116章 假太子案(三)第9章 安慰公主第90章 合圍(一)第120章 海盜的俘虜(上)第115章 假太子案(二)第145章 內線作戰(三)第305章 中華慈善總會(下)第211章 崇禎十七年三月十八日(一)第259章 抵達呂宋第212章 平定朝鮮(一)第159章 戰爭的收穫第61章 破局(上)第333章 對持(三)第86章 人材(上)第367章 英國想參戰(上)第108章 淸軍來了(三)第22章 玄皇妖女(上)第334章 突襲第175章 勸降吳三桂(下)第56章 重新整編第125章 入主南京(上)第145章 干係臘戰記(一)第45章 貨幣第141章 回返杭州(下)第229章 清廷滅亡(一)第62章 爭奪山東(六)第286章 年度總結(下)第132章 北京的寒冬(三)第91章 合圍(二)第277章 丁亥之變(三)第190章 技術革新(一)第313章 攻佔九州島(二)第149章 陰魂不散(上)第70章 撤離徐州(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