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一章危全諷的野心

危全諷可不是光說大話之人,而是真的打算這麼做。

與鍾傳一樣,危全諷也是在當年黃巢起義軍進入江西時起家的,他佔據撫州後,招懷亡叛,安撫士民,整頓社會秩序,修州衙,築城牆,創廟學,弘佛教,百廢俱興,使民得以安居,政績顯著,深受百姓擁戴。

內部安靖以後,他便想要對外擴張勢力,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想取代鍾傳成爲江西之主。

可惜他與鍾傳的幾次戰爭都未能取得成功;如今鍾傳已經死了,他當然不會放過這個奪取江西的機會。

當然,他也知道淮南實力更加強大,而且他們同樣看中了江西這塊地盤;危全諷要想從淮南口中虎口奪食,取得江西之地,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而讓他覺得自己還有奪取江西的機會的憑仗,乃是南方各州的聯盟以及江西複雜的地形。

首先一點,危全諷割據撫州二十多年,其在江西的威望僅次於已經病死的鐘傳,所以這次江西五州的同盟便共推他做了這個“盟主”,並且約定,將來若是趕走了淮南勢力,就由危全諷來做這個江西之主的位置。

這樣一來,危全諷就能掌控袁州、吉州、信州、撫州和虔州這五州的兵力,即便不算馬殷的兵力,也多達近十萬之衆。

而淮南一方呢?

或許淮南的總兵力要比他們多得多,但總兵力多並不意味着能夠投入到戰場上來的兵力也有那麼多。

據危全諷所知,淮南的北方防線還需要防備樑王朱全忠,這就意味着大量淮南軍將被牽制在北方,剩下來的兵力最多能有五六萬人可以投入到江西來。

此外,江西南部本來就多山,許多深山老林之地對外來人來說根本難以摸清道路,若是少量精銳軍隊還好說,但是大量軍隊的話,光是後勤補給就很容易出問題。

事實上,當初鍾傳多次率領大軍來討伐他,就是因爲後勤補給往往跟不上,所以每次討伐最後都只能不了了之。

就像五年前的那一次,在外人看來,似乎是撫州城中失火了,鍾傳不願趁人之危,所以撤軍回去,並且向上天祈禱不要降罪於百姓;但實際上,那不過是鍾傳的大軍糧草不繼,除了撤兵外別無選擇的緣故。

而危全諷那時候也知道只要鍾傳在一日,自己就沒有希望成爲江西之主,所以這才藉着臺階下,向鍾傳服軟。

正是有之前的經驗在,所以危全諷覺得淮南軍出動十幾大軍來攻打他的可能性不大。

或許十多萬淮南軍他對付不了,但五六萬淮南軍,他還是有信心與之對抗的,並不擔心淮南會威脅到他的根本之地撫州。

當然,如果淮南軍只打下洪州,然後專心經營洪州的話,危全諷也同樣拿淮南沒辦法,要想奪取江西自然也不可能。

不過他認爲淮南軍的主力不可能一直駐守在洪州,根據他得到的消息,北方那位樑王對於被淮南擊敗一直耿耿於懷,危全諷相信,長則三年,短則一年多時間,樑王必然會起兵南下報當初的一箭之仇。

而當樑軍南下時,淮南軍肯定也要抽調各地的軍隊去應對樑軍的挑戰;只要淮南軍主力離開後,那便是他出兵奪取江西之時!

“三年之內,只要淮南軍主力主力離開,老夫便以十萬強軍,傾力向北,不信不能擊敗淮南奪取江西!”危全諷心中傲然。

然而他不知道的是,如果沒有楊渥穿越的話,歷史上王茂章會因爲投靠了樑王朱全忠而從撫州借道北上,準備前往汴州。

而危全諷久聞王茂章的大名,於是邀請他一同檢閱撫州軍隊。

檢閱完後,危全諷得意洋洋的向王茂章詢問,撫州軍隊比之淮南軍如何。

結果王茂章回答說,淮南軍中同樣有強有弱,如果將淮南軍分成上中下三個等級的話,那麼撫州軍隊中最爲精銳的,也不過是和最下等的淮南軍相比而已。

王茂章接着說道,若是危全諷想要奪取江西,至少要有十萬這樣的軍隊,纔有一點點希望。

這一世的王茂章自然不可能再來點評撫州軍隊,而危全諷就更不會知道,他心中所謂的十萬強軍,其實不過是坐井觀天的他的一點可笑之見而已。

而此時的廣陵,鍾傳已死的消息傳到後,關於如何攻略江西就成了楊渥等人重點討論的對象。

這段時間,整個淮南的注意力都被一件事所吸引,這便是張崇突然被楊渥以私自向百姓徵稅的罪名拿下。

張崇畢竟是一個手握重兵的都指揮使,其資歷功勞等都擺在那裡,前些時日的北伐之戰裡張崇還剛剛立下功勞,如今楊渥卻沒有什麼徵兆的情況下突然將他拿下,其他將領也要在心中想想,以後楊渥是不是也會突然將他們這些將領拿下?

所以有些不知情的將領在這幾天紛紛發來文書向楊渥求情,希望能看在張崇過往的功勞的份上寬免張崇。

但更多的將領卻選擇了靜觀其變,這部分將領,並不是說他們就完全不關注此事,而是他們知道這一次是張崇自己違反楊渥的規定在先,所以楊渥突然將張崇拿下也不是沒有理由的。

只不過,有理由歸有理由,這些將領依舊心中有些芥蒂,畢竟張崇這麼一位功臣在沒有造反的情況下就突然被拿下,他們心中難免不會有兔死狐悲之感。

所以楊渥一方面讓楊廷式務必收集到充足詳實,能夠讓人信服的證據;另一方面又特意下令,在對張崇定罪之前,他都是淮南的都指揮使,不許有任何人對他有任何不敬的行爲,更不得騷擾到他的家人,該有的待遇更是一點也不能少了他的。

有了這些措施,那些選擇靜觀的將領心中的芥蒂也少了很多,開始將注意力轉移到攻略江西的大局上來。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隨着鍾傳的病故,江西的局勢將不可避免走向分裂。

從表面上看,江西如今是鍾匡時爲主,但實際上,每個州都可以看做是一個獨.立的勢力。

所以對於淮南來說,如今就有兩個選擇,第一個選擇就是大舉出兵,一次性席捲整個江西;另一個選擇就是用小規模的兵力來逐步蠶食。

第一個選擇,以如今淮南的兵力,以及如今北方的局勢來看,淮南多的兵力不能保證,但出動個八萬大軍還是可以做到的,也就是駐屯廣陵的六萬大軍中出動四萬人,再加上宣州的右武驤軍,這就是六萬兵力,再從南方各州調集一些州兵,總共就是八萬左右。

然而要出動這麼多兵力攻打江西,又會帶來許多問題。

首先一點就是後勤方面,且不說北伐之戰剛剛結束沒多久,大軍尚未得到充分休整,儲備的錢糧也很難供應大軍長期作戰。

要知道攻打江西可不比北伐之戰,北返之戰後勤補給基本都是沿着河流進行的,可以通過船隻將糧草輜重源源不斷的運送到前線;而攻略江西的話,如果只攻打洪州、江州與饒州還好說,畢竟距離較近,而且當地的開發程度較高,河運交通比較發達;但要繼續往南發動進攻的話,後勤補給就有些難以供應了,許多地方甚至需要用人力來運輸!

淮南缺馬,這一點不僅表現在缺乏騎兵上,同樣的在後勤補給上也是個大問題。以前通過遍佈的河流運輸後勤,基本不需要考慮這方面的問題,但現在卻不能不考慮了。

一旦離開了發達的船運,需要用人力來將八萬大軍的後勤補給通過那些深山老林運輸到前線去,想一想就讓人不放心。

而另一個不適合動用大軍的原因則是,楊渥必須留在廣陵坐鎮!

當初楊行密還在時,有他坐鎮廣陵,楊渥就可以率領大軍東征西討,而不必擔心後方出現問題。

但如今隨着楊行密的病故,楊家如今除了楊渥之外竟然找不到一個可以坐鎮後方的人!

不管是他的長子,還是他的弟弟們,如今的年紀都還小,遠遠不足以擔負起坐鎮後方的任務。在這種局勢下,楊渥又如何能夠輕易離開廣陵去征伐地方呢?

或許楊渥親自率領大軍主力的情況下,即便有人敢於作亂,他也能率領大軍回來平定叛亂,不會動搖淮南的根本。

但這其中造成的巨大動盪,卻是淮南難以承受的;至少在如今楊行密剛剛病逝,他正式成爲吳王還不到三個月的時候,親自領兵出征不是個好選擇。

更何況,如今的他可不是當初的他了,他必須肩負起整個淮南的重任,自然不能像以前那樣經常親自領兵出征了;至少在楊家出現一個能夠替代他坐鎮後方的人之前,他不能隨便離開廣陵。

這樣一來,選擇第二種方式,以較小規模的兵力對江西進行逐步蠶食,就成了最好的選擇。

當然,這個所謂的小規模兵力,也只是相對於北伐之戰的十多萬大軍,或者前一種方案的八萬大軍的兵力而言的,事實上,即便是小規模兵力,其規模比起當年與錢鏐交戰時來也同樣不算小。

第五十八章 對峙第三百九十七章戰局第五百八十七章定策第一百三十五章 壽州(中)第二百七十四章 震驚第五百八十六章商議軍務第三百九十八章議和第五百一十六章憤怒第二百八十一章 父子第三百二十二章 叛亂第五百一十四章攻城第五百一十二章軍議第五百四十二章大戰前夕第二百三十章 應對(再續)第三百三十四章 馬殷的喜悅第三百九十九章學兵法第三十四章 驚喜(下)第三百零九章 郭崇韜的理由第二百零九章 捷報第一百九十一章 初步設想第四百七十四章張承業的建議第四十六章 楊渥的新手下第六百五十六章第五百六十三章罷官第二百九十章調兵遣將第三百四十二章樞密院的策略第四百六十一章無奈第三百七十章醒悟第四百九十六章謀劃虔州第一百九十七章 討論(再續)第八十六章 攻城第二百九十四章康懷貞第二百三十七章 水戰第四百八十九章心中冰涼第四百三十七章勾結第六百七十九章鼓動士氣第六百七十二章主動進攻第三十八章 行刺(下)第三十章 田覠的憤怒第三百零七章 歡呼第一百五十章 臨陣脫逃第三百五十四章中計第四十七章 練兵第五百八十六章商議軍務第五百零九章各方備戰第三百一十三章 海堤第四百六十一章無奈第四百二十章伏擊第八十三章 蘇州之圍(十六)第十三章 溫馨第七十八章 蘇州之圍(十一)第二百四十三章 突圍第一百五十三章 追擊第二百七十七章 錢鏐之死第五百五十六章議和?第一百一十九章 定計第四百九十八章決裂第六百六十六章意外第六百二十四章發現敵軍第二百九十七章漏洞第三百四十七章赦免第六百二十七章朱友貞的決斷第四百六十九章決斷第一百六十六章 伏擊(上)第五百五十九章北方亂象第四百九十一章投降第九十章 夜戰(上)第六十三章 武勇都之亂(四)第二百三十二章 通敵第三百二十九章和談第五百八十四章追封第四百六十六章奔潰的右翼第一百六十一章 整軍再戰第三百二十九章和談第四百五十四章救援第六百二十三章回援第五百六十九章洛陽兵變第四百一十八章爭奪建州第二百零六章 徐溫的上書(續)第四百二十七章平定福建第六百一十一章李茂貞第三十四章 驚喜(下)第七百零五章財政改革第四百一十三章王審知的決定第七百一十五章盛世第五百五十四章朱友珪第五百七十三章王殷的決斷第一百六十七章 伏擊(下)第六百四十八章倒戈第六百四十九章全勝第九十四章 冊封世子第五百四十五章初戰第十二章 合議第六百八十章激戰第二百三十三章 戰況第五百五十九章北方亂象第七百零八章兵亂第一百二十章 火藥第七百一十三章突入城中
第五十八章 對峙第三百九十七章戰局第五百八十七章定策第一百三十五章 壽州(中)第二百七十四章 震驚第五百八十六章商議軍務第三百九十八章議和第五百一十六章憤怒第二百八十一章 父子第三百二十二章 叛亂第五百一十四章攻城第五百一十二章軍議第五百四十二章大戰前夕第二百三十章 應對(再續)第三百三十四章 馬殷的喜悅第三百九十九章學兵法第三十四章 驚喜(下)第三百零九章 郭崇韜的理由第二百零九章 捷報第一百九十一章 初步設想第四百七十四章張承業的建議第四十六章 楊渥的新手下第六百五十六章第五百六十三章罷官第二百九十章調兵遣將第三百四十二章樞密院的策略第四百六十一章無奈第三百七十章醒悟第四百九十六章謀劃虔州第一百九十七章 討論(再續)第八十六章 攻城第二百九十四章康懷貞第二百三十七章 水戰第四百八十九章心中冰涼第四百三十七章勾結第六百七十九章鼓動士氣第六百七十二章主動進攻第三十八章 行刺(下)第三十章 田覠的憤怒第三百零七章 歡呼第一百五十章 臨陣脫逃第三百五十四章中計第四十七章 練兵第五百八十六章商議軍務第五百零九章各方備戰第三百一十三章 海堤第四百六十一章無奈第四百二十章伏擊第八十三章 蘇州之圍(十六)第十三章 溫馨第七十八章 蘇州之圍(十一)第二百四十三章 突圍第一百五十三章 追擊第二百七十七章 錢鏐之死第五百五十六章議和?第一百一十九章 定計第四百九十八章決裂第六百六十六章意外第六百二十四章發現敵軍第二百九十七章漏洞第三百四十七章赦免第六百二十七章朱友貞的決斷第四百六十九章決斷第一百六十六章 伏擊(上)第五百五十九章北方亂象第四百九十一章投降第九十章 夜戰(上)第六十三章 武勇都之亂(四)第二百三十二章 通敵第三百二十九章和談第五百八十四章追封第四百六十六章奔潰的右翼第一百六十一章 整軍再戰第三百二十九章和談第四百五十四章救援第六百二十三章回援第五百六十九章洛陽兵變第四百一十八章爭奪建州第二百零六章 徐溫的上書(續)第四百二十七章平定福建第六百一十一章李茂貞第三十四章 驚喜(下)第七百零五章財政改革第四百一十三章王審知的決定第七百一十五章盛世第五百五十四章朱友珪第五百七十三章王殷的決斷第一百六十七章 伏擊(下)第六百四十八章倒戈第六百四十九章全勝第九十四章 冊封世子第五百四十五章初戰第十二章 合議第六百八十章激戰第二百三十三章 戰況第五百五十九章北方亂象第七百零八章兵亂第一百二十章 火藥第七百一十三章突入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