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3章 壞心辦好事
林秉正也沒想到,這幫學政官員竟然這麼搞。
他也沒明白了這些學政官員的心思。
縣試競爭也很激烈,將這些聰明的寒門子弟送去國子監預科,也能賣給當地鄉紳一個人情,讓他們的子弟更容易考上秀才。
而這些沒有家族撐腰的寒門子弟,能讀書都已經不容易了,也無法反抗地方學政老爺的命令,只能乖乖的去京師讀書。
林秉正心中覺得對不起蘇澤,但是自己在山西開展工作,由離不開手下的官員,他想了想,最後只能給蘇澤寄去一封信件說明緣由。
反正這些蒙童的學識他也已經考覈過了,也滿足了國子監預科的入學標準,自己也不算辜負蘇翰林的信任了。
同樣的事情,也發生在山東地區。
相比林秉正,登萊巡撫涂澤民和蘇澤關係更密切。
他很快就從手下得到了消息,然後扣下了這些蒙童,用【飛鴿傳書】給蘇澤送去了消息。
但是蘇澤的反應也很奇怪,他感謝了涂澤民的責任心,又請求他將這些蒙童安全送到京師來。
果然不出蘇澤所料,這樣的事情同樣在順天府發生着。
蘇澤心中冷笑,任何涉及科舉制度的改革,自然會被舊的知識階層排斥。
正如清末選派留學生的時候,地方上有勢力的大族都盡力不讓子弟出國留洋,也不讓子弟上新式學堂。
但是等到清末搞了新政,給這些留洋學子和新式學堂的畢業生授官了,這些老舊的知識分子才反應過來。
等那時候,新的知識階層已經形成氣候,他們再反對改革也無濟於事了。
歷史變革的時候,也是重新洗牌的時候。
——
就在蘇澤籌辦國子監預科,忙得不可開交的時候。
張敬修也在家中過完年,在弟弟妹妹不捨的目光中,辭別父親張居正,跟着水師提督李超等水師軍官返回萊州港。
張敬修本來是要返回直沽號的,但是他回到萊州後,卻被水師提督李超喊了過去。
“聽說你是舉人?”
張敬修有些緊張,難道李超在京師聽到了消息,知道自己是當朝閣老的兒子?
但是張敬修也不敢欺瞞上級。
李超說道:
“舉人好,咱們水師就要會讀書的人!”
“這次召你過來,是爲了水師學堂的事情。”
水師學堂?
年前海務教習所升格爲水師學堂,皇帝還專門從內帑撥了一萬銀元,用來擴建校舍招募師生。
李超說道:
“年前兩艘新船下水,現在我們水師缺軍官缺水手,所以本官想要讓你去水師學堂教書。”
“屬下去教書?”
李超說道:
“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你也知道水師多缺人。”
張敬修也跟着嘆息,確實如此。
只能說大明的產能太誇張。
自從海貿恢復後,沿海船隻的數量急速增長。
這種增長可以說是指數級的。
在開海之前,沿海的遠洋船基本上都是外國船。
但是現在的萊州港上,十艘船裡七艘都是大明的船。
船的數量增長,對於海員的需求也在激增。
海務教習所,原本是登萊市舶司所設,培養軍民兩用航海人才的學校。
當時大明水師剛剛籌建,所以從海務教習所招募軍官。
現在皇帝撥款,將海務教習所升格爲水師學堂。
人才是頭等大事,所以李超一回萊州港,就開始建設水師學堂。
首先是學堂的地址。
原本海務教習所在萊州城的碼頭區,那時候是爲了方便招生,也方便學員去碼頭熟悉船務。
但是軍校建造在碼頭區還是不太方便,管理起來也有難度。
反正要重新開始,提督李超和宣慰使宸昊,乾脆直接將水師學堂搬到了萊州外的一座島上。
李超沒太多文化,於是乾脆命名蓬萊島,直接由大明水師運送工匠和建材,在島上開始建設學堂。
而原本的海務教習所,被李超又還給了登萊市舶司,改爲培養商船船員的教習所。
但這樣一來,海務教習所的很多教師和學員,留在了市舶司的學校,原因也很簡單,不是所有人都想要做海軍的。
對此李超大怒,他和海務教習所的上級,也是登萊市舶司打起了官司。
可登萊市舶司也不是好惹的,一番官司下來,水師也沒佔到便宜。
其實李超自己也知道理虧,水師原本借用了市舶司的資源,現在還要搶人家的教師,輸了之後也沒再爭。
可這樣一來,水師學堂又面臨人才短缺,就等於要重頭開始了。
學員還好說,大明水師的待遇不錯,而且去年剛剛巡航琉球澎湖呂宋立威,加上報紙上的宣傳,只要水師學堂招人,應該能招到學生。
但是老師的問題就難辦了。
李超思來想去,想到水師中只有張敬修這麼一個舉人,於是將他喊過來,讓他去新辦的水師學堂教書。
張敬修也沒想到,自己轉了一圈,竟然又被派去了水師學堂教書。
但是李超還不止如此。
他又說道:
“你是我們水師不可多得的人才,只讓你教書實在是太浪費了。”
“本督和宸宣慰使也商議過了,咱們水師學堂也要仿武監先例,請陛下擔任水師學堂的監正。”
“由本督出任監副,宸宣慰使任教務長。”
“此外再按照現在學堂的舊制,設置一名教學長,就由你來出任。”
張敬修也沒想到,自己去了一趟京師回來,怎麼就成了水師學堂的教學長了?
教學長張敬修也知道,現在很多學校仿照武監。
學校的監正(校長),一般都請社會名流擔任,掛名不負責具體的事務。
監副纔是實際的學校事務管理者。
教務長則是負責學校制度,日常風紀的三把手。
但是爲了日常教學,又會再設教學長,這是負責教學事務的。 李超走下座位,拍了拍張敬修的肩膀說道:
“水師草創,有些事情就能先辦起來再說,有什麼困難可以來找我和宸宣慰使。”
張敬修剛剛準備開口,李超又說道:“但是教官的事情就不要開口了,這件事本督和宣慰使也沒辦法。”
等李超說完,張敬修也閉嘴了。
合着就給自己這個教學長就是個光桿司令啊!
李超可能也覺得自己做的有些不地道,摸着頭說道:
“你也知道的,現在海上人才緊缺,但是朝廷那邊也緊缺,咱們大明水師,還是不要給朝廷添麻煩了吧。”
張敬修回到家裡,想了想最後還是張開紙來。
巧婦難爲無米之炊,這時候能怎麼辦?
只能請出他的閣老父親了。
——
京師,武監。
“班正,隔壁有完沒完?整日叮叮哐哐的,還讓不讓人看書了!”
武監騎兵二班的夏忠孝,向着身邊的李如鬆抱怨道。
上次校場閱兵後不久,兵部來武監做了期末考覈,李如鬆這樣武測文測優秀的,得到了兵部的嘉獎。
夏忠孝年底武測過關,但是兵法考試沒通過。
所以整個過年期間也沒能休息,天天留在宿舍讀書準備補考。
兩測過後,勳貴們都回去過年了,距離京師比較近的武監生也都返鄉,李如松本來想要回去的,但是自己老爹寫信過來,讓自己不要浪費時間在路上,留在京師好好學習。
李如鬆也不敢違抗父命,只好留在武監宿舍過年。
好在大家都是年輕人,聚集在一起也熱鬧。
除夕當天,定國公徐文壁還代表皇帝來慰問了武監留下的學生,還帶來了皇帝賜下的酒菜。
過年期間武監也讓武監生外出,李如鬆體驗了京師過年的熱鬧,對於老家的思念也淡了很多。
只不過武監生的好日子,從前幾天開始結束了。
爲了國子監預科招生做準備,前幾天開始國子監就開始大興土木,重修校舍。
這下子武監生也知道什麼叫做因果輪迴報應不爽了。
去年爲了演武,他們日夜操練,吵隔壁國子監出來抗議,那時候夏忠孝還是站出來嘲笑國子監生最囂張的那個。
可剛過完年,輪到國子監那邊大興土木了。
李如鬆想笑,但是看到夏忠孝痛苦的樣子,只能寬慰道:
“聽說國子監預科是教務長上奏請辦的,是朝廷的大事,你就忍忍吧。”
聽到教務長三個字,夏忠孝也不敢再抱怨了。
武監之中,監正監副之外,就是蘇澤這個教務長最大。
武監生對他是又敬又畏,對於蘇澤制定校規都不敢違抗。
夏忠孝又看了一遍書,實在是讀不下去,只能趴在桌案上說道:“咱們帶兵打仗的,讀這些勞什子書幹什麼?”
夏忠孝放下書,拉着李如鬆說道:“班正,你說咱們會分到哪裡?”
年後武監生要去京營掛職三個月,這是年前兵部來考覈的時候,兵部官員宣佈的事情。
夏忠孝從年前就開始惦記這件事。
李如鬆冷冷的說道:
“教官說了,你補考不合格,就不能去掛職。”
夏忠孝如同被潑了一盆冷水,又重新拿起書。
李如鬆笑了笑,他拿起書離開學舍,剛出門卻被人叫住。
“子茂兄。”
聽到這個稱呼,李如鬆就知道是誰了。
在整個武監,二班都稱呼他班正,別人都稱呼他大名。
文縐縐稱呼他表字的,也就只有騎兵科一班班正朱時坤一個人。
果然是朱時坤。
李如鬆上前打了一個招呼。
兩個班競爭,但是朱時坤是成國公的弟弟,也是父親交代不能得罪的人。
“子茂兄,掛職的事情你怎麼看。”
李如鬆語氣平淡的說道:“朱班正,在下自然是聽從兵部的安排。”
朱時坤看向李如鬆,然後低聲說道:“子茂兄,你也是軍衛世家,應該也清楚京營的情況吧?”
李如鬆還是謹慎的保持沉默,他不知道朱時坤來找自己的目的,自然不會提前表露自己的態度。
這也是李如鬆這段時間學習總結出來的“兵法”,在敵人行動之後再動,這才能佔據優勢。
朱時坤看到李如鬆沉默,他只好先表達自己的立場。
“子茂兄,京營積弊叢生,兵部讓吾等去京營掛職,就是想要藉着我們的眼看到京營的真實情況,想辦法解決京營積弊。”
“這件事我也和兄長商議過了,這次掛職中無論發現什麼弊政,都要如實向朝廷報告!”
李如鬆知道,朱時坤的兄長成國公朱時泰,還兼任後軍都督府都督,這也是京營名義上的統帥之一。
武監之中,勳臣子弟的家人,也多有在京營任職的。
看這樣子這些勳貴也達成了默契,不再庇護京營中的弊政。
那朱時坤告訴自己這個消息,到底是什麼意思?
是向自己示好?
是要讓世兵子弟也要不留情面,揭露京營的弊政?
李如鬆沒有表態,他在京師一年多,性格也穩重了很多。
武監生掛職的事情,涉及多方,其中的水很深。
教官就向李如鬆說過,這件事是蘇教務長推動的。
李如鬆還是不迴應,朱時坤說道:“子茂兄,我們武監生是一榮俱榮的關係,我這次也是真心來提醒你,掛職的時候可不能糊塗,誤了朝廷的大事!”
朱時坤雖然不知道京營基層到底腐敗成什麼樣子,但是他怕這些世兵子弟經受不住誘惑,壞了大事。
這下子李如松明白朱時坤的態度了,他也說道:
“朱班正,在下明白你的意思!”
“大家都是武監生,怎麼可能辜負陛下的信任。掛職是教務長推動的事情,我等也不會讓教務長蒙羞,這件事我會提醒大家的。”
朱時坤拱手說道:“子茂兄如果遇到什麼事情,也可以託人來找我,大家都是武監子弟,現在是一致對外的時候!”
這下子就連李如鬆都有些感動了,兩個騎兵班相互競爭,但是日日一起吃住訓練,實際上關係並不差。
李如鬆回去之後,立刻讓夏忠孝召集騎兵二班的學生,又向他們重申了軍紀,等掛職的時候一定不能給武監丟人。
轉眼之間,就到了月底,武監生全部按期返校。
兵部,京營高層,齊齊來到武監,接下來是決定衆人掛職去向的時候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