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 百戲會開幕!

王世貞的辦法就是,寫詩。

次日,王世貞專程在大同城內逗留了一日,當衆寫下了三首稱讚三娘子的詩。

文壇宗師王世貞所著,詩作一出立刻在大同城內傳播,尤其是最後一首:

“汗血生駒撒手馳,況能裝態學南閨;幭將皁帕穿風去,愛綴銀花綽雪飛。”

大同城內被戚繼光經營得鐵桶一塊,但是城外人員複雜,比如那些走私的山西商人,就帶着王世貞的詩作向板升城而去。

王世貞又故意在大同城內逗留一日,詢問戚繼光王用汲山西的情況,沈一貫也跟着他在大同城內訪談,對大明九邊的事務更加了解。

越是瞭解,沈一貫越是覺得大同現在的局面實在不易。

如果不是代王除藩,大同緊張的土地問題就沒辦法緩解,就沒有剩餘的糧食主動出擊。

如果不是戚繼光領着戰鬥力強悍的南兵駐守,就靠原本的大同衛所兵很難有作爲。

如果不是王用汲主持這件事,換上一個貪污或者無能的官員,大同這些複雜的土地問題都沒辦法解決。

沈一貫赫然發現,大同搜套的成功,竟然都是在蘇澤的一次次上疏下,最終才達成的結果。

這其中的每一個環節出了差錯,都沒有今天大同這樣的大好局面。

別人可能體會不深,蘇澤每一次上書沈一貫都是見證的,當看到大同如今的面貌,他的感受也是最深的。

沈一貫心中對於蘇澤的佩服也更加深了,這大概就是千里廟算之術了吧?

接下來就是出使了,此行如果能成功,拖着俺答部出兵,等到秋天東勝衛棱堡建造完畢,那北方局勢就要徹底逆轉了。

能夠親身參與到這樣的大事件中,沈一貫內心也激動起來。

——

五月底,蘇澤忙了好幾天,終於有空來到報館。

這些日子他一有空就在家陪趙令嫺,又或者去往東宮幫着小胖鈞準備百戲會。

此外就是前往營造學社,將自己從記憶宮殿中回憶起來的數學公式講給黃驥。

工部也經常請蘇澤去城外的工坊,最新的鍊鋼爐已經制造完畢,按照蘇澤提出的模數,鐵坊在鑄造火炮。

不得不說,欽天監的周相在統計學上的造詣頗深,火炮模數已經基本確定。

最佳的炮身結構,就是炮口的厚度爲和口徑相同,火炮室的厚度則要是口徑的兩倍。

這種紡錘體的火炮,就和蘇澤前世在博物館內看到的紅衣大炮差不多,這樣的火炮用料少且不容易炸膛。

鐵炮的倍徑比在22是最好的,按照這個比例工部又完成了一批新火炮鑄造,這些火炮都是蘇澤提出的前裝炮,也就是火藥和炮彈在炮口安裝的火炮。

這種火炮的氣密性更好,炮彈的威力也更大。

這就是科學的好處了,提出系統的方法後,研究只需要投入人力和物力就行了,而大明朝現在不缺的就是這些。

除此之外,周相還給新式火炮編制了一套銃尺,只要學會銃尺的使用方法,就算是不懂算學的士兵,也能使用火炮。

當然,炮兵還是需要懂數學的。

近代炮兵是最需要科技的兵種,拿破崙就是炮兵出身,而當時的法國能一挑整個歐洲,也和法國擁有當時全世界最先進的數學有關。

武器有了,接下來就是人員了,蘇澤想到和王世貞的談話,武舉是一個辦法,自己可以上書在武舉中增加數算考試的項目,利用武舉選拔合格的炮兵。

忙完了這些,蘇澤纔回到報館坐坐。

沒有了沈一貫的“每日新聞”,蘇澤感覺報館的氣氛有些沉悶,他主動向羅萬化問道:

“一甫兄,今日京師有什麼新聞?”

羅萬化說道:

“靈濟宮大會在即,這些日子京師都吵翻了。”

天下賢良文學齊聚京師,這些天南海北的讀書人學術不同,地域不同,自然會產生爭吵。

而這一切本來就是蘇澤計劃中的,他問道:“吵什麼呢?”

羅萬化將兩份小報遞給蘇澤,說道:

“什麼都吵,吵的最厲害的,還是南北、公私兩個話題。”

蘇澤拿起報紙,他也沒想到,大明的輿論業已經發展到了這地步,這些賢良文學竟然已經學會了使用報紙作爲陣地,互相批判對方了。

不過仔細想想,這也是讀書人的傳統藝能了,大明讀書人最喜歡就是寫書,很多書就是抨擊政敵所寫的。

現在有了報紙這個傳播更廣,時效更強的地方,沒理由不去佔領。

蘇澤看着《君子報》問道:

“一甫兄,這《君子報》不是被搗毀了嗎?”

羅萬化說道:

“這《君子報》是沈思孝所辦,他被自己的門人沈敬揭發,沈王二位同年領着巡捕營搗毀了他的印刷坊,不過讓沈思孝潛逃了,朝廷已經革去他的功名,發下海捕文書追捕他了。”

“但是沈思孝的《君子報》沒了幾天,京師又有以這個名字的報紙出現,迅速風靡京師。”

蘇澤甚至想要用【事後畫冊】來確定,這新的《君子報》到底是不是沈思孝所辦的,要不要一舉解決掉這個麻煩。

但是想想還是算了,沈思孝已經被革去功名,政治上等同於死人,【事後畫冊】不應該用在這種地方。

《君子報》在京師小有名氣,有人以它的名頭再辦報也是正常的。

蘇澤一看,這報紙的頭版頭條,竟然不是轉載朝廷的邸報,而是一篇有關南北稅賦對比的文章。

等蘇澤看完後,羅萬化說道:“子霖兄,這文章是不是頗類你?”

蘇澤苦笑,這幫人不僅僅抄自己的報紙,連自己的分析方法都抄去了。

整個文章的前半部分,都是列舉數據,計算各省的賦稅。

最後文章還列出數算表格,計算出大明朝賦稅最終的五個府,就是南直隸的蘇鬆常嘉湖五府。

一直到最後,這篇文章提出尖銳的觀點,那就是南北稅賦不均,炮轟大明的稅收政策。

好傢伙,這麼尖銳的嗎?

蘇澤說道:

“這些數字可不是普通人能蒐集到的,寫這文章的人,必然是戶部的人。”

羅萬化也點頭,但是他說道:

“沈王二位同年也來過了,他們領着巡捕營找了半天,也沒能找到這新《君子報》的印刷坊,更不要說這撰文之人了。”

羅萬化憂慮說道:“南北問題再提,據說閣部也很頭疼啊。”

南北矛盾,是大明的主要矛盾了。這個問題在國初就有了,著名的南北榜事件,就是這場矛盾在大明國初的體現。

明洪武三十年二月會試,以翰林學士劉三吾主持丁丑科殿試。因所錄51名全系南方人,故又稱南榜。

會試落第的北方舉人聯名上書,告考官劉三吾偏私南方人。

但經複閱後上呈的試卷文理不佳,並有犯禁忌之語。有人上告說劉三吾暗囑張信等人故意以陋捲進呈。朱元璋大怒,處理了相關官員。

六月,朱元璋親自策問,取錄任伯安等六十一名,六月廷試,所錄六十一人全系北方人,故又稱北榜。

從這件事後,明仁宗於洪熙元年採納大臣楊士奇等人的建議,對南北科舉分用南北卷,正式規定了按地域分配名額的錄取原則,確定了“南人什六,北人什四”的比例。

南北卷制度,一直都是南方文人不滿的一個原因。

但是攻擊科舉制度,也是在攻擊祖宗之法,而且南北分卷也存在平衡地方政治勢力的想法,這些議論也只能私下裡反對。

這篇文章的立意就不一樣了,不談科舉南北榜,而是談論地方稅賦,這下子就從讀書人的利益,上升到了百姓負擔上,南北之分就可以拿出來公開討論了。

只能說這篇文章深得蘇澤“三味”了。

如果不是羅萬化了解蘇澤爲人,知道他不是這種持地方之見的人,甚至都要懷疑這文章是蘇澤寫的了。

蘇澤拿起另外一份報紙,羅萬化說道:

“《新樂府報》連刊三文,都是在談大明鹽法。”

“鹽政?”

“對,前兩篇文章都是在講鹽法之弊,最後一篇文章不僅僅講了鹽法,還講了官辦礦山、鐵坊虧損的事情。”

好傢伙,這《新樂府報》又翻出了“公私”這個老問題了。

其實這也是漢代《鹽鐵論》就開始討論的問題。

而大明鹽法的問題,確實是個老生常談的問題了。

明初實行開中法,加徵鹽稅就是爲了九邊的軍糧,開中法引導商人往邊境運糧,換取鹽引來獲得收入,等於是國家用鹽稅來補貼邊地,這時候的鹽稅相當於國防特別稅。

自從開中法破產後,這個立場已經站不住了。

緊接着,由於朝廷濫發鹽引,導致鹽引淤塞。

簡單說,鹽引實際上作爲一種貨幣,在你明這個封建王朝,朝廷是無法抑制自己濫發的衝動的。

鹽引的發放數量遠遠超過鹽的實際生產能力,那些拿着鹽引的人兌換不到鹽。

然後朝廷派官員去督鹽清引,這些官員的手段也是簡單粗暴,就是下令鹽丁增產。

大明的鹽戶也是世襲的,本來地位就如同奴隸,鹽丁在這種高壓下紛紛逃亡,導致鹽產量更低。

等到了嘉靖朝,鹽政更加敗壞。

嚴黨分子鄢懋卿去江南督鹽,乾脆直接不認鹽引,將官署的鹽公開叫價販賣,還下令各個鹽所上交“餘鹽”,合計價值一百萬兩。

結果就是鹽政更加混亂,地方上私鹽氾濫。

《新樂府報》的文章,直指鹽法弊端,主張直接解除鹽禁,開放私鹽合法販賣。

好傢伙,蘇澤本以爲這些問題要在靈濟宮大會上慢慢討論出來,沒想到報紙的出現加速了這個過程,在靈濟宮大會之前,就已經公開討論了。

這兩個問題,就連蘇澤都頭疼起來。

南北、公私,這兩個問題,就連後世都沒吵明白,不要說大明朝了。

而且這兩個問題都是老問題了,地域問題一直是各個王朝的命脈,一個處理不好就要倒黴。

東漢涼州問題,關中世族對其他州郡士族的系統性歧視。

北朝六鎮遺民和河東地主的矛盾。

南朝僑民和江東土著的矛盾。

唐代的關隴貴族,和河東世家的矛盾。

到了明代,表現就是南北問題。

公私這個問題上,從漢代的鹽鐵會議上就開始吵了,雙方都可以說是互相都有理論和事例支撐。

但是蘇澤倒是不反對將這些問題拿出來討論。

甚至蘇澤提議要辦這個靈濟宮大會,就是爲了將這些問題拿出來討論。

國家就是彌合統治的工具,政治就不存在絕對的公平。

在一個有規則的框架內,各方勢力拋出自己的觀點,最終讓執政者思考這些問題,達成新的默契平衡。

現在在這個時候拋出南北問題,讓張居正這些執政者意識到南北情況的不同,那日後張居正也不會那樣無視南北差異,激進的推進一條鞭法了。

那這場靈濟宮大會就值得了。

能在大會上充分討論這些問題,蘇澤早已經準備好的改革措施,就可以在靈濟宮大會後拋出來了。

如果能在靈濟宮大會上達成某種共識,那這些改革的阻力也要小很多,需要的威望值也會少很多。

——

五月的最後一天,也是月末休沐日子。

今天京師城內熱鬧非凡,爲了慶祝靈濟宮大會,太子自掏腰包辦百戲會的消息早就傳遍了全城。

蘇澤之前建議小胖鈞,先在京師各地搭臺讓戲班唱戲,給百戲會預熱了好幾天,這些日子京師到處都是戲曲聲,天南海北的戲班在京師爭相獻藝,就爲了爭奪“戲魁”這個名頭。

這次百戲會和靈濟宮大會,京師要比上元燈會還熱鬧,這免費的戲誰不愛看啊?

只可惜錦衣衛東廠已經封鎖從皇宮到靈濟宮的道路,皇帝駕臨靈濟宮,閣部重臣也隨着皇帝的龍攆一同抵達,京師百姓也只能遠遠的看熱鬧。

就在百姓們覺得遺憾,不能近距離觀看百戲會開幕的時候,一陣悠揚的樂聲響起。

這樂聲宛如黃河咆哮,從靈濟宮中奔涌而出,激盪的樂聲中,宛如置身於黃河上的一葉扁舟!

第312章 禮部本意是壞的第323章 掌印之爭,素來如此第106章 北方開關(4k)第17章 威望增加第63章 車營之法第16章 立人設第130章第252章 羣臣疑似有些太極端了第78章 公私第127章 報紙論戰!第104章 所謂祖訓(三更)第93章 張居正獨對(二更)第308章 一日破案第240章 不裝了,蘇澤出手第311章 《奏請開設國子監預科疏》第207章 秀榮馬場第291章 選官大計第263章 天下第一巡撫?第142章 都察院風暴第152章 《請設營造學社以助營造疏》第197章 《請奏四方來朝疏》?第202章 衆望所歸的人選第222章 《附議遼督並請設通遼棱堡疏》第186章 逃不掉的李侍郎第212章 黑暗森林第168章 傳承第128章 模擬成功第87章 齊發力第121章 堂堂連載第305章 《請設鐵路公股募資修路疏》第245章 《請御覽水晶宮博覽會疏》第142章 都察院風暴第74章 襲職盛況第137章 禮物的藝術第207章 秀榮馬場第82章 代王第105章 擴展的朋友圈(日更)第318章 吃空餉的京營第87章 齊發力第220章 《駁瘧病瘴氣論》第175章 百戲會開幕!第40章 欲買桂花同載酒第164章 這就是實學!第32章 神劍出鞘第251章 欺天大案第205章 《請改貢例疏》第162章 棱堡和火炮第108章 《請開登萊通商疏》!(加更!)第26章 紫色道具第235章 趁熱打鐵再上一疏第273章 武監演武第140章 盛世第223章 《請設國子監武科疏》第98章 捷報(七更)第186章 逃不掉的李侍郎第53章 化緣禮部第127章 報紙論戰!第105章 擴展的朋友圈(日更)第20章 《請修帝鑑圖說疏》第54章 上秤千斤重第104章 所謂祖訓(三更)第194章 《恭陳清釐財用以昭聖治疏》第258章 消息靈通人士透露第114章 一不小心文抄了(加更)第34章 司禮監(加更,感謝大家支持)第314章 熱血難涼第22章 升遷途徑第16章 立人設第36章 誰贊成?誰反對?第188章 給張居正的“禮物”第93章 張居正獨對(二更)第10章 威望值的猜想第143章 國祚加五第7章 張居正不報隔夜仇第93章 張居正獨對(二更)第206章 得罪了大銀臺還想跑?第258章 消息靈通人士透露第167章 貢使入京師第233章 《武監教育論奏議》第317章 《防民之口甚於防川疏》第318章 吃空餉的京營第21章 立儲之功第24章 徐階思退第128章 模擬成功第170章 橙色道具記憶宮殿香囊第165章 統計學魅力時刻第132章 《請稽查章奏隨事考成疏》第187章 甘蔗種植園的構想第93章 張居正獨對(二更)第78章 公私第147章 連上兩疏第281章 跳幫戰第92章 巡案人選(一更!)第222章 《附議遼督並請設通遼棱堡疏》第243章 水晶宮博覽會第49章 暗中博弈第307章 嚴打大案第260章 蘇公樓和皇家水泥廠第126章 蜂窩煤和醬油第12章 第二次上疏
第312章 禮部本意是壞的第323章 掌印之爭,素來如此第106章 北方開關(4k)第17章 威望增加第63章 車營之法第16章 立人設第130章第252章 羣臣疑似有些太極端了第78章 公私第127章 報紙論戰!第104章 所謂祖訓(三更)第93章 張居正獨對(二更)第308章 一日破案第240章 不裝了,蘇澤出手第311章 《奏請開設國子監預科疏》第207章 秀榮馬場第291章 選官大計第263章 天下第一巡撫?第142章 都察院風暴第152章 《請設營造學社以助營造疏》第197章 《請奏四方來朝疏》?第202章 衆望所歸的人選第222章 《附議遼督並請設通遼棱堡疏》第186章 逃不掉的李侍郎第212章 黑暗森林第168章 傳承第128章 模擬成功第87章 齊發力第121章 堂堂連載第305章 《請設鐵路公股募資修路疏》第245章 《請御覽水晶宮博覽會疏》第142章 都察院風暴第74章 襲職盛況第137章 禮物的藝術第207章 秀榮馬場第82章 代王第105章 擴展的朋友圈(日更)第318章 吃空餉的京營第87章 齊發力第220章 《駁瘧病瘴氣論》第175章 百戲會開幕!第40章 欲買桂花同載酒第164章 這就是實學!第32章 神劍出鞘第251章 欺天大案第205章 《請改貢例疏》第162章 棱堡和火炮第108章 《請開登萊通商疏》!(加更!)第26章 紫色道具第235章 趁熱打鐵再上一疏第273章 武監演武第140章 盛世第223章 《請設國子監武科疏》第98章 捷報(七更)第186章 逃不掉的李侍郎第53章 化緣禮部第127章 報紙論戰!第105章 擴展的朋友圈(日更)第20章 《請修帝鑑圖說疏》第54章 上秤千斤重第104章 所謂祖訓(三更)第194章 《恭陳清釐財用以昭聖治疏》第258章 消息靈通人士透露第114章 一不小心文抄了(加更)第34章 司禮監(加更,感謝大家支持)第314章 熱血難涼第22章 升遷途徑第16章 立人設第36章 誰贊成?誰反對?第188章 給張居正的“禮物”第93章 張居正獨對(二更)第10章 威望值的猜想第143章 國祚加五第7章 張居正不報隔夜仇第93章 張居正獨對(二更)第206章 得罪了大銀臺還想跑?第258章 消息靈通人士透露第167章 貢使入京師第233章 《武監教育論奏議》第317章 《防民之口甚於防川疏》第318章 吃空餉的京營第21章 立儲之功第24章 徐階思退第128章 模擬成功第170章 橙色道具記憶宮殿香囊第165章 統計學魅力時刻第132章 《請稽查章奏隨事考成疏》第187章 甘蔗種植園的構想第93章 張居正獨對(二更)第78章 公私第147章 連上兩疏第281章 跳幫戰第92章 巡案人選(一更!)第222章 《附議遼督並請設通遼棱堡疏》第243章 水晶宮博覽會第49章 暗中博弈第307章 嚴打大案第260章 蘇公樓和皇家水泥廠第126章 蜂窩煤和醬油第12章 第二次上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