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1章 喜得貴子

蘇澤看着系統彈出來的結算報告。

【在誠意伯劉世延等一衆因罪失爵的勳貴‘慷慨解囊’下,湊足了武監的經費。】

【皇帝正式頒旨,在國子監側建造武監。】

【在你的推動下,武監的設立標準更高,爲大明培養了一批合格的基層軍官。】

【三個月後,第一批武監生員入學。】

【但因爲勳臣推薦入學的制度,勳臣貴族軍官團體,成爲一股政治勢力登上歷史舞臺。】

【勳臣貴族軍官團體,和土地貴族相互結合,形成的保守軍官團體,又和平民派的進步軍官團體產生了激烈的衝突。】

【大明國祚+2】

這麼看來,自己着急推動武監的設立,還是影響到了未來,加強了勳臣子弟在武監中的話語權。

勳臣貴族軍官團體,不就是普魯士的容克貴族嗎?

這未來的大明是越來越“熱鬧”了。

但是國祚能增長,也說明更加規範化的武監,還是能給大明帶來好處的。

蘇澤放下【手提式大明朝廷】開始思考,果然歷史總是螺旋前進的。

而這件事,也體現了大明另外一個問題,那就是民間資金運用嚴重不足。

長期的重農抑商國策,官府的資金幾乎和民間資金沒有任何聯繫。

這也讓大明的財政十分的脆弱。

同時代的歐陸君主,在遭遇到短期財政問題的時候,可以向銀行家借錢,歐陸幾座有名的大學,最早都是皇室向銀行家借錢創辦的。

“上下揮霍無度,便掠之於民;民變在即,便掠之於商。”

商人和官府之間也沒有任何信任可言,大明財政遇到問題,最後就只剩下加稅一個方法。

這自然是一種非常脆弱的財政體系。

近代的國家轉變,其實也在於財政動員力量的指數級上升。

當然,所謂的金融體系,其實也就是抽取社會財富的工具。

這個時代的歐陸君主,也不是什麼白蓮花,借錢不還,或者乾脆物理解決債主的事情也不少。

但如果有了更好用的金融工具,可以從民間融資,那這次武監也不需要向勳貴募資了。

而隨着社會改革的進一步推動,也必然會出現更多介於官府和民間之間的事務,比如公共交通、教育等公共事業,這類投資完全由官府出資,或者完全由民間籌款都不好,官民共辦,或者由官府向民間募資籌辦,纔是更好的方式。

這同樣需要更有效的金融工具。

蘇澤拿起一封登萊巡撫塗澤明的信,塗澤明在信上寫的一件新事物,引起了他的關注。

——

隆慶四年,二月。

“號外號外!誠意伯復爵!重賜丹書鐵券!”

“登萊造船廠第一艘西洋艦隊艦船下水海試!”

“御旨擬定第一批武監生員名單!”

山西會館前的一座茶肆中,身穿黑色綢緞長衫的范寬,恭敬的給對面中年人倒茶。

能讓四大報紙之一的《商報》總編這麼客氣的,對面的男人是大同範氏家主範寶賢。

這位範氏家主剛過完年就離開大同老家,顯然不是爲了看《商報》的籌辦結果。

他是來京師考察業務的。

範寶賢是輕裝來京的,也沒有住進大同會館,而是將范寬喊到了茶肆來談事情。

范寬暗暗有些吃驚,從茶肆的老闆到夥計,都對範寶賢十分尊重的樣子,可見這座茶肆就是大同範氏的產業。

范寬又想到自己很多時候就喜歡拉人來這座茶肆談事情。

這位族長守在大同祖宅,卻能控制大同範氏這麼大的產業,絕非等閒之輩。

“你說的這個票號買賣,不就是錢莊嗎?”

范寬說道:

“族長明鑑,這票號和錢莊雷同卻也有不同。”

范寬說道:

“錢莊是用來兌錢的,這京師的錢莊,多是在正統年間出現的,都是因爲朝廷鬆弛銀禁,銅幣氾濫,銅錢輕重不一,成色各異,制錢、私錢、白錢三者之間的比價差異大,變動多,纔出現錢莊這種兌換錢幣的業務。”

範寶賢點頭,大明早就有錢莊了,正如范寬說的,錢莊實際上是大明混亂的貨幣政策下,產生的一種民間兌換錢幣的機構。

而隨着大明商業活動的活躍,這種兌換業務更加發達。

當然,這些錢莊也免不了兼營私鑄、典當、高利貸,京師的幾家錢莊歷史悠久,背後都有權貴撐腰。

這段日子,京師的錢莊日子卻不好過了。

主要原因自然是銀元和黃銅幣的大量鑄造,這近兩年的連續鑄幣,逐步淘汰了各種劣幣。

而良幣的用途越來越廣,商賈百姓也開始習慣用良幣交易,原本靠着買賣錢幣賺錢的錢莊,生意自然撐不下去了。

范寬說道:“但是票號是用來異地兌銀的。”

范寬解釋說道:

“最早的票號業務,出現在市舶司之間。”

“市舶司得在各個港口之間貿易,所得的利潤如果都換成錢存在船上要佔用貨倉,十分的不方便。”

“於是登萊市舶司鎮守太監張誠就向司禮監提議,在各市舶司設立票號,市舶司商船的盈利可以存在港口市舶司的票號中,票號開具收據。”

“最後這些銀元反正都要送入京師,再由票號收據來統計入內帑。”

範寶賢一思考,也覺得這個方法很好。

反正市舶司的盈餘都是要送入京師內帑的,這個辦法就節省了將銀元運來運去的浪費。

范寬說道:

“族長,您不覺得這票號很便利嗎?”

範寶賢點頭。

范寬又說道:

“屬下在直沽辦報,也經常聽商人抱怨,要往來銀錢於京師和直沽。”

“所以屬下就想,爲什麼我們大同範氏不能在直沽和京師分別設立票號呢?”

“商人在直沽存了銀錢,直沽的票號開具收據,商人憑藉收據,可以在京師支取,反之亦然。”

範寶賢低頭思考起來。

作爲一個商業家族首領,範寶賢自然不會去問票號怎麼賺錢這種問題。

別人將錢存在自家票號裡,這沉澱的資金就是下蛋的金雞。如今京師直沽這麼多賺錢的產業,隨便拿錢出來投資點什麼都能賺上不少。

而且錢這個東西,就是越多越能生錢,正如同范寬所說的那樣,如果這個票號真的能讓往來商人都存錢在裡面,那就等於大同範氏有了一座金庫。

範寶賢思考的是其他問題。

他問道:

“這銀票如何防僞?”

范寬說道:

“兩邊票號開具的票根,都一式三聯,用特殊的箋紙再簽字畫押蓋章,其中一聯用快馬在京師和直沽之間遞送,所有的票據要合勘才能兌銀出來。”

範寶賢又低頭思考了一下,覺得范寬這個想法確實不錯。

京師和直沽不遠,但是攜帶大量銀錢出行本身就是一件危險的事情。

如果能兌換成銀票出行,可以貼身存放,也可以避免被沿途官吏盤剝。

範寶賢最終下了決心說道:

“那就在直沽和京師分別創辦範氏票號,先從我們範氏開始,用票號結算銀錢。”

——

塗澤明寫給蘇澤的信中,講的也是市舶司的票號。

蘇澤只能說,登萊市舶司鎮守太監張誠還真有點東西,早期的銀行結算業務給他弄出來了。

明末清代出現的票號,除了是結算機構之外,其實也承擔了信用貨幣發行的功能。

銀票這種商票,其實也類似一種紙幣。

當然,這種民間自發的紙幣問題很多,但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

大明寶鈔信用破產後,官方發行紙幣的幾次努力全都失敗了。

蘇澤也沒有激進到要發行紙幣的地步,張誠在各地市舶司搞的這個銀票,不僅僅可以節約銀錢流通成本,同樣可以用來吸收民間資金。

蘇澤提起筆,開始思考給塗澤明的回信。

蘇澤首先還是建議開放市舶司的票號,讓民間商人也可以使用票號的功能。

蘇澤也提出了一種三聯銀票的防僞手段,並且使用《樂府新報》印書坊研製出的特殊油墨印刷。

蘇澤建議可以用市舶司的商船體系運輸這些票據,完成異地存儲的防僞工作。

市舶司的票號,其實已經是一種銀行了,如果能吸納更多社會的資金,就能沉澱資金,成爲近代的金融機構。

蘇澤放下筆,就聽到門外的侍女喊道:“老爺,娘子要生了!”

蘇澤連忙站起來,他在二月初就向皇帝請假,在家陪着妻子趙令嫺等着妻子生產,這會兒終於發動了。

蘇澤來到了內院外,就見到了趙家的一羣女眷。

從昨日趙令嫺有了生產的徵兆後,趙貞吉的妻子李氏就親自帶着一堆女眷來到了蘇府。

大戶人家的女兒出嫁後,都會派人來“陪產”,這一方面是同樣是女性,可以給產婦交流生育經驗,另一方面這也算是孃家人的“保險”,防止夫家利用生育來謀害自家女兒。

當然,這個時代生孩子,本身也是過鬼門關的事情,趙家準備的穩婆開始指揮侍女們,整個後宅忙碌了起來。

蘇澤聽着內宅妻子的喊聲,焦急得來回踱步。

也虧着趙令嫺身體本身就不錯,再加上蘇澤在孕期也經常陪着她散步,不到一個時辰,就聽到“哇嗚”一聲,緊接着趙家蓄養的穩婆就衝出來說道:

“恭賀老爺,賀喜老爺!主母生了一個公子,母子平安!”

聽到“母子平安”,蘇澤連忙從袖子裡抽出一把銀元,然後衝向後宅。

推開門,聽到嬰兒的啼哭聲,蘇澤看到李氏抱着襁褓中的嬰兒,正在和牀上的趙令嫺交談。

見到蘇澤後,李氏將這個嬰兒抱到蘇澤面前。

但是蘇澤想要去抱兒子,又怕自己粗手粗腳弄傷了孩子。

李氏笑着說道:

“沒想到蘇翰林也有不會的事情,老身來教你,孩子要這麼抱。”

蘇澤在李氏的指導下,將孩子抱在懷裡,再看看牀上微笑的妻子,蘇澤感覺自己和這方世界的聯繫更緊密了。

從這一刻開始,蘇澤才感覺真正融入了這方世界。

而自己所努力改變的一起,似乎也隨着嬰兒的啼哭有了意義。

二月十二日,蘇澤的妻子趙氏生下一名男嬰,母子平安。

得到這個消息,蘇澤家門立刻熱鬧起來,蘇澤的親朋故舊都送上了禮物道賀。

不過蘇澤只肯接受親朋好友的禮物,不相熟的官員送來禮物,蘇澤也只是讓他們留下拜帖,婉拒了他們送上門的賀禮。

除了親朋好友之外,朝堂上和蘇澤有交往的重臣們,也紛紛送上禮物。

其中內閣的四位閣老,除了趙貞吉和蘇澤本來就是姻親之外,剩下的三位閣老也送來了禮物。

六部的尚書侍郎們,大小九卿衙門的主官,也派家人送上賀禮,這些禮物蘇澤也不好拒絕,只能先收下來,等到機會再回禮。

緊接着宮內也送來了禮物。

隆慶皇帝首先下旨,給了蘇澤蔭子的聖旨。

《大明會典》對於蔭子的門檻是正三品,不過也有蘇澤這樣特旨的情況。

皇帝給蘇澤的蔭子是正七品的中書舍人,這就意味着如果蘇澤的兒子不參與科舉,成年後就可以獲得中書舍人的官位。

當然,如果蘇澤的兒子不願意承蔭,也可以繼續科舉讀書,將這個名額讓給蘇澤其他的兒子。

簡單地說,蔭子就是一個保底,算是皇帝對於頂級文臣的特殊獎勵。

前任首輔的徐階的兩個兒子,以及再前任首輔嚴嵩的兒子嚴世蕃,都是通過恩蔭進入官場的。

隆慶皇帝還賜下了產後進補的藥材,並且派出太醫院的太醫幫着開了調養的藥方,這一套都是閣部重臣家的待遇,蘇澤領旨謝恩後,負責宣旨的大太監馮保湊了過來。

“恭喜蘇翰林。”

蘇澤連忙從懷裡掏出喜錢,這是用紅線捆綁的銀元,這是讓來客沾染喜氣的,但是蘇澤又有些猶豫,給太監生孩子的喜錢,好像有點罵人的感覺?

馮保倒是喜滋滋的收下喜錢說道:

“雜家也沾沾蘇翰林的喜氣,多收幾個乾兒幹孫。”

不愧是宮裡的大太監,一句話就化解了雙方的尷尬,也難怪張居正選擇和馮保結盟。

馮保又說道:

“蘇翰林,雜家還有一句陛下的口諭。”

蘇澤連忙正了衣冠道:

“馮大監請講。”

馮保笑着說道:

“陛下口諭,‘武監的事情蘇卿還是要多多上心’。”

蘇澤這下子明白,皇帝賜下恩賞,這是催自己快點去武監上工當牛馬啊!

皇帝這麼着急,定是武監在設立過程中,又遇到麻煩了。

第227章 做空,天可汗第124章 約稿高拱第99章 又升官了(八更)第205章 《請改貢例疏》第141章 御史被打第181章 上任山東清吏司員外郎第221章 《請修長城並編練薊遼兵馬疏》第192章 下次一定還幹第44章 拆臺子第297章 請個國主?第169章 任務完成!第299章 化學染料第205章 《請改貢例疏》第262章 大國之道第146章 滿門忠烈武清伯第171章 老朱家的微操之魂第74章 襲職盛況第143章 國祚加五第92章 巡案人選(一更!)第184章 《議養象所改制及鎮撫司職司疏》第114章 一不小心文抄了(加更)第329章 看茶,上好茶第323章 掌印之爭,素來如此第120章 國祚不變第287章 《請更定鴻臚寺職掌專轄外務疏》第146章 滿門忠烈武清伯第88章 《請廢代藩疏》第6章 畫餅第131章 莫須有第253章 水毒病第289章 太子教育第79章 靈活的祖訓第209章 萬騎叩邊!第105章 擴展的朋友圈(日更)第62章 俺答入寇第210章 大捷!告廟大捷!第84章 邊亂第242章 樹典型第77章 一錘定音第55章 壓力怪第87章 齊發力第266章 戰績可查第27章 錢法不通第178章 國本第307章 嚴打大案第164章 這就是實學!第186章 逃不掉的李侍郎第49章 暗中博弈第315章 王玄策故事第36章 誰贊成?誰反對?第295章 金座玉佛第133章 考成法第46章 叩闕第300章 帶過最差的兵第311章 《奏請開設國子監預科疏》第10章 威望值的猜想第61章 讀者們(感謝大家支持)第221章 《請修長城並編練薊遼兵馬疏》第203章 《驛路改革疏》第236章 從報紙得到捷報的兵部第99章 又升官了(八更)第136章 准奏頒行第325章 李春芳辭相第136章 准奏頒行第121章 堂堂連載第48章 流黜(加更!)第315章 王玄策故事第153章 御賜豪宅第116章 任務完成,紫色道具第57章 思退第293章 《疏通舉人銓政壅滯疏》第114章 一不小心文抄了(加更)第227章 做空,天可汗第64章 邊關告急第138章 送給張居正的大禮第274章 “排隊槍斃”第142章 都察院風暴第205章 《請改貢例疏》第272章 整頓學風第74章 襲職盛況第305章 《請設鐵路公股募資修路疏》第34章 司禮監(加更,感謝大家支持)第23章 講學之風第293章 《疏通舉人銓政壅滯疏》第110章 你還沒入閣吧?第329章 看茶,上好茶第17章 威望增加第134章 考成法的弊端第42章 經筵第168章 傳承第76章 閣部會議!第153章 御賜豪宅第132章 《請稽查章奏隨事考成疏》第157章 立成法第179章 四民說和請徵商稅第166章 《請開埠直沽疏》第138章 送給張居正的大禮第250章 對倭刀寶具鋼筋第173章 王世貞也寫禁書?第56章 宰輔之才
第227章 做空,天可汗第124章 約稿高拱第99章 又升官了(八更)第205章 《請改貢例疏》第141章 御史被打第181章 上任山東清吏司員外郎第221章 《請修長城並編練薊遼兵馬疏》第192章 下次一定還幹第44章 拆臺子第297章 請個國主?第169章 任務完成!第299章 化學染料第205章 《請改貢例疏》第262章 大國之道第146章 滿門忠烈武清伯第171章 老朱家的微操之魂第74章 襲職盛況第143章 國祚加五第92章 巡案人選(一更!)第184章 《議養象所改制及鎮撫司職司疏》第114章 一不小心文抄了(加更)第329章 看茶,上好茶第323章 掌印之爭,素來如此第120章 國祚不變第287章 《請更定鴻臚寺職掌專轄外務疏》第146章 滿門忠烈武清伯第88章 《請廢代藩疏》第6章 畫餅第131章 莫須有第253章 水毒病第289章 太子教育第79章 靈活的祖訓第209章 萬騎叩邊!第105章 擴展的朋友圈(日更)第62章 俺答入寇第210章 大捷!告廟大捷!第84章 邊亂第242章 樹典型第77章 一錘定音第55章 壓力怪第87章 齊發力第266章 戰績可查第27章 錢法不通第178章 國本第307章 嚴打大案第164章 這就是實學!第186章 逃不掉的李侍郎第49章 暗中博弈第315章 王玄策故事第36章 誰贊成?誰反對?第295章 金座玉佛第133章 考成法第46章 叩闕第300章 帶過最差的兵第311章 《奏請開設國子監預科疏》第10章 威望值的猜想第61章 讀者們(感謝大家支持)第221章 《請修長城並編練薊遼兵馬疏》第203章 《驛路改革疏》第236章 從報紙得到捷報的兵部第99章 又升官了(八更)第136章 准奏頒行第325章 李春芳辭相第136章 准奏頒行第121章 堂堂連載第48章 流黜(加更!)第315章 王玄策故事第153章 御賜豪宅第116章 任務完成,紫色道具第57章 思退第293章 《疏通舉人銓政壅滯疏》第114章 一不小心文抄了(加更)第227章 做空,天可汗第64章 邊關告急第138章 送給張居正的大禮第274章 “排隊槍斃”第142章 都察院風暴第205章 《請改貢例疏》第272章 整頓學風第74章 襲職盛況第305章 《請設鐵路公股募資修路疏》第34章 司禮監(加更,感謝大家支持)第23章 講學之風第293章 《疏通舉人銓政壅滯疏》第110章 你還沒入閣吧?第329章 看茶,上好茶第17章 威望增加第134章 考成法的弊端第42章 經筵第168章 傳承第76章 閣部會議!第153章 御賜豪宅第132章 《請稽查章奏隨事考成疏》第157章 立成法第179章 四民說和請徵商稅第166章 《請開埠直沽疏》第138章 送給張居正的大禮第250章 對倭刀寶具鋼筋第173章 王世貞也寫禁書?第56章 宰輔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