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8章 給張居正的“禮物”

蘇澤的話到此爲止。

在蘇澤看來,這位國舅爺,是一名出衆的商人。

出衆的商人,從來不會追求一夜暴富,而是追求穩定長期的利潤。

無論多微小的增長,一旦積累起來都是非常恐怖的,只可惜大部分商人更願意追求短期的暴利。

蔗糖貿易會帶來什麼樣的利潤,在蘇澤穿越前的歷史上已經展現過了。

香料、蔗糖、棉花,這三種經濟作物前赴後繼,推着人類邁入工業時代。

甚至在棉花逐步退出歷史舞臺的現代社會,糖依然在高歌猛進,佔領人類的一切。

從澎湖到東南亞,這些都是相當優良的甘蔗種植地區,蔗糖的利潤足以驅使一個個種植園建立起來。

蘇澤只是給了李文全一個方案,至於他會如何推進這個甘蔗種植園的項目,那就不是蘇澤願意多問的了。

趙令嫺看着這座白糖工坊。

她實在不明白,黑黢黢的交趾糖,是如何變成白糖的。

在趙令嫺看來,這簡直就是點石成金的仙術。

難道自己真的嫁了仙人?

一想到自己每次回孃家省親時候,同族姊妹羨慕的目光,趙令嫺抱着肚子,臉上露出幸福的笑容。

——

六月二十二日,在戶部辦公的蘇澤,終於見到了胖鴿子。

【飛鴿傳書】帶回來了沈一貫的信,這讓蘇澤懸着的心終於放下。

這次沈一貫是寫了兩封信,還有一份給妻子杜氏的家書,託付蘇澤帶過去。

蘇澤拆開寫給自己的信。

原來,上一次傳書後,使團果然遇到了危機。

俺答汗的繼承人黃臺吉突然返回板升城,三娘子失去聯絡,蒙古人的態度來了個大轉彎,使團被囚禁起來,門前站滿了手持武器的士兵。

不過這時候,正使王世貞表現出更加強硬的態度,他以絕食爲要求,要求和俺達汗面談。

沈一貫說王世貞三日不進食,這下子反而是蒙古人害怕了。

沒辦法,這一招實在是太熟悉了。

歷史上漢使的剽悍是衆人皆知的,但是元使更讓人害怕。

元使比漢使還不要命,常用的一招,就是用自殺來“召喚大元軍隊”,南亞諸國、朝鮮都吃過這一招。

王世貞是名滿天下的文壇宗師,他如果死在草原上,那俺答部和大明就再也沒有和談的可能性了。

第四天的時候,俺達汗終於同意見使團一面,沈一貫這才服侍王世貞進食。

第五天,沈一貫終於見到了俺達汗。

這位從嘉靖朝就開始侵擾大明北部邊疆,曾經帶兵打到京師城下的草原雄師,老了。

沈一貫在信中寫了這樣一個比喻,這位一道命令就能殺死使團所有人的可汗,卻無法戰勝喉嚨裡的痰液,需要三娘子拍撫半天才能理順氣息。

見到俺達汗這樣,沈一貫反而更有底氣了。

俺達汗的身體不好,那可汗之位隨時可能發生變更,這樣的情況下,就算黃臺吉是對大明的強硬派,也不可能再領兵離開板升城了。

繼承人領兵在外,到手的皇位飛了,元代已經演示過無數次了,黃臺吉不可能不懂。

俺達汗不可能親征,黃臺吉也不可能出征,那這次進攻大明必然是虛張聲勢。

在確定了這一點後,沈一貫也強硬起來。

他扶着王世貞,和在場的黃臺吉據理力爭,雙方脣槍舌劍,最終達成了協議。

俺答部今年不會對大明用兵,但是大明也不能再出兵搜套。

俺答汗又要求和大明朝貢,但是沈一貫表示他沒有答應的權力,請俺達汗派遣使者前往京師求貢。

三娘子又提出要開放馬市,和中原交換鹽鐵等物資,也被沈一貫拒絕,死咬着這事情必須要遣使去京師談。

事情到了這一步,使團總算是完成了朝廷的任務,接下來王世貞又在板升城參加了幾場宴會,在三日前踏上了返程的路。

讀到這裡,聽說王世貞和沈一貫達成了協議,安全返程,蘇澤也鬆了一口氣。

雖然他和戚繼光也判斷蒙古人是虛張聲勢,但是誰能保證戰爭就打不起來?

歷史上很多戰爭的起因都是意想不到的事件,歷史演進總是必然中帶着偶然。

蘇澤又拿起了前日子傅順的來信。

東勝衛棱堡的進度,甚至要比預計的還順利。

東勝衛並不是一座棱堡。

戚繼光和傅順實地考察,最終決定東套開始,一直到兔毛川,修建五座能相互呼應的棱堡。

每一座棱堡都可以駐軍百人,棱堡內挖掘能供五百人飲用的水井,儲存足夠五百人堅守一年的糧食,以及夠用三個月的火炮和彈丸。

戚繼光也給東勝衛棱堡的城外設置了農田,用來種植土豆作爲主糧。

五座東勝衛棱堡內也都建有烽火臺,一旦蒙古人南下,五座東勝衛燃起烽煙,消息就能傳遞到大同右衛。

東勝衛棱堡都卡在關鍵要道上,蒙古人如果繞過東勝衛,那城內的士兵就能衝出棱堡,襲擾蒙古人的後勤。

按照戚繼光的設計,五座東勝棱堡建成後,蒙古人再選擇從兔毛川入侵,就會被這五座棱堡卡住七寸,釘死在兔毛川上。

如今這五座東勝棱堡已經完工了三座,剩下的兩座也已經準備開工,傅順有信心在今年秋收之前完成五座棱堡。

蘇澤鬆了一口氣。

東勝衛是控制草原的繮繩,一旦完工大明就能佔據戰略主動權,這之後是戰是和就掌握在大明手裡了。

蘇澤放心的放下信。

北疆戰略,是蘇澤利用金手指改變歷史進程,一步步佈局完成的大戰略。

如今這個戰略算是塵埃落定了。

蘇澤在充滿了成就感的同時,卻又升起了更大的緊迫感。

俺答部是大明最直觀的敵人,可知道歷史發展的蘇澤卻知道,這是最不重要的一個敵人。

甚至這個時代還沒崛起的東北某部落,也不是大明的頭號敵人。

大明的敵人一直在自己體內。如何在這個關鍵的時間點,帶領大明完成變革,突破治亂循環的陷阱,突破農業時代的束縛,纔是真正關係到大明國祚的事情。

蘇澤站起來,走到公堂的門前,看着山東清吏司的牌匾。

解決了北方邊疆問題後,現在輪到戶部了。

首先是貨幣問題。

登萊鑄幣局發行的貨幣已經在京師流通,但是貨幣總量還遠遠不夠。

按照蘇澤的測算,在保持現在鑄幣速度的前提下,至少需要兩到三年時間,銀元和黃銅幣才能覆蓋主要城市。

而要讓新幣在整個大明流通起來,至少需要五年以上的時間。

對於這點,蘇澤也沒辦法。

鑄幣也不是光有工坊就可以的,登萊港口貿易量就這麼大,流入的白銀也就這麼多,想要多鑄幣也沒有材料。

想要加快這個速度,除非大明佔據一座超級銀礦,再升級到蒸汽機鑄幣才行。

不過蘇澤倒是並不着急,貨幣這東西本身就是建立在信用上的。

而大明官府的信用,如果強行推動反而適得其反,慢慢發行貨幣反倒是更加穩妥的辦法。

其次是稅收問題。

貨幣沒有普及流通,現在也沒有實行一條鞭法的基礎,徵收工商稅也需要一支能夠對商人徵稅的專業官僚羣體,這些也都沒到時候。

但是在這些改革之前,還有一項更重要的事情。

蘇澤走到書桌前,提起筆寫下了這份準備已久的奏疏。

《請修隆慶會計錄疏》。

任何有關財政的改革,第一步都是要搞清楚有多少家底。

歷史上,在張居正推動一條鞭法前,就組織編寫了《萬曆會計錄》。

《萬曆會計錄》之內容以地理區分。

先全國,後以省冠府,以府冠具。以收支數額區分,以總數冠分數,以分數合總數。

以收支門類區分,先是全國田糧舊額歲入歲出總數,之後依次爲省府州縣分數、邊鎮餉數、庫監、光祿、宗藩、職官、俸祿、漕運、倉場、營衛俸糧、屯田、鹽法、茶法、錢法、鈔關、雜課。

這本會計錄,讓大明第一次擁有了一本“總賬”,爲日後的改革提供了基礎。

蘇澤要提前推動戶部改革,自然要提前弄一本《隆慶會計錄》出來。

蘇澤已經寫過很多奏疏了,起手自然是說明《會計錄》的歷史意義。

“臣觀三代以降,善理財者必先明會計。”

“唐有《元和國計簿》統天下賦入,宋修《會計錄》列百司歲計,皆所以察盈虛、審虛實。”

“今我朝承平百六十載,然各省奏銷冊式各異,錢糧款項混淆,賦稅蠲緩無稽,致使奸猾胥吏上下其手,忠良有司莫辨真僞。臣請仿宋制重修會計錄,名曰《隆慶會計錄》,爲社稷理財之基。”

引用前朝舊例之後,蘇澤又說明編修會計錄的意義。

“統度支以清本源,今十三布政司、九邊軍鎮、內府二十四衙門皆自爲奏銷,款項名目紛繁。當以解部、留存、蠲免爲綱,釐定田賦、鹽課、關稅、雜項之目,皆有州縣細冊可溯。”

“立規制以杜奸弊,參照嘉靖三十四年清丈例,統一營造尺、鬥斛、秤砣,命各府置鐵製標準器於城隍廟前。凡夏稅秋糧,必書品種、等則、折色於冊,使淋尖踢斛之弊無所遁形。”

“察虛實以固根本,自正德以來,投獻田、寄莊田日增,今當令各州縣造魚鱗冊時,另列官田、民田、軍屯、皇莊四柱。邊鎮屯田尤需核軍卒實耕之數,與空餉虛冒之田分別造冊。”

等說完了意義後,蘇澤又要大談修會計錄的好處。

“臣聞管子有言:不明於計數,而欲舉大事,猶無舟楫而欲經於水險也。”

“會計錄成,則天下錢穀如觀掌紋,清丈田畝、改制稅法、調控貨幣諸事,皆有所憑依。”

蘇澤寫完了奏疏,彷佛用盡了全部的力氣。

蘇澤都不用想,這份奏疏如果要執行,必然需要海量的威望值。

原因無他,他這份奏疏名義上要編會計錄,實際上要做的事情是“度田”。

東漢建立後,建武十五年,東漢光武帝劉秀推行“度田令”,下令各州、郡,清查人們佔有田地數量和戶口、年紀,以限制豪強大家兼併土地和奴役人口,同時便於國家徵收賦稅和徵發徭役。

劉秀以“度田不實”之罪,下令處死、下獄和黜免的郡國守相達數十人。於是“郡國大姓及兵長羣盜”紛起反抗,度田引發的叛亂,劉秀派兵鎮壓。

歷史上都說度田成功了,但是很多史學家有不同的觀點,

最終的結果是,度田令名存實亡。

甚至原本西漢執行的很好的“上計”制度,在東漢也沒能執行下去。

整個東漢豪族勢力膨脹,在這次“度田”失敗就埋下了禍根。

光武帝劉秀是開國君主,都無法推動度田令。

以後度田換了好幾個名字,東晉和南朝搞過“土斷”,唐代的均田制執行到唐高宗時期就是一筆糊塗賬了,宋代王安石搞過“方田均稅法”,最終都是不了了之。

蘇澤要編《隆慶會計錄》,實際上就要搞度田,這樣的事情當然不是他這個戶部員外郎能推動的。

蘇澤當然明白這個道理,歷史上《萬曆會計錄》編修的時候,是張居正執掌朝政,用對全體官員的考成法逼着完成的。

蘇澤站起身來,這樣的大事,自然不能由自己一個小小的戶部山東司員外郎擔着。

這份“禮物”,是給張居正的。

他喊來山東司主事魏惲問道:

“魏主事,今日張閣老會來節用堂,主持十三司的公議嗎?”

魏惲連忙點頭。

戶部十三司每個月都有一次例會,這是對當月財計的總結會議。

張居正很重視戶部的工作,所以每次例會都會到場。

張居正到場,正派戶部尚書馬森自然就不會來。

但是戶部其他要員,比如戶部侍郎張守直也都會到場。

蘇澤微微點頭,將奏疏塞進袖子裡。

既然張閣老給自己安排任務,把自己塞進山東司忙了這麼久,那自己這個下屬給上司找點事情也是理所當然的吧?

第39章 支線任務第72章 內閣的眼藥第224章 書中自有黃金屋第154章 接羔搜套第125章 實學第136章 准奏頒行第195章 崩盤第59章 日用之道?第294章 三合一疏第325章 李春芳辭相第84章 邊亂第187章 甘蔗種植園的構想第143章 國祚加五第270章 曲阜縣令的最佳人選第308章 一日破案第59章 日用之道?第63章 車營之法第127章 報紙論戰!第31章 大明神劍第239章 前置任務?《請增補閣臣疏》第17章 威望增加第321章 五品以上奏議第150章 破譯《營造法式》第123章 丹術第112章 塗色遊戲第57章 思退第327章 《乞允年老宮人恩養疏》第292章 辦事立業,就在當下第217章 《請開吏科試選才疏》第119章 遼王覆滅第115章 敕勒川上的板升城第27章 錢法不通第53章 化緣禮部第137章 禮物的藝術第30章 烏思藏爭貢第274章 “排隊槍斃”第217章 《請開吏科試選才疏》第272章 整頓學風第227章 做空,天可汗第90章 登聞鼓響(明日中午十二點上架)第19章 第四封奏疏第272章 整頓學風第319章 《請派御史清查京營弊政疏》第223章 《請設國子監武科疏》第158章 經天緯地第311章 《奏請開設國子監預科疏》第211章 升官正五品第111章 疑似有些太激進了(加更!)第87章 齊發力第101章 一條鞭法的前置國策(十更)第198章 再下西洋之議第71章 父母之愛兒第179章 四民說和請徵商稅第129章 經營遊戲第7章 張居正不報隔夜仇第23章 講學之風第32章 神劍出鞘第12章 第二次上疏第256章 《請整飭京畿治安並置巡防制度疏》第25章 再升官第52章 貢監第103章 再次經筵(二更)第298章 宗藩殖拓之始第65章 言官的進攻第67章 第八疏求戰第327章 《乞允年老宮人恩養疏》第278章 蘇師傅,打起來了!第206章 得罪了大銀臺還想跑?第100章 高拱鋪路(九更)第75章 引子第142章 都察院風暴第87章 齊發力第73章 六部重臣們第132章 《請稽查章奏隨事考成疏》第207章 秀榮馬場第326章 再補閣臣第53章 化緣禮部第332章 李通政使怎麼看?第282章 順義王之死第135章 聖人無名第318章 吃空餉的京營第8章 奸佞是我?第168章 傳承第73章 六部重臣們第168章 傳承第295章 金座玉佛第222章 《附議遼督並請設通遼棱堡疏》第123章 丹術第293章 《疏通舉人銓政壅滯疏》第54章 上秤千斤重第32章 神劍出鞘第204章 詐騙的朝鮮使臣第305章 《請設鐵路公股募資修路疏》第67章 第八疏求戰第21章 立儲之功第102章 皇太子追更(一更)第59章 日用之道?第300章 帶過最差的兵第199章 九卿廷辯第198章 再下西洋之議
第39章 支線任務第72章 內閣的眼藥第224章 書中自有黃金屋第154章 接羔搜套第125章 實學第136章 准奏頒行第195章 崩盤第59章 日用之道?第294章 三合一疏第325章 李春芳辭相第84章 邊亂第187章 甘蔗種植園的構想第143章 國祚加五第270章 曲阜縣令的最佳人選第308章 一日破案第59章 日用之道?第63章 車營之法第127章 報紙論戰!第31章 大明神劍第239章 前置任務?《請增補閣臣疏》第17章 威望增加第321章 五品以上奏議第150章 破譯《營造法式》第123章 丹術第112章 塗色遊戲第57章 思退第327章 《乞允年老宮人恩養疏》第292章 辦事立業,就在當下第217章 《請開吏科試選才疏》第119章 遼王覆滅第115章 敕勒川上的板升城第27章 錢法不通第53章 化緣禮部第137章 禮物的藝術第30章 烏思藏爭貢第274章 “排隊槍斃”第217章 《請開吏科試選才疏》第272章 整頓學風第227章 做空,天可汗第90章 登聞鼓響(明日中午十二點上架)第19章 第四封奏疏第272章 整頓學風第319章 《請派御史清查京營弊政疏》第223章 《請設國子監武科疏》第158章 經天緯地第311章 《奏請開設國子監預科疏》第211章 升官正五品第111章 疑似有些太激進了(加更!)第87章 齊發力第101章 一條鞭法的前置國策(十更)第198章 再下西洋之議第71章 父母之愛兒第179章 四民說和請徵商稅第129章 經營遊戲第7章 張居正不報隔夜仇第23章 講學之風第32章 神劍出鞘第12章 第二次上疏第256章 《請整飭京畿治安並置巡防制度疏》第25章 再升官第52章 貢監第103章 再次經筵(二更)第298章 宗藩殖拓之始第65章 言官的進攻第67章 第八疏求戰第327章 《乞允年老宮人恩養疏》第278章 蘇師傅,打起來了!第206章 得罪了大銀臺還想跑?第100章 高拱鋪路(九更)第75章 引子第142章 都察院風暴第87章 齊發力第73章 六部重臣們第132章 《請稽查章奏隨事考成疏》第207章 秀榮馬場第326章 再補閣臣第53章 化緣禮部第332章 李通政使怎麼看?第282章 順義王之死第135章 聖人無名第318章 吃空餉的京營第8章 奸佞是我?第168章 傳承第73章 六部重臣們第168章 傳承第295章 金座玉佛第222章 《附議遼督並請設通遼棱堡疏》第123章 丹術第293章 《疏通舉人銓政壅滯疏》第54章 上秤千斤重第32章 神劍出鞘第204章 詐騙的朝鮮使臣第305章 《請設鐵路公股募資修路疏》第67章 第八疏求戰第21章 立儲之功第102章 皇太子追更(一更)第59章 日用之道?第300章 帶過最差的兵第199章 九卿廷辯第198章 再下西洋之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