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堂堂連載
李春芳面沉如水,一雙眼睛盯着蘇澤,強烈的壓迫感讓蘇澤背脊發涼,原來這就是內閣首輔的威壓嗎?
過了半天,李春芳這才說道:
“老夫手裡正好有一本民間話本,明日遣人送到報館,你是總編官,合不合適你自己看着辦吧。”
說完這些,李春芳乾脆直接送客,將蘇澤趕出了他的府邸。
蘇澤擦了擦額頭的汗水,原來李閣老你還真是啊!
蘇澤轉而笑了起來,李閣老你也不想你上班摸魚寫小說的事情,被內閣同僚知道吧?
但是不管怎麼說,自己的目的還是達成了。
任何一個創作者,都無法抵擋讓自己的作品流傳千古的誘惑。
到了李春芳這個地位,權勢、財富、地位都不缺了,缺的不就是一個名嗎?
自己如果能完成他這個願望,那好感度不是刷刷提升?
更何況這本來也是合則兩利的事情。
《樂府新報》的訂閱人數已經到了瓶頸,靠着官署衙門和各地方會館,訂閱數量已經到了上限。
而要讓報紙銷量突破上限,就需要擴大讀者圈子。
那一部能引起轟動的市井文學作品的連載,就非常的需要了。
最有名的例子就是《明報》了,這份原本的香港小報,最後能成爲著名大報社,就是從金庸在《明報》上刊登他的武俠小說開始的。
而蘇澤要利用《樂府新報》撬動民意,真正讓《樂府新報》變成能影響整個市民階層的報紙,也需要李春芳這本小說。
蘇澤又進一步想到,李春芳已經確定,那《金瓶梅》的作者到底是不是王世貞?
現在的王世貞,應該剛剛結束丁憂,準備上任浙江參政吧?
王世貞的父親王忬,在嘉靖年間曾任薊遼總督,因爲與嚴嵩不和,加上邊地作戰失利,王忬被嘉靖皇帝下旨處決於西市。
隆慶皇帝繼位後,給王忬平反,這其中張居正還是出了力的。
是的,現在張居正和王世貞的關係還很好,兩人還是好友。
等到兩人反目,應該是張居正安排王世貞擔任湖廣按察使的時候,王世貞是被張居正舉薦安排到湖廣當官的,到任後第一個彈劾張居正的妻弟,兩人從此結仇。
蘇澤搖了搖頭,咱們《樂府新報》可是正經報紙,怎麼可能刊登《金瓶梅》這種書!
但王世貞是文壇領袖,趁着張居正和王世貞沒鬧翻,改日請張閣老向王世貞約稿,倒是可以提升一下《樂府新報》的逼格。
——
十一月二十五日,勘遼使團副使施篤臣,在湖廣副都指揮使俞大猷的保護下,押送遼王進入京師。
隆慶皇帝對於遼王的叛亂行徑大爲震怒,下令禮部、都察院和大理寺三司會審遼王案。
事情涉及宗王,禮部出席審理也是正常的。
大理寺也是大明法司之一,列席也算是常例。
但是都察院取代刑部列席案件,如此重大的案件,主張刑律的刑部卻不能列席,這足以說明皇帝對刑部的態度了。
那些曾經支持刑部的部權派官員如喪考妣,皇帝已經用這場審理來表明了自己的態度。
至於遼王,誰還關心遼王的死活?京師的官員們,又怎麼會真的關心一個荊州的宗王死活。
十一月二十六日,遼王朱憲煒當庭認罪,三司迅速上報皇帝。
隆慶皇帝派遣班首大臣,勳貴成國公朱希忠代皇帝祭告祖廟,列數了遼王罪行,告廟後以祖宗之法,革去遼王封藩,以革除代王的前例,沒收遼王府的土地,分田給遼王宗室,解開遼藩宗禁,改革遼藩。
至於遼王朱憲煒本人,則被三司斷罪問斬,隆慶皇帝硃批,斬遼王朱憲煒於西市。
在遼王案審結後,刑部侍郎洪朝選才匆忙回朝。
洪朝選聽到刑部官員,有關遼王案已經斷決的結果,長途跋涉的他直接暈了過去。
隨着遼王處斬,一味袒護遼王的洪朝選,在政治上已經是個死人了。
沒人會關心洪朝選的死活,部院派大臣人心惶惶,擔心內閣的清算。
而這一次遼王案中,得利最大的,就是前湖廣按察副使施篤臣了。
施篤臣被隆慶皇帝特旨表彰,施篤臣直接被任命爲正四品的僉都御史。
按察副使使同樣也是正四品,但是僉都御史是京官,都察院又是二正品的大九卿衙門。
都察院的級別高,證明都察院的升遷途徑多。
而京官本身就要比地方官貴重,京官外任一般都是升三級任用的,所以對於施篤臣來說,這一次遼王案他收穫滿滿,直接跨過了地方到京師的關鍵一步。
有了這個資歷,施篤臣在京可以繼續升遷,外遷則可以擔任一省布政使這樣的一省主官,算是走上了高級官員的康莊大道了。
相比施篤臣這個冉冉升起的政治新星,另外一則任命就低調多了。
俞大猷調任山東都指揮使,再兼任登萊巡海使,成爲山東陸海兩軍的最高指揮官。
都指揮使素來是勳貴或者武將擔任,升遷路徑也和文臣有別,所以這則任命並沒有引起多少關注。
但只要是關注登萊開海的人,都明白俞大猷擔任這個兩個職位,就是爲了登萊開港護航的。
俞大猷在東南平倭戰爭中戰功赫赫,後來又調任廣東靖海,對各大海上勢力有很強的威懾力。
一些想要趁着登萊開港渾水摸魚,在登萊航道上製造事端的海商海寇,聽聞這個消息都嚇得偃旗息鼓。
這個任命,自然是蘇澤爭取來的。
高拱樂於將俞大猷這樣的名將派去山東鎮場子,張居正也需要俞大猷,將手插進登萊港務之中。
這場風波中,最不引人注意的,則是另外幾則人事任命。
沈一貫得到皇帝恩旨,免去翰林院館選,直接授七品翰林編修。
緊接着,沈一貫就被諸大綬塞進了東宮講官的隊伍中。
羅萬化已經入了詹事府,但是沒加太子講官,這一次也被隆慶皇帝特旨加了太子講官的差事。
但是和沈一貫不同,羅萬化卻上書皇帝,陳述自己目前主要精力還在編寫《帝鑑圖說》上,希望早日成書,編成這部教導太子的教材,請辭太子講官的職位。
隆慶皇帝很滿意羅萬化治學的態度,又命令他上陳《帝鑑圖說》的初稿。
看完之後隆慶皇帝更是滿意,又下旨嘉獎了羅萬化和整個《帝鑑圖說》編纂組,升羅萬化爲右春坊右中允,官位也追上了蘇澤。 至於蘇澤,鑑於他入仕半年,升職速度已經太過駭人,隆慶皇帝沒有直接給他獎勵。
內閣首輔,《樂府新報》總裁官李春芳上書,由於《樂府新報》增設版面,報館的工作量大增,請求在報館增設兩名副總編官,由翰林院官或庶吉士充任。
隆慶皇帝直接批准了李春芳的奏疏,而這個消息傳到了翰林院,也立刻引起了翰林院的轟動。
翰林院是清貴,但是也有苦熬幾十年不得出頭的老翰林。
而通過蘇澤的例子,聰明人也明白,想要出頭,必須要讓皇帝和大臣記住你,也就是所謂的簡在帝心。
跟着蘇澤混的同年,羅萬化和沈一貫都得到了好處,邁出了很多老翰林幾年都邁不出的關鍵一步。
《樂府新報》的發行量越來越大,在京師影響力也越來越大,據說皇帝和內閣輔臣,京師大小九卿每天都會讀一讀《樂府新報》,皇太子更是報紙的忠實擁躉。
能夠成爲這個副總編官,說不定就能被這些大人物們記住。
當然,對於那些翰林官員來說,這個副總編官沒有太大的吸引力。
但是對蘇澤同年的那些庶吉士來說,看到沈一貫這個直接跨過館選考試,直接授官翰林的例子在這裡,衆人也開始紛紛找到沈一貫或者羅萬化託關係,要想要擠進報館中。
而這一切,就是皇帝和內閣,對蘇澤的“獎勵”。
新設的兩個副總編官,和蘇澤就有了上下級關係,報館這個虛設的機構,開始向實體機構轉化。
報紙本身就是影響力巨大的工具,蘇澤現在有經費有人員,日後朝堂上出現一個“新報系”的政治勢力大有可能。
蘇澤看着雪花般的拜帖,最後從中選擇了兩名同年,分別是祖籍山西大同的王家屏,和祖籍江西南昌的張位。
原因自然也是很簡單,這兩人也都是在萬曆年入閣,擔任過內閣首輔的人。
王家屏三十一歲,是個有點虛胖的高大書生,也許是祖籍山西的緣故,爲人直率急躁,但是一口山西口音濃重,在同年中名聲一般。
張位二十九歲,性格比王家屏還急進,而且是新科進士中,少數對軍事非常感興趣的庶吉士,經常在翰林院大談軍事,也被同年視作怪人。
沈一貫和兩人交往不多,也不知道爲什麼蘇澤選中這兩個人,但是他現在已經對蘇澤徹底拜服了,既然能被蘇子霖看中,必然有過人之處。
羅萬化和王家屏意外的投緣,兩人都對編纂《帝鑑圖說》十分上心,蘇澤乾脆就將王家屏交給羅萬化,《帝鑑圖說》如果早日完工,他這個首倡者和掛名編官,也能得到了不小的好處。
蘇澤將《樂府新報》第一版的邸報要聞板塊交給王家屏,讓他負責甄選邸報上的要聞。
張位則更喜歡辦報的本職工作,他還建議在《樂府新報》上增設一個軍事板塊,當然被蘇澤給否決了。
開玩笑,你是想要在報紙上公開刊登山川地理,還是兵法武備?
這放在大明,全都是泄露軍事機密掉腦袋的事情。
但是張位倒是也給了蘇澤一個靈感,大明的軍事不能聊,但是國外的可以啊!
倭國正處於所謂“戰國”的內戰中,衆所周知,戰爭時期也是各種新軍事思想技術迸發的時期。
完全可以寫一些有關倭國內戰的文章,也可以提前爲日後對倭戰爭蒐集情報。
除此之外,現在的歐陸也是風雲突變的時期。
自從馬丁路德提出《九十五條論綱》後,德意志新教諸侯,和歐洲傳統的天主教勢力正在摩拳擦掌,一場席捲歐陸的三十年戰爭即將開打。
三十年戰爭開打之前,歐陸上的衝突不斷,衝突同樣也加快各種軍事思想和技術的發展。
等自己建立對外的情報網,可以讓張位搞一個單獨板塊,專門討論最新的軍事思想技術。
當然,現在還沒到時候,所以蘇澤將三版的科舉範文版面交給張位,又將第六版山川地理的審稿工作交給了張位。
增加了兩個新牛馬,加上之前誆來幹活的沈鯉,以及協助自己處理第四版“曲苑之聲”的徐渭,蘇澤總算是可以抽出精力,專門負責第五版的“格物致知”版面了。
蘇澤這一次所寫的文章,是關於棉花的。
——
新的一期《樂府新報》,被送到東宮後,皇太子朱翊鈞身邊的貼身太監張宏,急匆匆的夾着報紙來到了朱翊鈞的寢宮。
“殿下,新的報紙來了。”
朱翊鈞正在無聊,聽到新的報紙到了,連忙站起來,催着張宏先開始讀第二版“市井之聲”的小故事。
朱翊鈞年紀還小,未來皇帝也不需要科舉,也無法理解讀書人科場奪魁的爽點,所以對於第四版連載的《女狀元》興趣不大。
第二版這種白話的短篇獵奇小故事,反而更讓朱翊鈞着迷。
只可惜故事太短,朱翊鈞聽完還意猶未盡,他直接奪過了報紙,開始自己翻看起來。
第六版格物致知,這次講的是棉籽?
蘇澤介紹的是棉籽的特點,除了講述了幾種海外品種的棉花外,蘇澤又講述了棉籽油。
“棉籽者,棉花之子實也。然其榨油雖可食用,然則長期大量服食此油者,男子恐有精室虧虛之虞。此非虛言妄語,蘇某所在蘇州府,曾有村中好食此油,數載後村中嬰啼漸稀。”
讀到這裡,朱翊鈞差點將報紙甩到地上,要知道在這個“不孝有三無後爲大”的時代,不孕不育可是要被祖宗絕罰的重罪。
張宏連忙說道:
“殿下無須擔心,僕臣知道這棉籽油有異味,只有貧苦人家纔會食用,東宮中斷無此物!”
朱翊鈞這才鬆了一口氣,他繼續讀道:
“然則物盡其用方爲格物正道。此油雖不宜入膳,卻自有其正途,以棉籽油合草木灰、海滷,經煎煮皂化便可制皁,浣衣淨垢之費可省泰半,坊間油坊亦得添一新利。今東南棉田日廣,棉籽堆積如山,倘能變廢爲寶,實乃民生國計兩便之策。”
朱翊鈞讀完,大爲感慨道:
“棉籽油竟然有如此之用,用之善則利民,用之不善則害民,蘇師傅大才也!”
但是小胖鈞又很快說道:
“但是孤的衣服,不能用這棉籽皁。”
“僕臣明白!”
朱翊鈞實在沒得看了,只能翻到了“曲苑之聲”板塊。
咦?女狀元完結了?
這是什麼?《西遊記》?
作者是華陽洞天主人?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