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堂堂連載

第121章 堂堂連載

李春芳面沉如水,一雙眼睛盯着蘇澤,強烈的壓迫感讓蘇澤背脊發涼,原來這就是內閣首輔的威壓嗎?

過了半天,李春芳這才說道:

“老夫手裡正好有一本民間話本,明日遣人送到報館,你是總編官,合不合適你自己看着辦吧。”

說完這些,李春芳乾脆直接送客,將蘇澤趕出了他的府邸。

蘇澤擦了擦額頭的汗水,原來李閣老你還真是啊!

蘇澤轉而笑了起來,李閣老你也不想你上班摸魚寫小說的事情,被內閣同僚知道吧?

但是不管怎麼說,自己的目的還是達成了。

任何一個創作者,都無法抵擋讓自己的作品流傳千古的誘惑。

到了李春芳這個地位,權勢、財富、地位都不缺了,缺的不就是一個名嗎?

自己如果能完成他這個願望,那好感度不是刷刷提升?

更何況這本來也是合則兩利的事情。

《樂府新報》的訂閱人數已經到了瓶頸,靠着官署衙門和各地方會館,訂閱數量已經到了上限。

而要讓報紙銷量突破上限,就需要擴大讀者圈子。

那一部能引起轟動的市井文學作品的連載,就非常的需要了。

最有名的例子就是《明報》了,這份原本的香港小報,最後能成爲著名大報社,就是從金庸在《明報》上刊登他的武俠小說開始的。

而蘇澤要利用《樂府新報》撬動民意,真正讓《樂府新報》變成能影響整個市民階層的報紙,也需要李春芳這本小說。

蘇澤又進一步想到,李春芳已經確定,那《金瓶梅》的作者到底是不是王世貞?

現在的王世貞,應該剛剛結束丁憂,準備上任浙江參政吧?

王世貞的父親王忬,在嘉靖年間曾任薊遼總督,因爲與嚴嵩不和,加上邊地作戰失利,王忬被嘉靖皇帝下旨處決於西市。

隆慶皇帝繼位後,給王忬平反,這其中張居正還是出了力的。

是的,現在張居正和王世貞的關係還很好,兩人還是好友。

等到兩人反目,應該是張居正安排王世貞擔任湖廣按察使的時候,王世貞是被張居正舉薦安排到湖廣當官的,到任後第一個彈劾張居正的妻弟,兩人從此結仇。

蘇澤搖了搖頭,咱們《樂府新報》可是正經報紙,怎麼可能刊登《金瓶梅》這種書!

但王世貞是文壇領袖,趁着張居正和王世貞沒鬧翻,改日請張閣老向王世貞約稿,倒是可以提升一下《樂府新報》的逼格。

——

十一月二十五日,勘遼使團副使施篤臣,在湖廣副都指揮使俞大猷的保護下,押送遼王進入京師。

隆慶皇帝對於遼王的叛亂行徑大爲震怒,下令禮部、都察院和大理寺三司會審遼王案。

事情涉及宗王,禮部出席審理也是正常的。

大理寺也是大明法司之一,列席也算是常例。

但是都察院取代刑部列席案件,如此重大的案件,主張刑律的刑部卻不能列席,這足以說明皇帝對刑部的態度了。

那些曾經支持刑部的部權派官員如喪考妣,皇帝已經用這場審理來表明了自己的態度。

至於遼王,誰還關心遼王的死活?京師的官員們,又怎麼會真的關心一個荊州的宗王死活。

十一月二十六日,遼王朱憲煒當庭認罪,三司迅速上報皇帝。

隆慶皇帝派遣班首大臣,勳貴成國公朱希忠代皇帝祭告祖廟,列數了遼王罪行,告廟後以祖宗之法,革去遼王封藩,以革除代王的前例,沒收遼王府的土地,分田給遼王宗室,解開遼藩宗禁,改革遼藩。

至於遼王朱憲煒本人,則被三司斷罪問斬,隆慶皇帝硃批,斬遼王朱憲煒於西市。

在遼王案審結後,刑部侍郎洪朝選才匆忙回朝。

洪朝選聽到刑部官員,有關遼王案已經斷決的結果,長途跋涉的他直接暈了過去。

隨着遼王處斬,一味袒護遼王的洪朝選,在政治上已經是個死人了。

沒人會關心洪朝選的死活,部院派大臣人心惶惶,擔心內閣的清算。

而這一次遼王案中,得利最大的,就是前湖廣按察副使施篤臣了。

施篤臣被隆慶皇帝特旨表彰,施篤臣直接被任命爲正四品的僉都御史。

按察副使使同樣也是正四品,但是僉都御史是京官,都察院又是二正品的大九卿衙門。

都察院的級別高,證明都察院的升遷途徑多。

而京官本身就要比地方官貴重,京官外任一般都是升三級任用的,所以對於施篤臣來說,這一次遼王案他收穫滿滿,直接跨過了地方到京師的關鍵一步。

有了這個資歷,施篤臣在京可以繼續升遷,外遷則可以擔任一省布政使這樣的一省主官,算是走上了高級官員的康莊大道了。

相比施篤臣這個冉冉升起的政治新星,另外一則任命就低調多了。

俞大猷調任山東都指揮使,再兼任登萊巡海使,成爲山東陸海兩軍的最高指揮官。

都指揮使素來是勳貴或者武將擔任,升遷路徑也和文臣有別,所以這則任命並沒有引起多少關注。

但只要是關注登萊開海的人,都明白俞大猷擔任這個兩個職位,就是爲了登萊開港護航的。

俞大猷在東南平倭戰爭中戰功赫赫,後來又調任廣東靖海,對各大海上勢力有很強的威懾力。

一些想要趁着登萊開港渾水摸魚,在登萊航道上製造事端的海商海寇,聽聞這個消息都嚇得偃旗息鼓。

這個任命,自然是蘇澤爭取來的。

高拱樂於將俞大猷這樣的名將派去山東鎮場子,張居正也需要俞大猷,將手插進登萊港務之中。

這場風波中,最不引人注意的,則是另外幾則人事任命。

沈一貫得到皇帝恩旨,免去翰林院館選,直接授七品翰林編修。

緊接着,沈一貫就被諸大綬塞進了東宮講官的隊伍中。

羅萬化已經入了詹事府,但是沒加太子講官,這一次也被隆慶皇帝特旨加了太子講官的差事。

但是和沈一貫不同,羅萬化卻上書皇帝,陳述自己目前主要精力還在編寫《帝鑑圖說》上,希望早日成書,編成這部教導太子的教材,請辭太子講官的職位。

隆慶皇帝很滿意羅萬化治學的態度,又命令他上陳《帝鑑圖說》的初稿。

看完之後隆慶皇帝更是滿意,又下旨嘉獎了羅萬化和整個《帝鑑圖說》編纂組,升羅萬化爲右春坊右中允,官位也追上了蘇澤。 至於蘇澤,鑑於他入仕半年,升職速度已經太過駭人,隆慶皇帝沒有直接給他獎勵。

內閣首輔,《樂府新報》總裁官李春芳上書,由於《樂府新報》增設版面,報館的工作量大增,請求在報館增設兩名副總編官,由翰林院官或庶吉士充任。

隆慶皇帝直接批准了李春芳的奏疏,而這個消息傳到了翰林院,也立刻引起了翰林院的轟動。

翰林院是清貴,但是也有苦熬幾十年不得出頭的老翰林。

而通過蘇澤的例子,聰明人也明白,想要出頭,必須要讓皇帝和大臣記住你,也就是所謂的簡在帝心。

跟着蘇澤混的同年,羅萬化和沈一貫都得到了好處,邁出了很多老翰林幾年都邁不出的關鍵一步。

《樂府新報》的發行量越來越大,在京師影響力也越來越大,據說皇帝和內閣輔臣,京師大小九卿每天都會讀一讀《樂府新報》,皇太子更是報紙的忠實擁躉。

能夠成爲這個副總編官,說不定就能被這些大人物們記住。

當然,對於那些翰林官員來說,這個副總編官沒有太大的吸引力。

但是對蘇澤同年的那些庶吉士來說,看到沈一貫這個直接跨過館選考試,直接授官翰林的例子在這裡,衆人也開始紛紛找到沈一貫或者羅萬化託關係,要想要擠進報館中。

而這一切,就是皇帝和內閣,對蘇澤的“獎勵”。

新設的兩個副總編官,和蘇澤就有了上下級關係,報館這個虛設的機構,開始向實體機構轉化。

報紙本身就是影響力巨大的工具,蘇澤現在有經費有人員,日後朝堂上出現一個“新報系”的政治勢力大有可能。

蘇澤看着雪花般的拜帖,最後從中選擇了兩名同年,分別是祖籍山西大同的王家屏,和祖籍江西南昌的張位。

原因自然也是很簡單,這兩人也都是在萬曆年入閣,擔任過內閣首輔的人。

王家屏三十一歲,是個有點虛胖的高大書生,也許是祖籍山西的緣故,爲人直率急躁,但是一口山西口音濃重,在同年中名聲一般。

張位二十九歲,性格比王家屏還急進,而且是新科進士中,少數對軍事非常感興趣的庶吉士,經常在翰林院大談軍事,也被同年視作怪人。

沈一貫和兩人交往不多,也不知道爲什麼蘇澤選中這兩個人,但是他現在已經對蘇澤徹底拜服了,既然能被蘇子霖看中,必然有過人之處。

羅萬化和王家屏意外的投緣,兩人都對編纂《帝鑑圖說》十分上心,蘇澤乾脆就將王家屏交給羅萬化,《帝鑑圖說》如果早日完工,他這個首倡者和掛名編官,也能得到了不小的好處。

蘇澤將《樂府新報》第一版的邸報要聞板塊交給王家屏,讓他負責甄選邸報上的要聞。

張位則更喜歡辦報的本職工作,他還建議在《樂府新報》上增設一個軍事板塊,當然被蘇澤給否決了。

開玩笑,你是想要在報紙上公開刊登山川地理,還是兵法武備?

這放在大明,全都是泄露軍事機密掉腦袋的事情。

但是張位倒是也給了蘇澤一個靈感,大明的軍事不能聊,但是國外的可以啊!

倭國正處於所謂“戰國”的內戰中,衆所周知,戰爭時期也是各種新軍事思想技術迸發的時期。

完全可以寫一些有關倭國內戰的文章,也可以提前爲日後對倭戰爭蒐集情報。

除此之外,現在的歐陸也是風雲突變的時期。

自從馬丁路德提出《九十五條論綱》後,德意志新教諸侯,和歐洲傳統的天主教勢力正在摩拳擦掌,一場席捲歐陸的三十年戰爭即將開打。

三十年戰爭開打之前,歐陸上的衝突不斷,衝突同樣也加快各種軍事思想和技術的發展。

等自己建立對外的情報網,可以讓張位搞一個單獨板塊,專門討論最新的軍事思想技術。

當然,現在還沒到時候,所以蘇澤將三版的科舉範文版面交給張位,又將第六版山川地理的審稿工作交給了張位。

增加了兩個新牛馬,加上之前誆來幹活的沈鯉,以及協助自己處理第四版“曲苑之聲”的徐渭,蘇澤總算是可以抽出精力,專門負責第五版的“格物致知”版面了。

蘇澤這一次所寫的文章,是關於棉花的。

——

新的一期《樂府新報》,被送到東宮後,皇太子朱翊鈞身邊的貼身太監張宏,急匆匆的夾着報紙來到了朱翊鈞的寢宮。

“殿下,新的報紙來了。”

朱翊鈞正在無聊,聽到新的報紙到了,連忙站起來,催着張宏先開始讀第二版“市井之聲”的小故事。

朱翊鈞年紀還小,未來皇帝也不需要科舉,也無法理解讀書人科場奪魁的爽點,所以對於第四版連載的《女狀元》興趣不大。

第二版這種白話的短篇獵奇小故事,反而更讓朱翊鈞着迷。

只可惜故事太短,朱翊鈞聽完還意猶未盡,他直接奪過了報紙,開始自己翻看起來。

第六版格物致知,這次講的是棉籽?

蘇澤介紹的是棉籽的特點,除了講述了幾種海外品種的棉花外,蘇澤又講述了棉籽油。

“棉籽者,棉花之子實也。然其榨油雖可食用,然則長期大量服食此油者,男子恐有精室虧虛之虞。此非虛言妄語,蘇某所在蘇州府,曾有村中好食此油,數載後村中嬰啼漸稀。”

讀到這裡,朱翊鈞差點將報紙甩到地上,要知道在這個“不孝有三無後爲大”的時代,不孕不育可是要被祖宗絕罰的重罪。

張宏連忙說道:

“殿下無須擔心,僕臣知道這棉籽油有異味,只有貧苦人家纔會食用,東宮中斷無此物!”

朱翊鈞這才鬆了一口氣,他繼續讀道:

“然則物盡其用方爲格物正道。此油雖不宜入膳,卻自有其正途,以棉籽油合草木灰、海滷,經煎煮皂化便可制皁,浣衣淨垢之費可省泰半,坊間油坊亦得添一新利。今東南棉田日廣,棉籽堆積如山,倘能變廢爲寶,實乃民生國計兩便之策。”

朱翊鈞讀完,大爲感慨道:

“棉籽油竟然有如此之用,用之善則利民,用之不善則害民,蘇師傅大才也!”

但是小胖鈞又很快說道:

“但是孤的衣服,不能用這棉籽皁。”

“僕臣明白!”

朱翊鈞實在沒得看了,只能翻到了“曲苑之聲”板塊。

咦?女狀元完結了?

這是什麼?《西遊記》?

作者是華陽洞天主人?

(本章完)

第133章 考成法第136章 准奏頒行第218章 山東人的執念第115章 敕勒川上的板升城第322章 《聯名共議財政制度議》第4章 高拱第256章 《請整飭京畿治安並置巡防制度疏》第81章 清田第35章 馮保第25章 再升官第111章 疑似有些太激進了(加更!)第234章 太子的南洋攻略第325章 李春芳辭相第51章 國祚減二第8章 奸佞是我?第192章 下次一定還幹第145章 治河專家第142章 都察院風暴第269章 兩疏同上第83章 親親尊尊第207章 秀榮馬場第203章 《驛路改革疏》第28章 徐階罷相第170章 橙色道具記憶宮殿香囊第62章 俺答入寇第28章 徐階罷相第34章 司禮監(加更,感謝大家支持)第219章 奎寧,紅薯和玻璃第102章 皇太子追更(一更)第293章 《疏通舉人銓政壅滯疏》第158章 經天緯地第222章 《附議遼督並請設通遼棱堡疏》第204章 詐騙的朝鮮使臣第277章 《釐正楚藩刑獄疏》第185章 請修民法典第308章 一日破案第74章 襲職盛況第230章 《詳議武監疏(改)》第19章 第四封奏疏第221章 《請修長城並編練薊遼兵馬疏》第295章 金座玉佛第98章 捷報(七更)第294章 三合一疏第84章 邊亂第293章 《疏通舉人銓政壅滯疏》第250章 對倭刀寶具鋼筋第157章 立成法第266章 戰績可查第288章 禮部辯禮第52章 貢監第308章 一日破案第97章 國祚再加(六更)第157章 立成法第225章 請設武監遺表第294章 三合一疏第153章 御賜豪宅第10章 威望值的猜想第302章 檢閱三軍第191章 共議的威力第106章 北方開關(4k)第55章 壓力怪第71章 父母之愛兒第297章 請個國主?第288章 禮部辯禮第169章 任務完成!第86章 【事後畫冊】第113章 保守和進步第320章 必須要出重拳第301章 《請聖駕檢閱武監演武疏》第171章 老朱家的微操之魂第147章 連上兩疏第217章 《請開吏科試選才疏》第2章 【手提式大明朝廷】第90章 登聞鼓響(明日中午十二點上架)第314章 熱血難涼第211章 升官正五品第96章 三策(五更)第166章 《請開埠直沽疏》第297章 請個國主?第3章 《請罷早朝疏》第170章 橙色道具記憶宮殿香囊第3章 《請罷早朝疏》第139章 黃銅計劃!第260章 蘇公樓和皇家水泥廠第103章 再次經筵(二更)第205章 《請改貢例疏》第83章 親親尊尊第65章 言官的進攻第317章 《防民之口甚於防川疏》第156章 大婚第315章 王玄策故事第194章 《恭陳清釐財用以昭聖治疏》第245章 《請御覽水晶宮博覽會疏》第7章 張居正不報隔夜仇第56章 宰輔之才第4章 高拱第10章 威望值的猜想第237章 下個目標工部第6章 畫餅第60章 物價指數(加更加更)
第133章 考成法第136章 准奏頒行第218章 山東人的執念第115章 敕勒川上的板升城第322章 《聯名共議財政制度議》第4章 高拱第256章 《請整飭京畿治安並置巡防制度疏》第81章 清田第35章 馮保第25章 再升官第111章 疑似有些太激進了(加更!)第234章 太子的南洋攻略第325章 李春芳辭相第51章 國祚減二第8章 奸佞是我?第192章 下次一定還幹第145章 治河專家第142章 都察院風暴第269章 兩疏同上第83章 親親尊尊第207章 秀榮馬場第203章 《驛路改革疏》第28章 徐階罷相第170章 橙色道具記憶宮殿香囊第62章 俺答入寇第28章 徐階罷相第34章 司禮監(加更,感謝大家支持)第219章 奎寧,紅薯和玻璃第102章 皇太子追更(一更)第293章 《疏通舉人銓政壅滯疏》第158章 經天緯地第222章 《附議遼督並請設通遼棱堡疏》第204章 詐騙的朝鮮使臣第277章 《釐正楚藩刑獄疏》第185章 請修民法典第308章 一日破案第74章 襲職盛況第230章 《詳議武監疏(改)》第19章 第四封奏疏第221章 《請修長城並編練薊遼兵馬疏》第295章 金座玉佛第98章 捷報(七更)第294章 三合一疏第84章 邊亂第293章 《疏通舉人銓政壅滯疏》第250章 對倭刀寶具鋼筋第157章 立成法第266章 戰績可查第288章 禮部辯禮第52章 貢監第308章 一日破案第97章 國祚再加(六更)第157章 立成法第225章 請設武監遺表第294章 三合一疏第153章 御賜豪宅第10章 威望值的猜想第302章 檢閱三軍第191章 共議的威力第106章 北方開關(4k)第55章 壓力怪第71章 父母之愛兒第297章 請個國主?第288章 禮部辯禮第169章 任務完成!第86章 【事後畫冊】第113章 保守和進步第320章 必須要出重拳第301章 《請聖駕檢閱武監演武疏》第171章 老朱家的微操之魂第147章 連上兩疏第217章 《請開吏科試選才疏》第2章 【手提式大明朝廷】第90章 登聞鼓響(明日中午十二點上架)第314章 熱血難涼第211章 升官正五品第96章 三策(五更)第166章 《請開埠直沽疏》第297章 請個國主?第3章 《請罷早朝疏》第170章 橙色道具記憶宮殿香囊第3章 《請罷早朝疏》第139章 黃銅計劃!第260章 蘇公樓和皇家水泥廠第103章 再次經筵(二更)第205章 《請改貢例疏》第83章 親親尊尊第65章 言官的進攻第317章 《防民之口甚於防川疏》第156章 大婚第315章 王玄策故事第194章 《恭陳清釐財用以昭聖治疏》第245章 《請御覽水晶宮博覽會疏》第7章 張居正不報隔夜仇第56章 宰輔之才第4章 高拱第10章 威望值的猜想第237章 下個目標工部第6章 畫餅第60章 物價指數(加更加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