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6章 《議查楚藩承襲疏》

蘇澤回到了報館,就開始起草奏疏。

想了想,蘇澤決定將奏疏分成兩部分。

上半部分,自然是請求朝廷派遣能幹的大臣前往武昌,查探楚宗案,確定朱華奎的身份。

原時空的楚宗案查不清楚,原因是當時案件已經過去了幾十年,很多涉事的當事人都說不清楚了。

而且原時空的僞楚宗案,還涉及到當時朝堂的政治鬥爭。

加上原時空的萬曆皇帝不理朝政,還胡亂指揮,最後讓明廷的公信力喪失,得到了一個所有人都無法認同的結果。

但是這一次的楚宗案是楚恭王剛去世就爆出來的,當事人都在,只要派遣能幹的官員探查,肯定能查出真相。

楚王繼承是大事,多少宗人都盯着。

楚王府內有很多下人,朱華奎的母親胡氏懷孕總要有人伺候。

還是聲稱朱華奎兄弟是王妃孃家孩子的,那隻要將相關人等詢問一下,再比對口供,大概都能得到真相。

其實歷史上的大案,案情都沒有太多複雜的地方,真正干擾辦案的其實是政治因素。

當然,查案只是第一步。

無論是通政使楊思忠,還是刑部侍郎李一元,包括他們身後的重臣們,其實都不太關心朱華奎的身世。

主要還是楚宗。

所以換句話說,這起案子還是和政治有關。

但是蘇澤也很清楚,想要一下子削藩楚宗,這恐怕是不可能的事情了。

這同樣是一個政治問題。

原因也很簡單,嘉靖皇帝所在的興王府一脈,就封在湖廣。

也就是說,當今皇帝這一脈,當年也是從湖廣走出去的,嘉靖皇帝在繼位前,都是生活在湖廣的。

當然,從血脈上講,楚王一脈的祖宗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兒子朱楨,而嘉靖祖上是明憲宗第四子朱祐杬,其實興王一脈和楚王一脈的血脈關係很遠。

但是如今湖廣已經除了荊州的遼藩了,如果再革除武昌的楚藩,那皇室在宗室的聲望肯定受損。

這顯然不是隆慶皇帝能下定決心的事情。

況且現在楚恭王纔去世不久,楚王世子朱華奎年幼,如果這個時候革除楚藩,恐怕要引起各地藩王的動盪。

蘇澤當然想要一下子革除藩王弊政。

可是這些藩王在地方上也都是豪強,如果串聯鬧起來,對朝廷威信也是一個巨大的損失。

漢景帝可是鐵了心要革除藩王的,可七王之亂鬧起來,他還是要殺晁錯。

明代也不是沒有藩王造反的先例。

所以蘇澤也不覺得現在是革除楚藩的好時機。

可雖然不是革除楚藩的好時機,現在卻是一個削弱楚藩的好時機。

如果朱華奎真的是楚恭王血脈,那這幫上血書的楚地宗親就是誣告,那蘇澤正好可以乘機請皇帝重重懲罰這些人,從楚宗手裡奪回湖廣的土地。

如果朱華奎不是楚王血脈,那麼蘇澤就可以建議皇帝,楚宗絕嗣爲名,分裂拆封楚宗。

這樣同樣可以從楚宗手裡奪來資源。

這也是楊思忠和李一元重視這個案子的原因。

無論朱華奎是真是假,都對朝堂有好處。

顯然在《隆慶會計錄》出臺後,文官們爲了節流幾萬銀元爭得頭破血流,藩王卻能每年坐收幾十萬的漁利。

這纔是《會計錄》的重要作用,這是改革的綱要,也是改革的衝鋒號。

楚宗是湖廣第一大宗,也是人口最多的,佔據湖廣祿米的七成。

誰能在這個楚宗最虛弱的時候,讓楚宗吐出肉來,就能得到朝堂的青睞。

不過蘇澤要做的也不止如此。

光是讓楚地宗室吐出幾畝田,根本就是治標不治本的。

只要楚王府還在湖廣,楚地宗室依然是可以作威作福。

所以蘇澤提起筆,寫下奏疏的後半段。

所以完整的奏疏題目是——

《議查楚藩承襲並釐正楚藩刑獄疏》。

重點自然是後半部分!

蘇澤在奏疏中寫道:

“敕令裁革宗藩私審之權,凡宗室刑名案件,悉交案發地有司衙門勘問。”

“府縣官依《大明律》初審具獄,詳文上呈刑部複覈;重案則由三法司共議,終審之權歸於聖裁。”

“如此,朝廷可正司法之公,宗藩得免徇私之譏,萬民亦獲昭雪之門!”

蘇澤瞄準的,是宗藩的自主審判權。

大明宗室犯法的問題,一直是個老大難問題。

這個問題從明初就有了。

明初遇到宗室犯法,一般就是派遣朝臣去訓斥一番。

朱元璋在《皇明祖訓》這部明朝的“祖宗家法”中明確規定:

“皇親國戚有犯,在嗣君自決。餘犯輕者與在京諸親會議,重者與在外諸王及在京諸親會議,皆取自上裁。其所犯之罪只許法司舉奏,並不許擅自逮問。”

這條祖宗家法,又逐漸演變成了地方宗室犯法,都只交給宗藩之首,也就是藩王處置。

要“推翻”這條祖訓其實也不難,因爲本來祖訓中也沒有說地方宗室有司法豁免的權力,因爲犯罪而被處置的宗室也是很多的。

實際上蘇澤要做的,只需要皇帝“授權”給地方官員處置宗室的案件,就可以繞過這條祖訓。

蘇澤在奏疏中“貼心”寫道:

“夫親王者,宗室之尊長也。今令其坐堂審問血親,若據《大明律》嚴懲,則宗人謗其刻薄寡恩,視若仇讎。”

“若徇私寬縱,則朝野劾其藐玩法度,負國欺君。”

“此誠所謂‘重則招宗室怨謗,輕則受朝堂苛責’,實乃驅親王入不義也!”

緊接着蘇澤又列舉了楚藩宗室的不法案件數量,希望皇帝能夠在楚藩進行改革,將法司權力從宗王府收回到地方,交給地方官府斷案再上奏朝廷,請求聖裁。

蘇澤這份奏疏的改革步子邁的不大,先從最桀驁的楚地宗室開始。

而且楚宗目前的繼承人年幼,還深陷繼承醜聞中,所以根本無法反抗。

如果能收回楚宗的司法權力,接着就可以進一步擴大,將各地宗室的司法權力都收回來。

而只要能掌握調查權,那剩下的其實就不難辦了,遠在京師的朝廷,不可能干預每一個案件的審判結果。

那土地糾紛之類的小案件,自然是收歸地方法司衙門了。

而重大的違法案件,地方官府自然也不敢輕易裁決,必然會上報給朝廷。

蘇澤將奏疏塞進【手提式大明朝廷】。

——【模擬開始】——

《議查楚藩承襲並釐正楚藩刑獄疏》送到內閣,高拱和張居正贊同你的奏疏。

趙貞吉因爲禮部立場,票擬意見提出反對。

奏疏送入宮中,隆慶皇帝對於取消楚藩司法特權的部分猶豫。

皇帝留中了你的奏疏,準備等待楚宗案件的處理結果再論處。

在得知你上書後,楚藩的大部分宗室都站在了繼任楚王朱華奎身邊,就連一部分上書的楚藩宗室也翻供反悔。

組織串聯上書的楚宗鎮國將軍朱華趆在查案使團抵達武昌之前“自殺”,案件不了了之。

各地宗室極力上書反對,引發了朝野巨大議論,皇帝駁回了你的奏疏。

——【模擬結束】——

【剩餘威望:2050。】

【若要完全通過你的奏疏,需要支付2500點威望值,是否支付?】

好傢伙!

這是自己上書引發的反應?

模擬的行爲影響了模擬的結果?

蘇澤看到這次的模擬結果,是自己的上書讓楚藩宗室都團結起來了?

好傢伙,這幫宗室也真狠啊!

按照模擬的結果,顯然是自己上書後,引起了楚宗的警惕。

也對,代藩和遼藩都是自己上書革除的,所以自己上書談及楚宗的事情,楚宗就立刻放棄內鬥,團結起來對付自己。

甚至楚地宗室還讓帶頭鬧事的鎮國將軍朱華趆被“自殺”,了結這場楚藩內部的爭端。

蘇澤這才發現,原來自己的行爲也已經能影響模擬結果了。

雖然可以消耗2500點威望來達成這件事,但是用2500點威望,來換取消楚宗的司法特權,這也太虧了。

蘇澤想了想,果斷選擇了否,放棄了這次模擬。

也對,還是自己太心急了。

楚宗內鬥纔剛剛開始,自己現在就上書要對付楚宗,那反而是逼着楚宗團結起來。

蘇澤重新拿起一本空白奏疏,他決定還是拆分奏疏,蘇澤將前半部分單獨寫成奏疏。

《議查楚藩承襲疏》。

從模擬結果上看,皇帝顯然對奏疏前半部分沒有意見。

楚宗案鬧成這個樣子,傷害的已經不是楚宗的面子,而是對大明皇室都造成了不好的影響。

楚宗內部爲了朱華奎的身份爭論不休,朝廷也必須要拿出一個裁決來。

這半部分的奏疏是肯定會通過的。

既然這樣,蘇澤在奏疏上寫上了自己推薦的人選,次日交到了通政司。

——

御書房。

楚宗案後,有關這場案子的奏疏不斷。

徹查楚宗案是肯定的,但是派誰去查,皇帝遲遲沒有下決定。

一直到蘇澤的奏疏送到,隆慶皇帝這才擡起頭,看向司禮監三巨頭道:

“蘇愛卿推薦了都察院御史沈藻、刑部主事狄許查探楚宗案,司禮監以爲如何?”

隆慶皇帝對沈藻有印象,他在緝私御史任上幹得不錯,領版權局事務的首輔李春芳都上書表彰過他。

皇帝對狄許就沒印象了,畢竟刑部主事這個級別是沒什麼機會接觸到皇帝的。

這樣的問題,司禮監自然是不會沾的。

李芳說道:

“此乃天子家務,僕臣不敢多言。”

隆慶皇帝皺眉,顯然對李芳的說法並不滿意。

李芳的回答不滿意,馮保說道:

“楚宗案情複雜,請陛下派遣錦衣衛隨使楚,這樣也能方便宮內掌握消息。”

聽到馮保的話,隆慶皇帝的臉色舒展開。

隆慶皇帝登基多年了,外朝文官對宗藩什麼態度,皇帝自然也是知道的。

所以皇帝同樣也害怕大臣陷害宗藩,派遣錦衣衛隨使團一起查探案件,自然是爲了不被矇蔽。

當然,隆慶皇帝還是更信任文官系統一些,他又說道:

“正使還是要禮部出人,禮部侍郎殷士儋爲勘楚正使,隨使沈藻,還有那個狄許。”

“隨使錦衣衛只有旁聽之權,不得干涉使團辦案。”

“僕臣領旨!”

——

次日,當沈藻接到聖旨,知道自己被塞入了勘楚使團的時候,他立刻衝去找蘇澤。

沈藻和王任重一同出任緝私御史,兩人在任上做的不錯,特別有效的打擊了盜版《西遊記》產業,幾乎將盜版《西遊記》驅逐出了京師書市。

兩人任期還沒考滿,就接到了升遷的通知。

兩人同時被提名出任五門巡城御史,但是王任重更年長一些,也比沈藻的科舉名次高,所以被選爲外門巡城御史。

不過沈藻也沒有繼續留任,而是重新回到都察院,擔任湖廣監察御史。

這對於沈藻自然是不小的升遷。

在緝私御史之前,沈藻不過是監察御史裡行,沒有單獨彈劾的權力。

緝私御史雖然官職等同於監察御史,但是隻負責京師的版權事務,業務狹窄。

都察院系統和別的系統不太一樣,官品高低並不能決定一切。

就算是都察院的主官都御史,也無法干涉監察御史使用監察權。

一名資深御史在院內的話語權,甚至要比外任的僉都御史還大。

所以能儘早返回都察院熬年資,纔是沈藻職業發展的最佳選擇。

可沒想到,剛剛回都察院,沈藻就接了這麼一個“大活兒”,得知是蘇澤推薦他後,沈藻自然是十分激動!

對於一名御史來說,辦過的案子就是最重要的“資歷”。

楚宗案涉及楚藩,又是朝野關注的大案,參與這個案子,無疑會給沈藻一筆巨大的“資歷”。

沈藻自然要急着找蘇澤。

“一清(沈藻字)兄,陛下要的是楚宗案的真相,你到了武昌好好查案就是了。”

“那閣老們?”

“高閣老,張閣老都贊同清查楚宗案,但是趙閣老有些猶豫,主要是禮部有點異議。”

這下子沈藻明白了。

禮部一般都是“保藩派”,他們雖然也不喜歡藩王,但是宗藩體系是“祖宗之法”的一部分,禮部自然要盡力維護。

而使團正使是禮部侍郎殷士儋,那就說明使團內部也有調查阻力。

“一清兄可以多聽聽狄主事的意見。”

第154章 接羔搜套第244章 走一步看三十步第121章 堂堂連載第285章 子霖兄幫幫我第276章 《議查楚藩承襲疏》第246章 中興的誘惑第21章 立儲之功第100章 高拱鋪路(九更)第226章 滾筒印刷機和未來的新軍官第125章 實學第260章 蘇公樓和皇家水泥廠第250章 對倭刀寶具鋼筋第110章 你還沒入閣吧?第180章 悄悄升官了第293章 《疏通舉人銓政壅滯疏》第79章 靈活的祖訓第313章 壞心辦好事第131章 莫須有第55章 壓力怪第260章 蘇公樓和皇家水泥廠第173章 王世貞也寫禁書?第37章 講讀東宮第27章 錢法不通第157章 立成法第105章 擴展的朋友圈(日更)第318章 吃空餉的京營第2章 【手提式大明朝廷】第171章 老朱家的微操之魂第222章 《附議遼督並請設通遼棱堡疏》第144章 《請重開登遼海輸疏》第117章 《請除遼藩疏》第11章 風暴再起第145章 治河專家第235章 趁熱打鐵再上一疏第87章 齊發力第229章 堂辯羣臣!第249章 《奏請通政司兼領海疆諜報事疏》第40章 欲買桂花同載酒第131章 莫須有第173章 王世貞也寫禁書?第165章 統計學魅力時刻第81章 清田第183章 紅茶和白糖第37章 講讀東宮第174章 【記憶宮殿香囊】的用法第254章 蒸汽機第234章 太子的南洋攻略第270章 曲阜縣令的最佳人選第71章 父母之愛兒第282章 順義王之死第267章 再苦苦百姓第187章 甘蔗種植園的構想第126章 蜂窩煤和醬油第165章 統計學魅力時刻第277章 《釐正楚藩刑獄疏》第271章 李如鬆鬧課第46章 叩闕第159章 春分賭約第24章 徐階思退第277章 《釐正楚藩刑獄疏》第5章 何爲祖宗法?第209章 萬騎叩邊!第155章 九卿共議第127章 報紙論戰!第37章 講讀東宮第29章 趙貞吉到任第322章 《聯名共議財政制度議》第237章 下個目標工部第262章 大國之道第181章 上任山東清吏司員外郎第36章 誰贊成?誰反對?第71章 父母之愛兒第77章 一錘定音第70章 倦鬼之說第288章 禮部辯禮第29章 趙貞吉到任第253章 水毒病第258章 消息靈通人士透露第140章 盛世第109章 奏疏執行(4k)第47章 助攻第87章 齊發力第51章 國祚減二第45章 大鬧天宮第47章 助攻第57章 思退第203章 《驛路改革疏》第141章 御史被打第30章 烏思藏爭貢第57章 思退第127章 報紙論戰!第33章 第五疏,金瓶掣籤第108章 《請開登萊通商疏》!(加更!)第130章第4章 高拱第160章 系統的新用法第299章 化學染料第176章 靈濟宮大會開幕第9章 藍色道具第276章 《議查楚藩承襲疏》
第154章 接羔搜套第244章 走一步看三十步第121章 堂堂連載第285章 子霖兄幫幫我第276章 《議查楚藩承襲疏》第246章 中興的誘惑第21章 立儲之功第100章 高拱鋪路(九更)第226章 滾筒印刷機和未來的新軍官第125章 實學第260章 蘇公樓和皇家水泥廠第250章 對倭刀寶具鋼筋第110章 你還沒入閣吧?第180章 悄悄升官了第293章 《疏通舉人銓政壅滯疏》第79章 靈活的祖訓第313章 壞心辦好事第131章 莫須有第55章 壓力怪第260章 蘇公樓和皇家水泥廠第173章 王世貞也寫禁書?第37章 講讀東宮第27章 錢法不通第157章 立成法第105章 擴展的朋友圈(日更)第318章 吃空餉的京營第2章 【手提式大明朝廷】第171章 老朱家的微操之魂第222章 《附議遼督並請設通遼棱堡疏》第144章 《請重開登遼海輸疏》第117章 《請除遼藩疏》第11章 風暴再起第145章 治河專家第235章 趁熱打鐵再上一疏第87章 齊發力第229章 堂辯羣臣!第249章 《奏請通政司兼領海疆諜報事疏》第40章 欲買桂花同載酒第131章 莫須有第173章 王世貞也寫禁書?第165章 統計學魅力時刻第81章 清田第183章 紅茶和白糖第37章 講讀東宮第174章 【記憶宮殿香囊】的用法第254章 蒸汽機第234章 太子的南洋攻略第270章 曲阜縣令的最佳人選第71章 父母之愛兒第282章 順義王之死第267章 再苦苦百姓第187章 甘蔗種植園的構想第126章 蜂窩煤和醬油第165章 統計學魅力時刻第277章 《釐正楚藩刑獄疏》第271章 李如鬆鬧課第46章 叩闕第159章 春分賭約第24章 徐階思退第277章 《釐正楚藩刑獄疏》第5章 何爲祖宗法?第209章 萬騎叩邊!第155章 九卿共議第127章 報紙論戰!第37章 講讀東宮第29章 趙貞吉到任第322章 《聯名共議財政制度議》第237章 下個目標工部第262章 大國之道第181章 上任山東清吏司員外郎第36章 誰贊成?誰反對?第71章 父母之愛兒第77章 一錘定音第70章 倦鬼之說第288章 禮部辯禮第29章 趙貞吉到任第253章 水毒病第258章 消息靈通人士透露第140章 盛世第109章 奏疏執行(4k)第47章 助攻第87章 齊發力第51章 國祚減二第45章 大鬧天宮第47章 助攻第57章 思退第203章 《驛路改革疏》第141章 御史被打第30章 烏思藏爭貢第57章 思退第127章 報紙論戰!第33章 第五疏,金瓶掣籤第108章 《請開登萊通商疏》!(加更!)第130章第4章 高拱第160章 系統的新用法第299章 化學染料第176章 靈濟宮大會開幕第9章 藍色道具第276章 《議查楚藩承襲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