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澤回到了報館,就開始起草奏疏。
想了想,蘇澤決定將奏疏分成兩部分。
上半部分,自然是請求朝廷派遣能幹的大臣前往武昌,查探楚宗案,確定朱華奎的身份。
原時空的楚宗案查不清楚,原因是當時案件已經過去了幾十年,很多涉事的當事人都說不清楚了。
而且原時空的僞楚宗案,還涉及到當時朝堂的政治鬥爭。
加上原時空的萬曆皇帝不理朝政,還胡亂指揮,最後讓明廷的公信力喪失,得到了一個所有人都無法認同的結果。
但是這一次的楚宗案是楚恭王剛去世就爆出來的,當事人都在,只要派遣能幹的官員探查,肯定能查出真相。
楚王繼承是大事,多少宗人都盯着。
楚王府內有很多下人,朱華奎的母親胡氏懷孕總要有人伺候。
還是聲稱朱華奎兄弟是王妃孃家孩子的,那隻要將相關人等詢問一下,再比對口供,大概都能得到真相。
其實歷史上的大案,案情都沒有太多複雜的地方,真正干擾辦案的其實是政治因素。
當然,查案只是第一步。
無論是通政使楊思忠,還是刑部侍郎李一元,包括他們身後的重臣們,其實都不太關心朱華奎的身世。
主要還是楚宗。
所以換句話說,這起案子還是和政治有關。
但是蘇澤也很清楚,想要一下子削藩楚宗,這恐怕是不可能的事情了。
這同樣是一個政治問題。
原因也很簡單,嘉靖皇帝所在的興王府一脈,就封在湖廣。
也就是說,當今皇帝這一脈,當年也是從湖廣走出去的,嘉靖皇帝在繼位前,都是生活在湖廣的。
當然,從血脈上講,楚王一脈的祖宗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兒子朱楨,而嘉靖祖上是明憲宗第四子朱祐杬,其實興王一脈和楚王一脈的血脈關係很遠。
但是如今湖廣已經除了荊州的遼藩了,如果再革除武昌的楚藩,那皇室在宗室的聲望肯定受損。
這顯然不是隆慶皇帝能下定決心的事情。
況且現在楚恭王纔去世不久,楚王世子朱華奎年幼,如果這個時候革除楚藩,恐怕要引起各地藩王的動盪。
蘇澤當然想要一下子革除藩王弊政。
可是這些藩王在地方上也都是豪強,如果串聯鬧起來,對朝廷威信也是一個巨大的損失。
漢景帝可是鐵了心要革除藩王的,可七王之亂鬧起來,他還是要殺晁錯。
明代也不是沒有藩王造反的先例。
所以蘇澤也不覺得現在是革除楚藩的好時機。
可雖然不是革除楚藩的好時機,現在卻是一個削弱楚藩的好時機。
如果朱華奎真的是楚恭王血脈,那這幫上血書的楚地宗親就是誣告,那蘇澤正好可以乘機請皇帝重重懲罰這些人,從楚宗手裡奪回湖廣的土地。
如果朱華奎不是楚王血脈,那麼蘇澤就可以建議皇帝,楚宗絕嗣爲名,分裂拆封楚宗。
這樣同樣可以從楚宗手裡奪來資源。
這也是楊思忠和李一元重視這個案子的原因。
無論朱華奎是真是假,都對朝堂有好處。
顯然在《隆慶會計錄》出臺後,文官們爲了節流幾萬銀元爭得頭破血流,藩王卻能每年坐收幾十萬的漁利。
這纔是《會計錄》的重要作用,這是改革的綱要,也是改革的衝鋒號。
楚宗是湖廣第一大宗,也是人口最多的,佔據湖廣祿米的七成。
誰能在這個楚宗最虛弱的時候,讓楚宗吐出肉來,就能得到朝堂的青睞。
不過蘇澤要做的也不止如此。
光是讓楚地宗室吐出幾畝田,根本就是治標不治本的。
只要楚王府還在湖廣,楚地宗室依然是可以作威作福。
所以蘇澤提起筆,寫下奏疏的後半段。
所以完整的奏疏題目是——
《議查楚藩承襲並釐正楚藩刑獄疏》。
重點自然是後半部分!
蘇澤在奏疏中寫道:
“敕令裁革宗藩私審之權,凡宗室刑名案件,悉交案發地有司衙門勘問。”
“府縣官依《大明律》初審具獄,詳文上呈刑部複覈;重案則由三法司共議,終審之權歸於聖裁。”
“如此,朝廷可正司法之公,宗藩得免徇私之譏,萬民亦獲昭雪之門!”
蘇澤瞄準的,是宗藩的自主審判權。
大明宗室犯法的問題,一直是個老大難問題。
這個問題從明初就有了。
明初遇到宗室犯法,一般就是派遣朝臣去訓斥一番。
朱元璋在《皇明祖訓》這部明朝的“祖宗家法”中明確規定:
“皇親國戚有犯,在嗣君自決。餘犯輕者與在京諸親會議,重者與在外諸王及在京諸親會議,皆取自上裁。其所犯之罪只許法司舉奏,並不許擅自逮問。”
這條祖宗家法,又逐漸演變成了地方宗室犯法,都只交給宗藩之首,也就是藩王處置。
要“推翻”這條祖訓其實也不難,因爲本來祖訓中也沒有說地方宗室有司法豁免的權力,因爲犯罪而被處置的宗室也是很多的。
實際上蘇澤要做的,只需要皇帝“授權”給地方官員處置宗室的案件,就可以繞過這條祖訓。
蘇澤在奏疏中“貼心”寫道:
“夫親王者,宗室之尊長也。今令其坐堂審問血親,若據《大明律》嚴懲,則宗人謗其刻薄寡恩,視若仇讎。”
“若徇私寬縱,則朝野劾其藐玩法度,負國欺君。”
“此誠所謂‘重則招宗室怨謗,輕則受朝堂苛責’,實乃驅親王入不義也!”
緊接着蘇澤又列舉了楚藩宗室的不法案件數量,希望皇帝能夠在楚藩進行改革,將法司權力從宗王府收回到地方,交給地方官府斷案再上奏朝廷,請求聖裁。
蘇澤這份奏疏的改革步子邁的不大,先從最桀驁的楚地宗室開始。
而且楚宗目前的繼承人年幼,還深陷繼承醜聞中,所以根本無法反抗。
如果能收回楚宗的司法權力,接着就可以進一步擴大,將各地宗室的司法權力都收回來。
而只要能掌握調查權,那剩下的其實就不難辦了,遠在京師的朝廷,不可能干預每一個案件的審判結果。
那土地糾紛之類的小案件,自然是收歸地方法司衙門了。
而重大的違法案件,地方官府自然也不敢輕易裁決,必然會上報給朝廷。
蘇澤將奏疏塞進【手提式大明朝廷】。
——【模擬開始】——
《議查楚藩承襲並釐正楚藩刑獄疏》送到內閣,高拱和張居正贊同你的奏疏。
趙貞吉因爲禮部立場,票擬意見提出反對。
奏疏送入宮中,隆慶皇帝對於取消楚藩司法特權的部分猶豫。
皇帝留中了你的奏疏,準備等待楚宗案件的處理結果再論處。
在得知你上書後,楚藩的大部分宗室都站在了繼任楚王朱華奎身邊,就連一部分上書的楚藩宗室也翻供反悔。
組織串聯上書的楚宗鎮國將軍朱華趆在查案使團抵達武昌之前“自殺”,案件不了了之。
各地宗室極力上書反對,引發了朝野巨大議論,皇帝駁回了你的奏疏。
——【模擬結束】——
【剩餘威望:2050。】
【若要完全通過你的奏疏,需要支付2500點威望值,是否支付?】
好傢伙!
這是自己上書引發的反應?
模擬的行爲影響了模擬的結果?
蘇澤看到這次的模擬結果,是自己的上書讓楚藩宗室都團結起來了?
好傢伙,這幫宗室也真狠啊!
按照模擬的結果,顯然是自己上書後,引起了楚宗的警惕。
也對,代藩和遼藩都是自己上書革除的,所以自己上書談及楚宗的事情,楚宗就立刻放棄內鬥,團結起來對付自己。
甚至楚地宗室還讓帶頭鬧事的鎮國將軍朱華趆被“自殺”,了結這場楚藩內部的爭端。
蘇澤這才發現,原來自己的行爲也已經能影響模擬結果了。
雖然可以消耗2500點威望來達成這件事,但是用2500點威望,來換取消楚宗的司法特權,這也太虧了。
蘇澤想了想,果斷選擇了否,放棄了這次模擬。
也對,還是自己太心急了。
楚宗內鬥纔剛剛開始,自己現在就上書要對付楚宗,那反而是逼着楚宗團結起來。
蘇澤重新拿起一本空白奏疏,他決定還是拆分奏疏,蘇澤將前半部分單獨寫成奏疏。
《議查楚藩承襲疏》。
從模擬結果上看,皇帝顯然對奏疏前半部分沒有意見。
楚宗案鬧成這個樣子,傷害的已經不是楚宗的面子,而是對大明皇室都造成了不好的影響。
楚宗內部爲了朱華奎的身份爭論不休,朝廷也必須要拿出一個裁決來。
這半部分的奏疏是肯定會通過的。
既然這樣,蘇澤在奏疏上寫上了自己推薦的人選,次日交到了通政司。
——
御書房。
楚宗案後,有關這場案子的奏疏不斷。
徹查楚宗案是肯定的,但是派誰去查,皇帝遲遲沒有下決定。
一直到蘇澤的奏疏送到,隆慶皇帝這才擡起頭,看向司禮監三巨頭道:
“蘇愛卿推薦了都察院御史沈藻、刑部主事狄許查探楚宗案,司禮監以爲如何?”
隆慶皇帝對沈藻有印象,他在緝私御史任上幹得不錯,領版權局事務的首輔李春芳都上書表彰過他。
皇帝對狄許就沒印象了,畢竟刑部主事這個級別是沒什麼機會接觸到皇帝的。
這樣的問題,司禮監自然是不會沾的。
李芳說道:
“此乃天子家務,僕臣不敢多言。”
隆慶皇帝皺眉,顯然對李芳的說法並不滿意。
李芳的回答不滿意,馮保說道:
“楚宗案情複雜,請陛下派遣錦衣衛隨使楚,這樣也能方便宮內掌握消息。”
聽到馮保的話,隆慶皇帝的臉色舒展開。
隆慶皇帝登基多年了,外朝文官對宗藩什麼態度,皇帝自然也是知道的。
所以皇帝同樣也害怕大臣陷害宗藩,派遣錦衣衛隨使團一起查探案件,自然是爲了不被矇蔽。
當然,隆慶皇帝還是更信任文官系統一些,他又說道:
“正使還是要禮部出人,禮部侍郎殷士儋爲勘楚正使,隨使沈藻,還有那個狄許。”
“隨使錦衣衛只有旁聽之權,不得干涉使團辦案。”
“僕臣領旨!”
——
次日,當沈藻接到聖旨,知道自己被塞入了勘楚使團的時候,他立刻衝去找蘇澤。
沈藻和王任重一同出任緝私御史,兩人在任上做的不錯,特別有效的打擊了盜版《西遊記》產業,幾乎將盜版《西遊記》驅逐出了京師書市。
兩人任期還沒考滿,就接到了升遷的通知。
兩人同時被提名出任五門巡城御史,但是王任重更年長一些,也比沈藻的科舉名次高,所以被選爲外門巡城御史。
不過沈藻也沒有繼續留任,而是重新回到都察院,擔任湖廣監察御史。
這對於沈藻自然是不小的升遷。
在緝私御史之前,沈藻不過是監察御史裡行,沒有單獨彈劾的權力。
緝私御史雖然官職等同於監察御史,但是隻負責京師的版權事務,業務狹窄。
都察院系統和別的系統不太一樣,官品高低並不能決定一切。
就算是都察院的主官都御史,也無法干涉監察御史使用監察權。
一名資深御史在院內的話語權,甚至要比外任的僉都御史還大。
所以能儘早返回都察院熬年資,纔是沈藻職業發展的最佳選擇。
可沒想到,剛剛回都察院,沈藻就接了這麼一個“大活兒”,得知是蘇澤推薦他後,沈藻自然是十分激動!
對於一名御史來說,辦過的案子就是最重要的“資歷”。
楚宗案涉及楚藩,又是朝野關注的大案,參與這個案子,無疑會給沈藻一筆巨大的“資歷”。
沈藻自然要急着找蘇澤。
“一清(沈藻字)兄,陛下要的是楚宗案的真相,你到了武昌好好查案就是了。”
“那閣老們?”
“高閣老,張閣老都贊同清查楚宗案,但是趙閣老有些猶豫,主要是禮部有點異議。”
這下子沈藻明白了。
禮部一般都是“保藩派”,他們雖然也不喜歡藩王,但是宗藩體系是“祖宗之法”的一部分,禮部自然要盡力維護。
而使團正使是禮部侍郎殷士儋,那就說明使團內部也有調查阻力。
“一清兄可以多聽聽狄主事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