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何爲祖宗法?

第5章 何爲祖宗法?

聽到高拱的吩咐,通政司的小官嚇得全身發抖,他連忙說道:

“高閣老,沒有經過徐閣老過目,就送進宮裡,這不合規矩啊!”

高拱橫挑眉毛說道:

“怎麼!徐閣老是閣老,本閣老就不是閣老了?是陛下褫奪了我高拱票擬之職!?”

聽到高拱這麼說,這個通政司的小官差點直接跪下。

閣老神仙打架,遭殃的都是這些小官,高拱這句話撂下,小官不敢再多言,只能捧着蘇澤這份題本,離開文淵閣送去幹清宮。

聽到這樣的動靜,張居正有些坐不住了,他實在好奇,到底是什麼樣的文章,能讓高拱這樣的重臣如此動容,竟然直接繞過徐階這個內閣首輔,當衆票擬後送給皇帝看。

張居正喊來一名通政司的小官,低聲問道:“高閣老看的,是誰的題本?”

大明內閣的特點,就是漏得和篩子一樣,張居正師從徐階,自然也深諳權術之道,經常拉攏這些基層辦事的官吏。

這名通政司小官立刻說道:

“張閣老,據說是翰林院庶吉士蘇澤的題本。”

“蘇澤?”

張居正暗暗將這個名字記在心裡,準備留意一下這個年輕的庶吉士,又從袖子裡掏出一點碎銀子,打發了這個通政司的小官。

蘇澤的題本到底寫了什麼?

隆慶皇帝看到翻開蘇澤的題本,向通政司的小官問道:

“怎麼不一起送來?”

“回陛下,這份題本是高閣老讓微臣送來幹清宮的。”

隆慶皇帝皺起眉頭,是高拱特意讓人送來的?

在嘉靖這樣的父皇底下當了十七年的儲君,連續遭遇嚴嵩父子擅權,景王奪嫡各種事件,最後繼承皇位的隆慶皇帝,今年已經三十二歲了,政治上已經非常成熟了。

剛繼位的時候,被徐階等一衆輔政大臣逼迫,趕走了自己的老師高拱。

等到了今年,隆慶皇帝終於反應過來,這些整日將“祖宗之法”,“先帝遺詔”放在嘴邊的“清流們”,到底是什麼貨色。

所以隆慶皇帝頂着巨大的壓力請回了高拱,不僅僅讓他入閣,還兼任吏部尚書。

這個任命本來就是很不尋常的。

吏部尚書是六部之首,掌管官員升遷考覈之權,外朝稱之爲“天官大冢宰”。

嘉靖朝的實權首輔,無論是夏言還是嚴嵩,都是內閣首輔兼任吏部尚書的。

而高拱連內閣次輔都不是,卻兼任吏部尚書,隆慶皇帝幫偏架的意圖很明顯了。

只可惜徐階這老傢伙是屬烏龜的,面對高拱的相逼,還能擺出一副隱忍的樣子,加上他門生故吏遍佈朝堂,死活賴在首輔的位置上不退,隆慶皇帝也拿他無可奈何。

具體到政務上,就比如上早朝這件事,隆慶皇帝也頗有怨言。

他身體本來就不好,處理政務已經殫精竭慮,早朝這種場合也不會討論什麼大事,卻要隔三差五早起。

怪就怪自己剛登基的時候,被徐階等清流戴了高帽,說是要效法太祖之政,勤勉朝政,搞得如今下不來臺。

隆慶皇帝算是回過味來了,徐階這一套就是“上善若水”,事事看起來不爭,卻總是用祖宗之法來壓人。

當年他就是用這一招對付嚴嵩的,現在都用到朕的頭上來了。

一想到這裡,隆慶皇帝就有些生悶氣,自己繼位兩年,徐階拿着“先帝遺詔”,處處掣肘自己。 就算是有高拱相助,在外朝的聲浪還是鬥不過徐階爲首的清流,這樣的日子何時是個頭?

一邊想着,一邊打開了這份題本。

隆慶皇帝沒有先看高拱的票擬,而是先看起來題本的內容。

當看到蘇澤的字後,隆慶皇帝皺起眉頭。

強忍着蘇澤難看的字,隆慶皇帝想到這個高拱特意送來的題本,還是將題本讀了進去。

《請罷早朝疏》?

看到這個標題,隆慶皇帝眼睛一亮!

作爲前世國家部位的公務員,蘇澤的公文寫作功底還是有的。

他自己又是明史愛好者,又融合了前身的記憶,加上這些日子在翰林院修習奏疏寫作,這篇文章的其實還是不錯的。

再加上現代人在網絡上擡槓練就的本領,這篇文章堪稱邏輯鬼才。

蘇澤首先辯駁了早朝是祖宗之法的說法。

蘇澤在題本上寫道:

“太祖以布衣之身,應天承命得天下,國朝初創,事務繁多,所以太祖無日不朝,事事親爲,此爲祖宗之法。”

“成祖朝以內閣匡輔國政,國朝政務多由內閣論道,此爲祖宗之法。”

“世宗嘉靖皇帝,雖不早朝,但批答如雨,內外晏然,朝政未有不滯,此爲祖宗之法。”

“更有孝宗皇帝,初繼位時無日不朝,中期罷朝,後期又朝,那何爲祖宗之法?”

看到這裡,隆慶皇帝已經叫好了!

是啊,徐階你們這些清流說早朝是祖宗之法,可哪個祖宗是祖宗之法?

特別是最後這個例子,明孝宗皇帝剛繼位的時候勤政,日日早朝,中期開始懶政,拒絕早朝,後期勤政起來了,這種哪種算是祖宗之法?

所以蘇澤在題本中寫道:

“是故祖宗成法,也要審時度勢,不可生搬硬套。”

“皇明之制嬗變,軍國重事有內閣票擬,陛下批答之制;庶務有六部襄理,有司各司其職之制。”

“故世宗皇帝不朝,國事無滯。如今日朝夜朝,羣臣坐衙昏昏,百官論政沉沉,又有何所裨益?”

“陛下新朝繼位,當有新朝之新氣象,又怎能事事法祖呢,困於陳規呢?”

“是故,臣請罷早朝。”

好!

隆慶皇帝拍案,他看完之後,又翻開高拱的票擬。

只見高拱只寫了兩句話:

“天命不足畏,祖宗不足法。”

看到這裡,隆慶皇帝頓時明白了高拱的意思。

這是王安石變法時候,和宋神宗說的話。

這一方面說明高拱有效法王安石變法的意圖,另一方面也是贊同蘇澤題本的觀點,要打出“隆慶新政”的旗號,對抗徐階這些清流所高舉的“祖宗之法”旗號!

這是路線之爭!這是道統之爭!

隆慶皇帝走下龍椅,來回踱步,這就是高拱的破局之法嗎?

是要通過蘇澤這個庶吉士的題本,打出隆慶新政的旗號,對抗徐階掌控朝局嗎?

機會已經擺在面前,隆慶皇帝深吸一口氣,走回御座拿起了硃批。

(本章完)

第91章 上架感言第75章 引子第10章 威望值的猜想第199章 九卿廷辯第245章 《請御覽水晶宮博覽會疏》第327章 《乞允年老宮人恩養疏》第225章 請設武監遺表第13章 請修國史第232章 德育論和智育論第321章 五品以上奏議第224章 書中自有黃金屋第22章 升遷途徑第50章 辦報第69章 寡斷第279章 《大爭之世論》第196章 期貨,糧食和酒第275章 楚宗案第47章 助攻第42章 經筵第170章 橙色道具記憶宮殿香囊第230章 《詳議武監疏(改)》第15章 圈子第99章 又升官了(八更)第74章 襲職盛況第239章 前置任務?《請增補閣臣疏》第62章 俺答入寇第28章 徐階罷相第25章 再升官第186章 逃不掉的李侍郎第142章 都察院風暴第307章 嚴打大案第301章 《請聖駕檢閱武監演武疏》第89章 兩級分化第256章 《請整飭京畿治安並置巡防制度疏》第172章 國之大事第311章 《奏請開設國子監預科疏》第228章 詳議武監第158章 經天緯地第295章 金座玉佛第12章 第二次上疏第123章 丹術第75章 引子第182章 草原奇旅第51章 國祚減二第298章 宗藩殖拓之始第124章 約稿高拱第194章 《恭陳清釐財用以昭聖治疏》第146章 滿門忠烈武清伯第262章 大國之道第131章 莫須有第290章 學歷貶值的憂慮第288章 禮部辯禮第295章 金座玉佛第266章 戰績可查第105章 擴展的朋友圈(日更)第242章 樹典型第309章 優秀的向上管理能力第122章 《興文教以隆聖治疏》第273章 武監演武第285章 子霖兄幫幫我第104章 所謂祖訓(三更)第187章 甘蔗種植園的構想第2章 【手提式大明朝廷】第246章 中興的誘惑第193章 再用【事後畫冊】第215章 吏科試的構想第126章 蜂窩煤和醬油第272章 整頓學風第57章 思退第127章 報紙論戰!第160章 系統的新用法第12章 第二次上疏第14章 《條陳國史三事疏》第34章 司禮監(加更,感謝大家支持)第185章 請修民法典第321章 五品以上奏議第249章 《奏請通政司兼領海疆諜報事疏》第47章 助攻第48章 流黜(加更!)第178章 國本第143章 國祚加五第256章 《請整飭京畿治安並置巡防制度疏》第324章 兩位兄臺可是害苦了我第6章 畫餅第57章 思退第149章 大明土木大軍第41章 冊立第127章 報紙論戰!第273章 武監演武第63章 車營之法第236章 從報紙得到捷報的兵部第131章 莫須有第182章 草原奇旅第60章 物價指數(加更加更)第322章 《聯名共議財政制度議》第15章 圈子第48章 流黜(加更!)第119章 遼王覆滅第68章 平絨策(加更)第19章 第四封奏疏
第91章 上架感言第75章 引子第10章 威望值的猜想第199章 九卿廷辯第245章 《請御覽水晶宮博覽會疏》第327章 《乞允年老宮人恩養疏》第225章 請設武監遺表第13章 請修國史第232章 德育論和智育論第321章 五品以上奏議第224章 書中自有黃金屋第22章 升遷途徑第50章 辦報第69章 寡斷第279章 《大爭之世論》第196章 期貨,糧食和酒第275章 楚宗案第47章 助攻第42章 經筵第170章 橙色道具記憶宮殿香囊第230章 《詳議武監疏(改)》第15章 圈子第99章 又升官了(八更)第74章 襲職盛況第239章 前置任務?《請增補閣臣疏》第62章 俺答入寇第28章 徐階罷相第25章 再升官第186章 逃不掉的李侍郎第142章 都察院風暴第307章 嚴打大案第301章 《請聖駕檢閱武監演武疏》第89章 兩級分化第256章 《請整飭京畿治安並置巡防制度疏》第172章 國之大事第311章 《奏請開設國子監預科疏》第228章 詳議武監第158章 經天緯地第295章 金座玉佛第12章 第二次上疏第123章 丹術第75章 引子第182章 草原奇旅第51章 國祚減二第298章 宗藩殖拓之始第124章 約稿高拱第194章 《恭陳清釐財用以昭聖治疏》第146章 滿門忠烈武清伯第262章 大國之道第131章 莫須有第290章 學歷貶值的憂慮第288章 禮部辯禮第295章 金座玉佛第266章 戰績可查第105章 擴展的朋友圈(日更)第242章 樹典型第309章 優秀的向上管理能力第122章 《興文教以隆聖治疏》第273章 武監演武第285章 子霖兄幫幫我第104章 所謂祖訓(三更)第187章 甘蔗種植園的構想第2章 【手提式大明朝廷】第246章 中興的誘惑第193章 再用【事後畫冊】第215章 吏科試的構想第126章 蜂窩煤和醬油第272章 整頓學風第57章 思退第127章 報紙論戰!第160章 系統的新用法第12章 第二次上疏第14章 《條陳國史三事疏》第34章 司禮監(加更,感謝大家支持)第185章 請修民法典第321章 五品以上奏議第249章 《奏請通政司兼領海疆諜報事疏》第47章 助攻第48章 流黜(加更!)第178章 國本第143章 國祚加五第256章 《請整飭京畿治安並置巡防制度疏》第324章 兩位兄臺可是害苦了我第6章 畫餅第57章 思退第149章 大明土木大軍第41章 冊立第127章 報紙論戰!第273章 武監演武第63章 車營之法第236章 從報紙得到捷報的兵部第131章 莫須有第182章 草原奇旅第60章 物價指數(加更加更)第322章 《聯名共議財政制度議》第15章 圈子第48章 流黜(加更!)第119章 遼王覆滅第68章 平絨策(加更)第19章 第四封奏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