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2章 禮部本意是壞的

第312章 禮部本意是壞的

“子霖兄,你的奏疏通過了!”

沈一貫衝到報館的時候,蘇澤也看到了系統的報告。

【《奏請開設國子監預科疏》通過,皇帝下旨在國子監設置預科,招收十四歲以下蒙童入學。】

【國子監預科成爲近代中小學公立學校教育的雛形,開啓市民知識普及的時代序曲。】

【國子監預科成爲實學陣地,培養的人才極大的推動了實學發展。】

【市民知識時代的開啓,促進了社會發展,也讓市民階層發出更多的聲音,傳統秩序面臨更大的挑戰。】

【國祚+1。】

【威望+200。】

【剩餘威望:760。】

蘇澤倒是不奇怪這個結果。

在原時空,近代歷史就是伴隨着知識的普及,而產生一系列的動盪。

封建時代,知識分子就是統治者的一部分,矛盾都是統治者內部矛盾。

在封建時代的史書裡,“百姓”不過是描寫帝王將相的點綴。

遇到要褒獎的人物,就說百姓多麼愛戴,遇到要貶低的人物,就說百姓如何的痛恨。

反正筆都在史官的手裡,任由他們隨意書寫。

但是知識普及以後,新的階層也有了自己發聲渠道,自然也會爭取更多的利益。

近代幾百年的大時代中,既有民族對抗,又有階層之間的對抗。

這也是蘇澤所預見的“大爭之世”。

所以能加一年的國祚,已經是相當不錯的結果了。

蘇澤關閉系統,對着沈一貫說道:

“師相一大早就派人來說了,讓我好好籌建預科。”

也對,沈一貫聽說高拱對這件事十分重視,蘇澤能比自己更早得到消息也正常。

沈一貫接着說道:

“京師都議論開了,就是不知道子霖兄要如何選拔蒙童入學?”

國子監預科成立了,生源就是一個最重要的問題了。

光有學校沒有學生有什麼用。

蘇澤站起來說道:

“肩吾兄提醒我,我這就去禮部一趟。”

“禮部!?”

沈一貫拉着蘇澤說道:

“子霖兄現在去禮部?”

蘇澤說道:

“事關學政,不去禮部難道去戶部?”

沈一貫說道:

“子霖兄,你不知道禮部現在恨你入骨,你現在去禮部!?”

蘇澤說道:

“君子動口不動手,我相信禮部的君子們,是不會揍我的吧?”

“再說這件事,選拔蒙童這件事還真的要禮部來幫忙。”

沈一貫勸不動蘇澤,只好說道:

“那我陪子霖兄去一趟禮部。”

蘇澤感動的說道:

“多謝肩吾兄幫我‘助拳’!”

沈一貫卻搖頭說道:

“在你被打之前,我會跑出來請高閣老救你的。”

——

果不其然,蘇澤踏入禮部,這一次迎接的是不友善的目光。

但是讓沈一貫疑惑的是,這些不友善的禮部官員卻沒有圍上來,而是遠遠的盯着蘇澤。

這個情況甚至出乎蘇澤的意料。

其實蘇澤不知道,禮部官員原本也是要用強烈的態度反對蘇澤的,甚至他們還準備衝到蘇澤府上去鬧事。

但是當高拱將蘇澤那一套“義利矛盾說”放出來之後,禮部上下開始研究這套理論。

他們想要從中找到漏洞,卻發現蘇澤的這套學說邏輯上相當完備。

不僅僅如此,有些人開始套用這套理論來分析具體問題,然後他們就發現這套理論出奇的好用。

文史社科專業沒有理科的公式,但是也有方法論。

王陽明能開宗立派,就是一套“致良知”的方法論。

雖然這套方法論心學各派都沒辯論明白,各有各的理解,但是“致良知,致聖賢”,這套方法論提出了所謂“修行”的方法。

而儒家的修行,莫過於入世解決實際問題了。

所以心學在迅速傳播,無論是什麼學派的儒生,都不介意用心學的方法論來修行一下。

而蘇澤提出了另外一套方法論。

這套方法論要比“致良知”這個抽象概念要好懂多了,又從“義利”這兩個普通讀書人都能理解的概念入手,提供了一套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

當然,每一個人的看法不同,切入點不同,對同一問題也有不同的矛盾分析,甚至主次矛盾也會不同。

但這已經足夠讓人震驚了!

蘇澤真的弄出了一套實學方法論,而且這套方法論還真的和“實”相符,是一套能夠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論!

到了這裡,禮部已經顧不得憎惡蘇澤了。

如果不能找出蘇澤方法論中的破綻,那實學就要繼心學之後,真正成爲一門新的儒家學派了。

所以禮部官員雖然憎惡蘇澤,卻不敢上前和他公開辯論。

蘇澤就這樣,和沈一貫一路暢通無阻,來到了禮部尚書殷士儋的公房前。

殷士儋也是儒學宗師,氣度還是有的,直接讓兩人入內。

“下官拜見大宗伯!”

蘇澤向殷士儋行禮,怎麼感覺這位禮部尚書憔悴了很多?

殷士儋看了一眼蘇澤,他憔悴自然是蘇澤害的。

這些日子他都在鑽研“義利矛盾論”,本來想要找出破綻寫文章駁斥的,卻發現這套方法論出奇的好用。

這自然讓殷士儋更加難受了。

再套用蘇澤一直以來的套路,他的奏疏,總能在一個“大義”的名義下,通過“利”來引誘所有人蔘與者,最終達成自己的目標。

也就是說,蘇澤一直在用這套方法論來分析解決問題。 這不是更加驗證了這套方法論的可靠嗎?每月兩疏,無事不允的含金量,朝中誰人不知道?

只不過殷士儋這些禮部官員,並不知道蘇澤還有金手指在身,“義利矛盾論”不是萬能的,就算是知道問題,分析問題,要解決問題還是要靠實幹。

這也是蘇澤對於這些理論不感冒的原因。

但是蘇澤不喜歡,大明的讀書人卻愛的不行。

殷士儋看向蘇澤,內心也十分的複雜。

這樣的好苗子,怎麼就拜入高拱門下?

當年自己做翰林院掌院學士的時候,爲什麼不把蘇澤收入門下?

如果蘇澤能爲心學出力,那又是多好的事情?

也不知道怎麼的,殷士儋腦海中閃過這些想法,但是他還是很快的將這些想法給擠出去。

事已至此,殷士儋只能看了一眼蘇澤,然後用陰陽怪氣的說道:

“蘇翰林大駕光臨我們禮部,不知道有何見教?”

蘇澤見禮後說道:

“下官來禮部拜見大宗伯,是爲了國子監預科生源的事情。”

殷士儋看着蘇澤,這是來禮部嘲諷的嗎?

蘇澤卻說道:

“陛下有旨意,要從寒門中選擇有德有智的蒙童,選入國子監預科。所以下官想要請禮部學政官員幫忙,推舉賢才入國子監預科。”

殷士儋都快要被蘇澤氣笑了,他沒想到蘇澤竟然如此厚臉皮,狠狠抽了禮部一巴掌,還要禮部幫他揉手嗎?

殷士儋說道:

“禮部本就反對國子監預科的事情,蘇翰林還是另請高明吧。”

蘇澤卻說道:

“大宗伯,爲國育才,本就是禮部之職,陛下如此重視國子監預科籌辦,難道禮部連職權範圍的事情都不願意做嗎?”

殷士儋的臉色難看,蘇澤說的沒錯。

可越是想越是彆扭,以往禮部參奏別人,都是站在道德高地上對付別人,但是這一次蘇澤反而是站在道德高地上的那一個,對着禮部瘋狂的輸出。

蘇澤自顧自的說道:

“第一批國子監預科,戶部給的員額是一百人,所以下官想要從順天府、山西、山東挑選十二到十四歲的蒙童。”

“蘇某的想法是,先選功臣之後,再選有早慧之名的寒門子弟,而這些都要請提學官舉薦。”

殷士儋張了張嘴,想要拒絕蘇澤,可又找不到理由。

而且現在拒絕蘇澤,萬一他回頭再上奏疏,到時候禮部會更加被動。

殷士儋這時候明白被蘇澤針對是什麼感覺了。

“這件事本官還要和禮部上下商議一下,你先回去吧。”

殷士儋只能用出緩兵之計,接着讓蘇沈二人離開禮部。

等出了禮部,沈一貫抱怨說道:

“子霖兄,爲何要找禮部讓學政官舉薦人才?”

“直接讓吏部下公文,命令兩省一府舉薦人才就是了。”

“學政官的考覈都在吏部之手,還怕他們舉薦不來合格的蒙童嗎?”

沈一貫說的沒錯,學政官名義上歸禮部管理,實際上只是業務上指導,具體的任用和考覈在吏部手裡。

如果蘇澤真的要這些學政官員辦事,請求吏部下發公文就是了。

但是蘇澤還有別的考量。

——

殷士儋召集禮部官員,讓他們通知山東、山西和順天府的學政官員,舉薦功臣子弟、早慧聰穎的蒙童,來國子監讀書。

這一套尋找神童的制度,其實大明早就有了。

明代初期就有地方官員舉薦“翰林院秀才”的制度。

大明著名的神童李東陽,從小就有神童之名,被皇帝召入宮中,賜“翰林院秀才”的身份。

大明朝對於神童非常的推崇,認爲這是國家文教昌盛,上天賜予大明人才的祥瑞。

等到了嘉靖年間,這項制度逐漸崩壞,各地都會想辦法蒐羅一些所謂的神童送到京師,冒充祥瑞來取悅皇帝。

嘉靖皇帝廢止了這個制度,從嘉靖朝之後,大明“神童井噴”的情況就一下子消失了。

禮部官員聽說,蘇澤又要搞什麼神童舉,他們就本能的反對。

甚至有的官員認爲蘇澤搞這個國子監預科,就是爲了蒐羅神童在詐稱祥瑞,阿諛奉承皇帝。

殷士儋咳嗽了一下,總算是壓制住了禮部官員的聲音。

他說道:

“無論如此,國子監預科已成定局,各地舉薦的蒙童,不可有濫竽充數者,舉薦失當的學政官員,由禮部下碟訓斥。”

禮部官員們都悻悻的回去,他們越想越氣,乾脆開始向認識的地方學政官員寫信,告訴他們在京師發生的事情。

——

等禮部的公文和禮部官員的信送到地方的時候,已經到了二月份了。

這一次國子監預科,只選擇了山西、山東和順天府這三個實行了吏科試的地區。

這自然也是蘇澤考慮了,蒙童求學不能離開家鄉太遠,路途太遠對這個年紀的孩子吃不消。

另外蘇澤也有考量,教育自然也和交稅掛鉤的,兩省一府多交了商稅,自然要獲得優待。

只不過對於兩省一府的學政官員來說,他們大概不會覺得這是什麼優待。

二月十二日。

山西學政林秉正,見到了山西推薦來的預科班蒙童。

林秉正原本是房山縣令,因爲房山的功勞,被升任山西學政,專門主持吏科試的工作。

山西吏科試的工作辦的不錯,第一期吏員都已經到崗,第二批的吏科試考試也已經完成。

緊接着林秉正由接了挑選國子監預科蒙童的差事。

和普遍牴觸的其他學政官員不一樣,林秉正的升遷有蘇澤的功勞,到任後他也和蘇澤保持書信聯絡,他是想要將國子監預科的事情辦好的。

但是看到這些蒙童,林秉正的眉頭就皺起來。

雖然這些孩子都穿着乾淨的衣服,但是普遍都比較瘦弱,甚至有些看起來營養不良。

林秉正擔心是下面的學政官員故意搗鬼,於是親自詢問了這些蒙童學問。

但是這些蒙童雖然不是對答如流,但是回答的也中規中矩。

學業沒問題,就送到京師去吧。

林秉正也挑不出刺兒來,於是命令山西學政衙門先讓這些蒙童在學政衙門養養身體,別路上顛簸折騰死了。

等從公堂回來,林秉正又喊來一名學政衙門的新吏,讓他和同僚打聽地方上挑選蒙童的過程。

林秉正主持了第一屆吏科試,在這些新吏中很有影響力,在某種程度上說,他甚至要比山西巡撫的消息還靈通。

果不其然,林秉正得到了消息。

原來地方學政官都對國子監預科的事情十分牴觸,但是他們也不敢明着違抗,挑選不合格的蒙童入京。

於是他們在民間誇大消息,告訴地方上士紳,國子監預科是蘇澤搞的“實學新政”,培養的讀書人根本不是爲了科舉去的。

聽到這個消息,地方上的鄉紳士族自然不願意讓子弟前往京師。

最後挑選出來的這些蒙童,都是家境不好,但是認真苦讀的學生。

(本章完)

第310章 高拱的前置任務第327章 《乞允年老宮人恩養疏》第79章 靈活的祖訓第264章 雙道具,一紫一橙第90章 登聞鼓響(明日中午十二點上架)第270章 曲阜縣令的最佳人選第124章 約稿高拱第25章 再升官第203章 《驛路改革疏》第74章 襲職盛況第299章 化學染料第308章 一日破案第315章 王玄策故事第289章 太子教育第10章 威望值的猜想第134章 考成法的弊端第324章 兩位兄臺可是害苦了我第164章 這就是實學!第126章 蜂窩煤和醬油第177章 《請廢匠竈樂諸籍疏》第10章 威望值的猜想第275章 楚宗案第82章 代王第204章 詐騙的朝鮮使臣第132章 《請稽查章奏隨事考成疏》第92章 巡案人選(一更!)第328章 司禮監掌印出缺第203章 《驛路改革疏》第134章 考成法的弊端第71章 父母之愛兒第153章 御賜豪宅第38章 徐文長第131章 莫須有第150章 破譯《營造法式》第202章 衆望所歸的人選第284章 讓草原再次偉大第285章 子霖兄幫幫我第300章 帶過最差的兵第28章 徐階罷相第192章 下次一定還幹第227章 做空,天可汗第212章 黑暗森林第27章 錢法不通第127章 報紙論戰!第147章 連上兩疏第164章 這就是實學!第297章 請個國主?第243章 水晶宮博覽會第151章 都有光明的未來第139章 黃銅計劃!第224章 書中自有黃金屋第24章 徐階思退第137章 禮物的藝術第70章 倦鬼之說第52章 貢監第10章 威望值的猜想第85章 橙色道具第146章 滿門忠烈武清伯第275章 楚宗案第292章 辦事立業,就在當下第218章 山東人的執念第125章 實學第17章 威望增加第72章 內閣的眼藥第86章 【事後畫冊】第223章 《請設國子監武科疏》第227章 做空,天可汗第265章 海上京觀第318章 吃空餉的京營第193章 再用【事後畫冊】第257章 通政司怪談其四第21章 立儲之功第135章 聖人無名第304章 鐵路第88章 《請廢代藩疏》第209章 萬騎叩邊!第34章 司禮監(加更,感謝大家支持)第327章 《乞允年老宮人恩養疏》第200章 舌戰第114章 一不小心文抄了(加更)第43章 《請辦樂府新報疏》第188章 給張居正的“禮物”第268章 神劍再斬妖第293章 《疏通舉人銓政壅滯疏》第23章 講學之風第15章 圈子第218章 山東人的執念第265章 海上京觀第275章 楚宗案第4章 高拱第165章 統計學魅力時刻第191章 共議的威力第194章 《恭陳清釐財用以昭聖治疏》第37章 講讀東宮第62章 俺答入寇第279章 《大爭之世論》第144章 《請重開登遼海輸疏》第178章 國本第277章 《釐正楚藩刑獄疏》
第310章 高拱的前置任務第327章 《乞允年老宮人恩養疏》第79章 靈活的祖訓第264章 雙道具,一紫一橙第90章 登聞鼓響(明日中午十二點上架)第270章 曲阜縣令的最佳人選第124章 約稿高拱第25章 再升官第203章 《驛路改革疏》第74章 襲職盛況第299章 化學染料第308章 一日破案第315章 王玄策故事第289章 太子教育第10章 威望值的猜想第134章 考成法的弊端第324章 兩位兄臺可是害苦了我第164章 這就是實學!第126章 蜂窩煤和醬油第177章 《請廢匠竈樂諸籍疏》第10章 威望值的猜想第275章 楚宗案第82章 代王第204章 詐騙的朝鮮使臣第132章 《請稽查章奏隨事考成疏》第92章 巡案人選(一更!)第328章 司禮監掌印出缺第203章 《驛路改革疏》第134章 考成法的弊端第71章 父母之愛兒第153章 御賜豪宅第38章 徐文長第131章 莫須有第150章 破譯《營造法式》第202章 衆望所歸的人選第284章 讓草原再次偉大第285章 子霖兄幫幫我第300章 帶過最差的兵第28章 徐階罷相第192章 下次一定還幹第227章 做空,天可汗第212章 黑暗森林第27章 錢法不通第127章 報紙論戰!第147章 連上兩疏第164章 這就是實學!第297章 請個國主?第243章 水晶宮博覽會第151章 都有光明的未來第139章 黃銅計劃!第224章 書中自有黃金屋第24章 徐階思退第137章 禮物的藝術第70章 倦鬼之說第52章 貢監第10章 威望值的猜想第85章 橙色道具第146章 滿門忠烈武清伯第275章 楚宗案第292章 辦事立業,就在當下第218章 山東人的執念第125章 實學第17章 威望增加第72章 內閣的眼藥第86章 【事後畫冊】第223章 《請設國子監武科疏》第227章 做空,天可汗第265章 海上京觀第318章 吃空餉的京營第193章 再用【事後畫冊】第257章 通政司怪談其四第21章 立儲之功第135章 聖人無名第304章 鐵路第88章 《請廢代藩疏》第209章 萬騎叩邊!第34章 司禮監(加更,感謝大家支持)第327章 《乞允年老宮人恩養疏》第200章 舌戰第114章 一不小心文抄了(加更)第43章 《請辦樂府新報疏》第188章 給張居正的“禮物”第268章 神劍再斬妖第293章 《疏通舉人銓政壅滯疏》第23章 講學之風第15章 圈子第218章 山東人的執念第265章 海上京觀第275章 楚宗案第4章 高拱第165章 統計學魅力時刻第191章 共議的威力第194章 《恭陳清釐財用以昭聖治疏》第37章 講讀東宮第62章 俺答入寇第279章 《大爭之世論》第144章 《請重開登遼海輸疏》第178章 國本第277章 《釐正楚藩刑獄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