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0章 蘇公樓和皇家水泥廠

蘇澤修改了《大庇天下寒士疏》,加入了有關新式水泥土樓的建造建議,完成了最終版的奏疏。

——【模擬開始】——

《大庇天下寒士疏》送到內閣,閣老們都票擬贊同你的奏疏。

但是奏疏送到內廷後,皇帝擔心工期太長,耗資巨大,又要內帑出錢,擱置了你奏疏後半部分修造新式水泥土樓的建議。

皇帝部分批准了你的奏疏。

——【模擬結束】——

【剩餘威望:1190。】

【若要完全通過你的奏疏,需要支付200點威望值,是否支付?】

蘇澤果斷選擇了“是”。

【威望值已經扣除,剩餘威望990點,已經在現實中完成上書,請等待奏疏生效。】

蘇澤嘆息一聲,看來是隆慶皇帝被自己薅羊毛太狠,也有了心理陰影。

工部總共這點預算,皇帝也擔心新式水泥土樓爛尾,最後還不是要內帑出錢?

改善官員住所,這件事對於皇帝而言優先級本身就不高。

這倒也不能說是隆慶皇帝苛責臣下。

皇帝長於深宮,養育在婦人之手,根本不懂民間的疾苦。

皇帝也不知道這些京師低級官員的生存現狀,自然也對他們缺乏共情。

如果只花費200點威望值,就能執行這道國策,蘇澤覺得已經很賺了。

因爲這道奏疏,可不僅僅是爲了在京官員謀福利。

蘇澤要做的,自然是推廣水泥鋼筋,爲了促進水泥和冶鐵產業發展。

能將東西造出來,只是產業化的第一步。

要讓水泥成爲新產業,可不僅僅是造出水泥這麼簡單。

零星的實驗室產出,和工業化生產完全是兩個概念。

蘇澤穿越前的很多實驗室技術,在實驗室生產已經很穩定了,只要幾個研究生牛馬就是手搓不錯的產量。

但是這些依然不是工業化生產。

工業化生產,需要的是可複製的批量製造,是大規模連續穩定廉價的生產。

所以“打通產學壁壘”,是前世大學經常講的事情。

而產業發展,最重要的就是需求。

這同樣是一個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

當一個產業欣欣向榮,能夠賺到錢的時候,纔會吸引更多的人才投身產業,改進工藝,降本增效。

工業化就是一個不斷複製裂變增加產量,又通過集約化生產減低成本的過程。

可是任何一個產業初期,都是前途暗淡的,投資者和顧客都需要時間接受新產品,如果沒有銷量和利潤,也很難繼續投入。

所以前世纔有所謂產業政策的辦法,也就是通過補貼等手段,先把產業發展起來。

等到產業發展壯大,然後再逐步取消補貼,最終培養出新的產業來。

產業政策對於大明還是有些太先進了,蘇澤用的更加簡單直白的方法,那就是官府投資。

正如蘇澤在水晶宮博覽會上做的那樣,通過展示鋼鐵和玻璃的宏偉建築,推廣了房山的玻璃。

現在房山已經擴建了窯廠,又增建了三座玻璃窯,日夜不停的生產玻璃。

也正如蘇澤預計的那樣,隨着大量訂單的涌入,房山玻璃廠也在不斷改進工藝,提供產能,並且開始推陳出新。

比如有工匠用碎掉的彩色玻璃拼接成馬賽克玻璃,這種頗具藝術感的玻璃變廢爲寶,被很多權貴當做裝飾,貼在家裡的鮮豔位置上。

再比如有工匠發明了吹壓法制造平板玻璃。

這種方法用鐵管將玻璃吹大,然後再壓平延展開,可以製作更薄的玻璃。

但是缺點是在玻璃中央會留下一圈圈的吹痕。

這種玻璃用料少,重量輕,唯一缺點就是難看一點,價格自然低不少,於是迅速成爲京師普通人家搶購的商品。

蘇澤雖然提議修造了直沽炮臺,但如果只靠軍工產業來推廣水泥,速度未免太慢了一點。

而且軍工要求和民用也不一樣,軍用的水泥可以不計成本,但是民用的水泥是要算成本的。

所以只要新式水泥土樓的聖旨下來,那自然有人會看到水泥產業的機遇,自發投身到水泥產業中。

這樣一來,水泥的產量和價格也會和玻璃一樣,迅速增長起來。

——

次日。

和【手提式大明朝廷】模擬的一樣,隆慶皇帝看到蘇澤的奏疏後,深深的皺起眉頭。

隆慶皇帝也摸透了蘇澤的“套路”,給京師所有官員造廉租房?

聽到這個計劃,隆慶皇帝就知道這是多麼大的一個計劃了。

就靠着工部追回的這點修葺費用,給京師所有無房的官員造租房,這就是天方夜譚。

如果工程推行一半,成了爛尾工程,豈不是又要內帑出手?

不過蘇澤奏疏的前半部分,皇帝還是贊同的。

就在皇帝準備下旨,突然頓了頓,看向在場的司禮監三巨頭,問道:

“李芳,司禮監怎麼沒有擬紅?你們是怎麼想的?”

這種內閣全票通過的奏疏,一般司禮監都會提前擬紅,也就是將下發聖旨的公文程序走好,只要皇帝准奏就立刻可以變成聖旨執行。

但是這一次的奏疏,司禮監沒有擬紅,引出了皇帝的疑問。

李芳被點名,他早已經做好了準備,他說道:

“陛下,僕臣以爲蘇翰林的奏疏沒有問題,而且陛下應該從內帑出錢,贊助工部修造新樓。”

隆慶皇帝看向李芳,御書房的氣氛爲之一凝。

李芳跪在地上,身體也顫抖起來。

皇帝的視線越過李芳,對着馮保問道:

“馮監怎麼看呢?”

馮保也跪下來說道:

“陛下,這份奏疏是要給京師官員造房,如果陛下擱置蘇翰林的動議,恐怕會惹來百官非議。”

“可如果陛下能施恩羣臣,那受了恩惠的羣臣,必然不敢再忤逆陛下。”

隆慶皇帝想了想,似乎覺得馮保說的也有道理。

他最後看向執掌內帑的陳洪。

陳洪也跪下來說道:

“陛下,如果您擔心內帑出資太多,臣其實有一個辦法。”

“說。”

“按照蘇翰林的奏疏,這新式水泥土樓,最重要的就是水泥。”

陳洪能執掌內帑,自然是有理財天賦的。

他也是司禮監高級太監中,極少數完成營造學社學業的大太監。

在業務上,陳洪的能力是出衆的。陳洪能位列司禮監三巨頭,和潛邸舊臣李芳,帶大未來皇帝的馮保同列,靠的也是這份能力。

陳洪說道:

“陛下,可以由內帑出資,興辦水泥廠,然後再由工部購買水泥廠生產的水泥。”

“這樣一來,只要工程能完工,那定然能收回成本。”

“等新式水泥土樓都建造完畢,這水泥廠也還在,說不定還能繼續盈利。”

“所以僕臣也斗膽進諫,請陛下三思。”

聽到三名心腹太監的話,隆慶皇帝也猶豫了。

這麼一說,好像還真是個收買人心的好機會。

而且按照陳洪的辦法,內帑撥款卻是用來建廠,再將生產出來的水泥賣給工部,內帑也不會虧錢。

隆慶皇帝又想到了蘇澤奏疏中的那句話——

“若行此德政,大庇天下寒士,則可爲杜工部筆下,萬世隆載之盛世矣!”

是啊,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想到這裡,隆慶皇帝對着三巨頭說道:

“李芳,擬旨,從內帑撥銀元二十萬枚,在京郊建造水泥廠,以助工部建造新樓。”

又經過了一系列的思想鬥爭,隆慶皇帝說道:

“內帑再撥款十萬銀元,以助工部修造新樓。”

“但是司禮監要派員監督,不能讓宵小鑽了空子。”

“唯!”

——

返回司禮監的路上,三巨頭都保持了一定距離。

雖然在今天他們同進退,但是三人之間的隔閡不可能因爲一次合作消除。

如今的形勢,只是三人互相威懾的平衡狀態。

李芳今日出頭,是應李春芳和高拱的請託,賣給兩位閣臣面子。

更何況李芳本身也是支持蘇澤的奏疏的。

馮保出手,則是太子所託。

而陳洪出手,則是內承運庫的需求。

陳洪長期執掌內承運庫,對於貨殖之術有了很多實踐,他對錢財的認識,要比大部分戶部官員都要深刻。

近日來,陳洪都有一個疑惑。

自蘇澤上疏,釐清外朝國庫和內廷承運庫後,明明切斷了內外朝財政的聯繫,可內承運庫的權威更重了。

陳洪發現,原本激烈對立的內外朝關係因此緩和,和戶部那些官員也不再對執掌內帑的司庫冷言冷語,而是熱切了很多。

內承運庫的地位,甚至已經悄悄超過了東廠。

陳洪思考了很久,最後看到蘇澤在《樂府新報》上的一篇小文,這才豁然頓悟。

蘇澤這篇文章,是刊登在“格物致知”版塊的一篇緒論,題目叫做《論財政》。

這倒不是一篇系統性的理論,而是零星的一些財政知識。

蘇澤在文中寫道:

“財通貨轉,方得生息之利。”

陳洪對這句話的感悟頗深,他甚至更進一步,想明白了一個道理:

“錢財只有流動起來,纔有價值。”

內帑和國庫分開,但是這段時間皇帝幾次動用內帑,讓內帑的錢流向了外朝。

以往內帑,只進不出,或者只用來供應皇帝自己的賞賜和消費,自然引起百官敵視。

可現在內承運庫是外朝的“財神爺”,巴結還來不及,怎麼會敵視呢?

正是因爲內帑的錢財流通,所以內承運庫的地位才日益提升。

而陳洪作爲執掌內承運庫的司禮監巨頭,他的權利也只有在流通中才會增加。

就算是爲了內承運庫,陳洪也要建議皇帝將錢花出去。

三巨頭各懷心思,最後走到了同樣的終點。

——

【《大庇天下寒士疏》在司禮監三巨頭的一致贊同下,隆慶皇帝通過了你的奏疏。】

【內帑出資建設的兩座水泥廠,成爲歷史上認定的真正意義上,具有工業化生產水平的水泥工廠,載入了科技史冊。】

【你提議的新式水泥土樓,被日後建築學者稱之爲“蘇公樓”,被譽爲近代鋼筋水泥建築的發端。】

【國祚+3。】

【威望+1000。】

【剩餘威望:1990。】

好傢伙,一下子加了一千威望?

也對,上疏給京師所有官員安置房產,所有在京師官員都要感念自己的恩情。

這不僅僅是威望增加,等日後言官們也住進了“蘇公樓”,那再上疏彈劾自己的時候,也要多掂量掂量。

但是這次皇帝不直接出資造樓,而是由內帑出資建設水泥廠,這倒是出乎了蘇澤的意料。

這皇宮內也是有高人啊。

這可要比直接出錢造樓要聰明多了。

但是這也正和了蘇澤的想法,既然內廷有人看到了水泥廠的前景,說服皇帝建造水泥廠,那自然會推動水泥產業的發展。

這也算是意外之喜了。

只是這兩座水泥廠叫什麼?

皇家水泥一廠?皇家水泥二廠?

怎麼感覺怪怪的。

——

京郊,楞嚴寺。

何心隱坐在禪房中,和楞嚴寺方丈法嚴大師對弈。

法嚴方丈是圍棋高手了,但是何心隱的棋路天馬行空,還是讓他陷入到長考。

過了半天,法嚴方丈才落下一子。

何心隱瞥了一眼棋局,直接用手一推道:

“大師,在下認輸。”

這下子差點沒把法嚴和尚氣的背過氣去,默唸阿彌陀佛十幾遍,法嚴和尚這才恢復了氣度,將棋盤和棋子收起來,下定決心再也不和何心隱下棋了。

“大師,那件事你考慮如何?”

法嚴和尚沉默了一下,何心隱找上自己,是來租地的。

楞嚴寺是京郊的隱形大地主,名下不僅僅有記名僧田,還有不少信徒代持的不記名田地。

“何施主,我理解你們儒生教化世人的志向,可辦校這件事還是要從長計議,所耗銀兩頗巨,就是你有赤誠之心,也很難維持下去。”

何心隱搖頭說道:“大師,您誤會了,我要辦校,可不是爲了‘義’,而是爲了‘利’。”

“爲利不爲義?”

何心隱說道:“想當年我創辦聚和堂,以義爲先,最後潦草收尾。”

“這些年在京師觀蘇子霖辦事,我悟出了一個道理。”

“什麼道理?”

“君子要先言利,再言義。”

第318章 吃空餉的京營第164章 這就是實學!第188章 給張居正的“禮物”第319章 《請派御史清查京營弊政疏》第246章 中興的誘惑第323章 掌印之爭,素來如此第54章 上秤千斤重第289章 太子教育第182章 草原奇旅第147章 連上兩疏第327章 《乞允年老宮人恩養疏》第225章 請設武監遺表第46章 叩闕第300章 帶過最差的兵第321章 五品以上奏議第77章 一錘定音第306章 通政司怪談其五第271章 李如鬆鬧課第12章 第二次上疏第150章 破譯《營造法式》第51章 國祚減二第57章 思退第201章 莫非王土第85章 橙色道具第263章 天下第一巡撫?第197章 《請奏四方來朝疏》?第114章 一不小心文抄了(加更)第215章 吏科試的構想第196章 期貨,糧食和酒第58章 斷章狗第179章 四民說和請徵商稅第275章 楚宗案第191章 共議的威力第2章 【手提式大明朝廷】第37章 講讀東宮第323章 掌印之爭,素來如此第138章 送給張居正的大禮第267章 再苦苦百姓第9章 藍色道具第37章 講讀東宮第283章 羊吃人第106章 北方開關(4k)第77章 一錘定音第280章 節省威望點的新用法第176章 靈濟宮大會開幕第98章 捷報(七更)第41章 冊立第56章 宰輔之才第228章 詳議武監第214章 定海神針蘇澤第95章 最終人選(四更)第41章 冊立第244章 走一步看三十步第106章 北方開關(4k)第295章 金座玉佛第132章 《請稽查章奏隨事考成疏》第180章 悄悄升官了第159章 春分賭約第45章 大鬧天宮第304章 鐵路第225章 請設武監遺表第266章 戰績可查第51章 國祚減二第178章 國本第86章 【事後畫冊】第211章 升官正五品第120章 國祚不變第52章 貢監第207章 秀榮馬場第238章 蘇北灌溉總渠第36章 誰贊成?誰反對?第164章 這就是實學!第258章 消息靈通人士透露第156章 大婚第327章 《乞允年老宮人恩養疏》第110章 你還沒入閣吧?第90章 登聞鼓響(明日中午十二點上架)第162章 棱堡和火炮第110章 你還沒入閣吧?第81章 清田第266章 戰績可查第122章 《興文教以隆聖治疏》第89章 兩級分化第320章 必須要出重拳第210章 大捷!告廟大捷!第283章 羊吃人第207章 秀榮馬場第272章 整頓學風第26章 紫色道具第281章 跳幫戰第162章 棱堡和火炮第66章 殃及池魚第176章 靈濟宮大會開幕第58章 斷章狗第2章 【手提式大明朝廷】第91章 上架感言第139章 黃銅計劃!第54章 上秤千斤重第213章 《請刊鄉試答卷明正視聽並肅典制疏第319章 《請派御史清查京營弊政疏》
第318章 吃空餉的京營第164章 這就是實學!第188章 給張居正的“禮物”第319章 《請派御史清查京營弊政疏》第246章 中興的誘惑第323章 掌印之爭,素來如此第54章 上秤千斤重第289章 太子教育第182章 草原奇旅第147章 連上兩疏第327章 《乞允年老宮人恩養疏》第225章 請設武監遺表第46章 叩闕第300章 帶過最差的兵第321章 五品以上奏議第77章 一錘定音第306章 通政司怪談其五第271章 李如鬆鬧課第12章 第二次上疏第150章 破譯《營造法式》第51章 國祚減二第57章 思退第201章 莫非王土第85章 橙色道具第263章 天下第一巡撫?第197章 《請奏四方來朝疏》?第114章 一不小心文抄了(加更)第215章 吏科試的構想第196章 期貨,糧食和酒第58章 斷章狗第179章 四民說和請徵商稅第275章 楚宗案第191章 共議的威力第2章 【手提式大明朝廷】第37章 講讀東宮第323章 掌印之爭,素來如此第138章 送給張居正的大禮第267章 再苦苦百姓第9章 藍色道具第37章 講讀東宮第283章 羊吃人第106章 北方開關(4k)第77章 一錘定音第280章 節省威望點的新用法第176章 靈濟宮大會開幕第98章 捷報(七更)第41章 冊立第56章 宰輔之才第228章 詳議武監第214章 定海神針蘇澤第95章 最終人選(四更)第41章 冊立第244章 走一步看三十步第106章 北方開關(4k)第295章 金座玉佛第132章 《請稽查章奏隨事考成疏》第180章 悄悄升官了第159章 春分賭約第45章 大鬧天宮第304章 鐵路第225章 請設武監遺表第266章 戰績可查第51章 國祚減二第178章 國本第86章 【事後畫冊】第211章 升官正五品第120章 國祚不變第52章 貢監第207章 秀榮馬場第238章 蘇北灌溉總渠第36章 誰贊成?誰反對?第164章 這就是實學!第258章 消息靈通人士透露第156章 大婚第327章 《乞允年老宮人恩養疏》第110章 你還沒入閣吧?第90章 登聞鼓響(明日中午十二點上架)第162章 棱堡和火炮第110章 你還沒入閣吧?第81章 清田第266章 戰績可查第122章 《興文教以隆聖治疏》第89章 兩級分化第320章 必須要出重拳第210章 大捷!告廟大捷!第283章 羊吃人第207章 秀榮馬場第272章 整頓學風第26章 紫色道具第281章 跳幫戰第162章 棱堡和火炮第66章 殃及池魚第176章 靈濟宮大會開幕第58章 斷章狗第2章 【手提式大明朝廷】第91章 上架感言第139章 黃銅計劃!第54章 上秤千斤重第213章 《請刊鄉試答卷明正視聽並肅典制疏第319章 《請派御史清查京營弊政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