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章 《請修長城並編練薊遼兵馬疏》

女真人?

蘇澤皺眉,從裝扮上看,跟在隊伍後面的應該就是女真人了。

如今大明在遼東採取的政策,主要還是以夷制夷,對很多女真部落都進行了冊封,還頒發敕書和他們交易,譚綸帶一些女真人回京倒是也正常。

但是蘇澤對女真人本能沒有好感,也不贊同這種姑息養奸的政策。

看了熱鬧,蘇澤就回到詹事府上班去了。

譚綸作爲兼領的兵部侍郎,回京述職,首先要去拜見本部長官,也就是兵部尚書霍冀。

霍冀在兵部大堂接見了譚綸,譚綸又將身邊的武將引薦給了霍冀。

“大司馬,這是遼陽總兵李成樑,此番蘇子河大捷,就是李總兵的功勞。”

霍冀只是微微點頭,但是李成樑對他行了一個參拜大禮,臉上滿是激動的神色。

譚綸領着他來見霍冀,已經算是破格了。

WWW¸тт kΛn¸C O

論職位,李成樑不過是一個總兵,還是武將,在大明這種體制下,兵部尚書的一句話,就可以決定無數總兵的前途命運。

霍冀能記住這個名字,已經是李成樑這次入京最大的收穫了,兩位高級文官交談,他不敢多聽,直接走出門外,自願當起了看守。

譚綸覺得有些丟臉,兵部節堂是普通人敢擅自靠近的嗎?需要你一個總兵當看守?

霍冀也對一個遼陽總兵沒什麼興趣,他對着譚綸說道:

“子理啊,如今的朝局和前朝不同,你只要實心用事,必然有出頭之日。”

霍冀其實和譚綸也算是老上下級關係了,以前譚綸在地方上協助胡宗憲抗倭,譚綸就是胡宗憲聯絡兵部的紐帶,那時候霍冀就是負責後勤的兵部侍郎。

後來胡宗憲倒臺,譚綸出身進士,算是清流一派,勉強沒有被清算,但是也被邊緣化到四川任職。

霍冀這句話,其實就是告訴譚綸,如今朝堂和前朝嚴嵩當權不一樣,不要想着在京師鑽營送禮,而是要好好做出政績來。

譚綸自然一下子明白了霍冀的意思,他連忙說道:

“大司馬,這次下官來京師,除了面陛述職外,就是爲了整頓薊遼防務。”

說完這些,譚綸掏出一份奏疏遞給霍冀。

霍冀看完了奏疏,皺着眉頭遞還給譚綸,說道:

“你所奏之事,非是兵部能獨斷的。”

“不過本官可以給你指條路,今日下衙後,你去找蘇子霖。”

譚綸這次能復起,都是因爲蘇澤的《平戎策》,蘇澤也算是他半個舉主,本來譚綸也是要去上門拜訪的。

何況他的老友徐渭也在蘇澤府上做幕僚。

但是譚綸沒想到,霍冀竟讓他拿着奏疏去找蘇澤?

不是,霍大人您纔是兵部尚書吧?

當然,作爲一名老練的官員,譚綸沒有多問,只是默默地拿回了奏疏。

接下來譚綸又去通政司,遞上了請求陛見的奏疏,再向內閣投了帖子,請求閣老的召見。

當然,並不是所有回京的大員,都能得到皇帝和閣老們召見的。

前陣子大明的焦點都在宣大,譚綸這個薊遼總督上任後也沒有什麼存在感,比較大的戰事就是遼陽附近的女真人叛亂,然後被李成樑帶兵驅逐了,但是戰果也就是斬首幾十枚,和戚繼光在東勝衛的大勝沒法比。

等這些事情忙完了,也到了下衙的時間。

天色剛剛黑,譚綸就換上了普通儒衫,領着李成樑等在了張居正的府前。

蘇澤雖然在《平戎策》推薦了譚綸,但譚綸的正式調任,是刑部尚書毛凱在閣部會議上力薦,又是張居正贊同才通過的任命。

刑部尚書毛凱站隊張居正,所以譚綸真正的舉主是張居正,等到下衙後他就親自來張居正府上拜會。

“譚公,咱們就這麼空手來拜會張閣老,合適嗎?”

李成樑站在譚綸身側,心虛的問道。

譚綸有些後悔帶這個粗人來京師,原本是看他在遼東驍勇善戰,卻沒想到是個政治上的白癡。

你要是大箱子小箱子送到張居正府上,你看看明白張閣老會不會彈劾你。

張居正對於譚綸還是很重視的,送上拜帖不一會兒,管事就開門將二人迎接了進去。

走在張府,沒見過世面的李成樑連連感嘆,引得路過的僕從都躲避,領路的管事更是露出鄙夷的目光。

譚綸更加後悔帶着李成樑,好不容易來到張居正的書房前,譚綸不敢再讓李成樑進去丟人,留下李成樑獨自進入張府書房。

“拜見張相公。”

譚綸比張居正還要早一科中進士,但是他的科場名次靠後,沒有能進入翰林院。

這之後譚綸靠着軍務不斷升遷,算是走上了文官的“非主流”道路。

後來因爲抗倭戰爭平步青雲,但又因爲胡宗憲的事情被朝廷雪藏。

譚綸明白權力的可怕,所以面對小自己五歲的張居正,譚綸禮數週全,不敢得罪這位當朝三輔。

不過出乎譚綸所料,張居正卻十分的客氣,噓寒問暖了半天后,眼見氣氛到了,譚綸將自己的奏疏遞給張居正。

鯨油燈下,張居正翻看了譚綸的奏疏,看完之後他說道:

“這件事子理(譚綸字)兄和大司馬談過了嗎?”

譚綸說道:

“大司馬說這等軍國大事,兵部不能獨斷。”

張居正看着譚綸道:

“然後呢?”

譚綸愣了一下,還是老老實實的說道:

“大司馬讓我找蘇子霖。”

張居正罕見的露出笑容,他將奏疏還給譚綸說道:

“那我也是這句話,子理兄去找蘇子霖吧。”

“?”

等到從張居正家出來,李成樑湊上來問道:

“譚公,我們現在去哪裡?”

譚綸懶得多說,揮揮袖子說道:

“跟我走。”

ωωω ¸ttκá n ¸c o

——

等到蘇澤接到門房的通告,看着譚綸的拜帖,疑惑的看向徐渭。

舉主之說,其實是官場的一種上下級人身依附關係。

上級舉薦了你,纔算是舉主,重要的是“主”,而不是舉。

所以蘇澤雖然上書《平戎策》,但是譚綸可是兵部侍郎加薊遼總督,妥妥的高品大員,怎麼可能認蘇澤這個正五品是舉主。徐渭思考了一下說道:

“東翁,譚子理今日急着拜訪,應該是薊遼軍務有關,他定是有什麼事情要東翁幫忙。”

蘇澤雖然疑惑爲什麼譚綸要找自己,但還是帶着徐渭去門前迎接譚綸。

“譚公,這是哪位閣老的宅子?”

李成樑這次入京也是大開眼界,見識到了京師這個花花世界後,李成樑對權力充滿了敬畏。

譚綸是薊遼總督,是在遼東軍政一把抓,說一不二的存在。

但是這樣的大員,在京師也要小心翼翼,做低伏小。

李成樑在兵部的時候,看到多少總兵級別的武將,小心翼翼的坐在兵部大門前的茶肆裡,一臉熱切的看着兵部進出的官員。

他還見到了兵部尚書,又去了內閣三輔的府上。

看到蘇澤這座御賜的龐大宅邸,李成樑想到的這肯定這又是一座內閣閣老的宅子。

“這是蘇翰林的宅子,進宅後別說話!”

這下子李成樑又是疑惑又是羨慕。

京官就是好啊!一個翰林都能有這麼好的宅子!這次回去一定要讓兒子好好讀書!

但是疑惑譚綸這樣的大員,爲什麼要這麼晚親自登門拜訪一位翰林?

不過李成樑也算是懂得察言觀色,他也看出譚綸對自己的嫌棄,沒敢多問,只是做了一個閉嘴的動作。

譚綸更加後悔帶着李成樑了,但事到如今也只能領着他進了蘇府的大門,一進門見到了蘇澤和徐渭後,譚綸立刻上前打招呼。

蘇澤笑吟吟的接待二人,有譚綸老友徐渭在場,氣氛很快融洽起來。

這時候譚綸纔想起了李成樑,於是向蘇澤說道:

“蘇翰林,這位是遼陽總兵李成樑,我帶他一起來京師述職。”

李成樑連忙向蘇澤叉手,但是卻一言不發。

譚綸看向李成樑,只見到他又做出一個噤聲的動作,氣得譚綸踹了他一腳,李成樑這才發聲說道:

“末將李成樑,拜見蘇閣,蘇翰林!”

徐渭本來就是曠達的人,他見到李成樑這副滑稽的樣子,失聲笑了出來。

就連蘇澤也有些壓不住嘴角,這讓譚綸更氣了,發誓這次回去要讓李成樑長駐遼陽!

蘇澤將兩人迎接到了待客的花廳,這一路上李成樑又是好奇的左右張望,一副沒見過世面的樣子。

等四人來到花廳,侍女又送上茶水。

譚綸寒暄了一會兒,這才掏出自己的奏疏,遞給蘇澤說道:

“蘇翰林,這份奏疏張閣老和霍尚書都看了,兩位都讓我來找你。”

蘇澤疑惑的接過奏疏,《請修長城並編練薊遼兵馬疏》。

蘇澤翻開了譚綸的奏疏,這份奏疏分成了兩個部分。

第一個部分是譚綸請求朝廷重新整修薊遼的長城。

說起萬里長城,蘇澤腦海中都是前世八達嶺那樣的磚砌長城,但實際上這都是明清才整修的。

先秦長城用的主要材料是石頭和土。

特別是西北一段的長城,其實主要就是夯土城牆,如果附近有采石場,纔會使用石頭堆砌。

這主要還是制磚技術的發展。

漢唐的時候,民間燒製的磚頭不結實,磚是一種比較珍貴的建材,主要用於宮殿和陵寢。

秦漢就禁止庶民燒磚,西漢磚槨墓屬列侯級特權。

東漢磚墓才下放到了豪強地主階層,這時候的城牆基本上都是夯土的。

宋元時代,磚開始普及,但是也只用來佛塔和亭臺,但是因爲漢唐使用磚石作爲墓葬的傳統,讓普通百姓還是忌諱用磚砌牆,最多也就是用磚鋪地。

一直到了明代,制磚技術成熟,朱元璋規定官府衙門必須要用磚來砌,算是破除陽宅不用磚頭砌牆的傳統,民居廣泛的用磚後,制磚技術才進一步發展。

到了嘉隆時期,制磚技術已經徹底成熟,民間也基本上都換上了磚瓦房。

譚綸奏疏前半部分,就是請求朝廷重修薊遼部分的古長城,在原本夯土的城牆前後加上磚石。

而後半部分,就是譚綸奏請要求訓練薊遼兵馬。

譚綸在奏疏上說,他接任薊遼總督後發現,整個薊遼的兵馬分散,每次敵人來攻打的時候都是集中過來,分散的兵馬不利於防守。

燕、趙的士卒一向驕慣,但是治軍要用嚴令,薊遼的老兵動不動就鬧事,距離京師又近,容易造成動盪。

譚綸提出,將整個薊遼編練成三個營,分別委任總兵官來管理他們,每年春季與秋季兩個防禦期,三營的兵馬各自調至邊關附近。

如果敵人來了就集中禦敵,敵人不來就在邊關秋訓。

然後譚綸還對大明邊疆政策提出了異議,他認爲如今在遼東遼西地區的以夷制夷思路是不對的,遼東的女真人和遼西的蒙古人頻繁來往,特別是女真人經常掠奪漢地人口,學習大明的官制和技術。

每次他們叛亂,大明派兵後他們就逃跑,拖到大明軍隊疲乏,軍費開支巨大的時候再請降。

而朝廷爲了節省開支,總是赦免他們的叛亂,甚至還要再賞賜撫卹這些叛亂過的女真人。

比如這次遼陽附近叛亂的建州女真王杲,他被李成樑擊敗後逃跑,現在又上書請降。

譚綸不敢擅自決定,又將王杲的請降書帶到了京師,但是譚綸建議朝廷這次不要姑息王杲,要真的懲辦建州女真以儆效尤。

譚綸對於遼東的政策,還是認爲朝廷應該移民實邊。

蘇澤看完後連連點頭,譚綸不愧是兵法大家,他奏疏上的內容都是切中要害的。

特別是他的遼東政策,蘇澤是十分贊同。

“譚公大才,策策切中時弊,直接上疏就是了,有何顧忌?”

譚綸看了一眼蘇澤,這才說道:

“哎,東勝衛大戰後,俺答封貢,朝堂上罷兵止戈的呼聲很大。”

“重修薊遼長城耗資巨大,在譚某之前歷任薊遼總督上書都被言官彈劾。”

“遼東也是如此,薊遼地區的巡按、巡關御史全都支持接受王杲的降書,早止兵戈。”

好傢伙,打了一場勝仗,大明言官又搞上了靖綏主義。

蘇澤立刻說道:

“譚公放心,您明日且上書,蘇某也會上書響應您的!”

第35章 馮保第139章 黃銅計劃!第92章 巡案人選(一更!)第87章 齊發力第81章 清田第7章 張居正不報隔夜仇第317章 《防民之口甚於防川疏》第284章 讓草原再次偉大第267章 再苦苦百姓第196章 期貨,糧食和酒第169章 任務完成!第101章 一條鞭法的前置國策(十更)第131章 莫須有第125章 實學第92章 巡案人選(一更!)第74章 襲職盛況第111章 疑似有些太激進了(加更!)第201章 莫非王土第72章 內閣的眼藥第69章 寡斷第137章 禮物的藝術第162章 棱堡和火炮第169章 任務完成!第288章 禮部辯禮第212章 黑暗森林第103章 再次經筵(二更)第261章 義利之辯第244章 走一步看三十步第134章 考成法的弊端第93章 張居正獨對(二更)第51章 國祚減二第205章 《請改貢例疏》第261章 義利之辯第94章 《海國記》(三更)第134章 考成法的弊端第203章 《驛路改革疏》第296章 辯個痛快!第108章 《請開登萊通商疏》!(加更!)第280章 節省威望點的新用法第101章 一條鞭法的前置國策(十更)第268章 神劍再斬妖第317章 《防民之口甚於防川疏》第36章 誰贊成?誰反對?第306章 通政司怪談其五第111章 疑似有些太激進了(加更!)第144章 《請重開登遼海輸疏》第320章 必須要出重拳第198章 再下西洋之議第182章 草原奇旅第174章 【記憶宮殿香囊】的用法第249章 《奏請通政司兼領海疆諜報事疏》第165章 統計學魅力時刻第179章 四民說和請徵商稅第41章 冊立第20章 《請修帝鑑圖說疏》第138章 送給張居正的大禮第254章 蒸汽機第323章 掌印之爭,素來如此第5章 何爲祖宗法?第3章 《請罷早朝疏》第31章 大明神劍第253章 水毒病第148章 妖報風波(加更!)第115章 敕勒川上的板升城第177章 《請廢匠竈樂諸籍疏》第7章 張居正不報隔夜仇第66章 殃及池魚第7章 張居正不報隔夜仇第177章 《請廢匠竈樂諸籍疏》第211章 升官正五品第17章 威望增加第311章 《奏請開設國子監預科疏》第322章 《聯名共議財政制度議》第200章 舌戰第235章 趁熱打鐵再上一疏第147章 連上兩疏第234章 太子的南洋攻略第248章 是時候出重拳了!第322章 《聯名共議財政制度議》第307章 嚴打大案第7章 張居正不報隔夜仇第147章 連上兩疏第174章 【記憶宮殿香囊】的用法第298章 宗藩殖拓之始第297章 請個國主?第47章 助攻第97章 國祚再加(六更)第110章 你還沒入閣吧?第207章 秀榮馬場第12章 第二次上疏第174章 【記憶宮殿香囊】的用法第54章 上秤千斤重第179章 四民說和請徵商稅第210章 大捷!告廟大捷!第148章 妖報風波(加更!)第117章 《請除遼藩疏》第123章 丹術第205章 《請改貢例疏》第67章 第八疏求戰第72章 內閣的眼藥
第35章 馮保第139章 黃銅計劃!第92章 巡案人選(一更!)第87章 齊發力第81章 清田第7章 張居正不報隔夜仇第317章 《防民之口甚於防川疏》第284章 讓草原再次偉大第267章 再苦苦百姓第196章 期貨,糧食和酒第169章 任務完成!第101章 一條鞭法的前置國策(十更)第131章 莫須有第125章 實學第92章 巡案人選(一更!)第74章 襲職盛況第111章 疑似有些太激進了(加更!)第201章 莫非王土第72章 內閣的眼藥第69章 寡斷第137章 禮物的藝術第162章 棱堡和火炮第169章 任務完成!第288章 禮部辯禮第212章 黑暗森林第103章 再次經筵(二更)第261章 義利之辯第244章 走一步看三十步第134章 考成法的弊端第93章 張居正獨對(二更)第51章 國祚減二第205章 《請改貢例疏》第261章 義利之辯第94章 《海國記》(三更)第134章 考成法的弊端第203章 《驛路改革疏》第296章 辯個痛快!第108章 《請開登萊通商疏》!(加更!)第280章 節省威望點的新用法第101章 一條鞭法的前置國策(十更)第268章 神劍再斬妖第317章 《防民之口甚於防川疏》第36章 誰贊成?誰反對?第306章 通政司怪談其五第111章 疑似有些太激進了(加更!)第144章 《請重開登遼海輸疏》第320章 必須要出重拳第198章 再下西洋之議第182章 草原奇旅第174章 【記憶宮殿香囊】的用法第249章 《奏請通政司兼領海疆諜報事疏》第165章 統計學魅力時刻第179章 四民說和請徵商稅第41章 冊立第20章 《請修帝鑑圖說疏》第138章 送給張居正的大禮第254章 蒸汽機第323章 掌印之爭,素來如此第5章 何爲祖宗法?第3章 《請罷早朝疏》第31章 大明神劍第253章 水毒病第148章 妖報風波(加更!)第115章 敕勒川上的板升城第177章 《請廢匠竈樂諸籍疏》第7章 張居正不報隔夜仇第66章 殃及池魚第7章 張居正不報隔夜仇第177章 《請廢匠竈樂諸籍疏》第211章 升官正五品第17章 威望增加第311章 《奏請開設國子監預科疏》第322章 《聯名共議財政制度議》第200章 舌戰第235章 趁熱打鐵再上一疏第147章 連上兩疏第234章 太子的南洋攻略第248章 是時候出重拳了!第322章 《聯名共議財政制度議》第307章 嚴打大案第7章 張居正不報隔夜仇第147章 連上兩疏第174章 【記憶宮殿香囊】的用法第298章 宗藩殖拓之始第297章 請個國主?第47章 助攻第97章 國祚再加(六更)第110章 你還沒入閣吧?第207章 秀榮馬場第12章 第二次上疏第174章 【記憶宮殿香囊】的用法第54章 上秤千斤重第179章 四民說和請徵商稅第210章 大捷!告廟大捷!第148章 妖報風波(加更!)第117章 《請除遼藩疏》第123章 丹術第205章 《請改貢例疏》第67章 第八疏求戰第72章 內閣的眼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