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保守和進步

第113章 保守和進步

面對黃驥三番五次的挑釁,蘇澤也不慣着,只是帶着淡淡的笑容說道:

“不就是‘華夷’嗎?太子殿下早就告訴蘇某了。”

聽到蘇澤直接說出了本次經筵的題目,黃驥的臉色立刻就變了。

該死的!竟然是太子親自將題目通知他的!

再一想到前幾次經筵,太子專門點名讓蘇澤發言。

這下子東宮猜測的皇太子和蘇澤的特殊關係,就已然坐實。

真該死啊!

黃驥又瞥見了蘇澤腰間的龍鳳紋玉佩,那是皇太子御賜的貼身玉佩,再看到蘇澤腰間御賜的玉帶,更是嫉妒到眼睛都紅了。

打擊了黃驥的氣焰,蘇澤踏步走入了明倫堂。

黃驥看着蘇澤飄然邁入明倫堂,氣得一甩袖子,也跟着蘇澤踏入明倫堂。

“且讓你再囂張一陣子!”

黃驥嘴裡嘟嘟囔囔,和上次不同,這一次經筵的題目是給到全體講官的,這一次東宮的講官們爲了壓倒蘇澤,已經做好了充足的準備。

羣策羣力,還能打不過你蘇澤一人?黃驥暗下決心,此次一定要駁倒蘇澤!

進入明倫堂後,少詹事殷士儋看了一眼蘇澤,接着又看了一下坐在龍牀上的皇太子朱翊鈞,等到所有講官到齊了後,殷士儋宣佈經筵開始:

“此次經筵的題目是‘華夷’,諸位講官依次發言。”

殷士儋也改變了策略,與其讓朱翊鈞自己點人發言,還不如讓所有人都輪流發言,這樣就可以稀釋蘇澤的發言時間。

黃驥等大部分講官也是一喜,這一次他們的講稿都是通用的,就算是依次發言,也能保持思想的連貫性,這下子蘇澤一個人肯定打不過所有人!

龍牀上的朱翊鈞只覺得輪流發言也很有趣,於是點頭同意了殷士儋的辦法。

緊接着,被點到名的講官,張口開始了“夷狄論”。

其實“華夷”這個題目,到了明代中期以後,幾乎都有了標準答案了。

標準到每個讀書人幾乎都只會給出同一個答案,標準到這個題目連縣試都不會用這個當做考題的地步。

土木堡之變後,大明士大夫的“華夷之辯”,其實就一個主題,“夷狄者,禽獸也”。

堅持華夷大防,嚴防夷狄入侵,這就是明代中期華夷之辯的標準答案。

至於在這個前提下,延伸出的兩個流派,出發點也都是一致的。

一種就是完全的防守主義,對於“胡風”昌盛的地區,大明可以主動放棄,甚至連羈縻都不要,明代中期衛所收縮,主動放棄西域,就是這種思潮下的產物。

另外一種稍顯主動點,就是驅趕夷狄離開土地,對於那些投靠中原的夷狄也是利用爲主,使用漢代的政策利用他們去攻打其他夷狄部落,將這些異族當做分割野蠻和文明的屏障。

講官們依次發言,基本上都是圍繞這個論斷來談的。

至於理論基礎,華夷之辯這個命題實在是太古老了,無論是漢儒還是宋儒,都對這個命題有着相當完備的理論。

特別是南宋理學,在南宋時代背景下,物理上打不過北方的夷狄,口上頭對夷狄的批判卻是最多的。

能夠選入東宮擔任講官,也都是翰林出身,這幫講官輪番上陣,講得朱翊鈞昏昏欲睡。

等到衆人你一言我一語講完,終於到了蘇澤的時候,龍牀邊上的張宏輕輕推了朱翊鈞一把,小胖鈞立刻精神起來,眼巴巴的看着蘇澤。

而其他講官的目光,也落在了蘇澤身上。

蘇澤清了清嗓子說道:“韓昌黎曰:‘諸侯用夷禮則夷之,進於中國則中國之’。”

在場衆人愣了一下,蘇澤開頭就引用了唐代韓愈的觀點,而不是從孔孟開始,這讓龍牀上的朱翊鈞精神一振。

“臣以爲,入華夏則華夏也,出華夏則夷狄也。”

“華夏夷狄之分,非爲血脈,而是其是否封中華爲正朔。”

蘇澤這番爆論,直接引爆了明倫堂。

衆講官紛紛斥責:

“荒謬!”

“夷狄沐猴而冠,也能稱華夏?”

衆人紛紛向蘇澤開火,場面又混亂起來。

龍牀上的朱翊鈞雙眼放光,果然蘇師傅出手,就是不同凡響!

一句話就讓昏昏欲睡的經筵熱鬧起來!

打起來!

朱翊鈞暗暗叫好,只可惜少詹事殷士儋站出來,維持了現場秩序。

殷士儋說道:

“諸位講官既然有了分歧,那就在太子面前辯個清楚,依次發言。”

殷士儋自然不是爲了幫助蘇澤。

在他看來,華夷之辯這個題目已經很清楚了,他提前給了講官們題目,講官們也做了充分的準備。

既然蘇澤又出爆論,這一次正好可以讓衆人圍攻蘇澤,徹底將他駁倒,這樣皇太子就能看清他的真面目,不再被他的妖言蠱惑了。

這就是殷士儋的目的。

果不其然,殷士儋說完,在場講官迅速分成兩派。

蘇澤一派,其他講官一派。

其他講官紛紛開始駁斥蘇澤的觀點,你一言我不語好不熱鬧。

朱翊鈞眼睛越看越亮,其實六歲的他根本聽不懂講官口中的高深理論,他只是看到這些平日裡斯文的講官們,歇斯底里的抨擊蘇澤,這實在是太熱鬧了!

反觀蘇澤這邊,面對講官們的攻擊,都是微笑並且沉默着。

等到衆講官都說了一輪,蘇澤這才清了清嗓子說道:

“諸位都說完了?輪到蘇某了。”

“蘇某就一句話,太祖以明革元,但是也承認元代帝祚,我大明典儀也會一併祭祀元帝,何也?”

蘇澤這句話說完,所有人都愣住了。

蘇澤這句話,可以說是打中了衆人的七寸。

朱元璋是承認元代的!

朱元璋承認元代諸帝作爲中原皇帝的正統性,也將元代皇帝作爲前朝皇帝一併祭祀。

蘇澤繼續加碼說道:

“太祖曾對臣下言,‘元雖夷狄,然君主中國且將百年,朕與卿等父母皆賴其生養’。”

這句話說完,在場衆人都沉默了。

龍牀上的朱翊鈞興奮的都要鼓掌了,他小聲對身邊的張宏問道:

“太祖真的這麼說過?”

張宏雖然在司禮監讀過書,但是文化水平還是有限,他只好含糊說道: “諸位講師都是飽學鴻儒,既然他們沒反駁,蘇翰林說的應該是真的。”

張宏又說道:

“帝王廟之中,確實有元世祖。”

明初的時候,朱元璋建立帝王廟,這座廟中只供奉了明代之前的優秀帝王,合計只有十六位。

這十六位帝王,秦漢以下帝王僅有漢、唐、宋、元四朝,漢高祖、漢光武、唐太宗、宋太祖、元世祖五人而已。

像“千古一帝”秦始皇,都因“功德有愧”而不得入,甚至一度被列入廟祀的隋文帝后來也被罷黜。

既然蘇澤說的是實情,那朱翊鈞就更興奮了!他激動的看着這場辯論。

蘇澤看向衆人,其實這倒不是這些講官的學術水平差,而是大明的學術思潮是在變化的。

其實在元明鼎革的時期,這個時期的統治集團是積極向上的,風氣也相對開放的。

朱元璋承認元代法統,其實也存在幾個想法。

承認元代法統,又確定大明的法統是傳自大元,就可以順勢繼承大元的疆域。

就算是控制不到的區域,也算是保留了宣稱權,隨時可以用這個理由去宣戰。

明初時候的幾次對外戰爭,包括成祖朱棣征討草原,征討安南,都是用的這個理由。

此外在元明交際的時代,明廷也有不少官員,在元代也是官員。

特別是地方上,有大量的元代舊官吏,很多士紳地主在元代也是士紳地主。

承認元代法統,也是團結這部分人,吸收他們進入大明的體系中。

而等到了土木堡之變後,再到了嘉靖朝抗倭和俺答兩場對外戰爭後,思想風氣又發生了變化。

失去了軍事上的自信,文化上也開始失去自信,而明初那種開疆拓土的精氣神也散了,也沒人再提開疆拓土了,大明朝纔開始嚴守華夷大防,思想界風氣也開始逐漸保守。

蘇澤顯然是要扭轉這種風氣的。

至少要讓朱翊鈞這個皇太子改變這個想法。

嚴搞華夷大防的結果,本質上是一種“夷狄恐懼症”,這種恐懼症甚至病態到連夷狄的土地都不願意佔領,認爲這些土地都是“髒東西”,佔領了會污染華夏的純粹性。

明代中晚期其實也有幾次對外戰爭的勝利,但是勝利後反而主動後撤,就是這種“夷狄恐懼症”的結果。

而蘇澤要做的,是要回到朱元璋的道路上去,也就是不再用血統來區分夷狄華夏,而是用文化上來區分!

簡單的說,就是你認同中華文明,就是華夏人!你不認同中華文明,血統上是漢人,那你也是夷狄!

這種區分方式,比起狹隘的血統主義,所建立的國族認同更加廣泛。

而與此同時,這種國族認同下,大明也可以對更多地區保持“宣稱權”,等真正需要對外擴張的時候,也能夠減少內部的阻力。

這就是思想上的鬥爭,思想上的鬥爭總要比現實中的鬥爭更快一步,因爲不能等到現實問題擺在面前的時候再討論。

而隆慶時期,恰恰也是一個好的歷史節點。

剛剛打贏了對倭戰爭,民族信心有所回升。

邊關太平,商貿復甦,國家吏治穩定,官府也相對廉潔高效。

工商繁榮帶來的思想繁榮,各種理論也有討論空間,而不是晚明那種極端環境。

這個時候拋出蘇澤的“華夏觀”,恰恰是最好的時候!

除此之外,蘇澤也是在發明“中華民族”。

近代國家最重要的概念,就是“民族”這個概念,就算是到了蘇澤穿越前的那個時代,民族國家依然是國家的主流。

但實際上民族這個概念,是近代纔出現的,至少大明百姓,是沒有民族這個概念的。

華夷觀轉向民族觀,形成中華民族這個概念,再塑造出國族認同,期間還有好幾步要走。

但民族概念一旦形成,國家的凝聚力就會進一步上升。

一個更廣泛的國族認同,也就意味着更大的領土宣稱,更加積極靈活的對外政策,這都是單一狹隘民族國家所不能比的。

這也是清末以後,無論是民國還是新中國,都不提狹隘的民族概念,而是強調“中華民族”的原因。

殷士儋看到衆講官又被蘇澤駁倒,心中嘆息一聲,怎麼就生了蘇澤這麼個妖孽。

東宮這麼多的講官,卻都說不過蘇澤一人。

就在殷士儋準備結束這場經筵的時候,黃驥實在是忍不住了,他跳出來說道:

“蘇講官這番話,豈不是混淆了夷狄和華夏之辯?若是北寇假意歸附,再行五胡亂華之事,你豈不是千古罪人!”

蘇澤看看了一眼黃驥,卻對他的觀感好上了一些,這人雖然古板,但是也是有思考的。

蘇澤坦然說道:

“五胡亂華的根源,在於晉代遷夷狄戍邊,又因爲八王之亂火併,關內空虛讓異族趁虛而入。”

“但晉代實行的國策,其實也是漢代賈誼以夷狄戍衛中華的思想。”

“但是此策,也有大弊!”

“歸化夷狄戍衛華夏,但還是視他們爲夷狄。而以夷狄戍邊,則中原承平,將嬉兵疲,那作爲藩屏的夷狄起了異心,刀口對內,則天下亂也!”

“五胡亂華,安史之亂,皆是如此!”

賈誼這套理論,初看自然是不錯,用內遷的胡人來防禦胡人,也就是所謂用熟胡制生胡,放在晉代就是內遷關外異族戍邊,在唐代就是啓用胡人節度使招募胡兵戍邊。

蘇澤說道:

“故而太祖不用此策!”

黃驥還是不服氣的說道:“那邊關內遷的部落應該如何?”

蘇澤說道:

“當然要按照宗周的辦法,對其編戶齊民,化胡爲漢,等教化他們爲漢民後,也要以漢民待之。”

這下子黃驥也不說話了,顯然蘇澤的回答已經超過了他的知識範圍。

民族同化自然不是簡單的一句口號,實際操作有很多東西,但是理論上蘇澤已經無懈可擊,見到這次還是無法駁倒蘇澤,殷士儋只能結束了這次經筵。

等到蘇澤走到東宮門口,再次被張宏叫住。

(本章完)

第114章 一不小心文抄了(加更)第326章 再補閣臣第42章 經筵第236章 從報紙得到捷報的兵部第119章 遼王覆滅第329章 看茶,上好茶第318章 吃空餉的京營第76章 閣部會議!第257章 通政司怪談其四第4章 高拱第301章 《請聖駕檢閱武監演武疏》第102章 皇太子追更(一更)第201章 莫非王土第53章 化緣禮部第201章 莫非王土第13章 請修國史第209章 萬騎叩邊!第19章 第四封奏疏第171章 老朱家的微操之魂第65章 言官的進攻第54章 上秤千斤重第65章 言官的進攻第224章 書中自有黃金屋第58章 斷章狗第320章 必須要出重拳第223章 《請設國子監武科疏》第170章 橙色道具記憶宮殿香囊第329章 看茶,上好茶第296章 辯個痛快!第172章 國之大事第306章 通政司怪談其五第316章 報道引起的科道風暴第33章 第五疏,金瓶掣籤第106章 北方開關(4k)第35章 馮保第22章 升遷途徑第315章 王玄策故事第150章 破譯《營造法式》第211章 升官正五品第288章 禮部辯禮第112章 塗色遊戲第282章 順義王之死第210章 大捷!告廟大捷!第91章 上架感言第49章 暗中博弈第172章 國之大事第148章 妖報風波(加更!)第308章 一日破案第79章 靈活的祖訓第246章 中興的誘惑第12章 第二次上疏第245章 《請御覽水晶宮博覽會疏》第123章 丹術第104章 所謂祖訓(三更)第86章 【事後畫冊】第295章 金座玉佛第265章 海上京觀第323章 掌印之爭,素來如此第319章 《請派御史清查京營弊政疏》第7章 張居正不報隔夜仇第137章 禮物的藝術第54章 上秤千斤重第48章 流黜(加更!)第257章 通政司怪談其四第267章 再苦苦百姓第144章 《請重開登遼海輸疏》第193章 再用【事後畫冊】第115章 敕勒川上的板升城第33章 第五疏,金瓶掣籤第15章 圈子第82章 代王第62章 俺答入寇第282章 順義王之死第318章 吃空餉的京營第259章 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第31章 大明神劍第306章 通政司怪談其五第171章 老朱家的微操之魂第143章 國祚加五第121章 堂堂連載第134章 考成法的弊端第115章 敕勒川上的板升城第240章 不裝了,蘇澤出手第175章 百戲會開幕!第138章 送給張居正的大禮第91章 上架感言第200章 舌戰第201章 莫非王土第312章 禮部本意是壞的第325章 李春芳辭相第309章 優秀的向上管理能力第253章 水毒病第174章 【記憶宮殿香囊】的用法第302章 檢閱三軍第274章 “排隊槍斃”第26章 紫色道具第294章 三合一疏第318章 吃空餉的京營第66章 殃及池魚第78章 公私
第114章 一不小心文抄了(加更)第326章 再補閣臣第42章 經筵第236章 從報紙得到捷報的兵部第119章 遼王覆滅第329章 看茶,上好茶第318章 吃空餉的京營第76章 閣部會議!第257章 通政司怪談其四第4章 高拱第301章 《請聖駕檢閱武監演武疏》第102章 皇太子追更(一更)第201章 莫非王土第53章 化緣禮部第201章 莫非王土第13章 請修國史第209章 萬騎叩邊!第19章 第四封奏疏第171章 老朱家的微操之魂第65章 言官的進攻第54章 上秤千斤重第65章 言官的進攻第224章 書中自有黃金屋第58章 斷章狗第320章 必須要出重拳第223章 《請設國子監武科疏》第170章 橙色道具記憶宮殿香囊第329章 看茶,上好茶第296章 辯個痛快!第172章 國之大事第306章 通政司怪談其五第316章 報道引起的科道風暴第33章 第五疏,金瓶掣籤第106章 北方開關(4k)第35章 馮保第22章 升遷途徑第315章 王玄策故事第150章 破譯《營造法式》第211章 升官正五品第288章 禮部辯禮第112章 塗色遊戲第282章 順義王之死第210章 大捷!告廟大捷!第91章 上架感言第49章 暗中博弈第172章 國之大事第148章 妖報風波(加更!)第308章 一日破案第79章 靈活的祖訓第246章 中興的誘惑第12章 第二次上疏第245章 《請御覽水晶宮博覽會疏》第123章 丹術第104章 所謂祖訓(三更)第86章 【事後畫冊】第295章 金座玉佛第265章 海上京觀第323章 掌印之爭,素來如此第319章 《請派御史清查京營弊政疏》第7章 張居正不報隔夜仇第137章 禮物的藝術第54章 上秤千斤重第48章 流黜(加更!)第257章 通政司怪談其四第267章 再苦苦百姓第144章 《請重開登遼海輸疏》第193章 再用【事後畫冊】第115章 敕勒川上的板升城第33章 第五疏,金瓶掣籤第15章 圈子第82章 代王第62章 俺答入寇第282章 順義王之死第318章 吃空餉的京營第259章 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第31章 大明神劍第306章 通政司怪談其五第171章 老朱家的微操之魂第143章 國祚加五第121章 堂堂連載第134章 考成法的弊端第115章 敕勒川上的板升城第240章 不裝了,蘇澤出手第175章 百戲會開幕!第138章 送給張居正的大禮第91章 上架感言第200章 舌戰第201章 莫非王土第312章 禮部本意是壞的第325章 李春芳辭相第309章 優秀的向上管理能力第253章 水毒病第174章 【記憶宮殿香囊】的用法第302章 檢閱三軍第274章 “排隊槍斃”第26章 紫色道具第294章 三合一疏第318章 吃空餉的京營第66章 殃及池魚第78章 公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