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6章 蘇公樓建成

還是平時更活躍的王家屏說道:

“子霖兄,我們二人想要外任。”

這下子輪到羅萬化驚訝了。

庶吉士館選成爲翰林,是多少讀書人的追求,這就是科舉的青雲之路。

那些翰林院的老翰林們,就算是在翰林院苦熬着,也不願意離開翰林院,去地方上擔任“濁職”。

王家屏和張位卻在館選成功後,主動要求外任?

蘇澤玩味的看着兩人問道:

“忠伯(王家屏字)兄,明成(張位字)兄,二位仁兄爲何要外任?”

這下子反而是張位回答了,他說道:

“子霖兄,我們想要外任,還是因爲你的文章啊。”

羅萬化疑惑道:“子霖兄的文章?”

張位說道:“子霖兄在報紙上說,此爲‘大爭之世’,吾等在翰林院見了那麼多蹉跎歲月的老翰林,實在不想重蹈他們覆轍。”

張位說道:

“所以我們二人商議,想要外任,做出一番事業來。”

其實張位也說了一半的理由。

他們迫切想要外任,也有同輩競爭的壓力。

同輩競爭,來自於周圍同輩的壓力。

人一般不會和比自己年長的人競爭,處於同輩的人站在同一起跑線,是最好的競爭對象。

而科舉同年,就是最典型的同輩了。

大家都是同一年考中進士,進入官場,張位和王家屏也都入選了庶吉士,這放在整個大明歷史上,也都是堪稱輝煌的官場起點。

奈何遇到了蘇澤。

好吧,就算是蘇澤已經超越了同輩的範圍,同年的進士早已經不把他當做同輩看待。

那狀元羅萬化執掌京師第一大報,身兼東宮講官,入仕兩年就編寫完成皇家教材《帝鑑圖說》,這份成就又怎麼看?

那可以說羅萬化是狀元,不用館選就授予翰林官,起點和別的同年不一樣。

那沈一貫這個正五品的禮部郎中,又立下出使草原奇功的又怎麼算?

甚至不要和沈一貫比,沈藻這個湖廣監察御史,剛剛在楚宗案中立功的,還有王任重這個外城巡城御史,穩定京畿治安,剛剛獲得刑部嘉獎。

別人和自己一起進入官場,三年來一事無成,很多沒有成爲庶吉士的同年,也都在地方上任職三年了。

這種壓力下,王家屏和張位萌生了外任的想法。

當然,他們選擇在館選結束後外任,那也是爲了自尊心。

如果館選前提出外任,豈不是說自己沒能通過館選。

先通過館選證明實力,再請求外任,那至少也有了翰林院的工作資歷。

王家屏和張位主動請求外任,蘇澤自然是支持的。

大明的內閣體系還是太缺乏基層經驗,張居正後的閣臣,基本上都對基層情況瞭解不足,大明很多政策都浮在上面,根本執行不下去。

蘇澤知道兩人的做官的能力,但是有做官的能力不代表有做事的能力。

既然兩人求到自己頭上,蘇澤自然願意幫忙。

他問道:

“兩位兄臺,想要去哪裡?”

這下子王家屏和張位大喜,他們想要請蘇澤幫忙,只是希望蘇澤能說服一下重臣們,放自己兩人外任。

剛館選的翰林官請求外任,這在大明歷史上還沒有先例。

執掌翰林院的是掌院學士張居正,執掌吏部的則是吏部尚書高拱。

所以必須要這兩位閣老贊同才行。

而衆所周知,蘇澤和高張二位閣老的關係密切。

但是現在蘇澤不僅僅願意幫忙說情,還主動提出要幫他們安排去向,這自然是意外之喜。

衆所周知,凡是蘇子霖上疏的事情,無事不準。

張位說道:

“子理兄,我想要去山西看看。”

“爲什麼是山西?”

“羊毛、煤炭,這些東西都來自山西,草原動盪,京師的物價都很動盪,從未有一省有如此之重。”

張位說道:

“所以我想去山西看看,看看煤礦是如何開採的,看看馬市是怎麼交易的。”

王家屏則說道:

“子霖兄,我想要去福建。”

“子霖兄也知道,我是山西人,從沒有見過大海。”

“大明海疆千里,海貿之盛還要看福建,我想要看看這海貿到底帶給大明什麼。”

蘇澤看着兩人。

王家屏一個山西人,要去福建看海。

張位已經江西人,要去山西看草原。

兩人來了個南北互換。

蘇澤輕輕釦動指節說道:

“山西那邊,大同巡撫王用汲兩次彈劾大同馬政同知,朝廷已經連續罷黜兩任。”

馬政同知,就是負責大同馬政的官員。

這是個正六品的地方官,張位這個正七品的翰林編修外任綽綽有餘。

當然,這也是一個被翰林們視作“濁職”的職位,甚至因爲馬政同知要經手錢財,更是被認爲是充滿銅臭味道的職位。

但是對於地方官員來說,這個職位又充滿吸引力。

大同馬政同知負責大同馬政,衆所周知這是個油水極多的肥缺。

這也是王用汲連續彈劾兩人馬政同知的緣故。

看到張位對於這個位置感興趣,蘇澤點點頭。

蘇澤又看向王家屏說道:

“忠伯兄,福建那邊,前陣子福建官員上疏,請求撤澎湖巡檢司設縣。”

這是福建幾個沿海城市一同上奏的,原因其實也很簡單。

澎湖只有巡檢司,導致整個澎湖的走私嚴重,這已經影響到了福建港口的利益。

僅僅福建一個省,就有漳州、泉州、福州等三個城市開港,可以說是東南地區海貿最發達的省份。

因爲澎湖緝私不嚴,導致很多商船隻是停靠澎湖,卻不再前往福建。

於是就有了這份奏疏。

王家屏也喜道:

“子霖兄我願意去澎湖。”

蘇澤點頭,這件事對他來說確實是不是什麼難事。

因爲這兩個職位,也都不是競爭激烈的職位,王家屏和張位的科舉名次和資歷,擔任這兩個職位也是綽綽有餘。

兩人又向蘇澤拜謝,接着說道:

“子霖兄,如果我們要外任,這次翰林院分房的事情,我們就不參與了。” “翰林院分房?”

張位回道:

“子霖兄你還不知道嗎?工部已經造出第一批新樓了,陛下恩旨先解決翰林和言官的租房問題,原本我們也報名的。”

蘇澤這纔想起來,自己提議建造新式水泥土樓還是六月份的事情,工部主事黃宗禹負責建造。

現在三個月過去了,第一批土樓竟然已經完工了。

蘇澤看向羅萬化,羅萬化說道:

“子霖兄你實在是太忙了,前兩天我還和你說過這件事,報社採風使還寫了一篇文章,準備登在下一期的報紙上,你都沒注意這件事。”

蘇澤這纔想起來,好像羅萬化依稀說過這件事,但這些日自己操心北疆的事情,沒有將這件事放在心上。

蘇澤想了想說道:“幾位兄臺,我們去看看?”

——

西城,爛面衚衕。

爛面衚衕在菜市口附近,本地有一家制作爛面的小店,因爲口味不錯而聞名京師。

這之後整個衚衕又開了不少爛麪店,因此叫做爛面衚衕。

其實應該叫做爛肉面,是將煮爛的拆骨肉放入面裡。

這種爛面豐儉由人,還能吃上肉,是很有名的市井小吃。

不僅僅是普通百姓偶爾會買,租住在爛面衚衕的官員更是消費主力。

有時候一碗爛面就能頂飽一整夜,也省的在家開伙了。

爛面衚衕邊上有一塊空地,加上週圍的官署房產,黃宗禹選擇在這裡建造了五座新式水泥土樓。

等蘇澤一行人來到爛面衚衕的時候,就已經看到了這三座水泥土樓。

工部經過驗證,土樓最好的高度是四層,又經過工部的規劃,一層分爲四戶。

北面是樓道外,東西兩邊各有一戶,南面則塞下了兩戶,這樣下來,一座土樓就能住上十六戶人。

而五座土樓,就是足足八十戶人家。

這也難怪連張位和王家屏這樣的年輕翰林,都有資格能分到租房的。

張位說道:

“翰林院內其實也有很多老翰林租房住,但是他們不願意搬來新式土樓。”

“爲什麼?”

張位苦笑說道:

“他們說土樓的高層斷了地氣,風水不好,住進去就別想升官了。”

王家屏也露出哭笑不得的表情,這些老翰林長期待在翰林院,都已經魔怔了。

蘇澤愣了一下,也沒想到竟然是這樣的解釋。

蘇澤問道:

“這樣的人多嗎?”

張位搖頭說道:

“不多,朝廷的政策下來了,爛面衚衕的租金每年三銀元,這要比爛面衚衕的房租要便宜一半還多,像是我和忠伯兄這樣的,家人不在京師的,還可以合租,那一年只要不到兩銀元,這真是陛下的德政啊!”

張位說的真心,京師住房問題一直都是老大難問題。

高級官員還好,低級官員每年俸祿本就微薄,還要支付一大筆租金。

歷代皇帝都沒能解決這個問題,如今在隆慶皇帝執政的時候,見到了解決的曙光。

衆官員又怎麼能不感恩戴德呢。

一行人又來到樓前,正巧遇到了負責工程的工部主事黃宗禹。

見到蘇澤,黃宗禹十分的激動,他對着蘇澤說道:

“蘇翰林,下官知道您公務繁忙,本來準備正式完工請您過來,沒想到您這會兒就來了。”

蘇澤也看向黃宗禹,他沒有穿官袍,而是套着一身匠人的衣服,三個月不見整個臉都滄桑了很多。

看樣子這位工部主事不是甩手掌櫃,而是每日親力親爲泡在工地上,也難怪這麼快就能完工。

“黃主事,能不能帶我們參觀一下?”

“這個自然,蘇翰林請!”

五座新樓都已經完工,還剩下一些道路之類的配套設施,黃宗禹領着衆人從北面樓梯上樓,先來了四樓的房間。

蘇澤走在樓道里,感覺既熟悉又陌生,整個建築外觀上和前世的筒子樓挺像的,但內部其實和大雜院差不多。

蘇澤也很快就知道,爲什麼工部最後只造了四層了。

因爲沒有管道,三層四層的生活其實是很不方便的。

沒有自來水供水,衛生間更是沒有了。

三層四層就已經如此不方便了,如果再建得更高,那住起來就太不舒服了。

而且爲了防火,也爲了冬季供暖,每個房間都配備了碳爐。

但是碳爐子只能製作簡單的食物,如果家裡人口太多要每日開伙,住在這裡就不太方便了。

果然,穿越前理所當然的生活,其實都蘊含了大量的技術。

新式土樓看起來像是筒子樓,但實際上要比筒子樓差多了。

也就只有王家屏張位這種,獨自一人在京師做官的適合住在這裡。

但好歹也是進步了。

而且蘇澤也見到了幾個搬進來的住戶,他們顯然對於新式土樓十分的滿意,對蘇澤更是不停的表示感謝。

等參觀完畢,黃宗禹說道:

“蘇翰林,京師可都將這些樓稱爲‘蘇公樓’。”

蘇澤連忙謙虛的說道:“蘇某何德何能,豈敢稱公。”

黃宗禹連忙說道:“蘇翰林解決了京師官員的住房問題,世人稱呼一聲‘公’又如何?蘇翰林的那封《大庇天下寒士疏》,可是被下官謄抄懸掛在公房中,日日提醒自己要儘快讓京師百官住上新房。”

蘇澤看了一眼黃宗禹,沒想到這看起來憨厚的土木老哥,說話竟然這麼好聽。

蘇澤身後的羅萬化等人也對視了一眼,這位工部主事如此“上道”,肯定會被蘇澤記住,那距離升遷也不遠了。

——

九月二十六日。

這一期的《樂府新報》上,除了刊登草原和談的具體細節,又在二版刊登了新式水泥土樓的進展。

爛面衚衕的五座樓已經完工,廉租給了翰林院和六科都察院的無房官員。

報紙還採訪了幾個住進去的官員,衆人都十分的滿意。

在蘇澤看來不方便的地方,對於這個時代的人來說都不算事情。

沒有下水管道,就用尿壺和恭桶好了。

沒有自來水,用水缸儲水就是了。

比起這麼一點不方便,新式水泥土樓的好處就太多了。

水泥磚牆的隔音效果好太多了,不像以往大雜院那麼吵鬧,每一戶都有自己的私人空間。

水泥地面沒有蚊蟲,也不會受潮黴變,更乾淨方便清掃。

報紙上還刊登了工部的承諾,接下來內閣已經批准,在教場頭條的舊三大營校場建造新樓,這次總數在十棟,重點解決六部基層官員的住房問題。

一時之間,京師中都是感激皇帝隆恩,盛讚蘇公樓的聲音。

不過隨着草原使團在六月二十九日回京,京師的熱點又轉向了王世貞等人的封賞問題。

(本章完)

第175章 百戲會開幕!第181章 上任山東清吏司員外郎第13章 請修國史第9章 藍色道具第244章 走一步看三十步第293章 《疏通舉人銓政壅滯疏》第97章 國祚再加(六更)第51章 國祚減二第279章 《大爭之世論》第142章 都察院風暴第289章 太子教育第288章 禮部辯禮第243章 水晶宮博覽會第137章 禮物的藝術第156章 大婚第133章 考成法第161章 《請修棱堡復設東勝衛疏》第179章 四民說和請徵商稅第92章 巡案人選(一更!)第239章 前置任務?《請增補閣臣疏》第189章 戶部紅人蘇子霖第139章 黃銅計劃!第242章 樹典型第10章 威望值的猜想第231章 喜得貴子第313章 壞心辦好事第233章 《武監教育論奏議》第278章 蘇師傅,打起來了!第119章 遼王覆滅第113章 保守和進步第316章 報道引起的科道風暴第109章 奏疏執行(4k)第44章 拆臺子第316章 報道引起的科道風暴第39章 支線任務第199章 九卿廷辯第316章 報道引起的科道風暴第6章 畫餅第304章 鐵路第85章 橙色道具第283章 羊吃人第201章 莫非王土第97章 國祚再加(六更)第65章 言官的進攻第27章 錢法不通第244章 走一步看三十步第236章 從報紙得到捷報的兵部第197章 《請奏四方來朝疏》?第195章 崩盤第203章 《驛路改革疏》第83章 親親尊尊第247章 這就是天朝!第233章 《武監教育論奏議》第308章 一日破案第148章 妖報風波(加更!)第64章 邊關告急第65章 言官的進攻第132章 《請稽查章奏隨事考成疏》第132章 《請稽查章奏隨事考成疏》第101章 一條鞭法的前置國策(十更)第178章 國本第247章 這就是天朝!第248章 是時候出重拳了!第140章 盛世第146章 滿門忠烈武清伯第32章 神劍出鞘第197章 《請奏四方來朝疏》?第195章 崩盤第251章 欺天大案第260章 蘇公樓和皇家水泥廠第259章 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第239章 前置任務?《請增補閣臣疏》第177章 《請廢匠竈樂諸籍疏》第293章 《疏通舉人銓政壅滯疏》第134章 考成法的弊端第33章 第五疏,金瓶掣籤第298章 宗藩殖拓之始第45章 大鬧天宮第316章 報道引起的科道風暴第71章 父母之愛兒第231章 喜得貴子第278章 蘇師傅,打起來了!第200章 舌戰第3章 《請罷早朝疏》第248章 是時候出重拳了!第185章 請修民法典第50章 辦報第110章 你還沒入閣吧?第306章 通政司怪談其五第41章 冊立第316章 報道引起的科道風暴第119章 遼王覆滅第185章 請修民法典第59章 日用之道?第276章 《議查楚藩承襲疏》第289章 太子教育第314章 熱血難涼第308章 一日破案第38章 徐文長第13章 請修國史
第175章 百戲會開幕!第181章 上任山東清吏司員外郎第13章 請修國史第9章 藍色道具第244章 走一步看三十步第293章 《疏通舉人銓政壅滯疏》第97章 國祚再加(六更)第51章 國祚減二第279章 《大爭之世論》第142章 都察院風暴第289章 太子教育第288章 禮部辯禮第243章 水晶宮博覽會第137章 禮物的藝術第156章 大婚第133章 考成法第161章 《請修棱堡復設東勝衛疏》第179章 四民說和請徵商稅第92章 巡案人選(一更!)第239章 前置任務?《請增補閣臣疏》第189章 戶部紅人蘇子霖第139章 黃銅計劃!第242章 樹典型第10章 威望值的猜想第231章 喜得貴子第313章 壞心辦好事第233章 《武監教育論奏議》第278章 蘇師傅,打起來了!第119章 遼王覆滅第113章 保守和進步第316章 報道引起的科道風暴第109章 奏疏執行(4k)第44章 拆臺子第316章 報道引起的科道風暴第39章 支線任務第199章 九卿廷辯第316章 報道引起的科道風暴第6章 畫餅第304章 鐵路第85章 橙色道具第283章 羊吃人第201章 莫非王土第97章 國祚再加(六更)第65章 言官的進攻第27章 錢法不通第244章 走一步看三十步第236章 從報紙得到捷報的兵部第197章 《請奏四方來朝疏》?第195章 崩盤第203章 《驛路改革疏》第83章 親親尊尊第247章 這就是天朝!第233章 《武監教育論奏議》第308章 一日破案第148章 妖報風波(加更!)第64章 邊關告急第65章 言官的進攻第132章 《請稽查章奏隨事考成疏》第132章 《請稽查章奏隨事考成疏》第101章 一條鞭法的前置國策(十更)第178章 國本第247章 這就是天朝!第248章 是時候出重拳了!第140章 盛世第146章 滿門忠烈武清伯第32章 神劍出鞘第197章 《請奏四方來朝疏》?第195章 崩盤第251章 欺天大案第260章 蘇公樓和皇家水泥廠第259章 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第239章 前置任務?《請增補閣臣疏》第177章 《請廢匠竈樂諸籍疏》第293章 《疏通舉人銓政壅滯疏》第134章 考成法的弊端第33章 第五疏,金瓶掣籤第298章 宗藩殖拓之始第45章 大鬧天宮第316章 報道引起的科道風暴第71章 父母之愛兒第231章 喜得貴子第278章 蘇師傅,打起來了!第200章 舌戰第3章 《請罷早朝疏》第248章 是時候出重拳了!第185章 請修民法典第50章 辦報第110章 你還沒入閣吧?第306章 通政司怪談其五第41章 冊立第316章 報道引起的科道風暴第119章 遼王覆滅第185章 請修民法典第59章 日用之道?第276章 《議查楚藩承襲疏》第289章 太子教育第314章 熱血難涼第308章 一日破案第38章 徐文長第13章 請修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