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9章 《大爭之世論》

第279章 《大爭之世論》

蘇澤發現,通政使楊思忠,還真是一個會用人的上司。

張宣這個南洋通政署的主司,是翰林院譯字官出身的進士。

翰林院譯字官,和欽天監差不多,是一種世襲的職位,專門負責給四夷館翻譯外國文書。

翰林院譯字官在永樂年間設立後,父子相傳,都能掌握一門或者幾門的外語,專門負責翻譯翰林院內的外國文書,以及給外邦使者充當通譯。

張宣的家族,就是一個翰林譯字官家族,他祖祖輩輩都是在四夷館翻譯外邦書籍的。

張宣參加科舉,考中了三甲進士,在觀政後留在了通政司內。

所以張宣被派去南洋,還真是人盡其才。

張宣到了馬尼拉後,果然發揮了他的語言才能。

呂宋這個地方,當地土人主要說他加祿語。

但是這個時候的他加祿語,還只有語言沒有文字,所以並不是上層使用的語言。

馬尼拉上層使用的文字和語言主要是兩種。

一種是曾經向大明朝貢的“呂宋國”,實際上是馬尼拉蘇丹國使用過的阿拉伯語,另外一種則是東南移民帶來的閩南語。

而這兩種語言,恰好也是張宣都懂的。

也就是說,張宣可以不使用翻譯,和馬尼拉的上層直接溝通。

所以通政署建立後,張宣就不斷和馬尼拉的上層來往,很快就弄清楚了呂宋的情況。

“呂宋國”原本是呂宋島上的一個地區國家,在鄭和下西洋的時候,曾經主動向大明朝貢。

但是這個國家因爲內部繼承戰爭,和西班牙殖民者的到來滅亡。

“呂宋國”的舊貴族,和下南洋的華人,掌控馬尼拉城,抱團抵擋西班牙人勢力的侵蝕。

所以如今的馬尼拉,其實並不屬於任何一個國家,而是多方勢力下獨立的一個自治城邦。

馬尼拉城外,就說他加祿語的土人部落,有西班牙人建立的殖民點和種植園,有華人的種植園,有“呂宋國”舊貴族的田莊。

馬尼拉城內,則是一種共治的狀態,華人商會和“呂宋國”的舊貴族組成了聯合會,處理馬尼拉的政務。

這種一種張宣前所未見的政治體制,如果是別的儒生來了,大概會覺得馬尼拉是蠻夷的罪惡之地,毀滅算了。

但是張宣祖祖輩輩都是翻譯外國文書的,他比其他儒生更明白大明外的土地是廣闊的,馬尼拉的局勢其實多方合力下的結果,而馬尼拉能作爲整個南洋最知名的港口,這套體制絕對是有效的。

所以張宣花了大力氣,和馬尼拉上層交往,研究馬尼拉乃至於整個呂宋的局勢。

於是就有了張宣寫給通政司的這些報告。

張宣沒有對馬尼拉的體制進行任何的道德批判,而是從實際出發,分析了整個呂宋島的局勢。

張宣首先說明,呂宋島很大。

“海疆千里,羣島縱橫”,這是張宣對呂宋島整體局勢的說明。

所以就算是呂宋國存在的時候,其實也沒有對整個呂宋島進行實際的統治。

而現在呂宋國崩潰之後,整個呂宋島更是再也沒有一個大型的政權,而是分裂成了無數的城邦和部落。

張宣又因此推論,呂宋島的特殊情況,就沒辦法建立一個大一統的政權。

呂宋的疆域太大了,而呂宋島的氣候沒有春夏秋冬,四季都很炎熱,本地人將這裡分爲兩個季節——雨季和旱季。

雨季的時候,大雨會連綿下上幾個月,陸地上的道路幾乎斷絕。

所以張宣認爲,正是這種氣候地理原因,讓呂宋島無法出現大明這樣的王朝。

一年中只有旱季才能打仗,那就就算是旱季征服了一些部落,到了雨季還是要撤回去。

呂宋島的特點,就決定了這裡是諸侯並起的地方。

事實上呂宋國就是如此,所謂呂宋國,也不過是當時呂宋島上的諸侯共主罷了,在呂宋國內部發生問題後,呂宋島上的土邦紛紛背棄呂宋國,看起來很龐大的呂宋國纔會一夜倒塌。

張宣又分析呂宋政治的另外一個特點。

各個土邦和自由城市都“首鼠兩端”,同時向多個勢力效忠。

這也體現在如今呂宋島上的局勢中。

島上的主要勢力,馬尼拉城、土邦、西班牙人、佛郎機人,其中各個土邦往往向多個勢力效忠。

比如馬尼拉城外的土邦,在向馬尼拉城市效忠的同時,也在幫着佛郎機人和西班牙人種植香料。

他們也會向馬尼拉城內的閩南人捕捉自己的同胞販賣,當然他們並不將敵對部落的土人當做同胞看待。

張宣認爲這也是當地特殊的地理情況決定的,因爲天氣的原因無法形成一個單獨的最強大統治者,弱小的統治者往往向多個強大的統治者效忠。

蘇澤真的讚歎起來。

張宣是真的看懂了呂宋島的政治。

呂宋,包括很多東南亞國家,都是這種政治體制,學者稱之爲“曼陀羅體系”。

整個體系如同一朵朵曼陀羅花,多個政治中心如同曼陀羅花一樣互相交疊在一起,每一個政治中心的影響力也隨着距離遞減。

在曼陀羅花四周,就是多個弱勢的土邦,這些土邦只有一個村或者一個鎮的大小,同時向多個政治中心朝貢稱臣。

其實就是現代的呂宋,也是這樣的體系。

多個政治家族都有自己的地盤,湊成了一個鬆散的聯盟國家,各大家族經常血腥內鬥,還有現任總統將前任總統送上國際法院的事情。

而如今呂宋的現狀是,隨着西班牙人和佛郎機人的抵達,正在逐步動搖這種體制。

張宣寫道:

“紅夷(西班牙人)宣教殖拓,誘導土人供奉邪神,呂宋島上有很多土邦改信,甚至還有華人改信的。”

“紅夷興辦教區學校,傳授紅夷語言文字,又強令各土邦貴族子弟入學。”

“紅夷對呂宋狼子野心,如不遏制,百年後呂宋島上盡皆要說紅夷語,盡皆信奉邪教也!”

張宣也提出了他的想法。

西班牙人在呂宋島的擴張還在試探階段,所以大明完全可以利用現在的影響力,以及在南洋華人的力量,建立幾個大明承認的城邦。

馬尼拉、宿務、甲米地,這些都是呂宋島上的重要的城邦,大明應該支持當地建國,並且將這些國家納入到朝貢體系中,授予他們貿易權。

其次就是和西班牙人競爭,派遣儒生在呂宋進行教化,建設學校教授漢語漢字,甚至和朝鮮一樣,允許當地貴族子弟前往大明留學。

張宣還特別說,大明在呂宋宣教其實更有優勢。

閩南語在呂宋十分的普及,很多西班牙傳教士都被迫要學習閩南語才能傳教。 而且當地本來就受到華夏文化的影響,如果將這些地區“重沐教化”,應該是要比紅夷傳教容易。

最後張宣也說,這些都是需要武力來保障的。

所以他希望大明能派遣艦隊來馬尼拉,並且支持願意效忠大明的呂宋城邦,售賣他們武器來抵抗西班牙人。

蘇澤只能感慨,這張宣是天生外交人。

歷史上,傑出的外交官有兩種。

一種是魅力超人,社交達人,能成爲別的國家的座上客,和他國高層建立親密關係,利用個人影響力操縱外交事務。

另外一種則是地緣政治專家,能對所在地區局勢有深刻見解,能夠制定符合當地的外交政策。

能做到一點的,就是頂級外交家。

兩點都能做到的,就是外交天才了。

通政司當真是臥虎藏龍啊!

只可惜,張宣的幾份報告,依然沒有引起大明上層的重視,最終被封存在架閣庫中。

而蘇澤知道,這個時期,正是西班牙人殖民呂宋的關鍵時期。

原時空,西班牙人就在幾年後攻克了馬尼拉城,建立馬尼拉總督區。

也就是在二十年後,西班牙人策劃了馬尼拉大屠殺,屠殺了兩萬華人。

最諷刺的是,這件事報告給了大明,大明皇帝竟然下達詔書“中國四民,商賈最賤,豈以賤民興兵萬里?”

結果就是中原徹底失去了對南洋的控制,朝貢體系名存實亡。

當然,這方時空大明已經發生了變化,但是蘇澤覺得還不夠。

正如張宣所說的那樣,武力上的征服,對呂宋這種曼陀羅體系國家來說並不致命,西班牙人也無法佔據整個呂宋島。

真正致命的,是西班牙人在呂宋島上的傳教。

教會和學校,這是殖民體系最關鍵的東西。

如果西班牙人真正在呂宋島上完成傳教,那大明就再難驅趕他們的影響力了。

這時候就算再扶植幾個親大明的政權也沒用了。

正如張宣報告中所說的那樣,“呂宋大明不佔領,別人就會佔領”。

可如何說服朝廷,向呂宋派遣儒生呢?

蘇澤將張宣的報告放回通政司架閣庫,緊接着返回報館。

無論是馬尼拉還是馬六甲,其實都是一個問題,那就是大明對外政策的轉向問題。

大明是一個陸權國家,要讓一個陸權國家意識到海外利益的重要性,從對內轉爲對外,這絕對是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

不過事關幾百年的國運,再困難也必須要做。

——

九月六日。

國子監內。

今天國子監內的所有學生,都在討論《樂府新報》上的文章。

這是時隔幾個月後,蘇澤再次親自主筆,寫了一篇文章。

國子監生張純放下報紙,不由的感慨蘇翰林的文章還是一如既往的犀利。

首先是《大爭之世論》。

首先蘇澤寫道:

“戰國諸侯爭雄,存亡繫於國力強弱;今寰宇列國並起,西夷跨海東來,佛郎機、西班牙、奧斯曼逐鹿四海,其勢更烈於昔年諸侯之爭。”

將如今世界的局勢,比作春秋戰國時期的大爭之世,這個說法自然讓年輕讀書人瘋狂。

什麼是大爭之世?

大爭之世就是競爭激烈、紛爭不斷的時代,但同樣也是機遇不斷的時代。

先秦諸子就是在大爭之世完成了自己學說的建立,先秦也是英雄人物輩出的時代。

這對於熟讀《春秋》的讀書人來說,實在是太熟悉不過了。

但是蘇澤也提出了新的說法,這一次的“爭”,和春秋戰國的“爭”是不同的。

大明要爭的,不再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土地,而是貿易航道。

蘇澤又用市舶稅的增長來舉例,更是用佛郎機人控制馬六甲徵收商稅漁利的事情來佐證,寫道:

“失海權者失商利,稅源萎縮則國力衰微。”

但是蘇澤又寫道,這次的大爭之世,也和春秋戰國有相同的“爭”。

“紅夷在呂宋建教堂、辦夷學、誘改信仰,欲以文教裂我海疆。海權不張,則南洋萬民棄漢音、忘禮義,疆土雖存而人心已失。”

“大爭者,道統學統之爭,乃文脈之爭,更是教化之爭。”

蘇澤文章中說道:

“如若不爭,則華夏四周皆蠻夷也!”

最後蘇澤寫道:

“昔年大爭之世,裂土分疆者亡,變法圖強者霸;今日寰海爭鋒,失海者陸疆難全,得洋者國祚延綿!”

“海權之重,重如九鼎;帆檣所指,方爲大明!”

張純讀完,也覺得熱血沸騰,這就是大爭之世嗎?

關於盛世的說法,在京師已經非常流行了,讀書人基本上都認同“隆慶之治”了。

而通過《樂府新報》幾年來持續的海國圖志版塊的薰陶,京師的讀書人也對海外情況有所瞭解。

如果真的從整個世界來看,這何嘗不是蘇澤所說的大爭之世?

佛郎機人、紅夷人、奧斯曼人,跋涉茫茫海疆也要殖拓南洋。

海貿帶來的市舶稅日益增長,港口日益繁榮,這也正如蘇澤說,海貿已經成爲國家的命脈。

京師之中,勳貴權門,誰家沒有參與海貿?

而內帑收取的市舶稅,皇帝更是海貿的最大受益者。

更被說武清伯世子是登萊海貿互助會的會長,壟斷了登萊海運保險業務,還是澎湖最大的種植園主,京師最大的蔗酒商人。

張純猛然驚醒,其實上層早已經知道了機會在海外,只不過蘇澤這會兒才寫文章揭示出來!

就在整個京師,以及發行了報紙的重要城市,都在爭論這篇文章的時候。

蘇澤再次上疏:

《請巡疆南洋疏》。

(本章完)

第226章 滾筒印刷機和未來的新軍官第45章 大鬧天宮第26章 紫色道具第218章 山東人的執念第111章 疑似有些太激進了(加更!)第53章 化緣禮部第300章 帶過最差的兵第167章 貢使入京師第96章 三策(五更)第155章 九卿共議第48章 流黜(加更!)第220章 《駁瘧病瘴氣論》第276章 《議查楚藩承襲疏》第78章 公私第46章 叩闕第324章 兩位兄臺可是害苦了我第77章 一錘定音第31章 大明神劍第80章 暗流再起(加更)第63章 車營之法第195章 崩盤第325章 李春芳辭相第94章 《海國記》(三更)第178章 國本第86章 【事後畫冊】第108章 《請開登萊通商疏》!(加更!)第291章 選官大計第116章 任務完成,紫色道具第235章 趁熱打鐵再上一疏第57章 思退第57章 思退第237章 下個目標工部第121章 堂堂連載第253章 水毒病第137章 禮物的藝術第228章 詳議武監第228章 詳議武監第139章 黃銅計劃!第320章 必須要出重拳第286章 蘇公樓建成第45章 大鬧天宮第266章 戰績可查第42章 經筵第216章 說服張居正第245章 《請御覽水晶宮博覽會疏》第219章 奎寧,紅薯和玻璃第252章 羣臣疑似有些太極端了第304章 鐵路第309章 優秀的向上管理能力第170章 橙色道具記憶宮殿香囊第129章 經營遊戲第230章 《詳議武監疏(改)》第18章 會館第250章 對倭刀寶具鋼筋第151章 都有光明的未來第63章 車營之法第63章 車營之法第127章 報紙論戰!第298章 宗藩殖拓之始第306章 通政司怪談其五第219章 奎寧,紅薯和玻璃第211章 升官正五品第142章 都察院風暴第324章 兩位兄臺可是害苦了我第215章 吏科試的構想第279章 《大爭之世論》第61章 讀者們(感謝大家支持)第188章 給張居正的“禮物”第279章 《大爭之世論》第153章 御賜豪宅第309章 優秀的向上管理能力第221章 《請修長城並編練薊遼兵馬疏》第244章 走一步看三十步第115章 敕勒川上的板升城第80章 暗流再起(加更)第37章 講讀東宮第109章 奏疏執行(4k)第161章 《請修棱堡復設東勝衛疏》第173章 王世貞也寫禁書?第50章 辦報第244章 走一步看三十步第132章 《請稽查章奏隨事考成疏》第43章 《請辦樂府新報疏》第46章 叩闕第185章 請修民法典第329章 看茶,上好茶第304章 鐵路第126章 蜂窩煤和醬油第72章 內閣的眼藥第35章 馮保第169章 任務完成!第34章 司禮監(加更,感謝大家支持)第292章 辦事立業,就在當下第229章 堂辯羣臣!第51章 國祚減二第243章 水晶宮博覽會第150章 破譯《營造法式》第204章 詐騙的朝鮮使臣第250章 對倭刀寶具鋼筋第307章 嚴打大案
第226章 滾筒印刷機和未來的新軍官第45章 大鬧天宮第26章 紫色道具第218章 山東人的執念第111章 疑似有些太激進了(加更!)第53章 化緣禮部第300章 帶過最差的兵第167章 貢使入京師第96章 三策(五更)第155章 九卿共議第48章 流黜(加更!)第220章 《駁瘧病瘴氣論》第276章 《議查楚藩承襲疏》第78章 公私第46章 叩闕第324章 兩位兄臺可是害苦了我第77章 一錘定音第31章 大明神劍第80章 暗流再起(加更)第63章 車營之法第195章 崩盤第325章 李春芳辭相第94章 《海國記》(三更)第178章 國本第86章 【事後畫冊】第108章 《請開登萊通商疏》!(加更!)第291章 選官大計第116章 任務完成,紫色道具第235章 趁熱打鐵再上一疏第57章 思退第57章 思退第237章 下個目標工部第121章 堂堂連載第253章 水毒病第137章 禮物的藝術第228章 詳議武監第228章 詳議武監第139章 黃銅計劃!第320章 必須要出重拳第286章 蘇公樓建成第45章 大鬧天宮第266章 戰績可查第42章 經筵第216章 說服張居正第245章 《請御覽水晶宮博覽會疏》第219章 奎寧,紅薯和玻璃第252章 羣臣疑似有些太極端了第304章 鐵路第309章 優秀的向上管理能力第170章 橙色道具記憶宮殿香囊第129章 經營遊戲第230章 《詳議武監疏(改)》第18章 會館第250章 對倭刀寶具鋼筋第151章 都有光明的未來第63章 車營之法第63章 車營之法第127章 報紙論戰!第298章 宗藩殖拓之始第306章 通政司怪談其五第219章 奎寧,紅薯和玻璃第211章 升官正五品第142章 都察院風暴第324章 兩位兄臺可是害苦了我第215章 吏科試的構想第279章 《大爭之世論》第61章 讀者們(感謝大家支持)第188章 給張居正的“禮物”第279章 《大爭之世論》第153章 御賜豪宅第309章 優秀的向上管理能力第221章 《請修長城並編練薊遼兵馬疏》第244章 走一步看三十步第115章 敕勒川上的板升城第80章 暗流再起(加更)第37章 講讀東宮第109章 奏疏執行(4k)第161章 《請修棱堡復設東勝衛疏》第173章 王世貞也寫禁書?第50章 辦報第244章 走一步看三十步第132章 《請稽查章奏隨事考成疏》第43章 《請辦樂府新報疏》第46章 叩闕第185章 請修民法典第329章 看茶,上好茶第304章 鐵路第126章 蜂窩煤和醬油第72章 內閣的眼藥第35章 馮保第169章 任務完成!第34章 司禮監(加更,感謝大家支持)第292章 辦事立業,就在當下第229章 堂辯羣臣!第51章 國祚減二第243章 水晶宮博覽會第150章 破譯《營造法式》第204章 詐騙的朝鮮使臣第250章 對倭刀寶具鋼筋第307章 嚴打大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