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劉捷謀反重罪既定,次日早朝,朝中一班清流便聯名上書,要求廢黜中宮劉后皇後之位,並加以定罪。而另有一小撮官員自以爲窺探得皇帝聖意,在朝堂上竭力保後。以太師和孟麗君翁婿爲首的絕大部分官員,卻是不偏不倚,保持中立。皇帝雖有心迴護劉後,但清流人多勢衆,從前在劉捷當權時被一味排擠壓制,對其恨之入骨,劉捷死後,清流乘勢反彈,結成了一股不可小覷的勢力,只宜安撫,不可強壓。

就在兩派各持己見、爭論不休時,忽然從後宮傳來一個驚人的消息:中宮劉後投繯自盡,已然香消玉殞,芳魂歸天!

皇帝既悲且怒,當即輟朝回宮。太后已下懿旨嚴令追查,卻查出早些時候李妃曾造訪過坤寧宮,與劉後摒退宮女,密談了好一陣子。待李妃離開後,劉後神思不寧、愀然不悅,不肯要宮女進殿服侍,過不多時,便一道白綾懸樑自縊,待發覺時已然不救。皇帝大慟,當即將李妃拿下查問。李妃口口聲聲大呼冤枉,卻無力證明自身清白,皇帝聯想起叛亂時她的所作所爲,自然不信她毫無加害皇后之心,兼之坤寧宮上下衆口一詞,俱都指向李妃。皇帝龍顏震怒,下旨將李妃廢爲庶人,打入冷宮,晉王世乾交由溫妃代爲撫養。

一後一妃、一死一廢之事鬧得沸沸揚揚,宮內宮外人盡皆知。大多數人都相信是李妃落井下石、罪有應得;也有人猜測劉後有意如此,便在死後也不放過曾經陷害過她的小人。然而真相究竟如何,卻是不得而知。

孟麗君聽到劉後自縊身亡的消息,心頭一陣悵然。對於那個美麗、聰慧又極爲驕傲的女子,她既反感其爲了家族利益不辨是非曲直的行徑,又爲其最終被至親骨肉當作棋子一般決然拋棄而生出憐憫之情。

心思轉到皇帝身上,卻是十分憂慮:以自己對皇帝的瞭解,他是一個極重情義之人,和劉後結縭十載,這時一旦離他而去,怎會不傷痛欲絕,指不定還會生出一場大病。而眼下大亂之後朝綱重整,社稷正是百廢待興的時候,朝廷豈能一日無君?

心中雖猜得如此,卻也暗暗希望自己所料不準。然而此後幾日早朝,皇帝已是神氣倦怠,面色不佳,強自打起精神,聽了兩個時辰朝。對於與此番叛亂有涉的一干罪臣,刑部依律呈奏上來,皇帝一一允准。待奏到劉奎璧依律當處以斬立決時,皇帝躊躇片刻,道:“此事容後再議。”

大亂之後,六部當中以吏、兵、刑三部最爲繁忙。刑部提審叛黨、覈實罪名,兵部需調度兵馬,剿清餘孽,都不消說,而吏部更要考查提拔大量官員,以填補朝中的空缺職位。孟麗君以兵部尚書兼任吏部尚書,統領兩部,大展才華,考覈羣吏,擇優而錄,兼又清廉公正,毫不偏私。而皇帝對她信任有加,但凡所奏,無有不允。朝廷上下很快整肅一清,孟麗君的威望一日更勝一日,已成爲羣臣中除壽王爺和粱太師之下的第三人,若論手中實權,更已是一人之下、萬萬人之上。

這日算來已是平亂之後的第四日,宮中內侍傳來太后懿旨,宣酈君玉寧壽宮見駕。孟麗君奉召進宮,拜見過太后千歲,起身後見太后一臉愁容,便知定是在爲皇帝的身子犯愁。

果聽太后開口道:“哀家今日正有一事,還要煩勞酈卿費心。自中宮薨逝後,皇兒整日鬱鬱寡歡、不露笑顏,這幾日他一門心思撲在朝政上,對自己的身子不管不顧,教哀家好生憂心焦慮。”嘆了口氣,道:“我自己的孩子,自然知道他的脾性。他從小就是個實心眼的好孩子,只是身爲帝王,太過重情重義了,卻也不是甚麼好處!哀家命太醫去給皇帝把脈診治,都回說皇上得的是心病,針藥只怕不能奏效,於身子上雖一時並無大礙,但長久下去,終將釀成禍患……”

說到這裡,擡頭望向孟麗君道:“酈卿,哀家知你醫術卓絕,皇兒從前又曾幾次三番誇讚你同他是一對知己君臣……哀家欲請愛卿前去乾清宮走一遭,設法開導勸解皇兒,解開他的心結,還望酈卿不要推辭。”

孟麗君聽太后言辭懇切,慈母心腸表露無遺,不覺觸動心思,一陣感慨。皇帝這幾日的反常,她亦看在眼中,急在心頭,太后便不開口,她也要設法進言勸諫的,只是還不曾找到適當的機會。眼下既有太后懿旨,起身應道:“是。微臣遵旨。”

來到乾清宮,內侍通報進去,皇帝當即宣入。禮畢起身,見皇帝容顏憔悴,神氣委頓,尤自強坐書案前披閱羣臣奏摺,心頭不覺一酸。皇帝從書案上擡起頭,道:“愛卿今日遞上的本章,朕纔剛看過了。卿的提議甚好……”孟麗君躬身道:“是。只是微臣今日求見聖駕,卻非爲了本章之事。”

皇帝“哦”的一聲,放下手上奏摺,探究的目光看了過來,與孟麗君眼光相觸,已是瞭然,自嘲地笑了笑,道:“是了,必是母后召你來的。”孟麗君卻道:“縱無太后千歲懿旨,微臣惦記皇上龍體安康,也是一定要來的。”

皇帝聞言不知怎地心中一陣寬慰,頷首道:“也好。朕心裡確也有些煩悶不暢,正想有個貼心人兒,好好說上幾句心底話。”舉手吩咐道:“都下去罷。沒朕的旨意,誰也不許進來。”衆內侍宮女施了一禮,魚貫退出。

皇帝才從案前起身,似是想起甚麼,看了孟麗君一眼,道:“愛卿且寬坐片刻,待朕先將餘下這兩份摺子批閱了。”孟麗君見皇帝這時尚能惦記着要先將奏摺批閱完,並不因私廢公,更不似從前懶理國事的模樣,倒頗覺有些意外。可見他這幾日勤於朝政,未必便完全是借朝事來轉移劉後薨逝的傷痛。想來他親身經歷了這一次兇險萬分的叛亂,由此意識到了身爲帝王所應擔負的重責,這少年天子終於迅速成長起來了。想到這裡,孟麗君心頭不覺涌出一陣歡喜欣慰。

一時殿內寂靜異常,只有書案前傳來輕微的奏摺翻動聲。皇帝將最後兩份本章批閱罷了,這才起身,在沉香榻上坐了,舉手相邀,示意孟麗君坐在自己身側。孟麗君告謝坐了,正要說話,忽聽皇帝輕輕嘆了口氣,在靜寂的宮殿中顯得分外清晰,聽他開口道:“明堂,你知道麼?其實我對你,可着實羨慕得緊哪。”孟麗君一怔,道:“皇上何出此言?”

皇帝擺手道:“眼下只你我二人,雖份屬君臣,眼下卻只論知己之情。若非如此,我的這些心底話兒,也就說不出口了。你要再一口一個‘皇上’,我聽了着實刺耳得很。”想了想,道:“這樣罷,我比你年長几歲,就喚你作明堂,你呢,不妨稱我作‘穆兄’,如何?”竟連皇帝的自稱“朕”也不用了。

孟麗君知自己和皇帝二人,骨子裡都是蔑視世俗禮法、恣意大膽之人,只稍一猶豫,便欣然道:“穆兄美意,小弟恭敬不如從命。”皇帝大喜,連道:“好,好!我眼力果然不差,這滿朝文武百官裡,恐怕也只有明堂你有如此膽色!”略頓了頓,將喜色斂去,話鋒一轉,問道:“明堂,你可知我小時候,最爲欽敬的人是誰麼?這人在二十多年前就已故世了,你自然不曾見過,卻和她關係匪淺。”說罷舉目望向孟麗君,似在等她作答。

孟麗君思來想去,也猜不出這人究竟是誰,能讓皇帝欽敬有加,二十多年後仍然念念不忘。忽然腦中靈光一閃,想起一個人來,只覺十分匪夷,然而不知怎地,心底卻有九分把握,斷定必是此人,說道:“莫非是……景夫人?”的

皇帝似是料到她必能猜着,點頭道:“不錯,正是我的舅媽。”說到“舅媽”二字時,真情流露,眼角已微微溼潤。憶起往事,追思無限,緩緩說道:“舅媽小字玉衡,幼時父母雙亡,家住西子湖畔,靠打魚採珠爲生。她後來曾對我說,那時候生活貧苦,有時一日只吃得一頓,窮得連鞋也買不起。但她卻絲毫不以爲苦,將打來的魚送給鎮上的私塾先生,換得每日能在私塾外聽一會兒先生講課。旁人都笑話她傻,連飯都吃不飽,竟還有閒去學讀書識字,更何況又是個女孩兒,學問再好也不能如男子般讀了書去考狀元,她也不去理會。舅媽天資聰穎,明慧過人,又肯吃苦,不但很快便能讀書認字,更自出機杼,生出了許多與衆不同、異想天開的奇特想法……”

孟麗君先前聽皇帝要說心底話,只道當與劉後有關,不想他說的竟是故世了的太師夫人,但想皇帝必有其用意,也不插口,只靜靜聽他說道:“……舅媽十八歲那年,給鎮上一個漁霸看中,要強行納她爲妾,舅媽是個外柔內剛的女子,自然不甘受人欺凌。無奈那漁霸勢大,舅媽想方設法,終於在成親前夜逃了出來,不想還是被人發覺,一路追趕,無奈之下投了西子湖。舅媽水性極好,本來該當無事,但她逃出路上受了傷,在湖中傷口流血不止,慢慢失去知覺。等到清醒時,已身在官船上,自然是被舅舅救下了。的

“後來的事情舅媽不肯說,我悄悄去問母后。母后說,舅舅那時早已過弱冠之年,一向不近女色,論理舅媽莫說家世背景,就連相貌也不過中人之姿,可不知如何,幾日相處下來,舅舅竟是百鍊鋼化爲繞指柔,一心一意,定要娶她爲妻。外祖父、外祖母先是不允,待後來見到舅媽的面,立時改了主意,竭力贊成這樁婚事。母后說,舅媽雖是水鄉漁女,卻自有一種與身俱來的貴氣,與人相處不卑不亢、落落大方,縱是乍一到了富貴榮華的晉國公府,她也未嘗有半點慌亂失措的模樣,依舊同素日一般怡然自若。”說到這裡,擡頭向孟麗君道:“若說這點,我生平所見衆人裡,唯有明堂與我舅媽十分相似。你縱然生來就是一副尋常相貌,站在一萬個人裡,也如鶴立雞羣,教人一眼便能看出與衆不同。”

孟麗君微微一笑,不置可否,聽皇帝續道:“後來母后正位中宮,她只有舅舅一個兄弟,便時常召舅媽進宮陪她說話。我那時才只乾兒這麼大年紀,父皇妃嬪衆多,子息卻不廣,膝下只有我一個皇子。母后待我自是極盡慈愛,將我當作寶貝一般呵護,這也怕摔傷,那也怕碰壞,總之甚麼都不讓做。而舅媽卻從來不當我是小孩子,甚麼話都肯對我說,我若做錯甚麼,她也毫不縱容,定要一一指出,卻不厲聲責罵於我,只要我好好想一想,自己做得究竟對不對,若是錯了,該當如何改正彌補。她還揹着父皇母后,偷偷教我爬樹、打彈子、騎竹馬、放風箏……後來事情鬧大,教母后知道了,我忐忑不安,只道一頓責罰是免不了的,舅媽卻若無其事,將所有罪罰都攬了去,不知說了些甚麼,竟讓母后改變了心意。

“記得有一次,我最喜愛的一隻白鸚鵡死了,我傷心得直掉眼淚。父皇見了十分不悅,他說,男子漢大丈夫,有淚不輕彈,何況世上的玩物都是去了再來,不值得傾注感情,身爲帝王,更要喜怒不行於色。我只得強忍眼淚,心裡暗暗難過,不敢形諸於外。後來舅媽來看我,卻說,帝王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慾,強自壓抑只會對身子不好,喜怒不顯、冷麪無情的帝王固然令人心生敬畏,而一個重情重義、以德服人的帝王,則更能讓臣子由衷敬服。”孟麗君聽到這裡,不覺頷首,對這位素未謀面的“岳母”景夫人,生出無限神往,只恨晚生了二十年,不得與她一見。

皇帝接着道:“舅舅與舅媽成親十載,只生有一女,母后擔心樑家後嗣,作主要替舅舅納妾,舅舅自然堅決不允,母后無法,便將舅媽召進宮來,想要她出面,設法說服舅舅,不想舅媽竟也一口回絕。那日母后摒退了所有宮女內侍,只我一人在旁,舅媽的一番話語,我一字一句記在心頭,她說:‘我和如鏡夫妻情深,決計容不下第三個人。如鏡那日就已奏明皇后,縱然此生一無所出,也決計不納妾侍,我們夫妻一體,自當同進同退。皇后勸我顧惜自己名聲,嘿嘿,我景玉衡從來就不是一個賢惠柔順的妻子,如鏡待我情深意重,我便爲他揹負上妒妻、悍婦的名頭,也是心甘情願。’一席話說得母后啞口無言,從此再不相勸。

“我那時年紀雖小,也已懂事。眼見父皇廣納妃嬪,三宮六院美人無數,母后雖正位中宮,除了節日慶典及每月十五、十六兩日,父皇也不常留宿中宮。母后起先也曾私下抱着我流過眼淚,後來時日長了,似乎也就習慣了,反而不時物色些年輕美貌的宮娥,送與父皇侍寢,父皇於是十分稱讚母后賢惠。可是她心中的苦痛,又有誰知道!舅媽這一番話,必是觸動了母后的心思,才斷絕了她替舅舅納妾的念頭。

“我自然知道,舅舅與父皇不同,他待舅媽一心一意,堅決不肯另納妾侍。可是舅媽竟也肯爲了他,不惜揹負種種罵名,承受諸般難以想象的壓力。要知世人道聽途說了這樣的事情,一百個裡倒有九十九個會大罵那女子兇悍善妒,卻會百般藉口替那男子開脫。是以我雖也對舅舅敬重有加,到底不如對舅媽那般的欽敬無比。我那時便想,他們二人兩心相通,忠貞不渝,這纔是世上最爲難得的夫妻至愛。父皇雖坐擁三千粉黛,其中恐怕沒有一人能如舅媽待舅舅這般待他,便是母后,也是顧惜自己賢惠的名聲多些兒。我還在心底暗暗立誓:他日等我長大,到了立後之時,必要立個似舅媽這樣可心合意、超凡脫俗的奇女子,我不要三宮六院無數佳麗,只要她一個人!”

皇帝直到將往昔心底誓言說了出口,才恍然驚醒,臉色陰晴不定。過了一會,“嘿”的一聲苦笑,頗有些自嘲意味,搖頭道:“這些往事,我從未和旁人說起過,今日怎麼竟也順口說了出來?歷朝皇帝,人人都是豔福齊天,樂在其中,似我竟有這般想法的,也算是皇帝中的異數了。”

孟麗君聽了皇帝這番發自肺腑的真情剖白,心頭悚然震驚,萬萬料不到向有“風流好色”名聲在外的皇帝,竟會是這樣一個情感上崇尚一心一意之人。想起前不久接到姑丈吳道庵家書,他沾沾自喜地寫道,已在吳縣納得一房妾侍;皇甫少華早就知道定下了指腹爲婚的妻子,回鄉途中仍輕描淡寫、不當一回事地納了劉燕玉爲妾;而滿朝文武裡,更有幾人不是三妻四妾、姬妾成羣?在他們心中,只怕從來都不曾有過哪怕一絲半點兒“忠貞不渝”的想法。而皇帝身居帝王高位,天下美人予取予得,無人節制,竟能生出過這樣一心一意的念頭,便縱然到頭來不曾堅持做到,也已是勇氣可嘉。

待要溫言勸解幾句,忽然瞥過皇帝臉上苦澀萬分的笑容,想起他先前無端出口的那一句“明堂,你知道麼?其實我對你,可着實羨慕得緊哪”,再聯繫皇帝向來性情,已然猜知他的一片苦衷,心絃驀地一顫,登時對他生出無限憐惜之情。

*****************************************************************************************************************************

第四章第七章第一章第三章第二十一章第九章第八章第五章第十八章第十四章第二十五章第九章第六章第八章第十五章第十五章第十九章第十三章第二十七章第十八章第一章第十二章第十二章第七章第十四章第十五章第二章第九章第十二章第八章第九章第十九章第二十八章第十五章第五章第二十四章第二十七章第二十三章第十五章第十三章第十三章第二十四章第二十五章第四章第四章第一章第六章第十三章第十五章第三章第五章第二十五章第二十三章第十五章第二十一章第十七章第二章第十六章第七章第三章第二十七章第二十一章第十二章第八章第四章第十六章第十八章第九章第十章第十五章第十七章第二章第二十三章第十三章第三章第二十一章第七章第十四章第七章第十二章第二十二章第十七章第一章第二十章第二十四章第八章第十章第二章第九章第四章第六章第二十四章第二十三章第五章第一章第六章第三章
第四章第七章第一章第三章第二十一章第九章第八章第五章第十八章第十四章第二十五章第九章第六章第八章第十五章第十五章第十九章第十三章第二十七章第十八章第一章第十二章第十二章第七章第十四章第十五章第二章第九章第十二章第八章第九章第十九章第二十八章第十五章第五章第二十四章第二十七章第二十三章第十五章第十三章第十三章第二十四章第二十五章第四章第四章第一章第六章第十三章第十五章第三章第五章第二十五章第二十三章第十五章第二十一章第十七章第二章第十六章第七章第三章第二十七章第二十一章第十二章第八章第四章第十六章第十八章第九章第十章第十五章第十七章第二章第二十三章第十三章第三章第二十一章第七章第十四章第七章第十二章第二十二章第十七章第一章第二十章第二十四章第八章第十章第二章第九章第四章第六章第二十四章第二十三章第五章第一章第六章第三章